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5 年 7 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 文姓名 准考证号码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9 页, 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80 分钟。考生注意: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 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 2B 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一、阅读与鉴赏 (共 14 小题,4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 小题。信息传递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驿站传书,再到承载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信息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作为地球上重要的“居民”,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否也存在信息交换呢?答案是肯定的。玉米如果被昆虫啃食, 就会及时向同伴释放信号:“注意! 害虫来袭!”瞬间, 周边其他玉米就会加强防卫。番茄也是如此,它在受到伤害时会群发“茉莉味”的信号, 让周边的番茄秒变“苦瓜脸”。这套由挥发性气味小分子编织的“空气互联网”,如同自然界的“聊天记录”传递信息,让不会移动的植物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生存协作。茶树是历史悠久的物种,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有 3000 多年的种茶史。面对漫长进化中的极端气候挑战,茶树群体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茶园中存在着精密的寒潮预警体系,使得茶树跨越地质年代存续至今。像人类一样, 每棵茶树都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抗寒能力强, 有的却稍微降温就容易“感冒”。当第一股寒流来袭,头号“冻感茶树”就像“瞭望哨”,迅速向同伴发送加密香气小分子——香叶醇和芳樟醇。同伴们收到信号后, 会迅速启动自我保护御寒机制, 还会把香气信号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 如同在手机里收藏重要信息, 方便随时调取以更好地应对寒 冷。既然植物能够传递信息,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 这种交流是单向提醒还是双向互动?接收者是否会做出回应?传统理论认为, 植物间的化学通信如同“广播电台”——受胁迫个体单向发射信号, 邻近植株被动接收指令。然而,研究发现,与单株植物相比, 多株茶树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基于此,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受体植株并非被动接收信号,与人类的语言交流类似,植物之间也存在“对话”交流。随着研究的深入, 科学家发现了植物间“双向交流、抱团取暖”的秘密: 头号“冻感茶树”感知到低温,会立即释放特殊气味分子,邻近的茶树不仅能接收“警报”,还会“投桃报李”,释放名为角鲨烯的神秘物质, 促进头号“冻感茶树”体内一种名为油菜素内酯的积累。当角鲨烯回传至受冻植株,其受损伤程度会显著降低,这相当于受助者给施救者披上“防寒服”。可以理解为,茶树群体中存在类似人类社会的“互帮互助”网络, 受助者可能通过某种形式反哺信号源,形成互助闭环。植物间的通信如同人类的语言,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作为生命体, 人类和动植物间有相通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破坏自然。随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人类正逐步解码植物王国的“社交密码”,或许有一天,人类能够精准识别植物间的语言,听懂它们的“悄悄话”、了解它们成长丰产的需求,进而为它Z 学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们遮风挡雨。当茶园的“聊天记录”终于被破译时,我们收获的不只是茶香,更是打开自然界宝库的“金钥匙”——那是万物共生的智慧。(摘编自宋传奎《读懂植物的“聊天记录”》,《人民日报》2025 年 3 月 29 日)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存在信息交换B.玉米在受到侵害后会向周边植物释放求救信号C.由挥发性小分子传递信息让番茄实现跨时空的生存协作D.茶树能接收并储存香气信号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茶树释放的香气小分子主要是为了吸引益虫或驱散害虫,以直接防御虫害B.每棵茶树的抗寒能力不同, 其中头号“冻感茶树”的抗寒能力最强C.人类正在逐渐破解植物王国的“社交密码”,是为了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D.对植物间“社交密码”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化学生态学的发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3-4 小题。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节选自《百合花》)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包扎所”“团部”“枪筒”等词渲染出战争迫近的氛围B.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C. “我”为没缝上他肩膀上的布片而后悔, 表明“我”对他的关心D.选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与他分离的场景4. (4 分)选文通过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展现“他”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5.结合《乡土中国》相关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家族长老调解纠纷时,优先考虑直系亲属的利益,再顾及远亲, 最后才是邻里,这体现了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B. 在《乡土中国》描述的熟人社会里,“对事不对人”是处理矛盾的基本原则,法律条文比人情面子更重要C.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与传统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概念相同D.乡土社会中的“家”与现在社会中的“家庭”概念一致, 体现中华文化的延续性Z 学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6.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一改往常小说脸谱化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人物形象B. 《红楼梦》以悲剧结尾替代大团圆式结尾,使小说稍显美中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情感内涵C.以诗词判命运的隐喻手法, 将人物结局隐于意象群中, 形成“千皴万染”的预言体系D.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网状叙事,使日常琐事皆成命运伏笔,构建起精密恢宏的悲剧结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7-12 小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暴秦之欲无厌. B.唯君图.之 执图.诣寺后C.秦伯说. 而陛下说.之 D.以乱易.整 以小易.大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盘盘焉.,囷囷焉C.裘马过世家焉. D.焉.知其若此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的是 ( )A.夜.缒而出 B.西.望夏口C.风.乎舞雩 D.骊山北构而西.折10.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B.不吾知也C.用心一也 D.村中少年好事者11.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国、楚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并且使楚国的两倍。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别的国家到边境远地,您已经知道它的难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C.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Z 学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1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先陈述了秦晋围郑的情况,既交代了郑国面临灭亡危险的紧张局面,也有力地烘托了烛之武的英雄形象。B.烛之武答应郑伯劝退秦师, 主要是因为郑伯的真诚道歉。C.烛之武在与秦伯的对话中, 先主动示弱,然后站在对方的利益从历史、地理位置方面进行劝说。D.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先承认郑国处于危亡的地步,然后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了灭郑对秦的利害关系。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 13 小题静女《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3.下列对以上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的叠章复唱,既强化女子娴静美好的形象, 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B.从“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中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在等待时的不满。C.女主人公赠彤管于男子,“说怿女美”明赞器物光泽,实则以物喻情,暗表倾慕之心。D.全诗赋笔直陈其事,章法重沓递进,语言质朴自然,句式主要以四言为主,体现《诗经》典型韵律特征。1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2 题,共 4 分, 若全选,按前两题计分)(1)《劝学》中“ , ”表明长时间的思考所得不如一下子的学习所得来得多。(2)《阿房宫赋》中 “ , ”劝告后人若不以史为鉴,就会重蹈覆辙。(3) 古诗中常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思想,如“ ? ”。二、交流与表达 (共 5 小题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17 小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受/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列),甚至有著名学者 ( ) 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 (yīng/yìng) 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 1926 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 时为 20 世纪 50 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 )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 ( ) 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妄言 相继 但 B.断言 相继 但C.妄言 继续 然而 D.断言 继续 然而16.文中括号内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Z 学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A.受 例 yīng B.受 列 yīngC.授 列 yìng D.授 例 yìng17.下列对于行文思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先写袁隆平对于两条路的观点与分析, 并提出第二条路的可行性B.“然而”一词进行转折,表明第二条路没人走过的困难, 更有学者对这项研究持悲观态度C.然后写袁隆平在独立研究很长时间后才发现国外早已有相关研究,说明其研究难度之大D.尾句总结以上三层意思,并首尾呼应,说明其研究难度之大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第 18-19 小题18.下列对这份图表评价最贴切的是 ( )A.我国经济发展势态良好。B. 我国创新发展程度位居世界第一。C.我国创新发展成就喜人。D.我国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 (4 分) 根据图表,试概括我国创新发展的两个特点并作简要说明。————————————————————————————————————————————————————————————————————————————————————————————————————————————————————————三、写作 (共 40 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顾炎武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心怀天下,自觉承担起匡世济民的责任。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感想,请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Z 学考(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绝密★启用前2025 年 7 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一、阅读与鉴赏 (共 14 小题, 44 分)(一)现代文阅读 (第 1-2 题)1.B【解析】原文提到玉米被啃食后释放的信号是提醒同伴加强防卫(“注意! 害虫来袭!”),并非“求救信号”。A 项对应首段植物存在信息交换的观点; C 项符合“跨时空生存协作”的描述; D 项与茶树储存香气信号(转化为葡萄糖苷)一致。2.C【解析】末段明确人类破解植物“社交密码”的目的是“为它们遮风挡雨”“打开自然界宝库”,即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A 项错误,香气分子用于寒潮预警,非防御虫害; B 项错误,“头号冻感茶树”是抗寒能力最弱的( “容易感冒”); D 项颠倒因果,化学生态学是研究工具,非目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 3-4 题)3. A【解析】“包扎所”“团部”“枪筒”仅表明故事发生在战争环境中, 但无“迫近”的紧迫感。 后文细节弱化战争紧张氛围: “枪筒插野菊花”体现生活诗意, 冲淡肃杀感; “裸露一晚上的肩膀”暗示风险,但未提及敌军行动或战斗预警。 整体氛围含蓄温情(关怀、后悔),非“迫近”的临战状态。4.人物形象分析(4 分)【答案】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脚不点地走了”“摸出馒头扬了扬”,体现爽利、体贴;细节描写:“枪筒插野菊花”,展现热爱生活的纯真性情。侧面描写—— “我”的心理活动: “后悔没缝补布片”,反衬其无私奉献; 环境暗示:“枪筒野菊花”的柔美与战争残酷对比,突出其乐观坚韧。(三)名著阅读(第 5-6 题)5. D【解析】核心依据(《乡土中国 ·家族》):功能本质差异: 乡土“家”:是 “事业社群” ,核心功能包括 政治、经济、宗教(如祭祀),情感功能被压抑; 现代“家庭”:核心功能是情感联结与生活单元,弱化传统社会功能。 结构性质不同: 乡土“家”可沿 父系主轴无限扩展(如“五世同堂”),形成家族;现代家庭以 夫妻轴为核心,多为独立小家庭。 费孝通明确否定一致性: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现代家庭只是亲属合作社的最小单位。”6.B【解析】悲剧结尾深化批判主题(封建家族衰亡),非“美中不足”。A 项正确, 人物塑造突破脸谱化; C 项“诗词判命”如判词预言命运; D 项“草蛇灰线”指伏笔绵密(如刘姥姥三Z 学考(语文) 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进贾府)。(四)文言文阅读(第 7- 12 题)7. A【解析】两处“厌”均为“满足”(“何厌之有”即“有何满足”,“暴秦之欲无厌”)。B 项“图”分别为“考虑”与“地图”;C 项“说”通“悦”与“喜爱”;D 项“易”分别为“替代”与“交换”。8.A【解析】例句“焉”为句末语气词;A 项“焉”为兼词“于此” (风雨在此兴起)。B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 项句末陈述语气; D 项疑问代词(怎么)。9.C【解析】C 项“风”为动词“吹风” (名作动);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夜:在夜晚;西:向西;北:在北边)。10.B【解析】B 项“不吾知”为宾语前置(不知吾);其余三项为判断句(A、C) 与定语后置(D,“好事之少年”)。11.C【解析】A 项错误,“贰于楚”指依附楚国; B 项“鄙远”意为“以远地为边邑”;D 项“敝”意为“损害”,非“欺骗”。12.B【解析】烛之武答应劝退秦师,主因是郑伯指出亡国对其自身不利(“子亦有不利焉”),非仅因道歉。(五)古诗鉴赏(第 13 题)13. B【解析】“搔首踟蹰”表现男子等待时的焦灼甜蜜,非“不满”。A 项叠章强化形象与韵律;C 项“说怿女美”双关表达爱意; D 项四言赋体符合《诗经》特征。(六)名句默写(第 14 题)【答案】(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 示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评分】任选 2 题,每空 1 分,错字不得分。二、交流与表达 (共 16 分)(一)语段阅读(第 15- 17 题)15. B【解析】“断言”指权威判断(学者观点),符合语境;“相继”强调各国陆续研究;“但”表Z 学考(语文) 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转折,与“尽管”呼应。16.D【解析】“授粉”为固定搭配; “先例”为名词; “应用于”读“yìng”。17.D【解析】尾句未“首尾呼应”,而是强调国外研究失败的原因。(二)图表解读(第 18- 19 题)18. C (我国创新发展成就喜人)19.特点概括(4 分)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增幅显著; 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进入第一梯队。三、写作 (共 40 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顾炎武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心怀天下,自觉承担起匡世济民的责任。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感想,请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涉及必修教材下册单元: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参考立意】立意 1:淬火成钢——苦难是责任的勋章立意 2:萤火汇星河——平凡者的天下担当立意 3:从“小我之痛”到“大我之责”的升华立意 4 (批判性):警惕“责任真空”——当苦难缺失后的精神危机【写作要点】避免割裂:需串联孟子与顾炎武,揭示 “苦难锻造能力→能力支撑责任” 的逻辑闭环。当代价值:结合青年实际(如内卷、疫情),强调 “平凡人如何在当下践行责任”。思想深度:可从 “被迫受苦”到“主动担责” 的精神跃迁展开,超越口号式论述。Z 学考(语文) 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 年 7 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pdf 2025 年 7 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