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元市2025年春季普通高中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一张10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一、阅读(共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据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人类,近半数都因疟疾而失去生命。这种跨越洲际的玫命成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疾病肆虐中愈发清晰。正如全球史先驱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所揭示的,历史学不能忽视人类与疾病相互影响的历史,疾病常常影响甚至左右世界历史的进程。《双药记》正是将人类抗疟历程置于全球史柜架中审视。近代以前,东西方各自探索抗疟方法:中医典籍记载的常山、马鞭草,与美洲印加人的金鸡纳树皮,构成平行时空下的智慧结晶。明朔正德年间,葡萄牙人抵达广州,打攻了这种独立状态,欧洲人将美洲金鸡纳树皮奉为“神药”并传至全球。科研人员从中提取分离出活性成分奎宁,康熙皇帝成为中国最平使用该药治愈疟疾的人之一。20世纪初,奎宁生产形成全球合作的工业化体系。1913年《奎宁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首个跨洲际制药垄断联盟(涵盖亚非种植园主、欧洲制造商及荷兰等殖民国家)的诞生。对当时的英国而言,奎宁是维持殖民统治的关健,若无此药“也许早就分崩离析”。但“二战后,疟原虫对奎宁及其类似药物的耐药性成了全球疟疾防控的最大问题之一”。真正玫变抗疟格局的是青蒿素的诞生。越南战争期间,耐氣坐疟疾肆虐促使胡志明向中国求援,中国科研田队启动“523任务”,最终发现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通过改苹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社会,推动青蒿素药物实现量产并走向世界,为全球抗疟事业注入新动力。从美洲金鸡纳树皮到中国青蒿素,两种药物的全球传播史印证了该书的观点:人美在疾病面前唯有共享智悲、协同行动,才能书写命运与共的全球史。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材料二“双药”之一的青蒿素与16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有着奇炒的联系。但读罢此书,我们就知道不能简单将葛洪的“青蒿一捱,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与居坳嘞所发现的青蒿素建立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其中的复杂性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促使我们思考传统医药知识与经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问题。确定其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提取,乃至能够人工合成,这应该是多数中草药在现代社会仍能发挥功效的基本条件。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上述种种条件才有可能达成。早在18世纪初,随着金鸡纳霜在欧洲的普遍使用,有人开始猜想各种草药中是否含有某些“活性成分”,对此是否可以加以纯化,如此治疗效果应该更佳。到1820年,人们确知奎宁即是金鸡纳霜中治疗疟疾的活性成分,但仍不知晓奎宁的理化性质。后来的科学家虽然研究出奎宁中各种原子的占比,但对原子之间如何相互连接组成分子结构还是一无所知。真正探知奎宁的分子结构并人工合成,这是二战之后的事了。在我国,对抗疟药物活性成分的探寻并非直到“523任务”才起步。遥想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奎宁资源极度匮乏,在这一艰难处境下,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昌绍,發然带领科研团队踏上探索之路,力求“从传统和民间医药中找到有效的疗法或药物”。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常山,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提取出“常山成”,这一化学物质对疟原虫有着颜为强动的抑制功效。反观青蒿,虽说葛洪早早记录下这条方子,可在悠悠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它却近乎被世人遗忘。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就敏锐察觉到,自东晋以后,这一药方便极少现身于本草医籍之中。不过,李时珍也留意到,民间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个方子,只是用药方式繁杂多样,疗效也参差不齐、难以稳定。而且,历代医师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青蒿一提”,对后半句“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却常常视而不见。要知道,这里的“渍”意为“浸”,有别于中药惯常使用的放汤、熬药、制丸等炮制之法。后来我们才明白,倘若经过蒸煮工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青蒿素便会大量分解,药效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诸多奥秋的揭晓,都有待屠坳坳那一瞬间的灵感闪现。“当年(1971年)我面临研究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箝,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提,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战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进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自此,“523任务”才最终以发现青蒿素而收官。尽管特效药在手,但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疟原虫这种低等微生物基于快速繁衍和随机变异的基因分布多样性的优势,还在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由此产生“耐药性”问題。迄今为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就有5次须给了与疟疾治疗相关的研究,正说明疟原虫不会“坐以待毙”。看起来,这些微生物始终要与人类共存,对抗疟疾是一场“持久战”。(均选自挑泽麟《见证人类与疟疾较量的历程》,《光明日报》2025.4.12)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