资源简介 《景泰蓝的制作》课堂同步练习2024 -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一、基础积累(文学常识填空)1. 《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童话集《 》等。2. 景泰蓝,学名“________”,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____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3. 本文是一篇________文,按照________顺序,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依次为制胎、________、点蓝、烧蓝、________、镀金。二、字词运用1. 根据拼音写汉字铁zhēn( ) 铜器zuō( ) 白jī( ) 铁jiù( )筛( )选 镀( )金 和( )泥 粘( )贴三、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匀净完美。B. 这件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十分推陈出新,让人眼前一亮。C. 他们俩的实力半斤八两,这场比赛一定很精彩。D. 他在学习上总是驱遣自己,不断进步。2. 下列对景泰蓝制作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制胎是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使它互相结合。B. 掐丝是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然后用白芨浆烧焊。C. 点蓝是把色料填在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D. 打磨是先用椴木炭水磨,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金刚砂石水磨。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详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其中掐丝和点蓝是最复杂、最精细的工序,所以作者详写。B. 作者在介绍每道工序时,都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C. 景泰蓝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缺少任何一道都无法完成精美的工艺品。D. 文章结尾强调景泰蓝是用手工辛勤制作的,突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也暗示了这种制作方式效率低下。四、课内阅读理解(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1. 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 文中说“他们简直是在刺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掐丝工人具有怎样的特点?(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现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1. 这一段介绍了掐丝工序中的哪个环节?为什么要进行这个环节?2. 文中列举刺绣、刻丝、象牙雕刻的目的是什么?3. “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膛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1. 这一段介绍烧蓝工序,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2. 文中把烧蓝后的铜胎比作“烧得正旺的煤”,有什么作用?3. 烧蓝这道工序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答案解析一、基础积累1. 叶圣陶;倪焕之;稻草人2. 铜胎掐丝珐琅;蓝色3. 说明;制作工序;掐丝;打磨二、字词运用1. 砧;作;芨;臼;shāi;dù;huó;zhān三、选择题1. A。B项“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不能用来形容制作工艺;C项“半斤八两”含贬义,不适合用于形容比赛双方实力;D项“驱遣”指驱使,与语境不符。2. C。A项制胎除了把红铜片圈起来打制,还需焊接;B项白芨浆是用来粘铜丝的,烧焊用的是硼砂和铜末;D项打磨顺序是先用金刚砂石水磨,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3. D。文章结尾强调手工制作,突出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并非暗示制作方式效率低下。四、课内阅读理解(一)1.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举粘柳树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掐丝工人不用打稿就能自由自在粘成图画,且工艺精细;把每片叶子比作左括号和右括号,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的形状,也突出了掐丝的精细。2. 把掐丝比作刺绣,更形象地表现出掐丝工艺的精细程度,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掐丝工作的特点,也能感受到掐丝工人技艺的高超。3. 掐丝工人具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工作专注、耐心细致的特点。(二)1. 介绍了掐丝工序中的烧焊环节。因为白芨浆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灰,铜丝会落下来,所以要烧焊使铜丝固定在铜胎上。2. 列举刺绣、刻丝、象牙雕刻,是为了和掐丝作比较,突出掐丝也是在细密上显能耐,强调掐丝工作的精细和难度。3.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掐丝工作耗费的工时多,突出了掐丝工序的复杂和费工夫 。(三)1. 主要从烧蓝的工具(炉子、铁架子)、操作过程(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送到炉膛里,再提起)以及烧蓝后的效果(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色料显出本色)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2. 把烧蓝后的铜胎比作“烧得正旺的煤”,形象地写出烧蓝后铜胎通红发亮的状态,让读者对烧蓝后的效果有更直观的认识。3. 对温度要求高,要烧得挺旺;对时间要求是几分钟工夫。从“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等语句可以看出来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