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让我自己来整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活动过程01挖掘文本,说教材《让我自己来整理》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中的第三课。本课针对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整理习惯缺失问题而编写,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培养自我整理的意识与习惯。本课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02关注差异,谈学情一年级学生大多处于6-7岁的低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欲望。然而,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照顾周到,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已有过简单的整理经历,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帮助。此外,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需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本节课的活动中。03依标扣本,述要求1.懂得在生活中,自己的物品要尽量自己整理,不会整理的要学着整理,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自理自立的价值观。2.通过观察对比、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乐于和同伴交流分享,初步掌握分类、贴标签、及时归位、定时清洁整理等家庭常用物品的整理方法,形成主动关心家庭和家人的良好品格。4.激发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愿意主动为家庭整洁贡献力量,落实课标要求,促进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重点难点1. 引导学生感受整理物品对于有序生活的意义,增强主动整理的意愿。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通过学习物品整理的方法,养成爱整理以及自己的事情己做的好习惯。1.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的方法,愿意动手动脑整理自己的物品。2.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物品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04突出主体,道方法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示范讲解法、游戏互动法等。观察学习法、实践操作法、合作学习法等。04突出主体,道方法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二、新知探究,实践操作。三、收获总结,拓展延伸。05立足发展,讲过程1.从谜语入手,感受自己与生活常用物品之间的亲密联系。2.展示自己心爱的“小伙伴”,并说说自己喜爱的原因。激趣导入一、我和我的“小伙伴”。1.视频故事引导:视频故事《找不到铅笔的明明》,看完组织学生讨论明明找不到铅笔的原因,以及如果平时注意整理会避免的情况。2.参照课本插图讨论整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整理物品的好处,如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容易找到需要的东西、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等。3.游戏:分组比赛整理自己的书包。二、“小伙伴”不见了。探究新知1、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其他成员予以补充。2、活动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体验过程,适当关注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同学间的评价尽量从取得的实效与给同学带来的启发等方面入手。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果展示做出中肯评价。展示评价,共享收获。1.看课文插图入手,此图呈现了一间干净整洁的房屋,屋里的两姐弟在分享交流两种实用的整理方法,一种是“分好类,摆整齐”,一种是在箱柜外面贴上标签,标签上写好里面摆放的物品名称,便于寻找。2.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的好方法,感受到整理给生活带来的快乐与美好。3.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想出更多整理物品的好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到整理的智慧和乐趣,愿意积极参与到整理物品的活动当中,为家庭的整洁美好贡献力量。三、学会整理好方法,养成整理好习惯 。活动小结06总结回顾,论板书畅谈收获关于整理,你们学到了哪些技能呢?板书设计:让我自己来整理我和我的“小伙伴”“小伙伴”不见了:分好类,摆整齐贴上标签容易找学会整理好方法:定时整理、物归原主作业:1、将自己的书包按照一日、一周、一月、一年的时间顺序,思考怎么去整理。2、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定期整理,并请家长帮忙留照对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