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预习衔接.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预习衔接.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 田家庵区校级月考)“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对这句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事物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2024 赣州期末)围棋巨大的想象空间、多变的棋局形势,向来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围棋 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通过学习人类思维方式,掌握了一种从大局上判断形势优劣,并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找到最佳解答的方法,在人机对弈中以4: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写下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新的篇章。由此可见(  )
①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甚至超过个人分析计算能力
②科技发展使人工智能部分具备了意识的创造性
③人工智能与人脑有相似的信息处理与决策过程
④科技进步使人工智能超越了对人脑的模拟阶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2024 西安期中)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说明(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C.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并不存在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它是多变的
4.(2014 开封一模)2012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对于这篇演讲,网友们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莫言的全篇演讲富有诗意,他的坦诚和忏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对者则认为,莫言的演讲缺乏深度,是“小儿科”。这些争论说明(  )
①认识正确与否没有标准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正确的 ④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2024 宁阳县校级期中)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
A.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D.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6.(2017 淮南一模)“新零售”是2016年“双十一”最热的词之一,意指电子商务平台(纯电商模式)即将被取代,未来线上线下必须结合起来。它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销售模式,它的出现表明传统销售模式正在向更高级、更复杂、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进入一个崭新的销售时代。这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不同的事物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矛盾和特点
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2024 金山区期末)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正确意识的指导。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这朵花要绽放,必须以物质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必须通过(  )才能把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
A.创新 B.实践
C.思考 D.发挥主观能动性
8.(2024 白山四模)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形态),惟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说明老子认为(  )
A.道与德相互转化 B.道为本,德为用
C.儒学源自于道家 D.先修德,后成道
9.(2024 盐城三模)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有专家指出,谣言传播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谣言杀伤力=信息重要程度×信息模糊程度。减少谣言危害,需要(  )
①提高眼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实事求是,立足于自身选择
③拒绝关怀式提醒,不轻信偏信
④让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 淅川县校级期末)2015年12月13日,来自中国的亚冠冠军广州恒大2﹣1逆转中北美冠军墨西哥美洲,虽然在半决赛中负于有着“宇宙队”的巴塞罗那俱乐部,但其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令人赞叹,让全世界球迷竖起大拇指!这表明(  )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②人可以无限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特殊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24 鄢陵县期末)十九大的召开,“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些热词无不体现网友对中国政治、民生等问题的关注,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网络常见的流行词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4 河北期末)面对九个情性各异的子女,梁启超因材施教,坚守原则又兼顾包容,孕育了一家俊秀,九个儿女各放异彩。这主要蕴含的哲理是(  )
A.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科学理论促进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精神力量可以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3.(2024 湖南模拟)菌草,最初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例新,其功能也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菌草还是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福建平潭的幸福洋滩涂盐碱地,见证着盐碱地变菌草良田的奇迹。菌草的栽培(  )
①体现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有条件的
④说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4 绵阳模拟)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多地不断改善软硬件条件,打造安全稳定的友好型骑行环境,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如北京建设12条沿着河流的骑行放射线,成都推出11条天府绿道骑行线路,南宁定期开展骑行公益性培训。这表明(  )
①骑行线路与绿色出行理念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规定了社会生活的面貌
③绿色出行理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作用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探索城市道路发展的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2024春 临安区校级期末)无人驾驶汽车在交通革命中具有重要的驱动力,它将交通安全、出行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人工智能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在感知、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实时感知道路条件,人工智能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了准确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这表明,人工智能(  )
A.能够取代人脑,精准控制汽车行驶
B.可以能动地反映道路交通条件
C.能够帮助人类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仅能模拟人脑,还能成为人脑的延伸和补充
16.(2024春 齐齐哈尔期末)2020年12月2日,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带回2千克月壤。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锑、铼等矿物颗粒。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月壤就是哲学上的物质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人的认识难以把握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4春 无锡期末)“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这一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世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D.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8.(2024 辽中区校级期末)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回答公众提出的“您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上述说法用唯物论的观点表述就是(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4 昆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是小事,而是关乎我们党能否得民心、汇民智、聚民力的大事。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改进调研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防止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阐释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原因。
新课预习衔接 探究世界的本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 田家庵区校级月考)“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对这句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事物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分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止,静中有动,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答】A表述错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表述错误,静止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C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符合题意,“卧”、“不动”体现了相对静止,而“云与我俱东”体现的是绝对运动,说明动中有静止,静中有动。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2024 赣州期末)围棋巨大的想象空间、多变的棋局形势,向来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围棋 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通过学习人类思维方式,掌握了一种从大局上判断形势优劣,并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找到最佳解答的方法,在人机对弈中以4: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写下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新的篇章。由此可见(  )
①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甚至超过个人分析计算能力
②科技发展使人工智能部分具备了意识的创造性
③人工智能与人脑有相似的信息处理与决策过程
④科技进步使人工智能超越了对人脑的模拟阶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①树立正确的意识。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指导下的产物,材料中人工智能在人机对弈中以4: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说明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甚至超过个人分析计算能力,人工智能与人脑有相似的信息处理与决策过程;
②表述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意识的创造性;
④表述错误,人工智能人的意识指导下的产物,不可能超越对人脑的模拟阶段。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2024 西安期中)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说明(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C.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并不存在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它是多变的
【分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其中现象与本质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区别:
(1)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肤浅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
(2)现象是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则只能运用抽象思维,间接地被人认识。
两者相互联系:
(1)两者相互依存,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与本质统一在同类事物中。
(2)现象是人们认识本质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解答】A符合题意,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说明现象是规律的外在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B错误,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说法错误;
C错误,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依然存在;
D错误,选项“是多变的”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区分清楚现象与本质(规律)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4.(2014 开封一模)2012年12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的颁奖典礼上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对于这篇演讲,网友们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莫言的全篇演讲富有诗意,他的坦诚和忏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对者则认为,莫言的演讲缺乏深度,是“小儿科”。这些争论说明(  )
①认识正确与否没有标准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正确的 ④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分析】题目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
【解答】①③选项观点错误,认识正确与否有标准,题中不是强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而是强调价值观不同,造成人们对事物认识和评价不同,故排除;
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不同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由于人们持有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认识和评价就不同,故入选。
故选:B。
【点评】题目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整合多个知识点,采用教材+材料的模式解题,同时需要学生对价值观有进一步的认识。
价值观含义: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注意: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5.(2024 宁阳县校级期中)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
A.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D.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解答】ACD不合题意,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均与题意无关;
B符合题意,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6.(2017 淮南一模)“新零售”是2016年“双十一”最热的词之一,意指电子商务平台(纯电商模式)即将被取代,未来线上线下必须结合起来。它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销售模式,它的出现表明传统销售模式正在向更高级、更复杂、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进入一个崭新的销售时代。这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不同的事物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矛盾和特点
③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①表述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事物,不是不同事物;
③符合题意,“它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销售模式”表明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符合题意,“它的出现表明传统销售模式正在向更高级、更复杂、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进入一个崭新的销售时代”表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7.(2024 金山区期末)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正确意识的指导。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这朵花要绽放,必须以物质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必须通过(  )才能把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
A.创新 B.实践
C.思考 D.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要借助于实践这个途径才能意识转化为现实。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答】A不符合题意,创新也是一种意识活动,意识不能把意识变成现实;
B符合题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把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变成现实;
C不符合题意,思考是意识活动,意识不能把意识变成现实;
D不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是指要发挥意识的作用,不能把意识变成现实。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识记、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最好的方法是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因为ACD三项都是从意识角度讲的,故都应该排除。
8.(2024 白山四模)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形态),惟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说明老子认为(  )
A.道与德相互转化 B.道为本,德为用
C.儒学源自于道家 D.先修德,后成道
【分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解答】“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
A不符合题意,内容与道与德相互转化无关;
B符合题意,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说明道为本,德为用,体现了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看不出儒学源自于道家;
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道生之,德畜之”,因此应该以道为本。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9.(2024 盐城三模)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有专家指出,谣言传播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谣言杀伤力=信息重要程度×信息模糊程度。减少谣言危害,需要(  )
①提高眼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实事求是,立足于自身选择
③拒绝关怀式提醒,不轻信偏信
④让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1)两者相互依存,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只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与本质统一在同类事物中。
(2)现象是人们认识本质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一些谣言通过“关怀式”提醒在微信中传播,因此要减少谣言危害,需要我们提高眼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说法错误,应该立足于实际;
③说法错误,“拒绝关怀式提醒”的说法过于绝对;
④符合题意,谣言传播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谣言杀伤力=信息重要程度×信息模糊程度,因此要减少谣言危害,需要让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错误的选项。
10.(2024 淅川县校级期末)2015年12月13日,来自中国的亚冠冠军广州恒大2﹣1逆转中北美冠军墨西哥美洲,虽然在半决赛中负于有着“宇宙队”的巴塞罗那俱乐部,但其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令人赞叹,让全世界球迷竖起大拇指!这表明(  )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②人可以无限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特殊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①树立正确的意识。
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令人赞叹,让全世界球迷竖起大拇指”体现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也说明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表述错误,“无限”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1.(2024 鄢陵县期末)十九大的召开,“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些热词无不体现网友对中国政治、民生等问题的关注,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网络常见的流行词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解答】①表述错误,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能说“两者不可分离”,故排除;
②符合题意,“网络常见的流行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故当选;
③表述错误,真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还包含了错误认识,或者说,包含谬误,故排除;
④符合题意,十九大的相关热词“无不体现网友对中国政治、民生等问题的关注”,说明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当选;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十九大期间,一系列网络流行语或热词”为背景素材,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但却极容易做错。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开一些易错易混点,如“物质也离不开意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因此,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又如“认识是主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客观的统一,错误意识无法实现主观符合客观的目标。
12.(2024 河北期末)面对九个情性各异的子女,梁启超因材施教,坚守原则又兼顾包容,孕育了一家俊秀,九个儿女各放异彩。这主要蕴含的哲理是(  )
A.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科学理论促进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精神力量可以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答】A符合题意,材料的中心是梁启超因材施教,使九个情性各异的子女各放异彩,说明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表述错误,应该是认识与实践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教育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强调意识的指导作用;
D表述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精神力量可以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但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13.(2024 湖南模拟)菌草,最初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例新,其功能也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菌草还是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福建平潭的幸福洋滩涂盐碱地,见证着盐碱地变菌草良田的奇迹。菌草的栽培(  )
①体现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说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有条件的
④说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解答】①②正确,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类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菌草的功能得以拓展,成为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盐碱地变菌草良田,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③错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
④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物质具体形态,但不可创造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4.(2024 绵阳模拟)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多地不断改善软硬件条件,打造安全稳定的友好型骑行环境,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如北京建设12条沿着河流的骑行放射线,成都推出11条天府绿道骑行线路,南宁定期开展骑行公益性培训。这表明(  )
①骑行线路与绿色出行理念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规定了社会生活的面貌
③绿色出行理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作用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探索城市道路发展的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解答】①错误,骑行线路属于物质范畴,绿色出行理念属于意识范畴,应该是绿色出行理念依赖骑行线路,而不是相互依赖骑行路线不依赖绿色出行理念;
②错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属于意识范畴,社会生活的面貌属于物质范畴,而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是社会生活的面貌规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④符合题意,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多地不断改善软硬件条件,打造安全稳定的友好型骑行环境,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如北京建设12条沿着河流的骑行放射线,成都推出11条天府绿道骑行线路,南宁定期开展骑行公益性培训。这表明绿色出行理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探索城市道路发展的本质。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5.(2024春 临安区校级期末)无人驾驶汽车在交通革命中具有重要的驱动力,它将交通安全、出行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人工智能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在感知、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高效处理大量数据、实时感知道路条件,人工智能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了准确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这表明,人工智能(  )
A.能够取代人脑,精准控制汽车行驶
B.可以能动地反映道路交通条件
C.能够帮助人类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不仅能模拟人脑,还能成为人脑的延伸和补充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结论: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解答】AB错误,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挥意识的作用研发生产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人脑就没有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意识是人特有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但人工智能不具有能动性,不能取代人脑;
C错误,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人工智能,不能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
D正确,人工智能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了准确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这表明人工智能不仅模拟了人脑的功能,还可以成为人脑的延伸和补充。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16.(2024春 齐齐哈尔期末)2020年12月2日,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带回2千克月壤。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锑、铼等矿物颗粒。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月壤就是哲学上的物质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人的认识难以把握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物质性原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1、世界物质性原理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
【解答】①③符合题意,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月壤中存在天然的铁、金、银、铅、锌、铜、锑、铼等矿物颗粒。这表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错误,月壤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哲学上的物质;
④错误,人的认识可以把握物质。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7.(2024春 无锡期末)“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这一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C.世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D.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分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解答】A正确,依据题意,“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意思是是谁挥舞着鞭子驱使着一 年四季的运转?没有谁,万物的兴起和停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强调的是事物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BC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事物运动有其客观规律,而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世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无关;
D错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故选:A。
【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
18.(2024 辽中区校级期末)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回答公众提出的“您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上述说法用唯物论的观点表述就是(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解答】①④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意识的内容,也不涉及意识的起源;
②③符合题意,霍金认为,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4 昆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是小事,而是关乎我们党能否得民心、汇民智、聚民力的大事。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改进调研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要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防止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阐释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原因。
【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阐释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原因。关键词“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可联系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键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改进调研方式,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把实践放在首位;关键词“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防止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可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解答】“物质与意识”答案示例: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只有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发现新问题,立足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答案示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把实践放在首位。只有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走进人民群众,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所忧所盼,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汇民心、聚民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答案示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只有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使我们工作的方针政策、路径方法符合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
【点评】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