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二下学年期末校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图灵在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哥德尔在1972年,针对图灵1936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组评,称其为“图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人虽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候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在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 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 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摘编自吴翰清《计算》)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灵从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开始,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B. 哥德尔认为,人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C. 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D. 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B.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C. 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D. 图炅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B. 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C. 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D. 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4. 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参与者 A:模仿者(①)B:回答者(人类)C:提问者(人类评委)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②测试结果 如果(③),则通过测试测试局限性 (④)5. 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6分)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沈从文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②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③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④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文本二: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节选自葛兆光《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注])【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性。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凭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用饱含情感与画面感的文字,刻画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独特的地域风貌。B.文章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童年时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C.文中对铁匠铺小学徒工作场景的描写,称呼他为“这个小东西”,是为了表明铁匠铺小学徒生活的艰难和困苦。D.文中描写作者喜欢赤脚走路,甚至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的天性,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7.下列对文中句子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中“永远必须”表明这是针铺老人惯常的工作习惯,在语言表达上流露出小孩子的俏皮和灵动。B.句②中“时时刻刻”“一面……一面”的描述,表明苗妇人在辛苦的劳作中却依然拥有愉快的心情。C.句③中“翻得皱巴巴”“仔仔细细地包好”,通过对比,既体现了书的陈旧,又表现出作者的勤奋好学,对书的珍视。D.句④中“仔细看看”“过屠门而大嚼”等表述,侧面表现出作者家境贫寒,吃不起饭只能看看解馋。8.在文本一中,原本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4分)9.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性,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二十四年。初,鲁肃常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权尝为其子求昏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及羽攻樊,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权乃召逊,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魏王操之出汉中也,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以攻羽。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晃击败羽,羽遂撤围退。吕蒙至寻阳,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材料二: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篡,关羽安能逃其责哉?羽守江陵数与鲁肃生疑贰于是而诸葛之志不宣而肃亦苦矣。肃以欢好抚羽,岂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而羽不谅,故以知肃心之独苦也。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临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两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羽守江陵A数与B鲁肃C生疑贰D于是E而诸葛之志F不宣G而肃H亦苦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要领,与《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的“要”意思不相同。B.“羽之出军”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的“之”用法相同。C.南,向南,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D.私,偏私,偏爱,与《鸿门宴》“私见张良”的“私”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肃劝说孙权安抚结交关羽,和他共同对抗曹军,等到吕蒙代替鲁肃,觉察出关羽有吞并东吴的野心,于是与孙权暗中谋划消灭关羽。B.替代吕蒙的陆逊表面上极力巴结关羽,使其失去戒备心,暗地里寻求消灭关羽的办法,关羽擅自取用孙权的粮食是孙权下决心消灭关羽的导火索。C.等到关羽把防守东吴的军队派往樊城与曹兵作战,吕蒙让士兵装扮成商人来到江陵,利用关羽与其把守江陵的将领的矛盾,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江陵。D.孙刘联盟关系的破灭,以致曹操无所顾忌地加紧篡汉,王夫之认为关羽罪责难逃,关羽因在破曹之战中没有立功而嫉恨有功的吴国,进而嫉妒诸葛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关羽是《三国演义》极力推崇的忠臣,王夫之却说关羽的作为有助于曹操篡汉,那么他得出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陆游诗酒清狂二十年,又摩病眼看西川。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暮雪乌奴停醉帽,秋风白帝放归船。飘零自是关天命,错被人呼作地仙【注】乌奴:乌奴山(在今四川广元)。陆游多次途经此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以疏狂之笔概括半生,“摩病眼”既写生理上的衰病又暗示了诗人的心境。B.颔联化用曹操诗句,抒写壮心未泯,又以春蚕再眠暗喻多次受挫、壮志难酬。C.“秋风白帝放归船”一句化用李白遇赦的典故,写出诗人乘风行船的自在无拘。D.尾联表面将命运归因于天意,实为对时局不公的隐晦控诉,又辅以自嘲作结。16.有人认为诗歌的骨力源于作者内心情感的矛盾激荡,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的矛盾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姜夔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浓缩了扬州城昔日的繁荣景象与现时的破败荒凉,道出了战火给文明带来的伤害。(2)《离骚》中,屈原将贤才比作良马,表达想引领国家走向昌盛的诗句是:“ , 。”(3)古诗词中常用顶真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学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土壤。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创作,都关乎创作者自身的文学修养。艺术家的创作想要不断取得进步,良好的文学修养( A ),它不仅能帮助艺术家突破创作的一个个瓶颈期,也可以提高个人修为。古今中外,大师们留下了不少文学的鸿篇巨制。读得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就越多。当这些经验和感受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融入并流淌在血液里,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修养。获得良好的文学修养不可能( B ),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汲取的。对于绘画而言,从表现形式上看与文学有很大区别,但究其本质,( 甲 )。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感悟,不同画家画同样的事物也是不尽相同的。①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②而且要有高超的意境,③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④影响并能提高画家修为的就是个人的文学修养。意境、文学修养都是无形的,而意境的来源是内心深处的感受,文学修养则会( C )地提供这份营养。在我的成长年代,我选择了大学的文学专业,这意味着我应该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世界,结果我拿出的却是一摞画页。正如叶廷芳先生所说,我种下的是“瓜”,收获的却是“豆”。不过他也认为,( 乙 ):“文学和绘画看起来是两门,但在‘美学’这个关建点上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她给前两年的每副画加的标题,都是诗句。在这点上说,她的大学也没有白上。她年龄不大,却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和人生修练。她起步比较快,起点也比较高,为实现自己的绘画志向开了一个好头。”所以我更坚定地觉得,文学是绘画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了,果实才会丰硕。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0.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22.文中第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营养师精确计算每餐的卡路里,运动手环监测着每一次心跳呼吸,有人担忧:我们越来越习惯用精细化的标尺丈量生活,却往往遗忘了生活本身。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分享。要求:(1)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不少于800字。2026届高二下学年期末校校联考语文答案1. B2. B3. C4. ①. 机器 ②. A和B哪个是人类 ③. 人类评委不能区分A和B哪个是人类,或者说模仿者使人类评委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达到一定比例 ④. 测试结果可能受到提问者主观判断的影响,或者模仿者可能通过技巧欺骗提问者等。5. 图灵观点:Deepseek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其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这体现了机器的学习能力。Deepseek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这表明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具备一定的智能。塞尔观点:Deepseek虽然能够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但它并不真正理解信息的含义,只是按照预设的算法和程序进行机械的操作。Deepseek所谓的“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只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模拟,而不是真正的智能理解。6.(3分)C“是为了表明铁匠铺小学徒生活的艰难和困苦”错,“小东西”只是作者对小学徒的亲切称呼,打铁的描写既体现劳动的艰辛,也体现小铁匠的技艺娴熟。7.(3分)D“仔细看看”“过屠门而大嚼”主要体现的是作者作为孩童对食物的好奇和渴望,以及那种天真的解馋方式,并没有侧面表现出作者家境贫寒,吃不起饭,过度解读。8.(4分)①运用儿童视角。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上学路上的多元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让原本平常的事物变得新鲜有趣;②运用了拟人、想象手法,把风箱当作人来写,想象小饭铺的大竹筒发出引诱主顾上门的声音,突出孩童的天真有趣,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选取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群像进行刻画。他们是磨针的老人、腆着肚皮的皮匠、呆呆的剃头师傅、小腰白齿的苗妇人等,民国乡村底层人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分)①文本二中,葛兆光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活,也应有感性生活,比如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贪玩,展现了孩子的天性:爱玩,好奇。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一点3分,两点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ADG句意:关羽驻守江陵时,数次对鲁肃产生猜忌,诸葛亮的志向因此不能够实现,而鲁肃也因此吃尽了苦头。“羽守江陵”,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故A处断句;“数与鲁肃”作“生”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生疑贰”,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故D处断句;“肃”作主语,“苦”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主语前断句,“而”表转折,一般用于句首,故G处断句。11.C12.D13.(1)(陆逊)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劳美德,表现得十分谦恭,表示愿意尽忠修好,托付自己的前程。(2)于是吕蒙命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游说傅士仁,为他指明利害得失,傅士仁得到书信后,便投降了。14.①孙刘两家订立了联合抗曹的策略,关羽却想兼并东吴,对东吴构成威胁。②关羽因孙权为其子求婚一事而辱骂孙权,还擅自取用东吴的粮米,东吴为泄愤及解除关羽的威胁,趁关羽出兵之机夺取了江陵。③孙权为消除关羽这个隐患而投靠了曹操,孙刘两家因此陷入敌对状态,这为曹操篡汉提供了方便。15.C16.【答案】①壮心未泯与衰老困顿的矛盾。以“老骥自喻暮年仍怀报国壮志,以“再眠”暗指身体的衰颓、生命力的耗损,凸显现实的困顿与无奈。“身”与“心”的对比,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割裂。②家国理想与被迫归隐的矛盾。虽用李白“白帝:豪放意象,却以“秋风”“归船”改写为被迫隐退:“暮雪”“醉帽”写潦倒漂泊,暗指南宋朝廷对主战派的压制,理想无处安放。③自嘲与不甘的交织。表面以“地仙”超脱世俗者)自嘲,看似豁达接受漂泊命运;但“错被”暗含无奈,揭露世人不解其报国无门的苦闷,反语中隐含不甘与愤懑。(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18.(3分)A.不可或缺 B.一蹴而就 C.源源不断A.此处强调良好的文学修养对艺术家创作进步的重要性,可用 “不可或缺”。不可或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B.结合后文 “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汲取” 可知,获得良好文学修养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可用 “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C.此处强调文学修养对于提高艺术家修为的重要作用,可用“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19.(4分)甲:都是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乙: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20.(4分)①“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改成“优秀的画作不仅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③“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改成“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的体现”。解析:①“不仅优秀的画作讲究线条、笔触、构图等”语序不当,关联词前后主语一致,主语“优秀的画作”应放在关联词“不仅”之前。③“这种意境是画家自身独有修为”成分残缺,加上“的体现”。21.(4分)①运用比喻,将“文学学习”比作“种瓜”,将“绘画成果”比作“得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文学专业学习与绘画创作成果之间的意外关联”;②运用对比,通过“瓜”与“豆”的鲜明反差,既形成幽默的戏剧性效果,又暗示了文学与绘画在美学本质上的相通性,为下文论述二者的内在联系埋下伏笔,同时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和哲理性。(一点2分,共4分。)22.(3分)“建”改为“键”;“副”改为“幅”;“练”应改为“炼”。(一字1分,共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