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23 杭州校级模拟)稀硫酸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2.(2024 江干区校级三模)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均匀的B.该实验是将盐酸还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一种溶质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3.(2024 拱墅区二模)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A.d点所示溶液,其中的阳离子只有Na+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不相同4.(2024 永康市校级模拟)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D.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5.(2024 宁波自主招生)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有关数据.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的形式正确的是( )A. B.C. D.6.(2024 衢州一模)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NaOH溶液B.图乙中a→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C.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D.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7.(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稀硫酸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8.(2024 义乌市校级期末)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0,则(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9.(2024 绍兴模拟)小明研究酸碱反应中pH的变化情况,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此过程烧杯中水的质量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A. B.C. D.10.(2024 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11.(2022秋 永康市期末)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颜色变化的过程是( )A.红→蓝→紫 B.紫→蓝→红 C.蓝→紫→红 D.红→紫→蓝12.(2024 柯桥区校级月考)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C.测得该溶液的pH=7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13.(2022秋 西湖区校级期末)将25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5克20%的稀硫酸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与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氧化铜 B.二氧化碳C.氯化钡溶液 D.硫酸铜溶液14.(2024 椒江区校级期中)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B.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D.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二.填空题(共6小题)15.(2024 路桥区期末)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得到溶液pH和溶液中Na+、OH﹣数量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图像,请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和图2可知甲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2)结合图2、图3,该兴趣小组同学推断图3中V的值为12,他的理由是 。16.(2024 义乌市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向加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1)该反应的实质为 。(2)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取样,加入CuO粉末B.取样,滴加NaOH溶液C.取样,加入CaCO3粉末D.取样,滴加AgNO3溶液17.(2024 婺城区校级月考)芋艿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1)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 。A.食醋B.熟石灰C.食盐D.纯碱(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18.(2024 金东区期中)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像可知,该实验是将 (选填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2)曲线上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3)C点溶液中含有 种溶质。(4)如果用pH试纸测A点时溶液的pH,使用了湿润的pH试纸,会使测得的pH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19.(2024 义乌市校级月考)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温度计测出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的稀盐酸质量而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1)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 (填“吸热”、“放热”)反应。(2)B处溶液的溶质是 。20.(2024 衢州月考)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物质,他们之间发生的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图1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曲线所示,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 (填“①”或“②”)图所示进行。(2)若在测定A点pH过程中,错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21.(2024 鹿城区校级月考)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利用图1装置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溶液pH和溶液中Na+、OH﹣数量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图像,请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d点对应的溶质是 。(2)结合图1和图2,小科推断图3中V的数值为12,他的理由是 。(3)若烧瓶中乙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不变,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请在图2中画出烧瓶中溶液的pH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曲线。四.计算题(共1小题)22.(2024 杭州一模)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向装有2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边滴边搅拌,二者刚好完全反应。(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 。(2)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红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请在丙图画出此时烧杯中的相关离子的数量柱状图(乙图是反应前烧杯中的离子分布情况)。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23 杭州校级模拟)稀硫酸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C【分析】稀硫酸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要证明其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A错误。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的,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B错误。C、硫酸钠和硫酸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C正确。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能证明反应发生,故选项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2024 江干区校级三模)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均匀的B.该实验是将盐酸还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一种溶质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答案】D【分析】A、根据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不是均匀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稀盐酸有剩余,所得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氢两种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明确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2024 拱墅区二模)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A.d点所示溶液,其中的阳离子只有Na+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不相同【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C【分析】A、根据d点所示溶液的pH来分析;B、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C、根据e→f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c点时溶液的pH等于7,g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d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此时溶液中阳离子是钠离子与氢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甲图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20mL,故选项说法错误。C、e→f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至f点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对应溶液的pH为7,故选项说法正确。D、c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g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所得溶液为氯化钠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盐酸具有挥发性,则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相同,均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2024 永康市校级模拟)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D.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D【分析】根据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即溶液中不存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选项错误。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不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过量,故选项错误。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色,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因为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说明溶液显中性,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2024 宁波自主招生)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有关数据.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的形式正确的是( )A. B.C. D.【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答案】D【分析】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反应完全后,则再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混合溶液为碱性,而氯化钠也不再生成.此题注意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总溶液的质量分数.【解答】解: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HCl+NaOH=NaCl+H2O,则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比值:36.5:40,故可知:A、盐酸呈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呈碱性,pH大于7,向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到大于7,观察选项,故A图错误;B、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HCl+NaOH=NaCl+H2O,可知,50克4%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混合溶液的质量为150,故HCl的质量分数一定不为1.83%,故B图错误;C、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100克4%氢氧化钠溶液时,二者完全反应,此时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最大,而混合溶液的质量为200克,故质量分数为5.85%错误,故C错误;D、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100克4%氢氧化钠溶液时,二者完全反应,此时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93%,而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其质量分数变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的pH变化,以及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2024 衢州一模)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NaOH溶液B.图乙中a→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C.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D.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C【分析】A、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a→d,可以分为a→c、c→d两个过程,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e→f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至f点,温度最高,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故选项说法错误。B、图乙中a→d,可以分为a→c、c→d两个过程,a→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c→d是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NaCl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C、e→f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至f点,温度最高,说明放出的热量最多,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故选项说法正确。D、至f点,温度最高,说明放出的热量最多,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是因为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且恰好完全反应后滴加的稀盐酸中含有水,起着降温的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2024春 拱墅区校级月考)稀硫酸和NaOH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两者已发生化学反应,下列操作及实验现象(或结果),不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属Zn,无气泡产生B.在混合液中加无色酚酞,溶液呈无色C.在混合液中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C【分析】A、根据锌能和硫酸反应进行分析;B、根据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C、根据硝酸钡和硫酸、硫酸钠反应均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D、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解:A、锌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能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但溶液呈无色,则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能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C、由于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也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则不能证明反应是否发生,符合题意;D、用pH试纸测混合液的pH,测得pH等于7,酸碱性发生了改变,能证明反应发生,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2024 义乌市校级期末)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0,则( )A.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C.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D.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B【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0,溶液显中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0,溶液显中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的质量相等,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则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得溶液pH=7.0,溶液显中性,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则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反应的实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2024 绍兴模拟)小明研究酸碱反应中pH的变化情况,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此过程烧杯中水的质量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A. B.C. D.【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B【分析】根据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Q点时溶液的pH=7,恰好完全反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同时加入的稀盐酸也含有水,水的质量不断增加,至Q点时,反应停止,继续滴加稀盐酸,水的质量增加量等于加入的稀盐酸的含有水的质量,所以图像应为先陡后缓,且开始有氢氧化钠溶液,起始值不为0。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2024 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C【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氯化钠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选项说法错误。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1.(2022秋 永康市期末)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颜色变化的过程是( )A.红→蓝→紫 B.紫→蓝→红 C.蓝→紫→红 D.红→紫→蓝【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答案】D【分析】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结合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稀盐酸显酸性,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显红色;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显中性,溶液颜色变为紫色;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颜色变为蓝色。故石蕊颜色变化的过程是红→紫→蓝。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常见酸碱指示剂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2024 柯桥区校级月考)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C.测得该溶液的pH=7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C【分析】根据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即溶液中不存在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氢氧化铜难溶于水,是因为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故选项错误。B、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不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选项错误。C、测得该溶液的pH=7,说明溶液显中性,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正确。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2022秋 西湖区校级期末)将25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5克20%的稀硫酸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与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氧化铜 B.二氧化碳C.氯化钡溶液 D.硫酸铜溶液【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A【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再根据酸或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将25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25克20%的稀硫酸充分混合,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反应中消耗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关系如下:2NaOH+H2SO4═Na2SO4+2H2O80 98可知,98份质量的硫酸与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充分混合后,氢氧化钠有剩余,所得溶液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A、氧化铜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正确。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错误。C、硫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选项错误。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判断出反应后剩余的物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2024 椒江区校级期中)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B.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D.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答案】D【分析】A、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b点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c点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B、b点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不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C、c点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c所示的溶液中均含有氯化钠,都含有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6小题)15.(2024 路桥区期末)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得到溶液pH和溶液中Na+、OH﹣数量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图像,请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和图2可知甲溶液的溶质是 HCl (填化学式);(2)结合图2、图3,该兴趣小组同学推断图3中V的值为12,他的理由是 图3中体积为V时氢氧根离子的数量恰好是0,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1)HCl;(2)图3中体积为V时氢氧根离子的数量恰好是0,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分析】(1)根据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图3中体积为V时氢氧根离子的数量恰好是0,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可知甲溶液是稀盐酸,溶质是HCl。(2)图3中体积为V时氢氧根离子的数量恰好是0,此时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V的值为12。故答案为:(1)HCl;(2)图3中体积为V时氢氧根离子的数量恰好是0,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2024 义乌市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向加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1)该反应的实质为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BC 。A.取样,加入CuO粉末B.取样,滴加NaOH溶液C.取样,加入CaCO3粉末D.取样,滴加AgNO3溶液【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答案】(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2)ABC。【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2)A、取样,加入CuO粉末,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可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B、取样,滴加NaOH溶液,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才变红色,可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C、取样,加入CaCO3粉末,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D、取样,滴加AgNO3溶液,氯化钠和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不能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故答案为:(1)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2)AB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7.(2024 婺城区校级月考)芋艿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1)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 A 。A.食醋B.熟石灰C.食盐D.纯碱(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受热易分解(或化学性质不稳定)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1)A;(2)受热易分解(或化学性质不稳定)。【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内容,抽取有用的信息,完成此题。要除去碱性物质,可以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温度升高,痛痒消失,说明该物质不稳定。【解答】解:(1)皂角甙呈碱性,要除去该物质,可以选用显酸性的物质,食醋显酸性,熟石灰、纯碱都是碱性物质,食盐是中性物质,故选:A;(2)用火烤或带皮煮熟,都是使该物质受热,所以皂角甙受热易分解(或化学性质不稳定)。故答案为:(1)A;(2)受热易分解(或化学性质不稳定)。【点评】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查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完成此类题目,要求认真读题,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做题。18.(2024 金东区期中)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的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像可知,该实验是将 A (选填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2)曲线上 B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3)C点溶液中含有 两 种溶质。(4)如果用pH试纸测A点时溶液的pH,使用了湿润的pH试纸,会使测得的pH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1)A;(2)B;(3)两;(4)偏大。【分析】(1)根据pH的变化分析;(2)根据酸碱恰好中和时pH为7分析;(3)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分析;(4)根据pH试纸测量溶液pH的方法分析。【解答】解:(1)从图像可知,溶液pH由小于7到等于大于7,故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故选A;(2)曲线上B点溶液pH等于7,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3)C点溶液pH大于7,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过量的氢氧化钠两种溶质;(4)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呈酸性,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酸性溶液的pH时相当于将酸性溶液稀释,使溶液酸性减弱,pH偏大。故答案为:(1)A;(2)B;(3)两;(4)偏大。【点评】明确中和反应过程中pH、溶质成分的变化以及pH的测量方法是解答本题关键。19.(2024 义乌市校级月考)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温度计测出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的稀盐酸质量而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1)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 放热 (填“吸热”、“放热”)反应。(2)B处溶液的溶质是 NaOH、NaCl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答案】(1)放热;(2)NaOH、NaCl。【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温度升高,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B处溶液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处溶液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Cl。故答案为:(1)放热;(2)NaOH、NaCl。【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明确中和反应的原理、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0.(2024 衢州月考)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物质,他们之间发生的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图1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1曲线所示,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 ② (填“①”或“②”)图所示进行。(2)若在测定A点pH过程中,错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测量结果将 偏小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1)②;(2)偏小。【分析】(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2)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错用湿润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溶液的碱性变弱,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则测得的pH结果比实际值偏小。故答案为:(1)②;(2)偏小。【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21.(2024 鹿城区校级月考)酸和碱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小科利用图1装置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溶液pH和溶液中Na+、OH﹣数量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图像,请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d点对应的溶质是 NaCl、HCl 。(2)结合图1和图2,小科推断图3中V的数值为12,他的理由是 甲溶液加入体积=12mL时,pH=7,此时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 。(3)若烧瓶中乙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不变,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请在图2中画出烧瓶中溶液的pH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曲线。【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答案】(1)NaCl、HCl;(2)甲溶液加入体积=12mL时,pH=7,此时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3)。【分析】(1)根据溶液的pH分析;(2)根据pH=7时氢氧根被完全中和,溶液中没有氢氧根分析;(3)根据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分析pH的变化。【解答】解:(1)图2中d点对应的<7,酸有剩余,所以溶液的溶质是HCl和NaCl。故答案为:NaCl、HCl;(2)根据溶液的pH可知,当pH=7时,甲溶液加入体积=12mL,说明氢氧根离子被完全中和,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故答案为:甲溶液加入体积=12mL时,pH=7,此时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3)若烧瓶中乙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不变,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说明甲溶液体积小于12mL时,溶液达到中性,且最终的pH较小,烧瓶中溶液的pH随加入甲溶液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如图:。【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以及根据pH判断溶液酸碱性。四.计算题(共1小题)22.(2024 杭州一模)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向装有2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边滴边搅拌,二者刚好完全反应。(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 酸提供的氢离子和碱提供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2)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红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请在丙图画出此时烧杯中的相关离子的数量柱状图(乙图是反应前烧杯中的离子分布情况)。【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答案】(1)酸提供的氢离子和碱提供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5.7%;(3)。【分析】(1)根据酸与碱反应的本质进行分析;(2)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硫酸钠溶液,根据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计算;(3)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OH﹣过量(pH在8.2以下),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1)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提供的氢离子和碱提供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49克20%稀硫酸溶液中硫酸溶质的质量为49g×20%=9.8g;酸碱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硫酸钠,设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x,2NaOH+H2SO4=Na2SO4+2H2O98 1429.8g x,x=14.2g;此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5.7%;(3)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pH是8.2,此时溶液呈弱碱性,溶液中钠离子数量=硫酸根离子数量×2+氢氧根数量,图示关系如下::;故答案为:(1)酸提供的氢离子和碱提供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2)5.7%;(3)。【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和反应的本质等相关知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解答的关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