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2024八上·鹤山月考)默写古诗文。
(1)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2)   ,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现了长江壮阔的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答案】(1)白云千载空悠悠
(2)风声一何盛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此题中第(3)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其余的都是记忆型默写;对于第(3)题,由“游动的视角”可联想到《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其中“随”字生动体现了山峦“从有到无”的动态消失过程,视角也从对山体的聚焦,转为平视前方的平野,空间由封闭的山地拓展为开阔的平原。注意“悠、荒、蹄、蓬、燕”等字写法。
故答案为:(1)白云千载空悠悠;
(2)风声一何盛;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2024八上·鹤山月考)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军前锋yè yǐ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   的一刹那。
(3)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 jīng jié lǜ   ,青丝变白发。
(4)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答案】(1)业已
(2)屏息敛声
(3)殚精竭虑
(4)惨绝人寰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业已:yè yǐ已经。
屏息敛声:bǐng xī liǎn shēng暂时抑制呼吸和语声,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惨绝人寰:cǎn jué rén huán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故答案为:(1)业已;
(2)屏息敛声;
(3)殚精竭虑;
(4)惨绝人寰。
【点评】(1)(2)(3)(4)考查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默写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2024八上·鹤山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他们大规模地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B.邻居家在装修,电钻的声音不时传过来,声音大得简直振聋发聩。
C.“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观众翘首以盼的舞剧《只此青绿》十月将登陆广州大剧院。
D.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B
【知识点】褒义词;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篡改”指故意改动或歪曲(事实、历史等),用于描述右翼分子对历史教材的恶意修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振聋发聩”原意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强调内容的警醒作用。句中仅用来形容电钻声音大,属于望文生义,应改为“震耳欲聋”,此处使用有误;
C.“翘首以盼”形容殷切盼望,用于观众对舞剧《只此青绿》的期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用来形容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防线的击溃,生动体现了战役的压倒性优势,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2024八上·鹤山月考)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把“广泛”放到“关注”前)
B.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天天都是旅游日”的惠民休闲旅游政策。(把“通过”和“推广”互换)
C.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把“不”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原句“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广泛”修饰“关注”更恰当,应调整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修改正确;
B.“推广并通过”语序不当,政策应先“通过”再“推广”,互换后逻辑合理,修改正确;
C.“避免……不拥挤”双重否定表肯定,与原意矛盾,删去“不”后变为“避免交通道路拥挤”,符合语境,修改正确;
D.原句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今天”到“明天”,程度加深),而非转折关系。应将“不仅……但是……”改为“不仅……而且……”,而非“虽然……但是……”,修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5.(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有人说“‘洋节’受追捧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不应该过洋节”,又有人说“过洋节是一种时髦,我们应该追赶潮流”,还有人说“过洋节只是想体验节日的仪式感,不必上岗上线”,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意思相近即可)
(2)示例:我认为“过洋节只是想体验节日的仪式感,不必上纲上线。”洋节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人们表达感情、放松身心的渠道,都能从中体会到节日的仪式感,让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拥有珍视自己、家人、朋友的机会与时光,所以我认为“不必对过洋节上纲上线”。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材料一总结了人们喜欢过的洋节和过洋节的动机;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这是一则简短的新闻,抓住材料的第一句话“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来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意思相近即可)
(2)此题答案不唯一,如果选择支持第一种观点,可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好处角度来分析,如果支持第二种观点,可从洋节的作用方面分析。
示例: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过洋节只是想体验节日的仪式感,不必上纲上线。”洋节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人们表达感情、放松身心的渠道,都能从中体会到节日的仪式感,让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拥有珍视自己、家人、朋友的机会与时光,所以我认为“不必对过洋节上纲上线”。
【点评】(1)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辩论。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表述有条理,理由充分即可。
(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①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峨峨:高耸的样子。②洋洋:宽广的样子。③操:琴曲。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泉水激石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钟子期必得之   ②卒逢暴雨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子 之 听 夫 志 想 象 犹 吾 心 也 吾 于 何 逃 声 哉?
1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答案】6.激:冲击,撞击;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戾:至、到达
7.①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②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B
9.得:体会;卒:突然
10.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翻译文章内容,其次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渗透的观点和情感。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附参考译文】
【甲】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琴时,志趣在于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志趣在于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像江河一样宽广!”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体会到。
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边下,心中悲伤,就拿出琴弹奏起来,开始弹奏《霖雨》曲,一会弹《崩山》曲。每一次弹出琴曲,钟子期立刻就能深晓它的志趣。伯牙放下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想到的。我还能在哪里隐藏(我的)琴声呢?”
6.“泉水激石”句意: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激:冲击,撞击。
“千转不穷”句意:长久不断地鸣叫。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鸢飞戾天者”句意: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戾:至、到达。
故答案为:激:冲击,撞击;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戾:至、到达。
7.①重点词语有:负势,凭依高峻的地势;上,向上;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②重点词语有:戾,至;经纶,治理。句意: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①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②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A.正确;
B.误,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9.①句意:钟子期一定能体会到。得:体会。
②句意:突然遇到暴雨。卒:突然。
故答案为:得:体会;卒:突然。
10.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想到的。我还能在哪里隐藏(我的)琴声呢?“善哉”是典型的感叹句,表达赞叹(“好啊”),其后应断开;“子之听夫志”句思是“你听琴时所想到的”,意思清楚,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想象犹吾心也”解释赞叹的原因:对方通过音乐所想象到的意境,与自己心中所想完全一致(“想象”指由音乐引发的联想),语义完整,独立成句,其后断开;最后“吾于何逃声哉?”以反问作结,意为“我在哪里能隐藏自己的心声呢?”,是在前文基础上的感慨——既然对方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心意,音乐便无法掩饰自己真实情感。据此断句为: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故答案为: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1.阅读全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而伯牙心里所想,锺子期可以从琴声中听出来,即为:“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见二者心灵的默契,现在人把这种了解,这种默契称之为“知音”。
故答案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①院子已经被阿巴开辟成了一个小小的菜园。
②两场夜雨过后,松开的土里,就有新芽出现了。初看上去,像土上起了稀薄的绿色轻烟。细看,是一些纤细的新芽,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植物的新芽。
③不到一个星期,阿巴就发现,那些自己破土而出的新芽全是蔬菜。以前遗漏在院子里的种子,当他把院子里的泥土松开,把一块块石头清理干净后,经过两场夜雨就悄然萌发了。这些蔬菜长得有快有慢,却都一一显现出了它们自己的样子。最先是菠菜,然后是芫荽和胡萝卜,最后显出本身形状的是蔓菁。这是云中村人做酸菜的好材料。阿巴只是摘了些菠菜,凉拌,或者做汤。
④院子里这些蔬菜长起来后,阿巴睡觉时连门都不关。日子过得慢,阿巴醒得越来越晚。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沮丧。是的,沮丧。阿巴自己也对此感到奇怪。随着村里人到了移民村,寻找到新的安身之地,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他回来,因为自己是这个村子的祭师。他是为了那些亡魂回来的。一个没有一个人的村子,一个注定要从世界上消失的村子。地质专家勘探村子出现巨大裂缝后下了结论。
⑤阿巴,是被一只鹿惊醒的。村子的废墟里,植物特别的香气吸引了这只鹿。
⑥起初是一丛山丝苗。山丝苗的叶子如一只只手掌张开,鹿用鼻子碰碰,香气强烈。但当它伸出舌头想把叶子卷进口中,却觉得粗糙难咽。鹿再往村子深处走。它碰到了开花的油菜。那是某户人家曾经的院落,现在长满了叶片硕大的牛蒡,叶子嫩绿的油菜就长在牛蒡中间。这东西也不好吃,叶片带着辛辣的味道。鹿继续往前走,掀动着鼻翼,左右转动着脑袋,来到了阿巴家的院子里。
⑦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
⑧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⑨……
⑩一个月后,云丹又一次上山来,按照约定,把给养给阿巴送来,还带来蔬菜种子。
云丹看到小菜园里已经长出来好几种蔬菜,就问:你不是没有种子吗?云丹想想又说:“那是以前掉落的种子都发芽了。”
阿巴笑了,说: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
云丹不相信:鹿?你以为当了个祭师,就什么都能看到了?你看到的是鹿的鬼吧?你我十几岁大的时候,阿吾塔眦山上的鹿就绝迹了。
云丹上山来时,中午已过,每天都下山来的鹿群已经回山上去了。
云丹脸上现出讥笑的表情:人民公社时,为了向国家上缴鹿茸,瓦约公社的狩猎队早把山上的鹿打光了。鹿群?你是没找到鬼,就以为找到了鹿吧。
真的有鹿!阿巴跳到菜园里,指着只剩下几根断茎的蔓菁说: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
那你该打死它,一对鹿茸,那你就发财了!
阿巴猛烈地摇头,他口气坚定: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云中记》,该文是作家阿来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一部献给死难者和消失的村庄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村里祭师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②阿巴:云中村的祭师。祭师的职责就是奉侍神灵和抚慰鬼魂。
12.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
13.请从重音、语速方面设计朗读,并陈述设计理由。
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
14.联系语境分析加点词表现的人物心理。
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15.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这对阿巴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16.阅读本文,你或许对“生命与自然”、“灾难与家园”、“坚守与追寻”等有了自己的思考。请任选其中一组关键词,结合文章、链接材料与生活体验,写下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链接材料:
大地震动
人民蒙难
因为除了依止于大地
人无处可去
——摘自《云中村 序》
【答案】12.阿巴醒的越来越晚,难以摆脱寂寞和沮丧;阿巴不想云中村再死什么东西,他喜欢云中村的现状
13.重读“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语速轻快,描绘出阿巴醒来后看到的美景,以及内心的轻松愉快。
14.第一个“一动不动”表现出阿巴的吃惊;另一个“一动不动”变现了阿巴的小心翼翼。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5.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写出了阿巴心中的理想生活,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6.示例: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美在于生机无限。自然给予你生命,你在自然中成长。睁开睡眼,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对你来说是那么陌生:第一次听到鸟儿在窗外歌唱,第一次看到鱼儿在水中翱翔;第一次感觉和风拂面。第一次闻到花儿芬芳......这一切都会让你感觉是那么美好!在你心里,不知哀伤,不知愁苦,只有大自然给予你的无穷惊喜和无限快乐。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以语句表达的情感为基础,可从轻重、停顿、连接、语调、缓急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作答时: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②抓住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③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是变化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及关联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④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⑤联系上下文,根据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然后具体探究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了些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对于人物、主旨等有什么作用。
(5)本题考查小说主旨的理解分析。分析小说的主题需要进行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12.①-③段,写阿巴开辟菜园,蔬菜破土而出;④段,写阿巴醒得越来越晚,难以摆脱寂寞和沮丧;⑤-⑧段,写阿巴看鹿吃饱走出院子,一动不动;⑩- 段,写阿巴不想云中村再死什么东西,他喜欢云中村的现状。
故答案为:阿巴醒的越来越晚,难以摆脱寂寞和沮丧;阿巴不想云中村再死什么东西,他喜欢云中村的现状。
13.“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绿的叶片和坠着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活力的样子,结合“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可知,表达了阿巴醒来后内心的轻松愉快。因此要重读。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要用轻快的语调来读。
故答案为:重读“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语速轻快,描绘出阿巴醒来后看到的美景,以及内心的轻松愉快。
14.结合第⑦段“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可知,第一个“一动不动”表现了阿巴的吃惊;结合第⑧段“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第二个“一动不动”表现了阿巴的小心翼翼。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答案为:第一个“一动不动”表现出阿巴的吃惊;另一个“一动不动”变现了阿巴的小心翼翼。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5.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结合第 段“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可知,写出了阿巴心中的理想生活,结合最后一段“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可知,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答案为: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写出了阿巴心中的理想生活,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6.链接材料表达人与大地、自然的紧密联系,它们使人们蒙难、痛苦,也是人们的依赖、也会赐予人们快乐。再结合所选择的关键词分析。
坚守与追寻:阿巴坚守即将消失的云中村,作为祭师守护亡魂,对抗寂寞与沮丧,这是对家园和责任的执着;而这份坚守本身,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在废墟中见证种子发芽、鹿群重现,于消亡中寻找生机,于孤独中确认存在的价值。他的选择超越了简单的留守,是用行动追寻人与土地、亡魂与家园的深层联结。
灾难与家园:灾难无法击垮我们的意志,重建将展现我们的坚强与勇敢。家园被毁掉,村子变成了废墟,但幸好有你在,幸好有希望在。那个小小的菜园,那些破土而出的新芽,那些被松开的土地,那一块块被清理干净的石头……都是灾难后人类的希望,都重新展示了家园美好的样子。鹿来了,蔬菜种子来了,一切希望都来了,灾难已成为过去,只要我们满含着希望,就能重新建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故答案为:示例: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美在于生机无限。自然给予你生命,你在自然中成长。睁开睡眼,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对你来说是那么陌生:第一次听到鸟儿在窗外歌唱,第一次看到鱼儿在水中翱翔;第一次感觉和风拂面。第一次闻到花儿芬芳……这一切都会让你感觉是那么美好!在你心里,不知哀伤,不知愁苦,只有大自然给予你的无穷惊喜和无限快乐。
(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本学期名著专题阅读中,老师布置了“红色经典”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以下的知识清单。
17.《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关注到了红军将领和普通士兵独特的精神品质,请填写下面表格。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卡
人物 摘抄 批注
大人物 他曾亲眼看见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从侧面描写能看出毛泽东爱护部下、重情重义、同甘共苦的品质。
群体人物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孩子铿锵有力、坚定的话语反映出人民对共产党、对红军的爱戴。斯诺亲切的把这群孩子们称为①“   ”
小人物 64岁加入红军,服从指导员安排在后勤部养马,每天坚持学字认字。 你的批注②   
18.《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报道的真实性,二是语言的平实性,三是态度的鲜明性,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任选两个特点简要分析。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17.红小鬼;体现了他勤奋好学,对红军的拥护,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18.结合"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结合"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表明后面内容的来源,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是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内容真实的特点;结合"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平淡的描述了红军在这几天完成的任务,体现了纪实作品语言的平实性的特点;结合"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表明了作者对红军的肯定、赞扬和敬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重点人物情节的识记和理解。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多读、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作品的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2)本题考查作品的纪实特点的分析。分析纪实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看内容是否有明确信息来源,体现事实依据;二是看描述是否客观还原事件,避免虚构渲染,另外也要从用词上感受作者的态度倾向。
17.①斯诺亲切的把这群孩子们称为“红小鬼”。②64岁才加红军,可见他对我们的军队是多么的拥护,对党和国家是多么的热爱,每天坚持学字认字,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故答案为:红小鬼;体现了他勤奋好学,对红军的拥护,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18.从语段“红军告诉我”“他们说”,可知这些词后面的内容,都是听经历过此事的红军说的,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是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内容真实的特点。从作者客观、朴素的叙述中感悟到语言的平实性,如:“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可以从一些表达强烈情感的语句、词语感受到态度的鲜明性,如敌人用“惊惶奔逃”,写红军用“猛攻”“轰动一时的长征”写出了作者以敌军的鄙夷,对红军的惊叹和赞美之情,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故答案为:结合“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结合“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表明后面内容的来源,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是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内容真实的特点;结合“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平淡的描述了红军在这几天完成的任务,体现了纪实作品语言的平实性的特点;结合“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表明了作者对红军的肯定、赞扬和敬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19.(2024八上·鹤山月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完《笔走红对联》才发觉,春节对联,已然成为一个慰藉人心的文化符号。你心中的文化符号又是什么?触发了你怎样的记忆或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请以《我心中的文化符号》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写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任务二:请以《文化符号藏在____________里》为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
要求:①选定任务后再作文;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我心中的文化符号
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文化符号》,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亘古至今的文字,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之魂,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试想,倘如没有汉字,又怎会有“孔孟”用汉字讲解并描述仁爱,流传千古的持节;又怎会有“李杜”用汉字吟咏唐诗,泠泠作响的高志;又怎会有“蔡伦、毕昇”用汉字传播文明,永垂史册的佳话!汉字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全部国人的财宝。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学习,传承、珍惜汉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我的幻想就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中国的汉字、埃及的圣书文和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并称为“三大元老”。
可岁月的风沙,早已将埃及圣书文,成了一具苍白的“木乃伊”;历史的长河,也早已将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冲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躯壳。独有我们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样,狂风刮不倒,暴雨冲不倒,岁月的尘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漂亮又最简单触动人心灵的画面。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最简单触动人心灵的画面。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文字。甲骨文之神奇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书之端庄美,楷体字之隽秀美,行体字之飘逸美,草体书之奇妙美。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324个字,每一字都被创建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羡——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气。汉字,我要弘扬你的音韵之美。汉字的发音变化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亲历那场闻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忽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语言之美。每部名篇巨著,无不体现出国人运用祖国文字的独具匠心。中华汉字所蕴含的美远远不及如此,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时此刻,汉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挚友们,祖国的文字,让我们傲慢和骄傲。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对祖国文字尊严的最大维护。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当你面前的小挚友常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对你说“yessir”时,那种沾沾自喜、亲外鄙内的表情,你还会不酷爱汉语吗?当各种文娱节目中外宾挚友用纯正的汉语唱着“跑马溜溜地山上”的时候你还会不珍惜汉语吗?我信任答案是确定的:不会!!!在电脑普及的今日,我理应写英雄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交往常见的今日,我更应适当收入外民族的语言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挚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关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我的演讲结束,感谢大家!
文化符号藏在传统习俗里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节;为天下着想的嫦娥,泪奔广寒宫,而有了中秋节;互相相爱的牛郎织女,只能靠喜鹊搭桥在七夕见面,而有了情人节。其实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
鞭炮声窜进了我的耳朵,而这一窜就是15年,大街小巷无一处不是张灯结彩,祝贺恭喜声随着鞭炮烟雾飘到人们的心坎里,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热闹的湖畔旁,有人吃着香气扑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着中午要立蛋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正为一旁奋力比赛划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明月当空的夜晚,有人正围着火炉烤肉,有人正放着绚烂的烟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着自家的月饼,边欣赏那雪白的玉盘,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在热闹的餐桌上,围着好久不见的亲戚,有人正发着红包,有人喝着热腾腾的鸡汤,有人吃着象征步步高升的萝卜糕,而我正把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欢乐的外婆家,有人泡着茶讨论着刚刚的龙舟比赛,有人正雀跃地让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温馨的气氛里,有人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小宝宝熟睡的脸庞,有人和新手妈妈讨论着育儿方法,有人正把恭贺声布满了整间房子,而我正吃着弥月油饭,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这些传统文化让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了,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与家人密不可分一样,它让大家放下了手机,尽情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刻,并期许我们能把传统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这样充满美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了文化,看见了传承。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任务一审题可知,以《我心中的文化符号》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写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我”为中心写“我心中的文化符号”,主要写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文字,诗词,小说,四大发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等作为你心中的文化符号,可以写这些文化符号是什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表达自己对文化符号的看法;任务二审题可知,《文化符号藏在_____里》为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同样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翻译为文化符号是什么,就写文华符号有文字,诗词,小说,四大发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在通过叙述来表达自己对该文化符号的感受,可以是崇拜,可以是学习,可以是赞扬等等。
2.构思选材。任务一的选材,题目规定写演讲稿,就用演讲稿的方式来介绍我心中的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借用典故,借用诗词原句,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喜爱之情;任务二的选材,写记叙文,通过记叙某件事情,来表现文化符号在自己心中的位置;也可以通过记叙参加某项学校或者社会举办的某项活动,加深了自己对该项文化符号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记叙在自己的家庭中过节日的习俗,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文化符号,与家庭成员相联系;也可以记叙自己和同学在节假日出去游玩时,看到了代表中国文化的景点、美食、文化差异、风土人情等等,变现文化符号的多种多样等等。
【点评】任务一:文章首先介绍汉字的起源,然后以具体汉字为例展现汉字的魅力,然后论述汉字的语言之美,最后表达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的愿望。
任务二:本文开篇以“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统习俗引出了“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这一话题,激发读者兴趣,总领下文。文中以简练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化,并且亲身体验并参与了其中,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突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很有感染力。
1 / 1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2024八上·鹤山月考)默写古诗文。
(1)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2)   ,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现了长江壮阔的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2.(2024八上·鹤山月考)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军前锋yè yǐ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bǐng xī liǎn shēng   的一刹那。
(3)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 jīng jié lǜ   ,青丝变白发。
(4)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3.(2024八上·鹤山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他们大规模地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B.邻居家在装修,电钻的声音不时传过来,声音大得简直振聋发聩。
C.“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观众翘首以盼的舞剧《只此青绿》十月将登陆广州大剧院。
D.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4.(2024八上·鹤山月考)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把“广泛”放到“关注”前)
B.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天天都是旅游日”的惠民休闲旅游政策。(把“通过”和“推广”互换)
C.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把“不”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5.(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有人说“‘洋节’受追捧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不应该过洋节”,又有人说“过洋节是一种时髦,我们应该追赶潮流”,还有人说“过洋节只是想体验节日的仪式感,不必上岗上线”,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①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峨峨:高耸的样子。②洋洋:宽广的样子。③操:琴曲。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泉水激石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钟子期必得之   ②卒逢暴雨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子 之 听 夫 志 想 象 犹 吾 心 也 吾 于 何 逃 声 哉?
1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①院子已经被阿巴开辟成了一个小小的菜园。
②两场夜雨过后,松开的土里,就有新芽出现了。初看上去,像土上起了稀薄的绿色轻烟。细看,是一些纤细的新芽,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植物的新芽。
③不到一个星期,阿巴就发现,那些自己破土而出的新芽全是蔬菜。以前遗漏在院子里的种子,当他把院子里的泥土松开,把一块块石头清理干净后,经过两场夜雨就悄然萌发了。这些蔬菜长得有快有慢,却都一一显现出了它们自己的样子。最先是菠菜,然后是芫荽和胡萝卜,最后显出本身形状的是蔓菁。这是云中村人做酸菜的好材料。阿巴只是摘了些菠菜,凉拌,或者做汤。
④院子里这些蔬菜长起来后,阿巴睡觉时连门都不关。日子过得慢,阿巴醒得越来越晚。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沮丧。是的,沮丧。阿巴自己也对此感到奇怪。随着村里人到了移民村,寻找到新的安身之地,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他回来,因为自己是这个村子的祭师。他是为了那些亡魂回来的。一个没有一个人的村子,一个注定要从世界上消失的村子。地质专家勘探村子出现巨大裂缝后下了结论。
⑤阿巴,是被一只鹿惊醒的。村子的废墟里,植物特别的香气吸引了这只鹿。
⑥起初是一丛山丝苗。山丝苗的叶子如一只只手掌张开,鹿用鼻子碰碰,香气强烈。但当它伸出舌头想把叶子卷进口中,却觉得粗糙难咽。鹿再往村子深处走。它碰到了开花的油菜。那是某户人家曾经的院落,现在长满了叶片硕大的牛蒡,叶子嫩绿的油菜就长在牛蒡中间。这东西也不好吃,叶片带着辛辣的味道。鹿继续往前走,掀动着鼻翼,左右转动着脑袋,来到了阿巴家的院子里。
⑦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
⑧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⑨……
⑩一个月后,云丹又一次上山来,按照约定,把给养给阿巴送来,还带来蔬菜种子。
云丹看到小菜园里已经长出来好几种蔬菜,就问:你不是没有种子吗?云丹想想又说:“那是以前掉落的种子都发芽了。”
阿巴笑了,说: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
云丹不相信:鹿?你以为当了个祭师,就什么都能看到了?你看到的是鹿的鬼吧?你我十几岁大的时候,阿吾塔眦山上的鹿就绝迹了。
云丹上山来时,中午已过,每天都下山来的鹿群已经回山上去了。
云丹脸上现出讥笑的表情:人民公社时,为了向国家上缴鹿茸,瓦约公社的狩猎队早把山上的鹿打光了。鹿群?你是没找到鬼,就以为找到了鹿吧。
真的有鹿!阿巴跳到菜园里,指着只剩下几根断茎的蔓菁说: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
那你该打死它,一对鹿茸,那你就发财了!
阿巴猛烈地摇头,他口气坚定: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云中记》,该文是作家阿来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一部献给死难者和消失的村庄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三百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村里祭师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②阿巴:云中村的祭师。祭师的职责就是奉侍神灵和抚慰鬼魂。
12.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
13.请从重音、语速方面设计朗读,并陈述设计理由。
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
14.联系语境分析加点词表现的人物心理。
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15.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这对阿巴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16.阅读本文,你或许对“生命与自然”、“灾难与家园”、“坚守与追寻”等有了自己的思考。请任选其中一组关键词,结合文章、链接材料与生活体验,写下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链接材料:
大地震动
人民蒙难
因为除了依止于大地
人无处可去
——摘自《云中村 序》
(2024八上·鹤山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本学期名著专题阅读中,老师布置了“红色经典”阅读任务单,请你完成以下的知识清单。
17.《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关注到了红军将领和普通士兵独特的精神品质,请填写下面表格。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卡
人物 摘抄 批注
大人物 他曾亲眼看见毛泽东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从侧面描写能看出毛泽东爱护部下、重情重义、同甘共苦的品质。
群体人物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自己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孩子铿锵有力、坚定的话语反映出人民对共产党、对红军的爱戴。斯诺亲切的把这群孩子们称为①“   ”
小人物 64岁加入红军,服从指导员安排在后勤部养马,每天坚持学字认字。 你的批注②   
18.《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报道的真实性,二是语言的平实性,三是态度的鲜明性,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任选两个特点简要分析。
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9.(2024八上·鹤山月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完《笔走红对联》才发觉,春节对联,已然成为一个慰藉人心的文化符号。你心中的文化符号又是什么?触发了你怎样的记忆或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请以《我心中的文化符号》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写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任务二:请以《文化符号藏在____________里》为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
要求:①选定任务后再作文;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白云千载空悠悠
(2)风声一何盛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此题中第(3)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其余的都是记忆型默写;对于第(3)题,由“游动的视角”可联想到《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其中“随”字生动体现了山峦“从有到无”的动态消失过程,视角也从对山体的聚焦,转为平视前方的平野,空间由封闭的山地拓展为开阔的平原。注意“悠、荒、蹄、蓬、燕”等字写法。
故答案为:(1)白云千载空悠悠;
(2)风声一何盛;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答案】(1)业已
(2)屏息敛声
(3)殚精竭虑
(4)惨绝人寰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业已:yè yǐ已经。
屏息敛声:bǐng xī liǎn shēng暂时抑制呼吸和语声,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惨绝人寰:cǎn jué rén huán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故答案为:(1)业已;
(2)屏息敛声;
(3)殚精竭虑;
(4)惨绝人寰。
【点评】(1)(2)(3)(4)考查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默写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答案】B
【知识点】褒义词;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篡改”指故意改动或歪曲(事实、历史等),用于描述右翼分子对历史教材的恶意修改,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振聋发聩”原意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强调内容的警醒作用。句中仅用来形容电钻声音大,属于望文生义,应改为“震耳欲聋”,此处使用有误;
C.“翘首以盼”形容殷切盼望,用于观众对舞剧《只此青绿》的期待,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用来形容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防线的击溃,生动体现了战役的压倒性优势,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原句“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中,“广泛”修饰“关注”更恰当,应调整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修改正确;
B.“推广并通过”语序不当,政策应先“通过”再“推广”,互换后逻辑合理,修改正确;
C.“避免……不拥挤”双重否定表肯定,与原意矛盾,删去“不”后变为“避免交通道路拥挤”,符合语境,修改正确;
D.原句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今天”到“明天”,程度加深),而非转折关系。应将“不仅……但是……”改为“不仅……而且……”,而非“虽然……但是……”,修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5.【答案】(1)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意思相近即可)
(2)示例:我认为“过洋节只是想体验节日的仪式感,不必上纲上线。”洋节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人们表达感情、放松身心的渠道,都能从中体会到节日的仪式感,让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拥有珍视自己、家人、朋友的机会与时光,所以我认为“不必对过洋节上纲上线”。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材料一总结了人们喜欢过的洋节和过洋节的动机;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这是一则简短的新闻,抓住材料的第一句话“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来分析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洋节在中国风行,成为时尚,但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意思相近即可)
(2)此题答案不唯一,如果选择支持第一种观点,可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好处角度来分析,如果支持第二种观点,可从洋节的作用方面分析。
示例: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过洋节只是想体验节日的仪式感,不必上纲上线。”洋节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人们表达感情、放松身心的渠道,都能从中体会到节日的仪式感,让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拥有珍视自己、家人、朋友的机会与时光,所以我认为“不必对过洋节上纲上线”。
【点评】(1)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作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辩论。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表述有条理,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6.激:冲击,撞击;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戾:至、到达
7.①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②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B
9.得:体会;卒:突然
10.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翻译文章内容,其次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渗透的观点和情感。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附参考译文】
【甲】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琴时,志趣在于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志趣在于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像江河一样宽广!”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体会到。
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边下,心中悲伤,就拿出琴弹奏起来,开始弹奏《霖雨》曲,一会弹《崩山》曲。每一次弹出琴曲,钟子期立刻就能深晓它的志趣。伯牙放下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想到的。我还能在哪里隐藏(我的)琴声呢?”
6.“泉水激石”句意: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激:冲击,撞击。
“千转不穷”句意:长久不断地鸣叫。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鸢飞戾天者”句意: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戾:至、到达。
故答案为:激:冲击,撞击;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戾:至、到达。
7.①重点词语有:负势,凭依高峻的地势;上,向上;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②重点词语有:戾,至;经纶,治理。句意: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①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②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8.A.正确;
B.误,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9.①句意:钟子期一定能体会到。得:体会。
②句意:突然遇到暴雨。卒:突然。
故答案为:得:体会;卒:突然。
10.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想到的。我还能在哪里隐藏(我的)琴声呢?“善哉”是典型的感叹句,表达赞叹(“好啊”),其后应断开;“子之听夫志”句思是“你听琴时所想到的”,意思清楚,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想象犹吾心也”解释赞叹的原因:对方通过音乐所想象到的意境,与自己心中所想完全一致(“想象”指由音乐引发的联想),语义完整,独立成句,其后断开;最后“吾于何逃声哉?”以反问作结,意为“我在哪里能隐藏自己的心声呢?”,是在前文基础上的感慨——既然对方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心意,音乐便无法掩饰自己真实情感。据此断句为: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故答案为: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1.阅读全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而伯牙心里所想,锺子期可以从琴声中听出来,即为:“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可见二者心灵的默契,现在人把这种了解,这种默契称之为“知音”。
故答案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答案】12.阿巴醒的越来越晚,难以摆脱寂寞和沮丧;阿巴不想云中村再死什么东西,他喜欢云中村的现状
13.重读“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语速轻快,描绘出阿巴醒来后看到的美景,以及内心的轻松愉快。
14.第一个“一动不动”表现出阿巴的吃惊;另一个“一动不动”变现了阿巴的小心翼翼。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5.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写出了阿巴心中的理想生活,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6.示例: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美在于生机无限。自然给予你生命,你在自然中成长。睁开睡眼,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对你来说是那么陌生:第一次听到鸟儿在窗外歌唱,第一次看到鱼儿在水中翱翔;第一次感觉和风拂面。第一次闻到花儿芬芳......这一切都会让你感觉是那么美好!在你心里,不知哀伤,不知愁苦,只有大自然给予你的无穷惊喜和无限快乐。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以语句表达的情感为基础,可从轻重、停顿、连接、语调、缓急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作答时: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②抓住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③从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关联词语入手。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是变化的,因而抓住修饰、限制性词语及关联词语,就可以分析出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④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⑤联系上下文,根据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然后具体探究写了些什么内容,用了些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对于人物、主旨等有什么作用。
(5)本题考查小说主旨的理解分析。分析小说的主题需要进行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12.①-③段,写阿巴开辟菜园,蔬菜破土而出;④段,写阿巴醒得越来越晚,难以摆脱寂寞和沮丧;⑤-⑧段,写阿巴看鹿吃饱走出院子,一动不动;⑩- 段,写阿巴不想云中村再死什么东西,他喜欢云中村的现状。
故答案为:阿巴醒的越来越晚,难以摆脱寂寞和沮丧;阿巴不想云中村再死什么东西,他喜欢云中村的现状。
13.“晶莹剔透”“闪闪发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绿的叶片和坠着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活力的样子,结合“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可知,表达了阿巴醒来后内心的轻松愉快。因此要重读。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要用轻快的语调来读。
故答案为:重读“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语速轻快,描绘出阿巴醒来后看到的美景,以及内心的轻松愉快。
14.结合第⑦段“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可知,第一个“一动不动”表现了阿巴的吃惊;结合第⑧段“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第二个“一动不动”表现了阿巴的小心翼翼。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答案为:第一个“一动不动”表现出阿巴的吃惊;另一个“一动不动”变现了阿巴的小心翼翼。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5.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结合第 段“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可知,写出了阿巴心中的理想生活,结合最后一段“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可知,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答案为:小说用大量笔墨写云丹与阿巴的对话,写出了阿巴心中的理想生活,有力地表现了阿巴对人与动物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6.链接材料表达人与大地、自然的紧密联系,它们使人们蒙难、痛苦,也是人们的依赖、也会赐予人们快乐。再结合所选择的关键词分析。
坚守与追寻:阿巴坚守即将消失的云中村,作为祭师守护亡魂,对抗寂寞与沮丧,这是对家园和责任的执着;而这份坚守本身,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在废墟中见证种子发芽、鹿群重现,于消亡中寻找生机,于孤独中确认存在的价值。他的选择超越了简单的留守,是用行动追寻人与土地、亡魂与家园的深层联结。
灾难与家园:灾难无法击垮我们的意志,重建将展现我们的坚强与勇敢。家园被毁掉,村子变成了废墟,但幸好有你在,幸好有希望在。那个小小的菜园,那些破土而出的新芽,那些被松开的土地,那一块块被清理干净的石头……都是灾难后人类的希望,都重新展示了家园美好的样子。鹿来了,蔬菜种子来了,一切希望都来了,灾难已成为过去,只要我们满含着希望,就能重新建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故答案为:示例:生命之美源于自然,自然之美在于生机无限。自然给予你生命,你在自然中成长。睁开睡眼,你来到了这个世界。周围的一切,对你来说是那么陌生:第一次听到鸟儿在窗外歌唱,第一次看到鱼儿在水中翱翔;第一次感觉和风拂面。第一次闻到花儿芬芳……这一切都会让你感觉是那么美好!在你心里,不知哀伤,不知愁苦,只有大自然给予你的无穷惊喜和无限快乐。
【答案】17.红小鬼;体现了他勤奋好学,对红军的拥护,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18.结合"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结合"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表明后面内容的来源,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是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内容真实的特点;结合"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平淡的描述了红军在这几天完成的任务,体现了纪实作品语言的平实性的特点;结合"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表明了作者对红军的肯定、赞扬和敬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重点人物情节的识记和理解。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多读、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作品的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2)本题考查作品的纪实特点的分析。分析纪实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看内容是否有明确信息来源,体现事实依据;二是看描述是否客观还原事件,避免虚构渲染,另外也要从用词上感受作者的态度倾向。
17.①斯诺亲切的把这群孩子们称为“红小鬼”。②64岁才加红军,可见他对我们的军队是多么的拥护,对党和国家是多么的热爱,每天坚持学字认字,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故答案为:红小鬼;体现了他勤奋好学,对红军的拥护,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18.从语段“红军告诉我”“他们说”,可知这些词后面的内容,都是听经历过此事的红军说的,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是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内容真实的特点。从作者客观、朴素的叙述中感悟到语言的平实性,如:“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可以从一些表达强烈情感的语句、词语感受到态度的鲜明性,如敌人用“惊惶奔逃”,写红军用“猛攻”“轰动一时的长征”写出了作者以敌军的鄙夷,对红军的惊叹和赞美之情,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故答案为:结合“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结合“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表明后面内容的来源,说明这些内容都是有一定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或是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内容真实的特点;结合“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平淡的描述了红军在这几天完成的任务,体现了纪实作品语言的平实性的特点;结合“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表明了作者对红军的肯定、赞扬和敬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19.【答案】我心中的文化符号
敬重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文化符号》,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亘古至今的文字,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之魂,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试想,倘如没有汉字,又怎会有“孔孟”用汉字讲解并描述仁爱,流传千古的持节;又怎会有“李杜”用汉字吟咏唐诗,泠泠作响的高志;又怎会有“蔡伦、毕昇”用汉字传播文明,永垂史册的佳话!汉字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全部国人的财宝。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学习,传承、珍惜汉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我的幻想就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中国的汉字、埃及的圣书文和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并称为“三大元老”。
可岁月的风沙,早已将埃及圣书文,成了一具苍白的“木乃伊”;历史的长河,也早已将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冲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躯壳。独有我们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样,狂风刮不倒,暴雨冲不倒,岁月的尘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漂亮又最简单触动人心灵的画面。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最简单触动人心灵的画面。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是全世界最漂亮的文字。甲骨文之神奇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书之端庄美,楷体字之隽秀美,行体字之飘逸美,草体书之奇妙美。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324个字,每一字都被创建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羡——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气。汉字,我要弘扬你的音韵之美。汉字的发音变化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亲历那场闻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忽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语言之美。每部名篇巨著,无不体现出国人运用祖国文字的独具匠心。中华汉字所蕴含的美远远不及如此,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时此刻,汉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挚友们,祖国的文字,让我们傲慢和骄傲。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对祖国文字尊严的最大维护。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当你面前的小挚友常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对你说“yessir”时,那种沾沾自喜、亲外鄙内的表情,你还会不酷爱汉语吗?当各种文娱节目中外宾挚友用纯正的汉语唱着“跑马溜溜地山上”的时候你还会不珍惜汉语吗?我信任答案是确定的:不会!!!在电脑普及的今日,我理应写英雄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交往常见的今日,我更应适当收入外民族的语言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挚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关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我的演讲结束,感谢大家!
文化符号藏在传统习俗里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节;为天下着想的嫦娥,泪奔广寒宫,而有了中秋节;互相相爱的牛郎织女,只能靠喜鹊搭桥在七夕见面,而有了情人节。其实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
鞭炮声窜进了我的耳朵,而这一窜就是15年,大街小巷无一处不是张灯结彩,祝贺恭喜声随着鞭炮烟雾飘到人们的心坎里,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热闹的湖畔旁,有人吃着香气扑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着中午要立蛋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正为一旁奋力比赛划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明月当空的夜晚,有人正围着火炉烤肉,有人正放着绚烂的烟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着自家的月饼,边欣赏那雪白的玉盘,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在热闹的餐桌上,围着好久不见的亲戚,有人正发着红包,有人喝着热腾腾的鸡汤,有人吃着象征步步高升的萝卜糕,而我正把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欢乐的外婆家,有人泡着茶讨论着刚刚的龙舟比赛,有人正雀跃地让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温馨的气氛里,有人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小宝宝熟睡的脸庞,有人和新手妈妈讨论着育儿方法,有人正把恭贺声布满了整间房子,而我正吃着弥月油饭,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这些传统文化让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了,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与家人密不可分一样,它让大家放下了手机,尽情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刻,并期许我们能把传统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这样充满美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了文化,看见了传承。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任务一审题可知,以《我心中的文化符号》为题目,写一篇演讲稿,写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我”为中心写“我心中的文化符号”,主要写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文字,诗词,小说,四大发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等作为你心中的文化符号,可以写这些文化符号是什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表达自己对文化符号的看法;任务二审题可知,《文化符号藏在_____里》为题,写一篇记叙类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同样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翻译为文化符号是什么,就写文华符号有文字,诗词,小说,四大发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在通过叙述来表达自己对该文化符号的感受,可以是崇拜,可以是学习,可以是赞扬等等。
2.构思选材。任务一的选材,题目规定写演讲稿,就用演讲稿的方式来介绍我心中的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借用典故,借用诗词原句,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喜爱之情;任务二的选材,写记叙文,通过记叙某件事情,来表现文化符号在自己心中的位置;也可以通过记叙参加某项学校或者社会举办的某项活动,加深了自己对该项文化符号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记叙在自己的家庭中过节日的习俗,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文化符号,与家庭成员相联系;也可以记叙自己和同学在节假日出去游玩时,看到了代表中国文化的景点、美食、文化差异、风土人情等等,变现文化符号的多种多样等等。
【点评】任务一:文章首先介绍汉字的起源,然后以具体汉字为例展现汉字的魅力,然后论述汉字的语言之美,最后表达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的愿望。
任务二:本文开篇以“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统习俗引出了“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这一话题,激发读者兴趣,总领下文。文中以简练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欢乐时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文化,并且亲身体验并参与了其中,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突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很有感染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