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高三一轮复习备考指导一、考点梳理1.多种多样的区域区域概念与特征是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区域指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特定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具有三大核心特征:⑴边界特性:行政区、流域等边界明确(如北京市界);自然带、语言区等边界具有过渡性(如秦岭-淮河过渡带)。⑵内部一致性:如西北干旱区普遍呈现降水少、植被稀疏的特点。⑶划分目的性:为行政管理(经济特区)、资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或学术研究(自然地理区)服务。区域类型体系是高考高频考点,需掌握三类划分方式:表:区域类型分类体系及典型案例划分依据 类型 典型案例 考查重点自然特征 自然地理区 黄土高原区、东部季风区 自然要素关联分析人文特征 经济文化区 吴语方言区、长三角城市群 文化扩散与经济联系综合特征 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 发展定位与政策适配行政管理目标 政策区 深圳经济特区、雄安新区 政策影响与发展路径发展需求 协作区 对口支援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 区域关联机制与效益评估区域空间尺度体现层级逻辑:⑴尺度层级性:大尺度区域包含小尺度区域(如中国>华北>京津冀>北京市)⑵发展互动性:不同尺度区域相互促进(上海带动长三角,长三角反哺上海)⑶同尺度分异:同省级尺度的新疆(能源基地)与浙江(数字经济)因区位差异发展方向迥异2.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⑴区域要素构成是分析基础:自然要素:地形(青藏高原高海拔)、气候(东南沿海季风气候)、水文(长江流域河网)、生物(横断山区垂直带谱)、土壤(东北黑土)人文要素:人口(胡焕庸线分布)、经济(珠三角制造业)、文化(岭南骑楼文化)、政策(西部大开发)⑵区域整体性机制体现要素互动:①直接作用: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自然(黄土高原过度开垦→水土流失)②间接作用:文化制度通过行为影响环境(阿曼法拉吉水系的分段用水制度维系干旱区可持续)典型案例: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梯田地形保水土,亚热带气候促生长,鱼除草施肥,水稻遮阴供氧,形成千年循环系统(2005年入选全球农业遗产)⑶区域差异与关联构成辩证关系:①差异普遍性:地理位置(沿海vs内陆)、自然条件(热带雨林vs温带草原)、发展水平(发达经济体vs最不发达国家)②关联基础:差异驱动要素流动(西气东输弥补能源分布不均)③关联路径:自然流动:湄公河跨境水资源、候鸟迁徙路线人文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扩散、中欧班列贸易联通关联效应:改变区域发展方向(京津冀协同中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河北配套的产业链重构)图:区域关联性分析框架二、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突破⑴区域特征综合分析要求多要素整合:①案例训练: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特征需关联:低氧气候(自然)→ 牦牛畜牧业(人文)→ 生态脆弱性(整体性)。②高考落点:2024年全国乙卷以“科特迪瓦可可种植”为背景,要求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土壤)与产业链(加工/贸易)的协同关系。⑵区域关联机制需区分流动类型:①资源互补型:中亚天然气供应中国东部(2025年进口依存度71.9%)。②产业梯度型:长三角纺织业向江西转移(技术扩散+成本优化)。③生态牵连型:巴西雨林砍伐导致全球碳平衡失调。2.教学难点化解⑴区域整体性动态分析需关注:①时间滞后性:DDT农药使用(1980年代)→ 南极企鹅体内检出(2025年)。②空间传导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上游)→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下游)。⑵区域尺度转换思维需强化训练:①宏观到微观:中国能源“西产东消”格局(宏观)→ 哈密风电基地配套特高压线路(微观)。②尺度误读案例:比较“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市的发展条件”属逻辑错误(尺度不对等)。⑶因地制宜决策能力需案例实操:①正例剖析:云南元阳梯田依山势开垦,坡缓处大田/陡坡处小田,实现水土保持与粮食生产平衡。②反例警示:毛乌素沙地曾引种乔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违背“适地适树”原则。三、易错点分析1.概念混淆类⑴区域≠行政区:学生常将“长三角经济区”等同于“江浙沪行政区”,忽略其包含安徽部分市域。⑵整体性≠一致性:误认为区域内部完全均质(如江南丘陵区存在河谷农业与山地林业差异)。⑶关联性≠依赖性:混淆区域间要素流动(如产业转移)与单向依赖关系(如技术输出方同样依赖市场)。表:易混淆概念辨析表易混概念 本质区别 典型错例 辨析方法区域边界明确性 行政边界清晰 vs 自然边界过渡 将秦岭-淮河线视为精确“线” 叠加降水/植被数据图区域尺度层级 包含关系(省>市)vs 并列关系 比较“华北平原与北京市”优劣 明确比较对象尺度一致性要素流动方向 自然要素单向 vs 人文要素双向 认为西电东输是单向援助 分析资金/技术反向流动2.区域定位失误⑴绝对位置误判:将阿根廷(60°W)误纳入非洲坐标系。⑵相对位置忽略: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成因时,忽略安第斯山背风坡效应。⑶热点区域混淆:分不清乌克兰(东欧黑土区)与乌拉圭(南美牧牛国)。3.要素关联断裂⑴单要素归因:将撒哈拉沙漠成因仅归为副高控制,忽略地形(高原)、洋流(加那利寒流)综合作用。⑵割裂人地联系: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时,只提黑土肥沃,忽略机械化/政策等人文要素四、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1.考点分布分析表:2023-2025年高考地理区域专题考点分布统计考查模块 2023年题量 2024年题量 2025年题量 命题趋势区域概念与类型 2 1 3 政策区占比上升区域整体性 5 6 7 生态安全比重大区域关联性 3 4 6 国际合作热点突出区域发展决策 4 5 4 可持续方案设计增多2.命题趋势解读⑴趋势一:真实情境深度嵌入①生态安全:2025年全国Ⅰ卷以“三北防护林扩展区”为背景,要求分析林-草-沙系统协调机制。②国际合作:2024年新课标卷考查“中国-老挝铁路”对东南亚区域关联的重构作用。③资源安全:2023年乙卷“锂矿争夺战”分析智利阿塔卡玛盐湖开发对全球产业链影响。⑵趋势二:尺度转换能力强化①嵌套式设问:2025年北京卷要求先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尺度差异,再分析雄安新区在微尺度上的选址合理性。②跨尺度关联:2024年浙江卷“印度季风异常”题目需关联农民生计(微观)、国家粮食出口(中观)、全球粮价(宏观)。⑶趋势三:地理工具应用升级①GIS图层叠加:2025年湖北卷提供耕地破碎度/土壤污染/水源保障图层,要求划定高标准农田保护区。②数据可视化:2023年广东卷给出大湾区城际通勤流热力图,分析核心-边缘结构。⑷趋势四:核心素养融合考查①综合思维:2024年全国甲卷“咸海萎缩”题目需自然(水文)、人文(灌溉农业)、时间(30年变化)三维整合。②人地协调观:2025年山东卷要求设计“南非矿区复垦”方案,兼顾经济转型与生态修复。五、典型高考题举例例题1:区域整体性分析(2024年全国乙卷)题目:图:咸海不同时期湖岸线变化遥感影像“分析咸海萎缩对中亚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① 水文变化:湖面缩小导致蒸发量减少,区域空气湿度下降(1分);② 生态恶化:裸露湖床盐尘暴频发,周边土壤盐碱化加剧(1分);③ 经济制约:渔业消亡,棉田灌溉成本上升,农业衰退(2分);④ 社会问题:居民健康受损(呼吸道疾病),人口外流加剧(2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区域要素联动机制,需建立“自然变化→生产系统→社会生活”传导链。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四级水平)、人地协调观(三级水平)。例题2:区域关联性应用(2025年新课标卷)题目:图: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流程图“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中国-东盟区域关联的强化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 缩短时空距离:铁路运输替代部分海运,物流时效提升50%以上(1分);② 扩大要素流动:促进东南亚热带水果北上,中国温带苹果/梨南下(1分);③ 重构产业分工:云南发展为冷链物流枢纽,泰国扩大种植规模(1分);④ 深化制度协同:推动检验检疫标准互认,加速区域一体化(1分)。命题意图:聚焦“交通-产业-制度”三层关联,体现区域协同发展逻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四级水平)、地理实践力(三级水平)510。例题3:区域发展决策(2023年北京卷)题目:图:毛乌素沙地光伏电站景观图“评价‘光伏+牧业’模式在生态脆弱区推广的可行性。”(6分)参考答案:可行性依据:① 资源协同:光伏遮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植被恢复(2分);② 经济多元:发电收益反哺生态治理,牧业增收降低返贫风险(2分);实施条件:③ 自然适配:需年均日照>2000小时,坡度<25°(1分);④ 政策保障:依赖土地流转政策与电网接入支持(1分)。命题意图:考查因地制宜原则的应用,强调自然基础与人文措施结合。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四级水平)、综合思维(四级水平)710。六、2026备考策略1.三轮进阶规划表:2026年区域地理三轮复习规划表阶段 时间 核心任务 实操方法 资源支持基础构建 2025.7-9 区域概念体系梳理 绘制思维导图+类型案例库 教材专题突破 2025.10-12 重难点专题精讲 真题变形训练(如替换区域背景) 近5年高考真题精编综合冲刺 2026.1-3 核心素养融合训练 模拟联合国环境署角色扮演决策 IPCC报告/一带一路白皮书2.关键能力培养⑴区域认知四步法:① 定位置:用“十字定位法”(经线+纬线/海陆+邻国)锁定区域.② 析要素:自然5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人文4维度(人口/产业/文化/政策)③ 明关联:绘制要素作用链(如:矿产丰富→重工业发达→大气污染加重)④ 评发展: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威胁)⑵高考真题深度用:①变式训练:将2025年“咸海萎缩”题目改造为“艾比湖生态问题”分析②答案重构:对照评分标准,用不同区域案例重写答案(如黄河三角洲替代长江三角洲)3.热点区域预测⑴重点关注六大板块:① 跨境生态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安全(关联中老铁路经济带)② 能源合作带:中亚天然气管道扩建项目(地缘政治博弈焦点)③ 气候脆弱区:非洲萨赫勒地带荒漠化(中国治沙技术输出)④ 文化遗产廊道: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旅游协同开发⑤ 极地治理域:北极航线通航背景下的资源开发争端⑥ 城市群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试验田(横琴/前海合作区)⑵教学资源推荐:①动态地图:NASA全球夜间灯光变化图(反映区域发展活力)②数据库: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区域经济对比)③学术前沿:《区域可持续发展》(SCI期刊)案例论文精选备考箴言:区域复习需实现“三个打通”——打通自然与人文的学科壁垒,打通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束缚,打通理论与现实的认知隔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真实地理问题”跃迁,方能在新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