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语 文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一种对庄重且结构完整、时间跨度适当的行动过程的艺术再现。它采用精心雕琢的语言作为表现工具,这些语言依据戏剧的不同环节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其核心在于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而非单纯的讲述来构建故事。悲剧旨在激发观众内心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进而促使这些情感经历一种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观看悲剧作品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怜悯与恐惧等强烈情绪,经历了一个净化与释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古希腊戏剧理论中被称为“Katharsis”(卡塔西斯)。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清理与平衡。通过这一过程,我们的心灵得以从压抑或沉重的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更为清爽和明澈的状态。同时,这种情感的体验与宣泄相辅相成,使我们在经历悲剧的洗礼后,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中国本土化的深刻再阐释。他并未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观点,而是在深刻洞察与独立思考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悲剧净化理论框架。其认同悲剧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怜悯与恐惧,但受克罗齐和康德等形式主义美学家的影响,进一步指出,这种情感的净化并非一种简单的消除过程,而是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使这些强烈的情感得以合理而有效地调和。朱光潜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美学家,其对“净化论”的发展和诠释在中国本土也有源可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戏剧不仅是娱乐活动的载体,更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表演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能够暂时抽离现实的苦难与困境,实现精神上的暂时逃逸与慰藉。这一过程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情感的再平衡与重构,有助于民众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稳定。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戏剧生动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与传播。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坚贞与超越生死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近代戏剧在情感疏导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抨击封建礼教的戏剧作品如《茶馆》《日出》等,通过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表演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摘编自刘慧《从亚里士多德到朱光潜的“悲剧”视阈:探究中国戏剧的情感“净化”》)材料二:《墨雨云间》这部被广大网友称为“癫剧”的作品大受欢迎,它的火爆为影视界的制片人、导演、剧作家等创作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何才能拍好一部以“发疯”文学为底蕴的影片?流行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存在的意义究竟为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戏剧的内核应当直面人性、直指人心,但在当代片面迎合大众观影需求、以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的创作普遍存在主题缺乏深度、角色塑造经不起推敲、情节走向多依赖模式化叙事等诸多问题。《墨雨云间》的火热不仅源于其剧本叙事通过喜剧式呈现所带来的“爽感”,更在于其超越故事架构本身,在所构建的叙事空间中融入了对人性善恶、自我成长以及世间运行规则的深刻反思。《墨雨云间》通过“爽”的叙事设定满足了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宣泄需求,而其“不爽”的悲剧内核则契合了观剧者内在的审美追求。这种潜在的审美理想要求影视作品避免流于肤浅叙事与缺乏内涵的镜头语言。剧中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的叙事方式,交织着对诸多人生问题的思考,于“爽”与“不爽”的缝隙间引导观众反思,进而获得超越叙事语境的“言外之意”。在当代现实生活背景下,社会氛围浮躁,个体生活压力增大,个人成长的疼痛愈发明显,而成长所得的反馈却未必与天赋或努力成正比。“命运”馈赠与偶然机遇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可控的努力。这些现实问题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反映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许多青年观影者已不再青睐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展示寡淡生活的家常伦理剧,甚至连承载高雅文学传统的戏曲种类也被排除在首选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作为意在指称与体现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流行剧类目,在当代剧坛蓬勃发展。它们通过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日行一善未必能获得善待的残酷事实,以更加支离破碎的方式呈现不完美的生活,将不美的事物摔得更碎。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摘编自郑伊琛《“爽剧”不爽现象》)材料三:【滚绣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呈现,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促进情感的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B.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部分观点,又受形式主义美学家影响,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C.《墨雨云间》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既满足观众情感宣泄需求,又能引导观众反思,获得超越叙事的思考。D.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所以“癫剧”“爽剧”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事实,呈现不完美生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体现了我国核心价值观念。B.人们观看悲剧作品,可以将心灵从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以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独特的审美快感。C.戏剧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它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实现精神上的逃逸与慰藉。D.社会氛围浮躁、个体压力增大的现实生活背景下,青年观影者已不再观看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家常伦理剧。3.下列对两则材料关于论证方法和论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阐释悲剧“净化”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本土化实践。B.材料二以《墨雨云间》为例,论证“癫剧”“爽剧”的叙事特点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C.材料二中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言论,属于对比论证,意在说明“癫剧”“爽剧”兼具悲剧与喜剧的特征。D.有评论认为《雷雨》展现人性的挣扎与社会的黑暗,该观点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据。4.简要概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材料三《窦娥冤》的两则唱词体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不远千里而来 老 舍听说榆关失守,王先生马上想结婚。在何处举行婚礼好呢。天津和北平自然不是吉地,香港又嫌太远。况且还没找到爱人。最好是先找爱人。于是王先生便离开北平;一点也不是怕日本兵。王先生买不到车票;东西两站的人就像认准了这处似的,谁也不认识别处,①只有站台和火车是圣地,大家全钉在那里。由东站走,还是由西站走,王先生倒不在乎;他始终就没有定好目的地:上哪里去都是一样,只要躲开北平就好——谁要怕日本谁是牛,东站也好,西站也好,反正得走。买着票也走,买不着票也走,一走便是上吉。有志者事竟成,王先生并不是没志的人。他由正阳门坐上电车,上了西直门。在那里一打听,原来西直门的车站是平绥路的。王先生很喜欢自己长了经验,而且深信了时势造英雄的话。假如不是亲身到了西直门,他怎能知道火车是有固定的路线,而不是随意溜达着玩的?可是,北方一带全不是吉地,这条路是走不得的。这未免使他有点不痛快。上哪儿去呢?不,还不是上哪里去的问题,而是哪里有火车坐呢?还是得上东站或西站,假如火车永远不开,也便罢了;只要它开,王先生就有走开的可能。又回到东站,因为东站看着比西站体面些;预备做新郎的人,事事总得要个体面。等了五小时,连站台的门也没挤进去!王先生虽然着急,可是头脑依然清楚:②“只要等着,必有办法;况且即使在等着的时节,日本兵动了手,到底离着车站近的比较有逃开的希望。”又等了三点钟,王先生把所知道的二簧戏全唱完,还是没有挤进站台的希望。人是越来越多,把王先生拿着的苹果居然挤碎了一个。可是人越多,王先生的心里越高兴,一来是因为人多胆大,就是等到半夜去,也不至于怕鬼。二来是人多了即使掉下炸弹来,也不能只炸死他一个;大家都炸得粉碎,走着也不寂寞。三来是后来的越多,王先生便越减少些关切;自己要是着急,那后来的当怎么着呢,还不该急死?所以他越看后方万头攒动,他越觉得没有着急的必要。可是他不愿丢失了自己已得到的优越,有人想把他挤到后面去,王先生可是毫不客气地抵抗。他的胳膊肘始终没闲着,有往前挤的,他便是一肘,肋骨上是好地方;胸口上便差一点,因为胸口上肘得过猛便有吐血的危险,王先生还不愿那么霸道,国难期间使同胞吐了血,不好意思;肋骨上是好地方;王先生的肘都运用得很正确。旁边一位先生把一口痰吐在王先生的鞋上。王先生并没介意,首要的原因是四围挤得太紧,打架是无从打起,于是连骂也都不必。照准了那位先生的衣襟回敬了一口,心中倒还满意。第二天早晨,据旁人说,今天不一定有车。王先生拿定主意,有车无车给它个死不动窝。焉知不是诈语!王先生的精明不是诈语所能欺得过的。一动也不动;一半也是因为腿有点发麻。一直等到四点,居然平浦特别快车可以开。王先生反觉得事情不应当这么顺利;才等了一天一夜!可是既然能走了,也就不便再等。上哪儿去呢?前边那位买济南府,二等。好吧,就是济南府好了。济南惨案不知道闹着没有?到了再说,看事情不好再往南跑,好主意。王先生非常得意,因为鬼使神差买了二等票;坐三等无论怎么说也是比地上走强的。车上已经挤死了两位;谁也不敢再坐下,只要一坐下就不用想再立起来,专等着坐化。王先生根本就没想坐下。他的地方也不错,正在车当中,车一歪,靠窗的人全把头碰在车板上,而他只把头碰在人们的身上。他前后的客人也安排得恰当——老天爷安排的,当然是——前面的那位身量很小,王先生的下巴正好放在那位的头上休息一下。后面的那位身体很胖,正好给王先生做个围椅,而且极有火力。王先生要净一净鼻子,手当然没法提上来,只须把前面客人的头当炮架子,用力一激,两筒火山的岩汁就会喷出,虽喷出不很远,可是落在人家的脊背上。王先生非常满意。车到了天津,没有一位敢下车活动活动的,③而异口同声地骂:“怎么还不开车?”天津这个地名听着都可怕,何况身临其境,而且要停一点多钟。④大家都不敢下车,连站台上都不敢偷看一眼;万一站台上有个日本兵,和你对了眼光,不死也得大病一场!等了一个多世纪,车居然会开了。大家仍然大气不敢出,直等到天津的灯光完全不见了,才开始呼吸,好像是已离开了最危险的地方,前方一片光明。出了车站,想起婚姻大事。可是家中还有个老婆,不免先写封平安家信,然后再去寻找爱人。一路上低吟:“爱人在哪里?爱人在哪里?”亦自有腔有韵。下了旅馆,写了平安家信,吃了汤面;想起看报。北平还未被炸,心中十分失望。睡了一觉,出去寻求爱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听说榆关失守,王先生立马就生起结婚的念头,于是着手逃离可能开始战乱的北平。B.第二、三段反复强调王先生一点也不怕日本兵,体现了王先生内心的忐忑与虚张声势。C.站台挤的人越多,王先生越高兴,因为在比较中他获得了心理平衡,甚至有莫名的优越感。D.王先生到达目的地,得知北平未被炸后,心生失望,对于自己逃离北平的决定很后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不远千里而来”为标题,“千里”点明了王先生一路逃难的距离遥远,“不远”即不以为远,显示了王先生对现实的逃避。B.①处“钉”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战乱之下,人们内心的惶恐与迷茫,死守站台与火车,只为争取到逃难的机会。C.②处运用语言描写,意在刻画王先生的精明的形象特点,长时间的等待并没有让王先生感到气馁,反而坚定了他趁机离开的决心。D.③处与④处形成了鲜明对比,车内众人畏惧日军,大气不敢出,也不敢下车,却能异口同声大骂开车之人,表现了其丑恶的嘴脸。8...这篇小说充分展现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朴实通俗而不失幽默和讽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的王先生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都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王先生的典型性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超有大志,不矜细行,然内秉孝悌,躬执贱役,不耻劳辱。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衔命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战蒲类海,多斩首虏。固遣超使西域。鄯善王广奉相礼敬其备,后忽更疏懈。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遂闭侍胡,会吏士三十六人,曰:“今虏使甫至,而王广礼敬顿衰。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众愿听令。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乘夜火攻,可灭虏使,鄯善必服。”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舍后,约火举则挝鼓噪呼,余人持兵弩夹门而伏。超顺风纵火,须臾火炽,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悉焚死。次日,超以虏使首示广,鄯善震怖,纳子为质。窦固上超功效,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兵,超曰:“三十余人足敷驱使矣,多则为累。”(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有删改)材料二:鉴真,扬州江阳人,齐髡之裔胄。髫龀礼佛,景龙间究学三藏,精研覃思,后为江淮化主,缁素皈仰。天宝初,日僧荣叡、普照浮桴蹈海,至扬州谒真,稽首泣请东传戒法。真慨然曰:“昔玄奘西涉流沙,今吾当东渡鲸波”遂率徒六渡沧溟,五遭挫败。弟子祥彦病殁,荣叡亦赍志而殁,真双目失明而志愈笃。天宝十二载,抵日本,圣武天皇亲率臣僚迎鉴真于东大寺,敕封“传灯大法师”,日本律宗肇兴。(节选自《唐大和上东征传》,有删改)材料三:郑和,滇南人,初事燕邸,靖难之役,从龙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遁于海外,命和与王景弘等,统舟师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造巨舶六十二,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多赍金币。自闽越扬帆,遍历占城诸蕃,宣诏锡赉,逆命者则陈师耀武。和七奉使,历三十余国,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节选自《明史·郑和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吏如A班超B何故C不遣D而更选乎E今以超为F军司马G令遂H前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耻劳辱”的“耻”是意动用法,与《师说》“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B.“超遂闭侍胡”中的“闭”意为关闭,与《鸿门宴》“封闭宫室”的“闭”意思相同。C.“纳子为质”中的“质”意为人质,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相同。D.“多赍金币”中的“赍”意为携带,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不同。1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超趁大风夜袭匈奴使团,顺风纵火,打乱敌军;郑和从福建扬帆,借海洋之力远航西洋,二者都展现了古代外交行动中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控。B.窦固因班超夜袭匈奴立功上奏,班超得到晋升;圣武天皇亲迎并敕封鉴真,二者均因“以命践志”的壮举推动历史进程。C.班超“投笔从戎”展现儒生转向武略的魄力;鉴真“六渡沧溟”凸显宗教超越生死的执着,郑和“七下西洋”象征王朝鼎盛期的政治雄心,三者均以精神品格突破时代局限。D.班超面临鄯善王态度动摇与兵力单薄的困境;鉴真遭遇物资匮乏及人员损失的危机,郑和需应对远洋航海挑战与异域邦交协调的难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超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4分)(2)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4分)14.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班超、鉴真、郑和三人在对外交流中的核心目标。(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金陵图 韦 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反问起笔,认为伤心之情无法用绘画展现,肯定“伤心画不成”之说。B.第二句指出画师为了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只去画那些粉饰太平图画的现象。C.第三句诗人引领读者观览金陵图中南朝相关故事,为尾句营造衰败氛围蓄势。D.尾句借衰败的老木、凄冷的寒云布满故城的景象,寄寓了对国运的深沉忧虑。16.这首诗题为《金陵图》,却未过多描写画面,而是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阿房宫赋》中“ , ”两句使用了假设论证。(2)班级制作标语,班主任陈老师选择《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意在提醒同学们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3)“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参与者按轮次说出包含关键字的诗句,以“水”为例,第一人诗句中的“水”是诗句的第一字,如“水多菰米岸莓苔”。如果你是第五人,你会写哪句诗呢?“ ”;如果你是第七人呢?“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五年前,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上映就点燃了国漫的熊熊烈火。如今,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再度出击,直接改变了全球电影市场格局!①26天它的票房就高达约137亿元,②在登顶中国票房榜首的同时,③成为了世界动画影史票房冠军。④这不仅创新了中国电影的奇迹,⑤更是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一次华丽亮相。截至记者发稿,《哪吒2》已挤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秒空、售磬、一票难求……《哪吒2》在北美超1000家影院上映、打破近20年大陆影片的排片纪录,但仍无法满足观众观影热情,纽约等地的影院票务系统更是一度奔溃。事实上,《哪吒2》在海外掀起的这波热潮,绝非偶然!“哪吒”在全球电影市场“闹海”前,“悟空”已在全球游戏市场翻起“筋斗”——《黑神话:悟空》发售首日便引爆全球,登上多个游戏平台销量榜首。这两个成功案例的最大共性,在于他们既关注全人类共同情感体验,也凸显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趣。他们自信地展示诸多中国元素,将水墨山川的意境、传统乐器的韵律、古典建筑的匠心等传统文化精髓融为一体。这种既 又守正创新的创作方式,以其独特魅力赢得了国际市场的青睐。当来自东方的神话故事叩开海外观众的心门时,文化磁场迸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吸引力!社交媒体平台上,海外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发问,中国网友 地解答着影片中隐藏的文化密码:造型奇特、憨态可掬的“结界兽”借鉴了三星堆青铜器,太乙真人的酒罐子参考了五千年前的马家窑彩陶罐,重塑肉身的七色宝莲模仿了唐代的莲花纹样……这些中国元素不是贴图彩蛋,而是长在故事基因里的文化芯片。18.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与画线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首先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B.教室里闹闹吵吵——哎,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C.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D.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第二段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出两个并加以改正。(2分)22.如果《哪吒之魔童闹海》获选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创意奖,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评委会的名义为它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80个字。(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5年,我们迎来“更新”的浪潮,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持续升级迭代,服务机器人开始承担社区基础医疗工作,《哪吒》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跨次元演绎……与此同时,老字号同仁堂开设AI问诊窗口却保留古法炮制车间,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修复壁画时坚持沿用唐代矿物颜料配方……材料引发了关于“新与旧”的深层思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评分参考一、阅读(72分)(一)(19分)1.(3分)D 2.(3分)B 3.(3分)C4.(4分)①首先以《墨雨云间》的火爆现象,提出如何拍好“发疯”文学为底蕴的影片,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两个疑问。②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回答两个疑问,第二段以《墨雨云间》为例,说明观众的审美理想要求影视作品有“言外之意”。③第三段理论联系现实,指出社会浮躁氛围下,“癫剧”“爽剧”的火爆,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5.(6分)悲剧的净化作用:使我们的心灵得以从压抑或沉重的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更为清爽和明澈的状态,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①[滚绣球]唱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将窦娥的满腔怨恨倾泻了出来,更为观众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出口,提升了观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②[鲍老儿]唱词:“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把窦娥和蔡婆婆生死离别的苦楚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窦娥孤苦无依境遇的共鸣与共情,增强了观众对他人困境的理解。【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文本构建了“悲剧净化理论”的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奠定理论基础,朱光潜实现本土化转译;《窦娥冤》展现传统戏曲的情感净化功能;《墨雨云间》则折射当代“癫剧”对经典理论的解构与重构。材料以“净化”为轴心,既梳理了中西悲剧美学的发展脉络,又揭示了当代影视创作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追求间的张力,呈现悲剧理论从古典庄严到现代狂欢的嬗变轨迹。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所以……”错误,根据材料二“‘癫剧’‘爽剧’通过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可知,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并非只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才这样创作。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A.“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错误,根据材料一“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可知,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的是关汉卿的《实娥冤》,而非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坚贞与超越生死的力量”,选项张冠李戴。C.“使观众实现精神上的逃逸与慰藉”错误,材料一提到“表演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能够暂时抽离现实的苦难与困境,实现精神上的暂时逃逸与慰藉”,是使观众实现精神上的“暂时逃逸”,选项表述太绝对。D.“青年观影者已不再观看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家常伦理剧”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许多青年观影者已不再青睐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展示赛淡生活的家常伦理剧”,选项去掉了“许多”,以偏概全,而且“不再青睐”意思是不重视不喜爱,并不是不再观看。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属于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鲁迅言论中虽然有喜剧和悲剧,实则没有对比论证的作用。属于引用论证,是为了说明悲剧和喜剧的不同特点,进而引出“癫剧”“爽剧”,分析“癫剧“爽剧”的叙事逻辑提供理论依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二首先在第一段以“《墨雨云间》这部被广大网友称为‘癫剧’的作品大受欢迎”这一现象,提出“如何才能拍好一部以‘发疯’文学为底蕴的影片?流行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存在的意义究竟为何?”两个疑问。②接着第二段以《墨雨云间》为例,指出“其‘不爽’的悲剧内核则契合了观剧者内在的审美追求……引导观众反思,进而获得超越叙事语境的‘言外之意’”,回答了第一个疑问,即观众的审美理想要求影视作品有深度。③最后第三段联系现实,指出“社会氛围浮躁,个体生活压力增大……‘癫剧’‘爽剧’……在当代剧坛蓬勃发展”,说明“癫剧”“爽剧”的火爆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当代人内心的情绪,回答了第二个疑问。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悲剧的净化作用是使心灵从压抑或沉重的情感负担中解脱,达到清爽明澈的状态,让人能更深刻敏锐地审视生活。①[滚绣球]唱词:窦娥唱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她将自己遭受的冤屈和对天地不公的满腔怨恨尽情地倾泻出来。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让窦娥自身的情绪得到了宣泄,而且观众在看到窦娥如此悲苦的遭遇以及她对不公的控诉时,内心压抑的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情绪也会得以释放,从而使心灵得到一定的净化,能以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②[鲍老儿]唱词:窦娥说道“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这些唱词把她和蔡婆婆生死离别的苦楚表达得极为真切。窦娥孤苦无依,即将含冤赴死,却还心系婆婆,这种境遇极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观众会为窦娥的命运感到怜悯和悲伤,增强对他人困境的理解,让自己的心灵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得到净化,能以更敏锐的视角去关注生活中他人的苦难。(二)(18分)6.(3分)D 7.(3分)C8.(4分)①朴实通俗:文中运用大量贴近底层生活的素材和语言,如“谁要怕日本谁是牛”“一走便是上吉”等口语,使得语言明白晓畅又生动传神。②幽默:文中描写车内时,写王先生肘击旁人的动作、将前面的人头当“炮架子”的画面,滑稽而具体,令人忍俊不禁。③讽刺:善用反语,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讽刺王先生逃跑之“志”,评价王先生肘击他人时肘运用得很正确等,富含丰富的批判意义。9.(6分)①典型的性格特征:王先生身上的从众、怨怼、自私、自我安慰等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了国民劣根性,具有广泛代表性。②典型的时代经历:王先生的逃难过程展现了战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人们的迷茫与慌乱,具有鲜明时代性。(三)(20分)10.(3分)BEG 11.(3分)C 12.(3分)D13.(8分)(1)(4分)班超于是召集服侍的胡人,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服侍的胡人惊慌恐惧,详细地交代了实际情况。(2)(4分)从宣德年间以后,远方偶尔有来朝贡的,但大体不如永乐时期,而郑和也年老将死。14.(3分)①班超:核心目标为“以武促和”,侧重稳定西域秩序,服务于汉朝边疆安全。②鉴真:核心目标为“文化输出”,侧重精神层面的文化渗透。③郑和:核心目标为“宣扬国威”,侧重政治层面的国际关系建构。【导语】这三则材料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三种典型模式:班超代表军事外交的果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鉴真体现文化传播的坚韧(“东渡鲸波”失明不辍),郑和彰显国家威仪的远航(“宣诏锡赉”七下西洋)。文本通过细节描写(如班超火攻战术、鉴真六渡沧溟、郑和巨舶规模)凸显人物特质,在“立功异域”“东传戒法”“通使西洋”的不同目标中,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多元图景。叙事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人物对话和行动描写相得益彰。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像班超这样的官吏,为什么不派遣他去,反而要另选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之前的功业。“吏”作宾语,省略主语和谓语,“如班超”作“吏”的定语,定语后置,故其后断句,故B处断句;“乎”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故E处断句;“为军司马”为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故G处断句。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耻”均为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不以辛劳屈辱为耻。/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正确。“闭”均为“关闭、禁闭”之意。句意:班超立即将侍者关押。/封闭了宫室。C.错误。意思不同。人质/通“贽”,指见面礼。句意:送王子入汉为质。/以丰厚的礼物呈献信物来侍奉楚国。D.正确。携带/赠送。句意:船上携带了大量金银财物。/赠送了三百万聘金。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鉴真遭遇物资匮乏”错,根据材料二“遂率徒六渡沧溟,五遭挫败。弟子祥彦病殁,荣叡亦赍志而殁,真双目失明而志愈笃”可知,鉴真的主要障碍是“渡海失败、身体残疾(失明)及人员牺牲”,而非“物资匮乏”,材料未提及物资短缺问题,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诈之”,骗他;“今安在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今在安乎”;“具服”,详细地交代。(2)“以还”,以后;“要”,大体上;“且”,将。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班超:班超在鄯善“乘夜火攻”匈奴使团,以“手格杀三人”的军事手段震慑诸国,迫使“鄯善震怖,纳子为质”,直接服务于东汉打击匈奴、重建西域秩序的边疆战略。其“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的志向,以及窦固命其“遂前功”的使命,均体现出通过军事外交维护国家边疆安全的目标,以武力为后盾实现政治归附,稳定西域格局。②鉴真:鉴真应日僧“东传戒法”之请,历经“六渡沧溟,五遭挫败”,最终在日本东大寺“敕封传灯大法师”,开创律宗。其“精研覃思三藏”的学术积累,以及东渡后传播佛教戒律、建筑、医学等文化成果,体现出以佛教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跨海传播,实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思想层面的系统性输出,推动日本文明的深层次变革。③郑和:郑和率“舟师二万七千余人,造巨舶六十二”,以“宣诏锡赉,逆命者则陈师耀武”的方式“遍历占城诸蕃”,通过大规模外交行动确立明朝政治权威。其“多赍金币”进行朝贡贸易、“历三十余国”册封赏赐的行为,旨在构建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实现“远方时有至者”的万国来朝景象,核心是通过政治威慑与物资馈赠,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富强,确立政治主导地位。参考译文:材料一:班超胸怀远大志向,不拘泥于生活细节,但内心孝顺恭谨,亲自操持卑贱的劳役,不以辛劳屈辱为耻。他曾放下笔感叹道:“大丈夫若没有其他大志,也应效仿傅介子、张骞在异域立功封侯,怎能长久埋首于笔墨纸砚之间?”东汉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奉命率军出击匈奴,任命班超为代理司马。在蒲类海之战中,班超斩获众多敌人首级。窦固于是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鄯善王广起初以最高规格礼仪接待汉使,后来态度突然变得疏远懈怠。班超于是召集服侍的胡人,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服侍的胡人惊慌恐惧,详细地交代了实际情况。班超立即将侍者关押,召集部下三十六人,说道:“如今匈奴使者刚到,鄯善王的礼遇就急剧衰减。如果鄯善王将我们逮捕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恐怕要永远喂豺狼了!怎么办?”众人齐声表示愿听指挥。班超激励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趁夜火攻匈奴营帐,必能一举歼灭使者团,鄯善也必然会归附汉朝!”初更时分,班超率部直奔匈奴营地。恰逢大风骤起,他命令十名士兵携带战鼓埋伏在帐房后方,约定“见火起就擂鼓呐喊”,其余人手持兵刃弓弩在营门两侧埋伏。班超亲自顺风纵火,刹那间火势冲天,前后鼓声震耳欲聋。匈奴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班超亲手格杀三人,部下斩杀匈奴使者及随从三十余人,其余百余人全部被烧死。次日,班超将匈奴使者的首级展示给鄯善王广,鄯善举国震恐。送王子入汉为质。窦固向朝廷上报班超的功劳,汉明帝大为赞赏他的气节,下诏给窦固说:“有像班超这样的官吏,为什么不派遣他去,反而要另选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继续完成之前的功业。”班超再次接受使命,窦固想给他增加兵力,班超说:“三十多人就足够用了,人多了反而会成为累赘。”材料二:鉴真,扬州江阳人,为南齐僧人齐髡后裔。他幼年时便研习佛法,在唐中宗景龙年间深入研究佛教三藏经典,精研深思,后来成为江淮地区的佛教领袖,僧俗信众都十分敬仰他。唐玄宗天宝初年,日本僧人荣叡、普照远渡重洋,来到扬州拜谒鉴真,磕头流泪恳请他东渡日本传授戒律。鉴真感慨地说:“昔日玄奘西行穿越流沙,如今我应当东渡鲸波。”于是他率领弟子六次东渡沧海,五次都遭遇挫折。弟子祥彦因病去世,荣叡也抱憾而终,鉴真自己双目失明但志向更加坚定。天宝十二年,鉴真终于抵达日本,日本圣武天皇亲自率领臣僚在东大寺迎接鉴真,并敕封他为“传灯大法师”,日本律宗由此创立。材料三:郑和是滇南人,最初在燕王府做事。靖难之役时,他跟随燕王立下功劳,多次升迁后担任太监。明成祖怀疑建文帝逃到海外,便命令郑和与王景弘等人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他们带领两万七千多名士兵,建造了六十二艘巨大的船只,每艘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船上携带了大量金银财物。船队从闽越地区扬帆起航,历经占城等各个藩国,郑和等人在当地宣布明朝皇帝的诏令并赏赐财物,对违抗命令的国家则陈兵示威、展示武力。郑和七次奉命出使,历经三十多个国家,带回的奇珍异宝多得无法计算。从宣德年间以后,远方偶尔有来朝贡的,但大体不如永乐时期,而郑和也年老将死。因此民间流传“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被视为明朝初年的一大盛事。(四)(9分)15.(3分)A16.(6分)①以议论抒情开篇,引发思考。首句以反问这种议论抒情的方式起笔,打破常规,引发读者对能否用画表现伤心之情的思考,一下子抓住读者注意力,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开启了诗人对画作及背后深意的探讨。②议论对比,强化情感。“画人心逐世人情”一句将画师迎合世人的心态与诗人认为应画出真正伤心之情形成对比,通过议论点明当时绘画风气的流俗,在对比中凸显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强化了诗人对画作应承载真情实感的渴望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③以景结情,立意深刻。尾句描绘出衰败的老木、凄冷的寒云布满故城的景象,在前面议论抒情的基础上,以景结情。让读者在景物中感受历史兴衰,含蓄深沉地寄寓了对国运的忧虑等复杂情感,使诗歌的立意更加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④借古议今,增强说服性。诗中写“六幅南朝事”,借南朝的兴衰往事展开议论抒情。以古事为依托,实则影射当下社会现实,借古议今,使诗歌对绘画风气、国运等的议论有了历史依据,增强了议论抒情的说服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观点的深刻性与现实意义。(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3)昔闻洞庭水(到中流击水/银瓶乍破水浆迸) 六朝旧事随流水(曾经沧海难为水/春来遍是桃花水)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3分)A19.(4分)①句改为“26天它的票房就高达137亿元”或“26天它的票房约137亿元”。④句改为“这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奇迹”。20.(3分)兼收并蓄 不厌其烦21.(2分)“挤”应为“跻”;“磬”应为“罄”;“奔”应为“崩”22.(6分)示例:《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信展示中国元素,多元融合守正创新,以强大的文化磁场吸睛全球,以破百亿票房开创中国电影新高度,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创意奖得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