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二十校202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暨长郡二十校2025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都在低头看手机”为例,可以提出的问题是:身体同场是人所必需的吗?(所谓身体同场,指人
们相聚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如果答案为“否”,那便意味着还存在其他满足人类群体性需求的
2025年高二期末联考
形态。进一步的问题还可以是:依赖于身体同场的群体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如
果是自然属性的,那就是天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是社会性的,那就是社会习惯,是可以改


变的。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时候人都处在与他人身体同场的相处场景里,以至于人们把身体同
场当作了社交的默认状态。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b)是:在没有手机而只能凭书信联络的年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代,人际连接也可以在身体不在一起时发生。身体与社交的分离让人们思考:释放社交天性是
得分
否一定需要身体同场?随着“互联网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依托于网络技术开展数字社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主流形态。既然人与人在网络中交往(即数字同场)也能满足人们的群体性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需求,这就意味着释放社交天性的必要条件既不是身体,也不是数宇字,而是同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事实()上,没有人忽视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重要性。但特克尔误读了人类正在发生的社
材料一:
交革命。在特克尔那里,依赖于身体同场的群体性被设定为人的自然属性,由此推出身体异场
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的距离,而是取决于可以使用的交流技术。网
就会让人产生孤独和隔离感。这明显忽略了数字同场也意味着群体性的事实()。人们之所
络技术帮助我们连接远方的人们,更为准确地说,是连接很多来自远方的人。但奇怪的是,我
以忽视一家人吃团圆饭的身体同场,而只顾着看自己的手机,不正是因为数字同场的存在吗?
们也变得更加孤独。我们总向别人吹嘘网上有多少好友,然而没有人可以让我们吐露内心的
人们之所以感到孤独,与身体同场或异场无关,而是因为可以与之互动共情的人并不在场。互
秘密,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求助。
动共情的前提是心灵同场,即心灵之间可以沟通与交流;而心灵同场不必依赖于身体的同场,
互联网所形成的连接并没有把我们联系得更紧密,却让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我们一
也可以通过其他路径实现。
旦忘记把手机放在什么地方,就变得焦虑不安。人们确保手机必须时刻在身上,仿佛那是自己
群体性孤独与其说是刻画了数字技术给人类心灵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如说是呈现了特
的护身符。饭桌上,家庭成员很孤独地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我们和网
克尔以及相当一部分人在数字社交中的焦虑。其中,最大的假设谬误可能是把现实世界与虚

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少。
拟世界完全分割、对立起来。当然,数字技术的一切都还在快速发展中,对此有不同的观察、观
网络环境和跟真实的人打交道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感到无聊,很容易就能和一些
点,原本无可厚非。但只有把发展中的现象放在更加长远的历史和更加广泛的事实里,才能真
新朋友联系上;一个人匆忙地阅读一长串消息,并学会如何抓住“亮点”—夸张的标题往往能
正理解现象的本质,这也是学术之于社会的应有之义。
吸引注意力;游戏里面的动作总是被精简到一个从惊恐到安全、然后反复的模式。生活在网络
(摘编自邱泽奇《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环境中,没有所谓的“空闲时间”,人们即使在休憩或在旅行中,也难以找到独处的状态,安静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他们变得烦躁不安。
A.人们利用网络能够结识很多远方的人,但是又不得不在维持彼此友谊上,投人比真实社交
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必须采取一些行动。我们可以从重拾一些过
更多的时间。
去认为是美德的行为开始。比如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无论在吃饭、锻炼还是在休息时,都不使
B.结合两则材料可知,“群体性孤独”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感受到的孤独,表现为在网络上
用手机。诚然,手机和网络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已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我们一旦试图
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
专心起来,就得和自己作斗争。但是无论这有多么困难,都是时候让我们再次审视“独处、审
C.材料二认为,特克尔对“低头族”的严肃批评,反映其过分看重身体同场而误读了正在发生
慎、活在当下”的价值了。我们值得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只要记得提醒自己,我们才是能够决定
的社交革命。
怎样利用科技的人。
D.材料一、二都认识到数字技术对社交的影响,但前者强调真实社交更为重要,后者则强调
(摘编自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数字社交更为重要。
材料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用一部专著《群体性孤独》向社会发出了灵魂拷
A.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独处”与前面的“孤独”明显有别,前者可以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后者
问。《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忽视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关
属于沉迷网络带来的后果。
系。尽管与他人保持着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
B.材料一认为,手机和网络在某种意义上重构我们的大脑。对此,材料二并不认同,认为这
近,而是孤独和隔离。遗憾的是,特克尔的出发点存在偏误,她直接把人们数字社交导致群体
反映特克尔在数字社交中的焦虑。
性孤独当作事实,并依据过去的社会交往模式把“低头族”的行为判断为病态,而不是优先探讨
C.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可以印证身体同场带来的有可能是互动
沉浸于数字世界是否真的带来了群体性孤独。
共情,也有可能是孤独与隔阂。
数字技术赋能的连接泛在给社会带来了可见的变化,比如,生活中出现的“低头族”。这种
D.在材料二看来,特克尔关于群体性孤独的论述存在事实认识错误,也因为缺乏更宽广的学
现象作为普遍存在的事实(),怎么可以被简单地诊断为社会病态呢?以“除夕夜团圆饭,人们
术视野而难以洞察现象的本质。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