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充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塑造当代英模是我国戏剧舞台一个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现实诉求的类型剧。讴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树立大众尊崇学习的榜样,一直是现当代戏剧最重要的功用之一,但如何打破主旋律剧目留给观众空洞乏味的刻板印象,解决英模人物走下神坛这个看似老生常谈实则依然棘手的课题,是创作者必须直面的。话剧《深海》逼真地刻画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科学家黄旭华与家人坎坷艰辛的遭际以及不离不弃的温馨相伴,披露了他与同事多年来筚路蓝缕、密切配合、勇攀高峰、屡建奇功的感人事迹。鲜为人知的题材融汇鲜明的时代性和纵深的历史感,灵动的叙事手法与简洁明快的时空切换构成了一幅写实精神与现代剧场艺术交织的图景,令该剧在众多主题性创作剧目中独树一帜。
作品围绕黄旭华设置了多组人物。从叙事角度看,或简或繁,详略不一。即使一面之缘或次要角色,也通过彼此交往的细节展露了主人公的某种特质。刚开篇,黄旭华与舰艇拆卸工的简短对话就充满戏剧性:拄着拐杖的老人心疼粗暴施工的小伙子大敲大砸破坏艇身,告诉他拔下插销的小窍门,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黄旭华热爱潜艇和深藏不露的特质……正是这些丰富的细节如一幅幅渐次展开的卷轴,让核潜艇研究专家的形象在舞台上自然生长。
扎实的剧本为二度创作赢得了广阔的发挥空间,黄旭华的多个极富个人魅力的动情时刻被演绎得很有层次感。如开会讨论核潜艇设计方案一场,在众人的质疑和顾虑之下,黄旭华力排众议,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严谨的实验数据为依据,提出三步并做一步的“水滴型”潜艇方案,人物思维大胆疯狂,言语激情澎湃,神态却始终沉稳自持,坚定自信,全然满足了观众对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全情投入工作时的想象。
该剧的另一特色就是叙事打破传统,以主人公的回忆和思绪为轨迹,追求一种灵动跳跃、嵌套回环的新格局,诗意地呈现“深海”的舞台意象。除首尾落脚在核潜艇博物馆之外,大部分时间是黄旭华在极限深潜实验中回忆从少年时起自己人生中的多个重要节点,不仅情节分布于多个不同空间,时间跨度也达数十年。记忆碎片化的特点也让回忆片段长短不一,甚至过程中再插入新的内容,为了充分展现人物形象,设计师充分利用舞台空间纵深,精心设计了前后两个表演区域,将舞台中后部的高处作为次重点表演区,有力地配合前部实景区的表演及转场。主体场景经由幻灯片投影的切换达到了对同一空间结构的重复利用,热火朝天的核潜艇拆卸码头同时还是军舰的出海码头、铁皮车厢、上海龙华监狱、核潜艇基地办公楼、冰天雪地的养猪场、黄旭华书房等,与前景的实物道具一起组成完整的表意空间,在暗场和追光的密切协作之下将剧情跳跃的时空处理得井然有序。
除了实景还原,投影还具备十足的科技感,如放大至全台的核潜艇舱内的仪表盘与水滴、金属挤压管道的音效一起,将重头戏深潜实验的专业性和密闭船舱的压抑感烘托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前后景别的光影切换还运用了平行蒙太奇,展现了超时空场景下人物的回忆与想象。
(摘编自罗松《解锁记忆深处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
观剧体验告诉我们,艺术原型的事迹感人,并不能保证搬上舞台后同样感人。真人真事剧不好写,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歌颂型戏剧更不好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则是根本的:要感动人,只是把真人真事讲出来还不够,更要把真情、深情表现出来。以黄旭华院士为原型的话剧《深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整个创作团队很好地抓住并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关键特征:深情。
“感人至深者,唯情而已。”这个戏好就好在写出了真实的“情”、深沉的“情”。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同志情,都基于深沉的爱国情怀。很多主旋律的戏容易流于空洞地喊口号、简单地贴标签,这个戏则用丰富生动的细节,写出了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情有义的人。写人写得很真实,写情写得很真诚。唯有此真情与深情,方可成大事。这个内在逻辑,令人信服。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观看话剧《深海》时,许多观众多次流泪,被主人公黄旭华院士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对这两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必须指出的是,话剧《深海》在表现主人公的真情与深情时,三重回忆式的叙事结构、自然转换的舞台布景、形神兼备的表演等戏剧技巧和各种艺术手段运用得自然而然,妙合无垠,也让作品增色不少。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深海”,不仅是大自然的海洋,还是情感的海洋、精神的海洋。黄院士以罕见的深情征服了自然的海洋,艺术家们则以精巧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饱含深情的、既平凡又伟大的形象。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推出更多优秀的主旋律精品佳作。
(摘编自李伟《<深海>:情深似海,艺精如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现当代戏剧的核心功用之一是讴歌主旋律、树立榜样,但需解决主旋律剧目“空洞乏味”的问题以满足我国戏剧舞台的现实诉求。
B.材料一中黄旭华提出“水滴型”核潜艇设计方案的依据是“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这满足了观众对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全情投入工作时的想象。
C.材料二认为,《深海》的成功既有艺术家用丰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真实的人,又有他们很好地抓住并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真情、深情的因素。
D.材料二既用“深海”一词展现了“情感”“精神”海洋的广阔;又指出主旋律戏剧要突破简单地“贴标签”的局限,就要挖掘情感的深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采用“总一分—总”结构,先用英模剧创作需直面的问题引出《深海》,再从人物设置、叙事、舞台等方面分析《深海》的特色,最后总结其成功意义。
B.材料一多角度地比较了传统英模剧与《深海》的差异,突出了《深海》这一讴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话剧在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
C.材料二引用“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直接论证了唯有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的人物事迹,方可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观点。
D.材料二将《深海》真实地写人、真诚地写情与那些“空喊口号”的主旋律戏对比,突出“真情”“深情”是《深海》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3.下列根据真实人物创作的主旋律戏剧在艺术形式上最符合《深海》特色的一项是(3分)( )
A.话剧《稻香》中,主角袁隆平的科研历程被设置为“试验田—成功—领奖”的线性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展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B.话剧《种子天堂》中,总共设置钟扬和妻子两个角色,并以两个人物对话和独白贯穿始终,塑造出努力建一个来自西藏的种子“宝库”的探界者形象。
C.话剧《柜台人生》中,以主人公张秉贵“一抓准”技艺为核心事件,展现其“一团火”精神,全部实景还原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在真实中受到感动。
D.话剧《桂梅老师》中,用生动细节展现主角张桂梅感人的办学经历,科技感十足的投影穿插多段不同的时空画面,展现其深沉的“爱与责任”。
4.有人说:“材料一主要从艺术形式角度分析《深海》的特色,材料二主要从情感内核角度总结其成功,二者对《深海》价值的阐释有互补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南充市大剧院拟创作以“屠呦呦”为原型的主旋律话剧并搬上舞台,请你借鉴《深海》的成功经验,结合屠呦呦的事迹,提出三条让作品更具感染力的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慢慢来
胡玲
街边突然开了间云吞店,名为“云记”,如同门前榕树上不知何时冒出的几点新芽,并未引起街坊们的关注。店主是对夫妻,男的叫云天,女的叫小雨。周边的街坊,习惯去常去的餐馆,吃熟悉的味道。店子新开张,鲜有人光顾。
云天在后厨忙,熬汤,做云吞,有条不紊。大锅里,猪大骨、大地鱼等食材慢慢熬煮着,香气愈来愈浓。面粉中打入鸡蛋,手擀成皮。猪前腿肉剁成馅,每个云吞包入一只虾。做好的云吞,散发着云天双手的温热。
小雨坐在收银台前,看着冷清的店面,两朵浓厚的乌云飞上脸。云天忙完,在小雨身边坐下。收银台上,①以前店主丢弃了一盆绿萝,蔫头耷脑的。小雨望着绿萝,深深地叹了口气道:“都是我拖累了你,要是咱们还在老家待着,不至于这种境况。”
云天打小跟师傅学做云吞,后来在老家的小镇上开了店,生意很红火。前年,小雨得了一种罕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市里医疗条件好,交通便利,为了给小雨治病,他忍痛卖掉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云吞店,来市里新开了这间店。
云天平静得像晴空中的白云,拍了拍小雨的肩膀说:“别着急,慢慢来。”说着,他起身摘掉了绿萝的几片黄叶。
一天下来,门可罗雀,临近打烊,云吞还剩很多。小雨看着窗外的夜色发呆,云天走到门外,已是深夜,霓虹在夜空中闪烁着。星光下,仍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好几个外卖小哥坐在大排档门口,等候订单。云天走过去说:“各位师傅、各位小哥,夜深了,来我店里吃碗云吞吧,我请客!”
一群人被云天带进店,冷冰冰的店瞬间有了热乎气,云天钻进厨房,把云吞放进沸汤中,片刻,云吞浮起,捞出装碗,淋上汤汁,撒入葱花。小雨把一碗碗云吞端给众人,汤汁清亮,宛如琼浆玉液,泛着温润的光。小巧玲珑的云吞,晶莹剔透,红彤彤的鲜虾若隐若现,仿佛朵朵白里透红的桃花,盛开于碗中。
大家吃起云吞来,爽滑的面皮在牙齿上弹开,浓稠的油脂如春水在唇齿间融化,猪肉的细腻和虾的鲜甜在口腔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一口汤下去,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透着舒坦。
笑容在大家的脸上漾开。“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云吞。”“好好吃!”大家交口称赞。“为什么请我们吃云吞?”有人好奇。
云天一笑,说:“卖剩下的,倒掉可惜,不如请大家吃。”
“剩下的放冰箱,明天还可以卖啊。”
小雨插嘴道:“我们家的云吞都是当天包,当天吃,绝不过夜。”
吃完云吞,大家起身离开。小雨收拾着碗筷,唉声叹气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云天拿来水壶,在绿萝上喷洒,轻声说道:“慢慢来。”
天未亮,云天来到菜市场,直奔猪肉摊道:“老板,和昨天一样,来20斤最好的猪骨,熬汤用的。”老板称好猪骨,好奇地打量云天几眼,说:“兄弟,你是刚做生意的吧?”云天一愣道:“为什么这样问?”
“你每天买新鲜骨头熬汤,其他老板是隔几天熬一次,今天的汤明天再用,又没人看得出来。”
“我做生意二十多年了,我家的汤都是当天熬当天用,不留过夜的。”
“像你这样的人,少啊!”老板感叹。
依旧是熬汤、包云吞,一切准备妥当,等着客人光顾。一个上午,无人登门。小雨愁得在店里走来走去,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啊?②云天从绿萝中拔出两棵杂草,说:“慢慢来。”
中午,一个提着公文包的小伙子走进来。小雨急忙迎上去,脸上笑开了花。“请进!”小伙子一脸焦急,说:“我的手机突然没电了,能在你们这儿充会儿电吗?”“当然可以,这边有插座,你坐这里充吧!”云天把小伙子领过去,给小伙子端来一杯热茶。半个小时后,小伙子匆匆离开。
下午,终于有个老太太走进店。小雨又是一阵惊喜,热情地走过去说:“阿姨,请坐。”“我在门口等公交车,口渴了,想在你们这加点儿开水。”云天走过来,笑着说:“阿姨,我给你加开水。”他给老太太的保温杯加满开水,老太太道谢后便离开了。望着老太太离去的背影,小雨自嘲地笑道:“客人没见着,倒把水和电也搭出去了。”
“慢慢来。”云天安慰小雨。他给绿萝浇水,发现绿萝开始舒展起来了。
第二天,云天在店门口张贴了一张红纸,纸上用黑笔写着:“本店免费提供饮水、充电、上网等服务。”小雨望着那张纸埋怨道:“你想天天做亏本生意?”
云天低头抚弄着绿萝说:“慢慢来。”③绿萝在他的指尖下微微颤动,他听到了它们拔节生长的声音。小雨气呼呼地说:“你就知道说这句话,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云天欲言又止。
日子像门前榕树叶上的蜗牛,慢慢滑过。
一天,店刚开门,一个外卖小哥走进来。“老板,来碗云吞,上次你请我们吃云吞,那味道我一直惦记着,今天我上早班,专门过来这里吃。”
一天,两个小伙子走进店里。一个小伙子说:“老板,来两碗云吞,前段时间我在这儿充过电,今天专门带朋友来试试这里的云吞。”
一天,店里来了一群老太太。一个老太太说:“我又来了,这次可不是来加开水的,我来请好姐妹们吃云吞。”
一天,一个女人来吃云吞,边吃边说:“今天在菜市场买菜,听猪肉摊的老板说你们两口子做生意很实诚,我来吃吃看。”
又一个日子,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榕树茂密的新叶,洒进云吞店。店里,客人满座,笑声鼎沸。④柜台上的绿萝,在阳光下闪着绿光,欢快地摇曳着绿色的舞姿。
(摘编自2025年3月10日《文艺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将新开的云吞店比作榕树上“不知何时冒出的几点新芽”,生动形象地写出子新店的不引人注目,也为后文生意冷清做铺垫。
B.小说通过对云吞的制作过程、外观以及食客的反应等方面的描写,多角度展现出云吞的美味,突出了夫妻二人追求品质的用心。
C.文中云天反复说“慢慢来”,是云天对小雨的安慰,体现了云天面对生意冷清时从容淡定的心态,与小雨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D.云天在店门口张贴免费服务的告示,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善良,更是他精心策划了许久的一种商业营销手段,带有功利性。
7.“绿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用各不相同。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绿萝被前店主遗弃、缺乏生机,既暗合新店开张时“鲜有人光顾”的冷清处境,也是小雨生活困境的投射。
B.②处云天拔出杂草,象征积极应对困境,也体现了“慢慢来”的精神,而上文摘掉黄叶这一情节无这些作用。
C.③处绿萝的颤动与拔节生长的声音暗示转机与希望的萌芽,预示着生意即将迎来突破,也是云天内心信念的外化。
D.④处绿萝在阳光下生机勃勃的状态,与店铺“客人满座,笑声鼎沸”的兴旺景象形成呼应,象征生意的成功。
8.侧面描写人物是对正面描写人物的有效补充,可以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立体,请分析文本是如何用侧面描写来塑造云天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9.优秀的小小说常常能“以小见大”,请结合文本谈谈《慢慢来》是如何“以小见大”的。(4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有删改)
材料二:
魏征上疏,以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以殷忧则竭诚以尽下,安逸则骄恣而轻物;尽下则胡、越同心,轻物则六亲离德,虽震之以威怒,亦皆貌从而心不服故也。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征与我A安B天下C虑生D骄逸之端E必践F危亡之地G所以见守H成之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善,赞同、认为……很好,意动用法,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和意义相同。
B.胜,取得胜利、战胜,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胜”意思不相同。
C.“圣人所以居安思危”与《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的“所以”意思相同。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与《春秋》《左传》一样均是编年体史书。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认为君主若损害百姓来满足自身,就像割大腿上的肉来填肚子,最终会自身灭亡。
B.魏征用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的史实,让唐太宗接受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观点。
C.房玄龄认为“草创为难”,魏征则认为“守成则难”,太宗最终强调需警惕守成之难。
D.魏征提出“十思”,主张君主应居安思危,要求君主须亲自处理政务,防止大权旁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4分)
(2)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4分)
1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魏征认为“守成难”的原因。(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①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金陵怀古②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释〕①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②本诗是诗人因安史乱起而避难江南时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霸祖孤身取二江”以“孤身”凸显创业之艰辛,与“子孙多以百城降”形成对比,揭示守成者败亡的轻易。
B.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是指王安石的诗如他的人一样“冷静、严肃”,本诗也具有此风格。
C.司诗第二句以“野草”为中心意象,通过“春”字写出了宫庭里的野草长势茂盛,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意境。
D.庾开府是指庾信,初仕梁为太子中庶子,梁元帝时以右卫将军出使西魏,被留长安。此处借典抒发个人感慨。
16.同是怀古之作,有的侧重说理,有的侧重抒情。侧重点不同,喜欢它们的读者群体也就不同,以上两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结合具体诗歌谈谈你喜欢的理由。(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嘉陵江畔绿草茵茵,游人吹着风,唱着歌,跳着舞,恰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浴乎沂,_____________”的悠然图景,映照了《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不言而化”的治世理想。
(2)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一段历史深受关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以犀利论断直指秦朝速亡的原因;而《六国论》则以“_____________”的精辟见解,揭示了六国破灭的缘由。
(3)一苇凌波载千古幽情,片帆弄影寄万里心迹。古代文人墨客常用“扁舟”来寄托情感,或抒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抒恬淡归隐的淡泊、自在悠然的情怀等,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②以上文段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初入大观园,踏足贾府这般名门旺族之地,面对雕粱画栋、珍馐美撰,不禁(1)________(A.手足无措 B.窘态百出 C.自惭形秽),引得众人哄笑。她故意以粗俗俚语自嘲,这番(2)________(A.装疯卖傻 B.装腔作势 C.插科打诨)的表演,实则是她(3)________(A.大智若愚 B.忍辱负重 C.委曲求全)的生存智慧。
18.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选项填入横线处。(3分)
19.文中第②段有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改正。(3分)
20.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呈现了许多经典场面,文中画波浪线处关于“笑”的场面描写极具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近日,“北大韦神”韦东奕开通短视频账号,一条4秒、14字的自我介绍视频,竟在短时间内吸粉超两千万,A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级爆火,既表现了大众对知识和纯粹精神的深切渴望,也为我们带来诸多思考。
②B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他是数学领域的天才,高中时便两次以满分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北大完成本硕博连读,留校任教后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朴素的外表、纯粹专注于数学的形象,与大众印象中的“天才”形成强烈反差,更让他充满话题性。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C________________,犹如一股清流,满足了人们对纯粹精神的向往。
③但在这场流量狂欢中,更大的隐忧在于象牙塔与流量场的边界溶解。(1)当“韦神”有被过度消费,学术被异化为娱乐谈资。(2)我们就该反思,这是否打破了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的初衷。(3)希望大众能保持理性,别让流量裹挟一切,(4)让韦东奕们能在宁静环境中潜心钻研,让知识的价值在正确引导下得以真正彰显。
21.请在文中标有A、B、C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人人都有麦克风。——《人民日报》
②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身处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运用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为提高媒介素养、适应信息时代,学校团委将举行一场演讲比赛,拟邀请你参赛。请联系上述材料,并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材料一中提到黄旭华提出“水滴型”方案的依据是“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严谨的实验数据”,而非仅“使命感”。B项遗漏了“严谨的实验数据”这一关键信息,表述不完整。
2.D【解析】材料二明确将《深海》“用丰富生动的细节写真情”与“空喊口号”的主旋律戏对比,突出“真情”“深情”是其成功关键,表述正确。
A项,材料一并非“总—分—总”结构,而是“提出问题—分析特色—总结意义”的逻辑,未明确“总起”与“总结”的呼应。
B项,材料一未“多角度比较传统英模剧与《深海》的差异”,而是通过《深海》的具体特色(如多组人物、回忆叙事等)体现其创新,未直接对比传统剧。
C项,材料二引用该句是为了说明“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的情感”,进而引出《深海》通过细节展现爱国情怀打动观众的逻辑,而非直接论证“唯有深沉爱国情怀方可打动观众”(这一观点是材料二的总结,非引用句的直接作用)。
3.D【解析】D项“用生动细节展现奔波细节”符合多组人物细节刻画,“科技感投影多画面切换”符合科技感舞台设计,最符合《深海》特色。
《深海》的艺术特色包括:多组人物设置、回忆嵌套的叙事结构、科技感舞台设计(投影、光影等)
A项“线性叙事结构”不符合《深海》“回忆嵌套、时空跳跃”的特色。
B项“未设置钟扬与配角直接交往的细节”不符合《深海》“通过多组人物细节展现主人公特质”的特点。
C项“未加任何科技感的场面”不符合《深海》科技感舞台设计的特色。
4.【答案示例】
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
①艺术形式是手段,为情感传递提供了载体。材料一分析了《深海》通过多组人物设置、回忆嵌套的叙事结构、科技感舞台设计等创新手法,赋予主旋律剧目真实的细节与沉浸感,解决了英模剧“空洞乏味”的问题。
②情感内核是关键,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来表达。材料二强调真人真事、用丰富细节展现真实的人,表达真情与深情。如黄旭华的“母子情”“同志情”等,则是通过艺术形式完全展现,才更具感染力。
③艺术形式和情感内核二者共同构成感动观众的爱国科学家形象。《深海》的成功既非单纯依赖形式创新,也非仅靠情感口号,而是艺术手段和真情深情的互补,最终实现感动观众、讴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树立大众尊崇学习的榜样的效果。
(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
①构建多组人物形象,注重细节与详略安排。如设置和助手一起研究占籍、改变青蒿的提取方式等细节,用多组人物形象展现屠呦呦专注科研、心系患者、兼顾家庭的优秀品质。
②创新的叙事技巧,用灵动跳跃方式呈现人物成长。比如以屠呦呦晚年整理科研笔记的场景切入,紧扣“523项目”攻关背景展开叙事,采用“科研日志+回忆闪回”的嵌套叙事方式等类似的有特色的叙事结构,增强剧情的层次感与情感张力。
③采用实景还原和科技感十足的技术相结合的舞台设计,增强舞台感染力。如可以运用“植物意象+科技光影”的方式,以“青蒿”为核心意象,通在舞台上通过光影配合,将其生长、提炼、治愈的过程与屠呦呦的精神世界交织,打造“青蒿如人”的舞台象征,强化视觉冲击。
④设置多个表演区域,注重场景自然转换。如设计通过屠呦呦“失败时刻的坚持”与“成功瞬间的克制”相转换,传递纯粹的科学精神与人性光辉,让观众直观感受屠呦呦团队的探索历程。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D【解析】云天张贴免费服务告示的行为,是基于“当天食材不过夜”的原则和对顾客需求的回应(如外卖小哥的需求),体现的是他的真诚与善良,而非“精心策划的功利性手段”。这一行为更侧重于通过善意积累口碑,与后文“慢慢来”的主题呼应,而非刻意营销。
7.B【解析】摘掉黄叶这一情节,和拔出杂草一样,都是云天对绿萝的用心照料,是“慢慢来”精神的展现,也能够象征积极应对困境。
8.【答案示例】
①环境变化的侧面烘托:文本以店铺从冷清到兴隆、绿萝由“蔫头耷脑”到“舒展摇曳”的变化,侧面印证云天对品质的坚守终被认可,塑造其“踏实、坚韧、有远见”的形象。
②他人反应与评价的侧面印证:文本通过外卖小哥因“上次免费品尝”后特意回头,老太太从“加开水”到“请好姐妹吃云吞”,公文包小伙子带朋友来“试试云吞”,凸显云天的“实诚”与“温度”。还有猪肉摊老板简短评价,从同行视角点出云天“当天熬汤、拒绝剩料”的稀缺性,强化云天“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塑造其“传统手艺人”的纯粹形象。
③次要人物的态度转变的侧面反衬:小雨作为云天的妻子,其从初期焦虑与自责到后期理解与支持这一心理转变,侧面反映云天的家庭担当与经营智慧。
(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示例】
①小人物揭示大主题。文本避开宏大叙事,取夫妻二人经营云吞店的日常琐事,展现小人物在困境中对诚信经营、商业道德的坚守。
②小场景展现大情感。比如邀请外卖小哥吃云吞、给小伙子手机充电、给老太太加开水等,这些小场景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
③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云天多次安慰妻子“慢慢来”,折射当代社会中小人物在逆境中不放弃、积极生活的普遍价值,告诉我们在快节奏时代也需要慢坚持。
④小物件拥有大象征。一盆绿萝的生长变化象征着真正的成长与生活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努力的浇灌,用心用情终有收获。
(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CEG。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11.A【解析】A项,《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的“善”是“揩拭”之意,没有意动用法。
12.D【解析】D项,魏征的“十思”强调君主应自律、选贤任能,反对“代行百官职责”。原文明确指出“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主张君主不必事必躬亲,与D项表述矛盾。
13.【答案示例】
(1)假如要使天下安定,必须先要端正自身,从没有过自身端正然而影子弯曲,上头安定然而下边混乱的情况。(得分点:安,“使……安定”;治,“安定、治理得好”。若、安、治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2)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最终的很少,难道攻取容易保持成就艰难吗?(得分点:善,“善于、做得好”;克,“能够”。反问句式1分,善、克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答案示例】原因:①君主得天下后易骄奢安逸。②君主得天下后易忽视百姓需求。(或者容易徭役不休、侈务不息)。③君主得到天下后易懈怠纳谏、疏远贤臣。
(答对一点给一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让百姓存活下去。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使天下安定,必须先端正自身,没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情况。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聩君主?”魏征答道:“君主圣明的原因,是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君主昏聩的原因,是偏听偏信。隋炀帝因为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实情。由此可见,君主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那么显贵的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认为他讲的话很好。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上天所授万民中意,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因此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境地,因此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谨慎对待。”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魏征回答:“很难。”唐太宗说:“我选拔任用贤才,接受建议,就行了。为什么说是很难的?”魏征说:“据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反而懈怠政务,直言进谏的人,战战兢兢,不敢进言,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就会到灭亡的地步。古代圣人居安思危的原因,正是这个。国家太平无事,国君却能心怀忧惧,这难道不难吗?”
材料二:
魏征上奏疏,认为: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大概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竭尽诚心对待臣民;一旦安定舒适就骄傲放纵并且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对待臣民,胡、越等族就会同心协力,轻视别人就会亲人离心离德。即使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人们)也都是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国君假如真的能够看到自己的欲望时就想到知足,将要兴缮营建就想到适可而止,身处高位就想着谦卑,面临盈满就想着减损,遇见安逸享乐就想着克制,在平安的时候想到后患,防止闭目塞听就想到延纳谏诤,行赏赐时就要想到是否因为喜欢而过度封赏,实施刑罚时就要考虑是否因为愤怒而滥罚。君主全面思考这十个方面,选拔、任用贤能,本来可以凭借这些实现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去承担百官的责任呢。
15.C【解析】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意境理解有误,“野草春”是以乐景衬哀情,用春日的宫庭里野草丛生,营造荒芜衰败的意境。
16.【答案示例】
示例一:①我喜欢王安石的诗歌,这首诗侧重说理。②王安石的诗歌以创业之艰与守成之败对比,直指子孙后代因贪图享乐而亡国,理性批判统治者“豪华逸乐”导致祸患。③后两联借陈后主亡国、周代宗周覆灭的典故,将个体王朝的兴衰升华为对历史循环的感慨,揭示“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规律,带有警世意味。④颔联直接议论,理性地揭示“成功后易生豪华,逸乐必招祸患”的历史规律。
示例二:①我喜欢司空曙的诗歌,这首诗侧重抒情。②司空曙的诗通过“江枫暗”“野草春”的衰飒之景来抒发昔盛今衰、世事无常之感。③借用庾信“老作北朝臣”的典故,抒发对个人身世飘零、命运无常的悲慨。(或暗含亡国之痛与遗臣之哀。)
(选择观点并判断准确2分,理由两点,每点各2分,共6分,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答案】
(1)风乎舞雩 鸣琴垂拱
(2)族秦者秦也 弊在赂秦(也)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8.BCA(每空1分,填选项或者词语均可)
【解析】第一空需体现刘姥姥因不适应环境而显露的尴尬姿态,“窘态百出”更贴切;第二空强调幽默逗趣,“插科打诨”专指滑稽表演;第三空需点明其智慧本质,“大智若愚”符合语境。
19“.旺”改为“望”,“粱”改为“梁”,“撰”改为“馔”
20.【答案示例】
①通过排比,生动刻画众人笑态各异的场景,增强画面感和喜剧效果;②细节描写,以笑写人,众人的笑贴合贾府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③为后文刘姥姥融入贾府、推动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每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理也可酌情给分。比如以笑写悲,反衬刘姥姥的卑微与贾府的奢靡空虚;通俗的语言,暗示阶级差异下“笑”的残酷性。)
21.【答案示例】
A.成为网络热议焦点
B.韦东奕的走红是偶然的吗/韦东奕为什么这么火
C.极简的生活方式
(意思对即可,每处2分,共6分)
22.【答案示例】
(1)“有被过度消费”的“有”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上“的情况”;(或者直接去掉“有”)修改为:当“韦神”有被过度消费的情况,学术被异化为娱乐谈资;或者:当“韦神”被过度消费,学术被异化为娱乐谈资。(成分赘余或残缺:)
(2)“打乱”改为“背离”。修改为:我们就该反思,这是否背离了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的初衷。(搭配不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