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丰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25.07考 生 须 知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教育ID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教育ID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 本次练习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 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练习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本练习卷满分共150分,作答时长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不少汉服爱好者将汉服理解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有些相关研究者也执类似观点。这显然是不够严谨的。按照史学界的标准,所谓“汉服”应该称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诗经》中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里“汉”指天河,即银河。汉代建国时以“汉”作为国号,华夏民族也因此被称为汉族。而区别汉族与否,并非依据血缘,而是依据文化,这个判断标准是从春秋时期就确定了的。凡遵循华夏族的礼仪、价值观的群体,就被认为是汉族。汉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因而只能从文化特性而非血统上来辨别。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所以汉服也并非单纯的汉族人服饰,而是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服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将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而从儒家角度看,服饰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遵守礼仪,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如《周礼》设计了一套理想化的政治制度,规定了官员掌管的礼仪权限和与之配套的服饰。后世则以此为蓝本不断强化服饰的等级特征,从款式、纹饰、材质等诸多方面规定了服饰的使用规则。如果出现低级人员穿高等级服饰的僭越现象,就意味着挑战社会秩序,会导致严重后果。历朝历代都将服饰制度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大事来抓,只要改朝换代就一定会“易服色、别衣服”,并不断加强服饰管理,以强化国家统治。从周代开始,汉服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按照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服饰,逐渐形成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宴服等体系,并依据不同礼仪场合使用服饰。《礼记·少仪》说“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意思是说:若衣服穿在身上却不知其名称与礼制含义,便是一种无知。这与《礼记》中重视“正名”和礼法细节的思想一致。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浸润在服饰制度中,将人事与天事对应,将服饰色彩与五行、时令等对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即“服色制度”。这种以色彩为媒介,通过象征符号构建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秩序,体现了古人“观天象以授人事”的宇宙观,将抽象哲学(阴阳五行)、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凝练于色彩符号中,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基因之一。如今,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带动下,汉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汉服市场也持续升温。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130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240亿元,日常化改良汉服(如马面裙、合领袄等)成为爆款单品,穿着场景从传统节日扩展至通勤、旅游等日常场景,并催生租赁、写真、妆造等周边产业及新职业。文化自信的提升推动汉服“破圈”,社交媒体话题播放量超千亿次,同时国际化趋势显著,不少中国留学生身着汉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取材于曹喆、殷泽浩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传统汉服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礼仪在当代逐渐被弱化,更多人关注的是其美学价值和仪式感。汉服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核心是传递“华夏衣冠”的文化自信。比如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源自《诗经》的“与子同袍”,体现了文化身份认同。现代汉服通过节日庆典和日常穿着,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同时,现代汉服时尚更注重实用性和当代审美,例如“新中式”风格融合传统元素(如马面裙、刺绣)与现代剪裁,推出通勤汉元素服饰,适应快节奏生活需求。部分品牌通过简化形制、使用轻便面料,降低穿着门槛,使汉服从“仪式服装”变为“日常穿搭”。汉服产业与文化创意、游戏影视等领域的结合,推动了传统服饰的现代化传播。例如,《逆水寒》游戏与宋制汉服的联动,以及《年锦》节目对复原服饰的舞台呈现,均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汉服。同时,产业链的数字化和国际化也加速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汉服热潮折射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认同。调查显示,94%的消费者愿为国风设计支付溢价,表明汉服不仅是服饰选择,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汉服产业已形成百亿级市场,带动就业与区域经济。仅以山东曹县为例,该县通过汉服产业链,实现从“劳务输出大县”到“中国汉服之都”的转型,年销售额超120亿元,既催生青年创业新业态,也推动了汉服文化的传播。分歧和质疑,一直与现代汉服的发展相伴。传统派认为,现代汉服过度简化或混搭可能导致文化内涵流失,例如“新中式”服饰常被批评为“细节不考究”或“时代模糊”。而革新派主张“守正创新”,即在保留核心形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创造。汉服在从“文化复兴符号”转变为“时尚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存在商业化与符号化风险。例如,部分商家为迎合市场推出“快餐式”汉服,忽略历史考据,导致传统服饰的深层价值被弱化。对此,有学者呼吁通过学术研究和相关教育活动强化大众对传统服饰的系统认知。这种主张是否可行,需要进一步探讨。(取材于李有军、邱凤莲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研究者大多将汉服解释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B. 汉服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C. 传统汉服是与传统礼制及思想相配合的系统。D. 马面裙所代表的改良汉服突破了场景的限制。2. 根据材料一,下列没有体现古代服饰制度政治目的一项是(3分)A. 巩固国家统治 B. 维护等级秩序C. 加强礼仪规范 D. 体现“天人合一”3. 材料二提到,在现代汉服发展中存在争议,以下符合传统派观点的一项是(3分)A. 主张完全复原古代形制和细节,体现服制时代特征。B. 支持“守正创新”,在核心形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C. 坚持保留传统汉服的文化内涵,反对过度简化和混搭。D. 主张将汉服从“文化复兴符号”转变为“时尚消费品”。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与汉服的文化传播无关的一项是(3分)A. 古代改朝换代时“易服色、别衣服”。B. 留学生身着汉服参与海外文化活动。C. 《逆水寒》游戏与宋制汉服的联动推广。D. 山东曹县借助汉服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现代汉服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面临的挑战。(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材料一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王味,君主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官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韩非子·难一》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6. 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微君言 微:没有B. 讫简公 讫:到C. 絷桓公之手足 絷:束缚D. 而又逆知其将死 逆:抵触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身且不爱 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B.不作于作之日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C.将奚以告寡人 徒以有仲焉耳D.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弄虚和作假的不会长久,掩饰和虚假的不能持久。B.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功业的完成,并非在成功之日突然实现,而是有起因的。C.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D.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因为管仲在桓公询问时荐贤接替自己,故虽管仲已死,齐国仍有像管仲这样的贤才。9.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两则材料都谈到管仲劝桓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但用意各有侧重。B. 材料一通过描述桓公“虫出尸不葬”的结局,交代了桓公去世后的惨状。C. 苏洵认为管仲并不了解桓公沉溺声色的本性,因而最终没有劝谏成功。D. 苏洵认为即使管仲在临死之前请求桓公处死三子,也未必能杜绝后患。10. 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认为齐国祸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②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③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请将材料①的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3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浣溪沙①五首(选三)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其一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②。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其三麻叶层层檾叶③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④。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其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⑤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释:①元丰元年(1078年)江苏徐州发生严重春旱,时任太守的苏轼曾往石潭(江苏地名)求雨,得雨后,初夏又前往谢雨,在路上写成这组词。②睢盱(huī xū):喜悦高兴的样子。③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④络丝娘:本为虫名,此代指缫丝的妇女。⑤耦耕:两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12. 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其一写谢雨路上所见,日、潭、云等景物,鱼、鹿、猿等动物,童、叟、姑等人物,组成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B. 其三中“垂白”两句写拄着藜杖的老翁,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侧面反映出春旱给百姓带来的困苦状况。C. 其五描绘了一位巡视归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轻沙”“走马”“日暖”等词句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轻松、愉悦。D. 三首词都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用词精简,意趣横生,堪为村野词中佳作。13. 下列对三首词的整体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三首词都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景叙事自然贴切,抒情含蓄隽永。B. 三首词都灵活运用借代、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C. 三首词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使词作内涵丰富,并生妙趣。D. 三首词都注重通过调动感官体验来绘景,具体可感,富有图画美。14. 联系三首词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解说。(6分)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8分)(1)《项脊轩志》中项脊轩原是陋室,经修葺而成幽雅书斋,归有光描写自己在小屋“借书满架, , ,万籁有声”的独特经历,打动了众多读者。(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 , ,可乎?”三句,强调实践验证的重要性,颇具“认知论”的高度,富有科学精神。(3)黄庭坚《登快阁》中的写景名句“ , ”,巧妙构建俯视与平视的视角,展现出黄庭坚七律代表作的独特审美。 (4)《种树郭橐驼传》运用对比,表现了郭橐驼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如文中叙写了郭橐驼“勿动勿虑, ”,而他植者“则又爱之太恩, ”。16.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红楼梦》第一回: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写荐书两封与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草蛇灰线”是一种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的创作手法。曹雪芹在“贾雨村受甄士隐资助”的情节中,就运用了“草蛇灰线”的创作手法。请结合本片段及小说其他回目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一手法对塑造贾雨村形象的作用。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席勒和老师 ①19年前,我和席勒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至今想来十分后悔。那是1997年的秋天,在捷克的克鲁姆洛夫山城脚下,正有一个克里姆特和席勒的联席画展。因为在山上耽搁的时间长,下山时天已黄昏,行色匆匆,便没有进去看。其实,也是自己的见识浅陋,当时只知道克里姆特,不知道席勒,还非常可笑的以为是德国的诗人席勒呢。 ②在欧洲,席勒是和克里姆特齐名的画家。应该说,克里姆特是席勒的前辈,既可以称之为席勒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席勒的伯乐。1907年,在奥地利的一家咖啡馆,克里姆特约席勒见面。那时,席勒籍籍无名,克里姆特已经大名鼎鼎,是欧洲分离派艺术联盟的主席——猜想应该是和我们这里的美协主席地位相似吧?克里姆特看重了这个和他的画风相似特别爱用鲜艳大色块的小伙子,把他引进他的艺术联盟。干什么,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个圈子,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和如今的欧洲,或我们的这里,没有什么两样,美术圈子,也是一个江湖。 ③客观讲,克里姆特是有眼光的,对席勒有着引路人的提携之功。那一年,克里姆特45岁,席勒只有17岁。 ④2006年,在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里,我借到了一本席勒的画册。那本画册,收集的都是席勒画的风景油画。在那些画作中,我看到了熟悉的山城克鲁姆洛夫。尤其是站在山顶望山下绿树红花中的房子,错落有致,彩色的房顶,简洁而爽朗的线条,异常艳丽,装饰性极强。他画了不少克鲁姆洛夫的风景。我才知道,克鲁姆洛夫是席勒母亲的家乡。怪不得九年前要在那里办他的画展。只是九年过去了,我对席勒的了解依然是浅近的,只看到了他的风格独特的风景画,没有看到他浓墨重彩的重头戏——人体画。 ⑤一直到又过了四年之后,陆续到美国几次,在很多家美术馆里,看到了席勒的人体画,同时借到了席勒的多本画册,才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克里姆特是他的老师,克里姆特的装饰风格以及用色橘红、绿和蓝大面积的艳丽色块,对他的影响极深,能够从他的画作中看到克里姆特的影子。但是,我也惊讶地发现,他和克里姆特的画风并不尽一致,甚至有些大相径庭。 ⑥克里姆特的人体,大多是如他的著名画作《金发女人》一样穿着华丽衣着的贵妇人;席勒的人体,除了穿着不同,性别也有所突破,有女人,也有男人。克里姆特的人体,是局部写实中整体带有浓郁的装饰风格,雍容华贵,典雅而现代;席勒的人体,则是张扬的,怪异的,狰狞的,甚至是村野的、丑陋的、焦灼的。同样艳丽的色块,在他们彼此的人体中显示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完全迥异的内心世界。甚至和席勒自己的那些风景画也不一样,那些艳丽的色块,渲染着、对比着风景中的宁静;而在人体中,则渲染着、对比着内心的激情与欲望的躁动不安与不知所从。那些从克里姆特那里学来的橘红、绿和蓝,像水一样融化在他的风景画中,却如火焰一样跳跃在他的人体画里,像是我们京戏里重重涂抹在人物脸上的油彩,那样的醒目而张扬。⑦我也多少明白了,席勒为什么在心里并没有把克里姆特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尽管是克里姆特把他引进欧洲美术界。他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克里姆特放在眼里。他画过一幅题名为《最后的晚餐》的油画,居然用自己的肖像,取代了中间位置的耶稣,而将空缺的那个座位上的人物指陈为克里姆特。这样明显的桃代李僵,画朱成碧,是任何人都看得出来的。如果放在我们这里,如此的目无尊长,狂妄自大,即使不被口诛笔伐,大概也难在这里的江湖混了。但是,克里姆特并没有对席勒说什么,任他如此野心勃勃,一条路走到黑,任他反感并直言反对自己华丽的贵族风。艺术从来就是这样各走各路,他并不希望席勒笔管条直的成为克里姆特第二。 ⑧1918年,克里姆特去世,席勒果然取代了克里姆特的位置,在欧洲画坛上声名大振,卖画的价格也随之暴涨了三倍。人们像认可克里姆特一样,开始认可了席勒。⑨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席勒当年对于克里姆特的引路和提携感激涕零,跟随在克里姆特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然后拿着老师的名牌借水行船兜售自己,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席勒吗?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那些无名的画工,他们在程式化的经变画角落里偷偷描绘市井生活——真正的艺术传承,从来不是对范本的匍匐跪拜,而是以反叛的姿态完成最深刻的致敬。我们的老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说青和蓝已经不是一种颜色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多了一种新的颜色了。好的学生,就是不让自己和老师成为一样的颜色。好的老师,同样也不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一个拷贝。在这一点意义上讲,席勒是个好学生,克里姆特是个好老师。如今,我们特别爱说创新,但我们的艺术,缺乏这样的学生和老师。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席勒籍籍无名 籍籍无名:形容年轻的席勒在艺术界尚未获得名声。B. 甚至有些大相径庭 大相径庭:形容席勒和克里姆特的画风差异很大。C. 这样明显的桃代李僵 桃代李僵:喻席勒在画作中刻意模仿克里姆特的风格。D. 借水行船兜售自己 借水行船:借助名师声望或既有资源获取个人利益。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早年作者不知席勒是画家而错过画展,2006年才通过画册深入了解其艺术价值。B. 克里姆特对席勒的提携体现了艺术圈“江湖”的传承逻辑,与当今社会并无不同。C. 席勒在《最后的晚餐》中将自己置于耶稣之位,以反叛姿态显示独特的创作个性。D. 文章结尾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化用,点明艺术传承中突破与超越的核心主题。19. 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作者在表述克里姆特与席勒画风差异的内容时,用了哪些对比?有何表达效果?(6分)20. 文章结尾说“如今,我们特别爱说创新,但我们的艺术,缺乏这样的学生和老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 语言基础运用(5分)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②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充满活力、牵引力、竞争力的部分。③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⑤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⑥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①句的“底色”不可以换成“内质”。B. 第②句的“充满”改为“具有”更合适。C. 第③句的“形成”“展示”可调换位置。D. 第④句加点的“的”字多余,应该删去。(2)不改变原意,对第⑤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下句的结构基本保持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Cosplay主要指通过服装、道具、造型等对动画、漫画、游戏等虚拟世界角色和剧情进行现实还原。有人认为,Cosplay是年轻人表达个性、传承文化的创新方式;也有人觉得,Cosplay过度追求外在模仿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2)学校准备开展“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主题研学活动,现征询同学们感兴趣的“非遗”项目。请你推荐一个“非遗”项目,并简要陈述理由。要求:明确写出“非遗”项目名称,理由合理。(3)请以“足迹”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1)有人说,创业受挫就像是一个人在森林里迷了路。如何走出去,往往需要跟着水流走。跟着水流走,也许会走弯路,但不用走回头路,总能走出去;而且跟着水流走,还会遇到那些也来找水流的聪明人,大家一起走,就更安全。其实,不只是创业,大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小至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面临困境的时候,跟着水流走,结果会大不相同。请以“跟着水流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人与人商讨问题时免不了会有分歧,应高度重视分歧。分歧往往比共识重要,共识有时是假的,而分歧肯定是真的,并且可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请以“分歧”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A 2.(3分)D 3.(3分)C 4.(3分)A5.(6分)答案要点:主要原因: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推动文化自信提升产业创新与融合(或市场需求与经济带动)面临的挑战: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商业化与符号化风险学术研究与教育不足【评分说明】共6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6.(3分)D 7.(3分)B 8.(3分)D 9.(3分)C10.答案要点:①材料一(《韩非子》):齐桓公未听从管仲临终谏言,继续重用竖刁、易牙、开方等奸臣。②材料二(苏洵《管仲论》):首先,管仲了解桓公喜好声色的本性,却只劝桓公远离三子,忽略桓公声色之欲。其次,管仲没有抓住治国根本,未能推荐贤才接替自己,致使桓公在管仲死后无人制衡奸佞。【评分说明】共6分,材料一的原因2分,材料二的原因4分,“首先”“其次”各两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要点:(2分)答案示例:(老师)用各种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评分说明】“博”译为“丰富”,“文”译为“文献”“文化典籍”,“约”译为“约束”,每个重点词0.5分,状语后置0.5分。(2)答案示例:①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说明孔子教学时讲究循序渐进,善于引导启发学生。②学识广博:颜渊感叹孔子的学问高深莫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体现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③境界高远:子贡以“数仞宫墙”为喻,强调孔子的境界远超常人,难以企及。④积极入仕:面对“美玉藏匣”之问,孔子连呼“沽之哉”表明其迫切用世之心。⑤幽默诙谐、有亲和力:孔子以“前言戏之耳”回应子游,既肯定其观点,又以轻松方式修正自己的调侃,体现教学中的亲和力与智慧。【评分说明】每点1分,答出3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12.(3分)A 13.(3分)D14.(6分)答案示例:(1)其一,上片阳光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深藏于成阴绿树中的乌鹊组成的温馨画面,儿童老人喜观谢雨盛会,下片麋鹿猿猱的反应以及对观看者归家后向采桑姑细说欢腾景象的想象,都传递着诗人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2)其三,词的上片通过泛光的层层麻叶、煮茧的清香、缫丝女悦耳的谈笑声,表达喜悦之情;下片写老翁捋麦炒面果腹、诗人询问的画面,表现出诗人的关切与担忧。(3)其五,上片通过清新宜人之景,流露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写田园蓬勃之景,用“使君元是此中人”照应上片,诗人在喜悦中又抒发了热爱乡村、向往(或归隐)田园的感情。(“情感”要点提示:其一透过诗人所见、所闻、所想,皆能见诗人喜悦兴奋之情。其三在喜悦中增加了关切、担忧之情。其五在喜悦中又抒发了热爱农村、向往(或归隐)田园的感情。【评分说明】3首诗歌,共6分,每首2分(其中情感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15.(8分)(1)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3)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4)去不复顾 忧之太勤【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8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16.答案示例:(1)本段通过贾雨村对甄士隐的冷淡态度与不辞而别的行为,与后文第四回“乱判葫芦案”中他罔顾恩情、对英莲不施援手,形成呼应,暗示其忘恩负义的本质。(2)贾雨村因甄士隐资助得以上京赶考,后因贪酷被革职,转而依附林如海、贾政,最终在第四回借贾府权势复职并乱判案件。这一连串情节通过第一回显示的“热衷功名”的暗线勾连,揭示其利欲熏心、虚伪贪婪的特点。(3)贾雨村对乡绅甄士隐的倨傲与第三回对权贵林如海的谄媚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其最终沦为贾府政治工具(如第四十八回为讨好贾赦,陷害石呆子)做铺垫,揭示其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深化了小说批判封建官僚制度的主旨。【评分说明】共6分。第一点内容呼应2分,形象特点1分;第二点勾连线索2分,形象特点1分;第三点情节前后对比2分(结合具体内容答),形象特点1分。语言表述前后要有逻辑关联。3个要点答出2个点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7.(3分)C 18.(3分)A19.(6分)答案示例:①题材对比:克里姆特画衣着华丽的贵妇人,席勒画的人体在穿着和性别上皆有所突破(2分),突出席勒对人体画题材的突破,表现其艺术的先锋性(1分)。②风格对比:克里姆特典雅雍容,席勒张扬怪异(2分),展现二人艺术追求的差异(1分)。③色块运用对比:席勒和克里姆特在人体画中运用同样的艳丽色块,但显示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迥异的内心世界(2分),暗示了师徒传承中的创新突破(1分)。【评分说明】共6分。每个要点3分,对比内容、不同角度、效果各1分,3个要点答出2个点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20.(6分)答案示例:①“这样的学生”指像席勒一样敢于突破老师艺术风格、形成独立艺术追求的创新型人才。他虽受克里姆特启蒙,但通过反叛传统如创作《最后的晚餐》颠覆师生地位、发展独特艺术语言如用艳丽色块表现人性躁动,最终开创自己的艺术道路(2分)。②“这样的老师”指如克里姆特般具有包容胸襟的艺术引路人。他既给予新人发展平台如引荐席勒进入艺术联盟,又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如容忍其反对自己的贵族风格,为艺术创新提供成长空间(2分)。③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当下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师生关系固化为权威与服从的模式,学生缺乏突破的勇气,老师也缺少包容异见的胸怀,导致真正的艺术创新难以实现。(2分)【评分说明】①对“这样的学生”的解析(2分):答出突破性、创新性特点(1分),结合席勒反叛事例及艺术特色分析(1分)。②对“这样的老师”的解析(2分):概括包容性、开放性特征(1分),列举克里姆特的具体做法(1分)。③结合现实分析(2分):揭示当前艺术教育弊病(1分),具体分析(1分)。共3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1.(5分)(1)(3分)B(2)(2分)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评分说明】结构1分,内容1分,共2分。22.(10分)略【评分说明】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表达流畅。二类卷(5—7分),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23.(50分)略【评分说明】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1)议论文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2)记叙文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想象丰富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想象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说明: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有病,齐桓公前去探望,询问说:“您病了,万一不幸寿终死去,有什么话准备告诉我?”管仲说:“您就是不问我,我本来也要告诉您的。希望您赶走竖刁,除去易牙,远离卫公子开方。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只有人肉没吃过,易牙就把自己儿子的头蒸了献给您。人之常情没有不喜爱自己儿子的,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您本性好妒而喜欢女色,竖刁就自己施行宫刑,以便管理宫女。人之常情没有不喜爱自己身体的,竖刁连自己身体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卫公子开方侍奉您十五年,齐国和卫国之间要不了几天的行程,开方丢下自己母亲,做官很久也不回家,他连自己母亲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我听说:‘弄虚作假的不会长久,掩盖虚假的不能持久。’希望您能远离这三个人。”管仲已死,桓公不按他的话去做。等到桓公死后,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埋葬。材料二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管仲在。一旦管仲去世,这三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管子》里,有记载他将死的时候,谈论到了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但他又预料到自己将死,可见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