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沧州市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 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市政上的发展,建筑物之新陈代谢本是不可免的事。但即在抗战之前,中国旧有建筑荒顿破坏之范围 及速率,亦有甚于正常的趋势。造成这现象的明显原因有三个:
一、在经济力量方面之凋敝,许多寺观衙署,已归官有者,地方任其自然倾圮,无力保护;
二、在艺术标准方面之一时失掉指南,公私宅第园馆街楼,自西艺侵入后忽被轻视,拆毁剧烈;
三、缺乏视建筑为文物遗产之认识,官民均少爱护旧建的热心。
在此时期(抗战时期),也许没有力量能及时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在新建设方面,艺术的进步也还
有培养知识及技术的时间问题。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
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 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也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在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 究。
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做有系统秩序的记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 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做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
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 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方法结构。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 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地用现代图解译释其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 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地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
知己知彼,温故知新,已学习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 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最大意义。
第 1页/共 12页
(摘编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日本某学者甲有过一个斩钉截铁的断语:要想研究唐代建筑,只能去奈良。另一位学者乙在 1930 年的 一次演讲中同样表示,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来说,“ 在中国方面,以调查文献为主;在日本方面,以研究遗 物为主” 。可堪玩味的是,聆听此番演讲的正是营造学社的诸位同仁。这个刚刚成立的学术团体,以研究 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为志业,汇集了一批现代建筑学的先驱。乙的论调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沉痛的刺激,更 激起了他们奋发的决心。
就在那之后的一年,梁思成也加入了学社当中,并且很快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展开古建调查。这是他 为写一部《中国建筑史》所做的准备。而他每一趟调查的启程,也同时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国内殿宇必 有唐构。”
从 1932 年到 1937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完成了数次考察,足迹遍及上百个县。数十处宋、辽、金、 元的珍贵遗存被一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有关中国古建筑的认知边界。唯一遗憾的是,最令他们魂牵梦萦 的唐代木构仍未得见身影。
不过福祸相依,因为香火的衰败,佛光寺这座古刹才得以避开后世的装点,保存下原始的模样。梁思 成等人到达这里时,虽然 “ 佛教迹象,如随高僧圆寂” ,却还是 “ 咨嗟惊喜” 。尤其是那座 “ 魁伟整饬” 的正殿,“ 与敦煌壁画净土变相中的殿宇极为相似” ,走入殿内则又可见 “ 华拱四层,全部不施横拱,上托 月梁如虹,飞架前后内柱间,秀健整丽,为北方宋辽遗物中所未见” 。
次日,他们便立即开始了工作 ,“ 晨昏攀跻,或佝偻入顶内,与蝙蝠、壁虱为伍,或登殿中构架,俯仰 细量” ,在测绘图录的同时,也寻找着通常书于脊檩的修造题记。几天后,他们在四根梁底发现了隐隐约 约的墨迹,但因为后刷的颜料覆盖其上,具体内容颇难辨认。幸好林徽因是远视,一眼读出了 “ 女弟子宁 公遇” 几个字。
相传,该寺始建于北魏,因修造者偶然途经时见到一团神光遍照山林,故而得名 “ 佛光” 。最初的佛 光寺有佛堂三间、僧室十余间,至中唐时已为名刹,法兴禅师又加建了一座三层七间的弥勒大阁。但仅仅 过了二十余年,这些就都毁于一旦,及至唐宣宗继位,才在高僧愿诚的主持下重建。
浴火再生的佛光寺于新修的大殿外竖起经幡,镌刻了出资施主姓名,这便是那位 “ 女弟子宁公遇” 。
通常立幡是在殿成之后,而梁上题记既与经幡所刻一致,可以推定立幡的大中十一年( 857 年)应该就是大 殿的完工之时。
追觅已久的唐代木构终于找到了,而且除却建筑本身,“ 更蕴藏唐画原塑墨迹于其中,四艺荟萃,实物 遗迹中诚属奇珍” 。喜悦之情难以抑止,梁思成不住赞叹:“ 此不但为本社多年来实地踏查所得之唯一唐代
木构殿宇,实亦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第 2页/共 12页
(摘编自徐鹏远《追寻唐构:“ 三座半” 的奇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思成认为,中国古建筑受损被毁在抗日战争时难以避免,但在抗战之前,中国古建筑荒废破坏的范围 与速度就有超出正常的趋势。
B. 在西艺侵入中国后,一些人轻视 “ 园馆街楼” 等中国建筑,在艺术标准上一时间失掉了指南,这是中国 古建筑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C. 梁思成认为,必须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系统记录中国各种典型建筑,这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唤 醒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D. 研究中国建筑最大的意义在于守正创新,为已经学习科学技术的中国建筑师增加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识和 趣味,使他们的创造力雄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既是一种工程技术,也构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还能作为文化的表现、艺术的遗产。 B. 用现代图解译释《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中国古代术书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能够给研究者以方便。 C. 营造学社是一个汇集了一批现代建筑学 先驱,以研究和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为志业的学术团体。
D. 通常,在大殿开始修建的时候,要在大殿外竖起有出资人姓名的经幡,由此可推断大殿始建之时。
3. 根据材料一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 “ 研究中国建筑的原因” 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伟大的建筑,如同高山一样,是多少世纪的产物。(雨果)
B.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沙里宁)
C. 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 D. 新生活要求新的造型,这种造型只能求助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维斯宁)
4.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有哪些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请根据材料谈谈梁思成追寻唐代木构的过程对我们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绝响[注] 韩鸿宁
“ 嵇中散,该上车了。” 典狱小吏在嵇康的囚房门外三四步的地方停下,像是被这牢狱安静的旋涡搅散 了声音,空旷而逼仄的环境让他失语。周遭仿佛有一种强大的磁场,钳住了他的双脚与声带,踯躅而嗫嚅, 向房间里那个半卧的巨人宣告着。
当了半辈子的典狱官,今天是他第一次感到如此压抑。他不了解这个一袭白衣的读书人,只是听说钟
第 3页/共 12页
会校尉吩咐将这人单独关押,罪名是谋逆。数月以来,他从没看过其正脸,这犯人在房中或仰,或卧,或 面壁,口中时有微吟,那些句子他作为一个粗人难以听懂,却感到一种千年的疑惑与悲怆。
这一天啊,还是来了。嵇康望着对面墙壁顶上的蜘蛛网,笑了笑,这尘俗的巨网,也终于要捕捉我这 啜饮清露的高蝉了!拖着有些沉重的脚镣,嵇康戴上枷,登上门外那辆木车。洛阳的下午不算炎热,那天 的云层比往日要厚,太阳光没法穿透云层,只能将嵇康头顶那片天空照得发白发光,与他身上的白衣似乎 要相接相连,贯穿树木、空气与时间。
看着眼前一排光秃秃的树木,嵇康想起那些在柳树下打铁的日子。他想起了老庄,想像庄子那样随地 种下无为之树,随心躺下小憩。去不了广阔的江湖,那就把树种在家门口,让它结出逍遥之果!有了树木, 嵇康又想到了打铁。在柳树下锻铁,多么和谐的刚柔交汇!假设能把硁硁然的打铁声变成一首古琴曲,那 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境界?好朋友向秀常常来打下手,拉拉风箱,安然自若。还有吕安、吕巽、阮籍、山涛,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雄辩。明月也是朋友,月下不过对影三人。假如你看到他们有点儿疲惫,你只管提上 两坛好酒。几人就地坐下,泥土把白衣染成质朴的颜色,那独有的吟啸成了水墨画的背景音,就这样纵酒 到天明。这就是他。他永恒地喜爱古时明月,一如他永恒地厌倦今宵笙歌。他这样想着,为了内心的信仰 与孤高,他感觉自己离老庄近了。
马车颠簸了两下,停下来。惯性使他从回忆中挣扎出来,眼前竟是上千太学生跪着挡住去路。“ 嵇公学 富五车,儒雅翩翩,何以谋反?必是奸人所害,请大人明察!” 领头的青年红着眼,头依然低着。“ 大人明 察!” 后面响起整齐的呼告,将马儿也吓退了两步,发出嘶鸣。嵇康看向远处,他忽然想起自己的琴来。曾 经多少太学生渴望向他讨教《广陵散》,他都以世俗为故不屑传授,友人聚会也从不出手,甚至独处时也只 敢一遍一遍在脑中临摹。今日就要驾鹤而去,总得留下一些什么吧!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放 达如嵇康也终于感到了后无来者的悲戚。
嵇康兀自走下车,登上高高的台子,下面已经聚满了人。嵇康如松树一般,岩岩独立。太阳渐渐穿透 云层,嵇康有些睁不开眼。他索性低下头,长发像是被松风轻拂,飘飘然飞了起来。他看不清台下何许人、 何表情。或许有竹林中畅饮的老朋友们吧?又或者是自己打铁时在旁边聚群嗤笑的农夫?他远远一望便找 到了已然泪流满面的哥哥嵇喜,要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琴,嵇康盘腿坐在高台上。“ 行刑时间还早,请让我奏 一曲吧!” 像是对刽子手的通告,像是对至爱亲朋的告白,像是对太学生们的回应,像是对市井人的宽容, 像是对那年教他琴曲的那位神人的歉疚。
台下静得令人想放声大哭,一阵琴音从天的那边飞来——好像那不是古琴的声音。众人看到了太阳, 那已经是他最为耀眼的光芒了。街口的大树仿佛要立刻抽出叶子来——那好像不是音符,是雨点,生命的 雨点!声音一步一步靠近了,嵇康已然感知不到任何东西。现在的他只有琴。他忘掉了所有,忘掉了自己 如何挥舞铁锤、如何走出竹林、如何登上断头台。在生命的最后,嵇康好像又参悟了生命,激昂的曲调仿
第 4页/共 12页
佛让他更加平静了,这一次他只为自己而弹奏,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他好像明白了《广陵散》这首曲子 的真正含义,也懂得了当年那个无名氏不让他传授给任何人的原因。他忘记了自己所信仰、所执着、所厌 弃的,好像在精神上回到了婴儿时代,成功携手了自己的老庄。或许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那些坚守,生命 本身就是意义,没有对错,没有优劣,更没有理由。这样的意念在他的全身扩散开来。他终于忘记了一切 的一切,成为天地间的艺术。或许这首曲子永远是纯粹的,弹奏它的人都明白其最深刻、最纯粹的含义, 从未曲解。
曲终,他缓缓说出那句:“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再喝一口酒吧,就当是我这一生心潮起伏、波涛汹涌的注脚与完结。我爱什么、恨什么,好像曲终就 忘却了。嵇康这样想着。他站起身来,哥哥已经不忍再看,背过身去。嵇康笑了笑,这次的笑不再有任何 轻蔑与孤高,只剩下了一袭洁白的长衫和柳树一般的风骨。
时辰到,夕阳完全穿透云层出来了,洁白的云染上红晕,好像是这个时代的血。
(有删改)
[注]嵇康之死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权臣司马昭一直想让嵇康为己所用,但嵇康崇尚老庄之道, 主张清静养生,不愿出仕做官,最后遭司马昭逮捕、杀害。
6. 关于文中典狱小吏与嵇康在牢狱中 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狱小吏与嵇康的囚房门保持着三四步的距离,这一细节表现了他与嵇康身份的差距。
B. 小吏“ 当了半辈子的典狱官” 却“ 第一次感到如此压抑” ,他心里对嵇康的遭遇有所触动。
C. “ 半卧的巨人” “ 口中时有微吟” “ 笑了笑”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嵇康清高洒脱的人物形象。
D. 典狱小吏作为一个粗人,难以理解嵇康吟诵的内容,却“ 感到一种千年的疑惑与悲怆”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嵇康从狱中到慷慨赴死的故事,以安静、逼仄的牢狱环境开篇,奠定了全文悲凉的基调。 B. 同是写云渲染人物将死的氛围,嵇康行刑时厚云密布不见天日,《祝福》则写了灰白色沉重的晚云。 C. 嵇康因不愿屈从权臣而被处死,窦娥因贪官贪赃枉法而被判死刑,造成二人悲剧的深层原因相似。
D. 众人希望向嵇康学习《广陵散》,但他既不向学生传授,也不为友人献曲,只独处时反复弹奏此曲。
8. 请梳理嵇康从牢狱到刑场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以“ 洁白的云染上红晕,好像是这个时代的血” 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第 5页/共 12页
数日山间从游甚乐,分袂不胜惘然。君举① 已到未?熹来日上剡溪,然不能久留,只一两日便归 ,盖城
中诸寄居② 力来言不可行,深咎前日衢、婺之行也。如此则山间之行不容复践,老兄与君举能一来此间相聚 为幸。官舍无人,得以从容,殊胜在道间关置车中,不得终日相语也。君举兄不敢遽奉问,幸为深致此意, 千万千万。
《战国策》《论衡》二书,并自注《田说》二小帙,并往观之,如何也?所定《文中子》,千万携来。 陈叔达说有韩公所定《礼仪》,尚未及往借也。别后郁郁,思奉伟论,梦想以之。 临风引领,尤不自胜。
(选自朱熹《答陈同甫书》,有删改)
材料二:
山间获陪妙论,往往尽出所闻之外。世途日狭,所赖以强人意者,惟秘书③ 一人而已。平生有坐料人物 世事之癖,今而后知其不可也。别去惘然,如盲者之失杖。意每有所不通,辄翘首东望,思欲飞动而未能。 方将专人问起居,乃专翰之赐,蒙所以见念者甚至。
《战国策》《论衡》《日注》为贶 ④ ,甚佳,敢不下拜!《田说》读得一遍,稍详。若事体全转,所谓智
者献其谋,其间可采取处亦多;但谓有补于圆转事体,则非某所知也。居法度繁密之世,论事正不当如此。 此亦一述朱耳,彼亦一述朱耳,欲以文书尽天下事情,此所以为荆扬之化⑤ 也。度外之功岂可以论说而致百 世之法岂可以辏合而行乎 -?
天下,大物也,须是自家气力可以斡得动,捩得转,则天下之智力无非吾之智力,形同趋而势同利,
虽异类可使不约而从也。若只欲安坐而感动之,向来诸君子固已失之偏矣;今欲斗饤⑥ 而发施之,后来诸君 子无乃又失之碎乎。论理论事,若箍桶然,此某所不解也。
(选自陈亮《壬寅答朱元晦秘书书》,有删改)
[注]①君举:朱熹、陈亮二人共同的好友陈傅良。 ②诸寄居:此处指朱熹的官员同僚。 ③秘书:这里 指朱熹,他曾任秘书郎。④贶:赐,赠。 ⑤荆扬之化:使荆州、扬州的风俗流行于三秦之地,指不可能之 事。⑥斗饤:饾( dòu )饤,果品堆砌之貌。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度外之 A 功 B 岂可以论 C 说而致 D 百世之 E 法 F 岂可 G 以辏 H 合而行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袂不胜惘然” 的 “ 胜” ,与《谏太宗十思疏》“ 情不胜其欲” 的 “ 胜” 意思不同。
B. 归,归去,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咏而归” 的 “ 归” 意思相同。
C. “ 若事体全转” 的 “ 若” ,与《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的 “ 若” 意思不同。 D. “ 后来诸君子无乃又失之碎乎” 的 “ 诸” ,与《促织》“ 献诸抚军” 的 “ 诸” 意思相同。
第 6页/共 12页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在给陈亮的信中,表达了与陈亮等人山间游玩的喜悦之情,城中的同僚们也向往朱熹与陈亮的山间 之行。
B. 朱熹盼望能再与陈亮相见,热情邀请陈亮到他住的官舍交谈学问,并认为这比路上、车中交谈从容方便 得多。
C. 陈亮不仅赞美了朱熹在山上发表的高明议论,更借盲人失去拐杖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朱熹的敬佩 之情。
D. 朱熹赠送给陈亮《战国策》《论衡》《日注》三种书,陈亮认为这些书非常好,他本来也准备派专人去问 候朱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别后郁郁,思奉伟论,梦想以之。
( 2 )论理论事,若箍桶然,此某所不解也。
14. 陈亮对朱熹以议论治天下的理念是什么态度?请简要概括。
(四) 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钟山即事①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②。
[注]①王安石变法失利后,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此诗作于金陵。 ②此句化用梁代王籍的名句 “ 鸟 鸣山更幽” 。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选取流水、翠竹等典型意象,以白描手法勾勒了钟山春景。
B. “ 绕竹流” 中的 “ 绕” 字,既暗示了水流曲折,又写出了林地的形态。 C. “ 弄” 字将花草拟人化了,花草的 “ 弄春” 和涧水的 “ 无声” 形成对照。 D. 一、二句写春色撩人,衬托了诗人静坐欣赏自然风光的喜悦之情。
16. 钱锺书评价王安石 “ 晚年诗歌如老衲面壁,刻意求静,反露斧凿痕” ,请结合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 法。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 7页/共 12页
( 1 )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耗费巨大,将钉头和米粒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 。
( 2 )语文课堂上,老师讲解杜甫《登岳阳楼》,强调 “ , ” 两句,生动地展
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生活的困窘。
( 3 )某讲座探讨宋词,特别提到张孝祥《念奴娇 · 过洞庭》中“ , ” 两句,
词人将江水作酒、北斗为杯,尽显奇思妙想。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似乎已经成了这一代青少年的成人仪式之一。①根据调查显示, ②大多数青少年 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大约在两个小时左右,③还有的甚至长达八个小时, ④针对长时间使用智能 手机的行为,⑤有人认为这是学习的必要, ⑥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学业压力的合理逃避。
所以,( 甲 )?它意味着你要进入一个信息、娱乐、社交和自我表达交织的世界。这是一个 A 的世界,这里有海量的知识、新奇的事物、友谊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但也有真假难辨的信息、算法的操纵、 信息茧房的阻隔、观点的极化、消费主义的陷阱、个人隐私的危机,甚至成瘾、暴力与欺凌。
按照美国某社会学家的说法,现在很多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就像某些新手司机连最基本的交通规则 都没搞明白就开车上路了。- 这位学者将当下欧美青少年抑郁和焦虑的激增归咎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兴 起,并建议 18 岁之前不要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
以往,学者用“ 媒介素养” 来概括我们使用媒介的能力。所谓媒介,( 乙 ),比如报纸、电视、
广播、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用它自己的方式把世界转述,它可跨越时空把故事 讲得 B 。比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远方的战争,在报纸上看到陌生人的苦难,在社交媒体里“ 刷” 到 朋友的美好生活,而这些媒介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
那么,你能否理解媒介传递的信息及其语境?能否辨别信息的真实性、相关度和重要度?能否判断它 们背后隐含的动机、立场或偏见?能否分辨事实与观点,不被一时的情绪操纵,不被舆论的迷雾裹挟? 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正是媒介素养的核心。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第 8页/共 12页
21. 某些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与某些新手司机没搞清基本交通规则就开车上路具有相似性,请简要说明二者 的相似之处。
22. 文中最后一段表明,媒介所传递的很多信息,背后都有立场存在。请你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评价 “ 早 春时节,连下了三天的雨” 这一现象。
三、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提到,媒介会以 “ 自己的方式把世界转述” ,而算法正悄然塑造着青少年的 价值观。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12页
沧州市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阅读(70 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 1~5 题答案】
【答案】 1. C 2. D
3. D 4. ①搜集实物,实地考察。 ②利用测量绘图摄影各种方法记录建筑实物。 ③借助古代术书。
5. ① 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梁思成每趟调查的启程,都抱有坚定的信念。 ② 要反复实践。梁思成为寻唐构, 完成数次考察,足迹遍及上百个县。 ③要有不辞辛劳的精神。梁思成发现佛光寺后,立马开始工作,“ 晨昏 攀跻 ” ,不辞辛劳。 ④ 要熟练掌握相关技术,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储备。梁思成凭借自己的测绘技术、 知识储备,完成对佛光寺的考察工作。
(二) 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 6~9 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牢狱中平静、超然。
②回忆、眷念过去的自由时光。
③思及琴艺未传、后来无人,感到悲戚、歉疚。
④最后时刻弹奏《广陵散》,忘我、顿悟生命的意义。
9. ①情节上与开头 “ 尘网捕蝉” 相呼应,形成从困厄到毁灭的闭环,使小说结构完整。
②富有象征意味,呼应嵇康的白衣形象,云之洁白喻其品格,染血暗指其牺牲,突出了人物形象。
③以景结情,用血色的云象征时代暴力,深化了高洁灵魂被当时黑暗的时代吞噬的悲剧主题。
(三) 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 10~14 题答案】 【答案】 10. BDF 11. D 12. A
·
第 10页/共 12页
13. ( 1)分别之后心中郁闷,想聆听您的高见,梦里都想着这事。
(2)无论是论理还是论事,像箍桶一样,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14. 陈亮反对朱熹以议论治天下的理念。他认为空谈道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必然要失败的。
(四) 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5~16 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诗人静坐在茅檐之下,处于 “ 一鸟不鸣” 的绝对幽静氛围之中。②为了表现静,王 诗对 “ 鸟鸣山更幽 ” 进行了改写,但太过刻意,不够自然。 ③ 这种刻意营造绝对安静氛围的写法,可能与 王安石变法失利、心有不甘有关,更显真实。
(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 17 题答案】
【答案】 ① . 钉头磷磷 ② . 多于在庾之粟粒 ③ . 亲朋无一字 ④ . 老病有孤舟 ⑤ . 尽挹西
江 ⑥ . 细斟北斗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 18~22 题答案】
【答案】 18. ① “ 根据调查显示” 改为 “ 根据调查” 或 “ 调查显示” 。
② “ 大约在两个小时左右” 改 “ 大约两个小时” 或 “ 在两个小时左右” 。
19. 甲: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意味着什么 乙:就是传递信息的工具
20. A 错综复杂
B 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21. ①二者都表达了缺乏必要准备或能力便涉足复杂环境的意思。
②新手司机因不熟悉交通规则易引发事故,青少年因缺乏媒介素养易受信息操纵、成瘾等负面影响,二者 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22. 示例:
①从职场人的立场来看,连续下雨影响通勤,是一件坏事。
②从农民的立场来看,早春时节下雨,有利于庄稼生长,是一件好事。
三、写作(60 分)
【 23 题答案】 【答案】略
第 11页/共 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