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饮 酒(其五)年 级:八年级 学 科:语文(统编版)任务一:入“心远”之境诗人生平陶渊明(约 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等。诗人生平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是陶渊明。任务一:入“心远”之境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任务一:入“心远”之境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lúxuānxiānɡhuán任务一:入“心远”之境饮酒(其五)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任务一:入“心远”之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建造、构筑任务一:入“心远”之境庐的含义是指简陋的房屋。任务一:入“心远”之境“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任务一:入“心远”之境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译 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建造、构筑人境:指人聚居的地方。尔:如此,这样。庐:简陋的房屋。任务一:入“心远”之境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胜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译 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南山:即为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任务一:入“心远”之境望 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野 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任务一:入“心远”之境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译 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任务二:品“悠然”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就在他举头远眺的那一霎那,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白日的热闹渐归平静,归鸟入林,不见踪影,只留下几声低鸣。任务二:品“悠然”之情 “真意”指的是领略到自然之趣、领悟人生的真谛。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任务二:品“悠然”之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任务二:品“悠然”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任务三:悟“真意”之妙 是心境平和与超脱 是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读书游学他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战功显赫。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太守,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然而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幼年时,他便尝尽了生活的苦楚,父亲离世,留下了他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过着清贫而简单的生活,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渴望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少年阶段(28岁以前)仕隐经历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落三起四落四起28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401年,丁忧归家闲居三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40岁为彭泽县令。仅80多天即弃职归隐。任务三:悟“真意”之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任务三:悟“真意”之妙 精神的自由比物质的丰盈更为重要。任务三:悟“真意”之妙对清贫朴素的生活的追求;对道德和正义的坚守远离功利和欲望,回归人性的本真。如果陶渊明生在当下,他还会不会归隐呢?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视频1.mp4 视频2.mp4 视频3.mp4 视频4.mp4 课件《饮酒》(其五).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