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六年级暑假第四单元《比例》(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苏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础篇)六年级暑假第四单元《比例》(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苏教版

资源简介

(基础篇)六年级暑假第四单元《比例》(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苏教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 )。
A.解方程 B.解比例 C.求比值
2.下面( )组中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A.2∶3和6∶9 B.0.01∶6.2和0.5∶310 C.3∶2和0.8∶0.6
3.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的距离是5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1∶50 B.1∶5000 C.1∶5000000
4.如果2x=3y,且x、y均不为0,那么( )。
A.x∶y=2∶3 B.x∶y=3∶2
5.( )能与∶组成比例。
A.3∶ B.∶ C.4∶3 D.3∶4
6.小学阶段学了很多数学知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下面不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7.在6∶3=8∶4中,6和4是比例的( ),3和8是比例的( )。
8.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由a∶b=c∶d可得( )=( )。
9.在一幅地图上,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6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10.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甲、乙两城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12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A、B两城相距72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距离是( )厘米。
11.若,则x∶y=( )∶( )。
三、判断题
12.如果∶=,那么5=3。( )
13.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0.5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 )
14.若4A=5B,则A∶B=4∶5。( )
四、计算题
15.解比例

16.解方程或解比例。
75%x-0.25x=300 ∶x=3∶12 5×3.8+5x=68
五、解答题
17.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2和7∶
( )×( )=( )
( )×( )=( )
2∶16和∶
( )×( )=( )
( )×( )=( )
18.一辆汽车第一次行驶60千米,耗油5千克;第二次行驶324千米,耗油27千克。
(1)分别写出每次行驶路程与耗油量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出比例。
(2)分别写出两次行驶路程的比以及两次耗油量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出比例。
19.下午4时,伟伟为了测一棵大树的高度,做了以下实验:①拿一根竹竿,测得竹竿长2.4米;②把竹竿竖直立在大树旁,测得竹竿的影长是3.6米,同时测得大树的影长是9米。根据上面的实验数据,你能帮伟伟求出这棵大树的高度吗?
《(基础篇)六年级暑假第四单元《比例》(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苏教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C C B C A
1.B
【详解】如果已经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求出比例中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作解比例。
例如:x∶30=1∶10
解:10x=30×1
10x=30
x=3
故答案为:B
2.C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2∶3和6∶9
2×9=3×6=18
B.0.01∶6.2和0.5∶310
0.01×310=6.2×0.5=3.1
C.3∶2和0.8∶0.6
3×0.6=1.8
2×0.8=1.6
1.8>1.6
所以3∶2和0.8∶0.6不能组成比例。
故答案为:C
3.C
【分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详解】250千米=25000000厘米
5∶25000000
=(5÷5)∶(25000000)
=1∶5000000
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2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的距离是5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比例尺的意义,注意单位名数的统一。
4.B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2x=3y改写成比例,一个外项是x,内项是y的比例,则和x相乘的数2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外项,和y相乘的数3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内项,据此写出比例。
【详解】如果2x=3y,且x、y均不为0,那么x∶y=3∶2。
故答案为:B
5.C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据此解答。
【详解】A.3∶和∶
3×=
×=
≠,所以3∶和∶不能组成比例;
B.∶和∶
×=
×=
≠,所以∶和∶不能组成比例;
C.4∶3和∶
4×=1
3×=1
1=1,所以4∶3和∶能组成比例;
D.3∶4和∶
3×=
4×=
≠,所以3∶4和∶不能组成比例。
4∶3和能与∶组成比例。
故答案为:C
【点睛】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A
【分析】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是成正比例关系,乘积一定是成反比例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根据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一般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错误;
B.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包含方程,正确;
C.一般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者是并列关系,正确;
D.a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a,所以a的因数和倍数有相交的部分,正确。
故答案为:A
7. 外项 内项
【分析】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据此解答。
【详解】在6∶3=8∶4中,6和4是比例的外项,3和8是比例的内项。
【点睛】此题考查组成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属于基本试题,熟记即可。
8. ad bc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比例的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得,若a∶b=c∶d则ad=bc。
9.1∶400000
【分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据此解答。要注意统一单位。
【详解】6千米=600000厘米
1.5∶600000
=1∶400000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
10. 480 18
【分析】根据线段比例尺可知,1厘米表示40千米,据此求出这个地图的数字比例尺,再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即可解答;注意单位名数的换算。
【详解】40千米=4000000厘米
比例尺:1∶4000000
12÷
=12×4000000
=48000000(厘米)
48000000厘米=480千米
720千米=72000000厘米
72000000×=18(厘米)
一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是,甲、乙两城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12厘米,两城间的实际距离是480千米。A、B两城相距72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两城之间距离是18厘米。
11. 3 8
【分析】逆用比例的性质,把所给的等式,改写成一个外项是x,一个内项是y的比例,则和x相乘的数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外项,和y相乘的数就作为比例的另一个内项,据此写出比例得解。
【详解】若x=y,则x∶y=∶,
即x∶y=3∶8
12.√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解答。
【详解】∶=,即∶=3∶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5=3。
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3.×
【分析】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据此结合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0.5千米,1千米=100000厘米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再判断即可。
【详解】0.5千米=50000厘米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厘米∶50000厘米
=1∶50000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故答案为:×
14.×
【分析】先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4A=5B改写成比例的形式,使相乘的两个数A和4作比例的外项,则相乘的另两个数B和5作比例的内项;进而判断得解。
【详解】若4A=5B,则A∶B=5∶4。
故答案为:×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比例基本性质的逆运用,要注意: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
15.;;;
【分析】先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化简所有等式。
(1)两边同时除以;
(2)两边同时除以1.2;
(3)两边同时除以0.9;
(4)两边同时除以。
【详解】(1)
解:
(2)
解:
(3)
解:
(4)
解:
16.x=600;x=3;x=9.8
【分析】75%x-0.25x=300,先计算出75%x-0.25x的差,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0.5即可;
∶x=3∶12,解比例,原式化为:3x=×12,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
5×3.8+5x=68,先计算出5×3.8的积,再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5×3.8的积,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即可。
【详解】75%x-0.25x=300
解:0.5x=300
0.5x÷0.5=300÷0.5
x=600
∶x=3∶12
解:3x=×12
3x=9
3x÷3=9÷3
x=3
5×3.8+5x=68
解:19+5x=68
19+5x-19=68-19
5x=49
5x÷5=49÷5
x=9.8
17.(1)35;;14;2;7;14;能;35∶2=7∶;
(2)2;;;16;;2;不能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解答。
【详解】(1)35×=14,2×7=14,乘积相等,能组成比例:35∶2=7∶。(比例不唯一)
(2)2×=,16×=2,乘积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
18.(1)能;60∶5=324∶27
(2)能;60∶324=5∶27
【分析】(1)根据题意,写出两次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然后根据比例含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式,判断出两次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写出来即可;
(2)同理,写出两次行驶的路程的比,与两次耗油量的比,根据比例的含义,判断出两次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写出来即可.
【详解】(1)60∶5=60÷5=12
324∶27=324÷27=12
所以60∶5=324∶27
答:每次行驶路程与耗油量的比能组成比例,比例为60∶5=324∶27。
(2)60∶324=60÷324=
5∶27=5÷27=
所以60∶324=5∶27
答:两次行驶路程的比以及两次耗油量的比能组成比例,比例为60∶324=5∶27。
19.6米
【分析】用比例解决问题只要比例两边的比统一即可。设这棵大树的高度是x米,根据大树的高度∶大树的影长=竹竿的高度∶竹竿的影长,列出比例解答即可。
【详解】解:设这棵大树的高度是x米。
x∶9=2.4∶3.6
3.6x=9×2.4
3.6x÷3.6=21.6÷3.6
x=6
答:这棵大树的高度是6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