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选择题(共21小题)1.(2024 重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下列选项能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改变了落后农业国的现实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的教育医疗事业获得长足进步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 孝感月考)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③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3.(2024 海口模拟)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 )A.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统一性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样性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4.(2024 湖南模拟)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 )①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抓革命促生产②坚持在中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4 昭通期末)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原定用3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一再提前,在1956年内就实现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4 铜仁市期末)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聚集了20多万人举国同庆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全国99%的私营工业企业、85%的私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场“惊天动地”的改造,成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重大经济变革。这场变革( )①为国家富强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②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完成了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④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4 福州期末)1955年,西南地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制订方案,各省强调分配与生产的一致性,结合分配试算,对劳动进行科学分工,普遍订立秋收、秋耕、秋种计划,把搞好分配与做好秋季生产统一起来。可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 )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③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导国家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④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4 莆田期末)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④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4春 海口期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一项项事关国家兴衰成败的抉择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八大召开( )①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③提出了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变④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4 天津期末)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初步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③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推广领先世界④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2024 阜宁县期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正确研判③社会主义改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④党的八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4 绵阳期末)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③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4 西城区期末)某班同学以“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为题开展综合探究,提出以下要点,其中正确的是( )A.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194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14.(2024 北京学业考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下列关于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法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2024 合肥期中)高一某班开展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社会主义改造旨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③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④党在过渡时期是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2024 合肥模拟)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下列属于“第二次结合”的内容的有( )①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②开展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和加强党的建设③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④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2024 汉中期末)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十年成就( )①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②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2024春 鞍山期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2024 广东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这(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首次结合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④意味着我国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024 榆林期末)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领导人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 )①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②农业发达而重工业落后的严重不平衡③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状况的愿望很强烈④工农业发展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1.(2024 禄劝县校级期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成功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这意味着( )①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②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第一次中国化成果④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④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材料题(共1小题)22.(2024 霍邱县校级开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邓小平文选》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遇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共八大召开的重要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怎样的规定。(3)材料三中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遭到“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简述其积极意义。新课预习衔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1小题)1.(2024 重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下列选项能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改变了落后农业国的现实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的教育医疗事业获得长足进步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一化三改造”的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解答】①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没有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实;②不合题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的教育医疗事业获得长足进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④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2.(2024 孝感月考)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③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1)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变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社会形态变迁总体进程中所取得的划时代的伟大胜利。(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解答】①④正确,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②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③错误,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实现国家富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3.(2024 海口模拟)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 )A.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统一性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样性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解答】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统一性;BD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多样性,未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4.(2024 湖南模拟)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 )①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抓革命促生产②坚持在中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局限文化大革命,使探索中形成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意义在探索中取得的已为实践证明的是正确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党依靠人民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答】①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提出的政治路线。“抓革命、促生产”是“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口号之一;②不合题意,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改革开放时期;③④符合题意,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探索透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5.(2024 昭通期末)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原定用3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一再提前,在1956年内就实现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④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6.(2024 铜仁市期末)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聚集了20多万人举国同庆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全国99%的私营工业企业、85%的私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场“惊天动地”的改造,成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重大经济变革。这场变革( )①为国家富强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②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完成了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④是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1953﹣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不合题意,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材料中还没有完成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7.(2024 福州期末)1955年,西南地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制订方案,各省强调分配与生产的一致性,结合分配试算,对劳动进行科学分工,普遍订立秋收、秋耕、秋种计划,把搞好分配与做好秋季生产统一起来。可见,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 )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③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导国家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④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不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成了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不能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等同于三大改造的完成;②④符合题意,“以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③不合题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导国家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8.(2024 莆田期末)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④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不合题意,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不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③④正确,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也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9.(2024春 海口期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一项项事关国家兴衰成败的抉择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八大召开( )①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③提出了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变④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1956年党的八大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明确表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党根据这一主要矛盾制定和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解答】①不合题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确立的;②④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错误,中共八大提出了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设问指向,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和教材基础知识,围绕材料中主旨选择,可用排除法作答。10.(2024 天津期末)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农业初步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③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推广领先世界④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①中共八大依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此,工作重心转移要到经济建设上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反映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②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指1961年﹣1965年。党和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了“大跃进”时期商业工作的失误,使商业工作得到恢复和加强,反映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③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指1966年5月16日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动,党内之所以能够接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观点,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我们党是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认识,反映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答】①②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④不合题意,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推广领先世界,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均属于我国进入21世纪取得的成就。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1.(2024 阜宁县期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正确研判③社会主义改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④党的八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局限文化大革命,使探索中形成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2、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80 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解答】①②正确,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正确研判,是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③错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④错误,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12.(2024 绵阳期末)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③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③④正确,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3.(2024 西城区期末)某班同学以“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为题开展综合探究,提出以下要点,其中正确的是( )A.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194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一化三改造”的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解答】A错误,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D错误,1956年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4.(2024 北京学业考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下列关于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法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答】①③错误②④正确,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而不是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而不是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难度不大。15.(2024 合肥期中)高一某班开展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社会主义改造旨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③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④党在过渡时期是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解答】①②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其目的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③错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起来是“一化三改”;④错误,党在过渡时期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16.(2024 合肥模拟)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下列属于“第二次结合”的内容的有( )①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②开展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和加强党的建设③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④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局限文化大革命,使探索中形成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意义在探索中取得的已为实践证明的是正确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党依靠人民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答】①③符合题意,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第二次结合”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创造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②④不符合题意,该两个选项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第一次结合。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7.(2024 汉中期末)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十年成就( )①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②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意义在探索中取得的已为实践证明的是正确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党依靠人民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答】①②正确,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表明十年成就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③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8.(2024春 鞍山期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1)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变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社会形态变迁总体进程中所取得的划时代的伟大胜利。(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解答】①正确,党领导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②错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③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④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9.(2024 广东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这(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首次结合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④意味着我国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错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首次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③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20.(2024 榆林期末)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领导人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 )①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②农业发达而重工业落后的严重不平衡③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状况的愿望很强烈④工农业发展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局限文化大革命,使探索中形成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3)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的意义在探索中取得的已为实践证明的是正确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党依靠人民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解答】①③正确,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都不能造,反映了我国面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情况,迫切需要改变工业落后状况;②错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和轻工业有一定发展,但不能说明农业发达;④错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21.(2024 禄劝县校级期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成功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这意味着( )①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②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第一次中国化成果④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④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①1956 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②我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解答】①错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②④正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错误,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二.材料题(共1小题)22.(2024 霍邱县校级开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邓小平文选》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遇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共八大召开的重要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怎样的规定。(3)材料三中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遭到“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简述其积极意义。【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共八大召开的重要背景。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即可。材料“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这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材料“(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这说明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怎样的规定。属于简答题,也是课本知识的考查,学生按课本知识回答即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本题要求学生就“材料三中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遭到‘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简述其积极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题,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即可。材料“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遇到了严重挫折”,联系所学可回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有利于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解答】(1)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②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①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有利于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点评】(1)本题为分析说明类试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2)本题属于简答题,也是课本知识的考查,学生按课本知识回答即可。(3)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四种对策: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