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 文 试 题本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一、“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凋落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上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上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凋落在地面上的。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则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摘编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说“木叶”〉之“落叶”意象探究》)材料二: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指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尤为脍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树”。本文上面所举的例子,都说明“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以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王绩的《野望》诗分明写道:“树树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而此处如改为“木木”则断然不可。再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得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再比如“古木”一词,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树,如“古木鸣寒鸟”(魏征《述怀》);也可以是春夏的树,比如“古木生云际”(陈子昂《白帝城怀古》);至于“古木无人径”(王维《过香积寺》),人们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节的树,而且也无须弄清楚了。我们还是像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的好,只把“木”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树,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样的树。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再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历代诗人诗歌中的“落叶”着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叶。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是完全脱离了树的。C.材料二认为,“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没有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原因之一是前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D.材料二认为,大量古诗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说“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证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节。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之所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是因为“落叶”摒弃了树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从而传达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的暗示。B.材料一认为,“落叶”与“木叶”虽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但作为诗歌形象并没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C.材料二认为,《野望》中的诗句“树树皆秋色”绝对不可改为“木木皆秋色”,原句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D.材料二认为,杜甫的“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都是用“树”写出了秋天的情景,尤为脍炙人口。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的一项是( )A.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4.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5.材料一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请依照示例,列举两例进行说明。(示例)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暗示性)杨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苦恼【俄】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巴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军人生气地说。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你想说什么?”军人问。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怎么死的?”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呸!……”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我吗?呵呵……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老兄,几点了?”他问道。“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去看看马吧。”约纳想。他来到马厩。“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约纳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深层痛苦与无奈。B.小说塑造了军人、三个青年人、扫院人等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人道主义关怀的状况。C.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对主人的手呼着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D.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都在批判现实,震撼人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诉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构紧凑。B.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心态。C.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D.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8.《苦恼》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多次写到“雪”,请概括下面两处“雪”在原文中的作用。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苦恼》(林冲)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9.有人说“客观的叙述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壬辰,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陈升之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帝又曰:“王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言青苖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督责之威乎!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斗米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疏曰:“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0.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B.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C.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D.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之迁,指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于殷;王安石以此来表明变法的决心。B.贻书开陈再三,即多次写信反复陈述,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式基本相同。C.诚,文中是如果、果真之义,与苏洵《六国论》中“诚不得已”的“诚”意义不同。D.之,意为往、到……去,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批判当时士大夫大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表明自己将助君有所作为,而不会在其位不谋其职,点明了反对者言行的实质。B.司马光在君王亲驾迩英殿听进读时,表明了自己反对青苗法的态度,他担心青苗法会和太宗在河东所确立的和籴制度一样,成为后来之患。C.皇帝对陈升之和王安石评价都很高,想任用二人为丞相,但司马光分别指出了二人的缺点,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D.司马光不重禄位自荣,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皇帝让他掌管兵事,他仍多次上疏阐明自己对于变法的观点,皇帝认为他不应当越职言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14.材料二中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③。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②香吐麝:意谓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③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16.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四、名篇名句默写17.将下列名句的空缺补充完整。(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 , ”的成效,被孔子批评“其言不让”。(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人提出批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3)《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连接“新”与“老”,西宁下南关街演绎出别样的人间烟火。( ① ),西宁市城东区的下南关街就是这样一条百年老街,不足千米长的街衢里,汇聚着上百种地方特色风味美食, ① ,应有尽有,最简单的食材,在这里散发出最具西宁特点的烟火气息。西宁有个下南关,( ② )?“肯定有!”城东区文史专员马钫老先生介绍道,“下南关东起东稍门西至胜利巷,上南关指的就是花园南街到南门体育场这个区域。”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间。走过高峰,越过低谷,铅华洗尽……西宁文化的基因也随着这条老街的火爆被激活了,从全国各地赶来这里的人们,不仅品尝这里的“美食文化”,同时也在感受着被重拾的“赶集”文化、“地摊”文化、民族文化……边走边吃、边逛边买……这条老街的火爆并非 ② ,其实早有了铺垫,这也体现在这条老街的细节里。走在这条老街里,除了看到 ③ 的人群,( ③ ):“韭菜、韭菜,老韭菜,茶饭不好了别买来,我卖的韭菜是乐都的,称上2斤包饺子,包上的饺子香死俩,公公婆婆夸开俩(西宁方言)……”卖韭菜的大哥这样接地气,诙谐幽默的叫卖声立刻引来了一众顾客。先尝后买,吆喝声、叫卖声、叮叮咣咣的操作声……“土味”文化中还原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现切的酿皮、现舀的甜醅,鲜榨的果汁……主打一个新鲜,现做现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里,一家人通力合作,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融相交,老街开始了新的征程,“口碑文化”在漫延。买馓子要去哪里?买年糕要去哪里?谁家的酥合丸做得最地道……口口相传间完成了文化的交流。山河远阔,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下南关是真的火了,但是怎么把这种热度延续下来呢?如何让每个商家都能在这里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呢?这是让我们深思的问题。(《西宁百年老街下南关街的历史故事》,改编自《西宁晚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在上文的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文末写道:“下南关是真的火了,但是怎么把这种热度延续下来呢?如何让每个商家都能在这里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呢?”请你给出合理建议,将下南关街的“流量”变为“留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会多次关注这把刀。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候的,为什么偏用尖刀呢?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21.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22.依据上文第二段,简述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候的原因。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24年,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社火登上河南春晚的舞台。追溯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明代洪武年间就从中原地区传到湟中鲁沙尔地区,鲁沙尔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如今在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中高跷高度已经达到3.6米,堪称全国之最。高、悬、巧、奇是鲁沙尔高跷的特色。2013年,鲁沙尔高跷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时代条件下,鲁沙尔高跷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蜕变,将这门民间艺术的特色发扬光大。材料二:甘肃天水麻辣烫从网络平台走红,带动甘肃当地文旅热度一路走高。天水麻辣烫如此热辣滚烫,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调料上进行了创新,融入了当地特色的调味品——麦积花椒和甘谷辣椒,使得汤底醇厚鲜美,麻辣适中,既保留了麻辣烫原有的风味,又增添了天水独特的味道。而且这两种“灵魂调味”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从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的传承,到甘肃天水麻辣烫的走红,都离不开“特色”二字。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C 2.D 3.B 4.①否定了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所说的关于“木”与“树”的差别,指出“木叶”和“树叶”其实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②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可能与入声的韵律美、书面语的庄重及屈原的作品有关。 5.示例: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暗示性)黄花——通过满地的落花暗示词人容颜憔悴。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暗示性)长江——通过流向天边的长江水暗示诗人与友人的深挚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错误,表述绝对,由“秋天的‘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可知是“秋天的‘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而不是“‘落叶’都是凋落于地的”;“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叶”错,由“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面上的落叶”,可知是“几乎从来都不能”,而不是“从来都不能”。B.“是完全脱离了树的”错误,由“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可知并不是“完全”脱离了树。D.“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证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节”错误,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未用‘树’而用‘木’”,可知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中的“木”能反映季节。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尤为脍炙人口”错误,由材料二“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尤为脍炙人口”,可知“尤为脍炙人口”说的是马戴的诗句,没有说明杜甫地诗句。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万木”体现的是生机勃勃的意境,不能体现“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即否定了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所说的关于“木”与“树”的差别;接着通过举“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的例子,指出“‘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据此,可归纳出:否定了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所说的关于“木”与“树”的差别,指出“木叶”和“树叶”其实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通过更深入的分析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即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可能与入声的韵律美、书面语的庄重及屈原的作品有关。据此,可归纳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可能与入声的韵律美、书面语的庄重及屈原的作品有关。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仔细分析示例,“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表面上说的是杨柳的离情,实际上树木是不可能有感情的,这里明写杨柳,其实是写女子的离情,即诗句地暗示性,就是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然后从自己积累的古代诗歌中找出用这种暗示性的手法来写的诗(词)句进行分析。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黄花本身是客观事物,无所谓喜怒哀乐,作者在这里是通过满地的落花,暗示自己容颜憔悴。又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长江,诗人通过流向天边的长江水,来暗示诗人与友人的深挚友情。6.C 7.D 8.①《苦恼》中的“雪”营造了寒冷的氛围,为下文“一身雪白”“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作铺垫,暗示主人公命运悲惨。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9.①客观的叙述:采用第三人称对约纳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进行交代,使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人物形象、主题等。②热烈的抒情: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望着街上的人群陷入苦恼,以反问发端,描绘了约纳的痛苦心理,用词直接而热烈,深化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批判。【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分析错误。这一情节表现了约纳看似苦恼得到缓解,实际上痛苦并未彻底消除,无法从“人”那里得到温暖,只能向“马”诉说,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分析错误。本文中的约纳不是漫画式人物,同时也没有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塑造这一人物。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苦恼》中“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是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约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也为下文他的悲惨生活做了铺垫。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林冲)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这一环境描写为小说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让读者对下面情节如何发展充满期待,同时,这里对雪的描写,为下文中林冲的茅屋为大雪压倒做了铺垫,也为下文的风雪山神庙埋下伏笔,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进一步烘托了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它的视角是比较客观的,将情感隐藏在冷静的、似乎不带感彩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再如对约纳·波塔波夫心理的描写,“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等,这就形成了“客观的叙述”。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这样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冷漠和麻木,约纳的痛苦无人倾听,无人关注。关于本篇小说的抒情,“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热烈的抒情,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而热烈,借此揭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10.D 11.D 12.C 13.(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是他认为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2)(如果)有军队来攻打,接下来又有饥荒,羸弱的百姓必定会被抛弃而死在沟壑里,强壮的人必然聚集而成为盗贼。 14.肯定其有贤德;批评其听信奸人;认为其不懂世事;认为其固执任性(或刚愎自用)。【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司马光又写信给王安石说:“谄媚之人,对你而言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王安石听了不高兴。“曰”后是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中内容,主语是“光”,而不是“安石”,所以“安石”和“曰”之间要断开,排除BC;“公”是“卖”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文言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句意: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C.正确。如果,果真;确实,实在。意义不同。句意:陛下果真能够不颁行青苗、助役等法/确实是不得已的事。D.错误。都是“往、到……去”的意思。句意: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就会流散到四方/无影无踪,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错误,原文明确说明“陈升之既相”,而且司马光所担任的也只是“枢密副使”。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因为;“故”,缘故;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2)“师旅”,军队;“因”,继,接续,接着;“民之羸者”,定语后置,羸弱的百姓;“为”,成为。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安石诚贤”可知,肯定其有贤德;由“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可知,司马光认为认为其不懂世事;认为其固执任性(或刚愎自用);由“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可知,司马光批评其听信奸人;参考译文:材料一: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是他认为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材料二:壬辰年间,王安石推荐吕惠卿担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皇帝说:“王安石不贪好任职为官,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很少,可以说是一个贤人。”司马光说:“王安石确实贤德,但不谙世事而且很固执,这是他的缺点。又不应当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却为王安石谋划主持,王安石为其极力推行,所以天下人一并认为他俩都是奸邪之人。近来又不按资序提拔官员,人心很不服。”司马光又写信给王安石,说:“谄媚之人,对你而言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王安石听了不高兴。陈升之做了宰相之后,皇帝说:“陈升之有才智,通晓民政。”司马光说:“只是做不到碰到大事而不动摇。”皇帝又说:“王安石怎么样?”回答说:“有人说王安石为人奸邪,这诋毁他太过分了,但是他不懂世事,又很固执任性。”皇帝曾亲驾迩英殿听讲读,司马光谈及青苗法的弊端说:“平民百姓出息借钱,尚且能够蚕食下户贫民,使他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更何况有县官督责的威仪呢!太宗平定河东,建立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文钱,百姓喜欢同官府交易。此后物价贵了而和籴制度没有解除,于是成为河东永久之患。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还是这样。”当初,司马光和王安石一向交好,等到王安石颁行新法,司马光多次写信,反复陈述,又和吕惠卿在经筵辩论,王安石因此不开心。等到王安石称病不出,神宗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辞谢说:“如果我仅仅以禄位使自我荣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这是盗窃名器来偏利自身。陛下果真能够不颁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么我受到的恩赐也算很多的。按青苗法贷钱给百姓,使者担心贷钱的人逃避负债,必定令穷人、富人相互担保,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就会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离去,必定会要让他们代还。十年以后,穷人逃散完之后,富人也陷入贫困。常平仓又已经废除了,如果有军队来攻打(发生战争),接下来又有饥荒,羸弱的百姓必定会被抛弃而死在沟壑里,强壮的人必然聚集而成为盗贼。这是此事的必然发展趋势。”司马光一共上疏九次,神宗派人对他说:“枢密院,是执掌军事的,百官各有职守,不应当把其他事情作为疏辞。”15.A 16.①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杭州的上元节“明月如霜”“帐底吹笙”,繁华热闹,而密州“火冷灯稀”,仅有的鼓和箫也是为了祭祀。②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山城”远离中央朝廷,作者被调到此地为官,感到失意落寞。③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密州的上元节十分清冷,作者看到人们无心热闹,一心祈求丰年,为人民生活困难倍感心酸。【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错误。上片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片写密州上元节,突出冷清。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上阕写杭州元宵景致,下阕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的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出了词人对杭州元宵节繁华景象的怀念之情。作者仕途不顺,感人生衰老失意。结合注释①“本词是作者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可知,词人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关键是密州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一心期盼能被朝廷再次重用的词人却被调到此地为官,失意落寞之感无以言表。“寂寞山城人老也”写出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流露出人生衰老失意、仕途不顺的感慨。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根据词的下阕“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知词人在密州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密州上元冷清异常,词人好不容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这箫鼓却走近了农桑社,原来是农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再结合注释①“正值密州连年蝗旱,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可知,词人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所以此处的“寂寞”是因为词人心怀人民,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17.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卿”“焉”“磷”“庾”“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18.①琳琅满目 ②无迹可寻 ③熙熙攘攘 19.①每个城市都有一两条充满人间烟火味的老街;②那有没有上南关呢;③还能听到这里的独树一帜的叫卖声。 20.示例:去同质化,打造自己的特色;提升“软服务”,保障游客旅游体验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前面有“上百种地方特色美食”,后面还有“应有尽有”,可见美食又多又好,可填“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②根据“其实早有了铺垫,这也体现在这条老街的细节里”,表明这条老街的火爆并不是没有痕迹,可填“无迹可寻”。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③修饰“人群”,表明热闹拥挤,可填“熙熙攘攘”。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句在段首,后面提到西宁市城东区的下关街是“百年老街”,这条街“散发出最具西宁特点的烟火气息”,这是一个例子,扩大为普遍现象,就是:每个城市都有一两条充满人间烟火味的老街;②此句为问句,内容上与“西宁有个下南关”相对,后面提到“肯定有”,表明问的事“有没有”,再后面提到“上难关”,可见问题是:那有没有上南关呢;③前面有“除了”,此处应有“还”;内容上与“看到”相对,后面说的是叫卖声,而且用西宁方言叫卖,“接地气”“诙谐幽默”,与众不同,可填:还能听到这里的独树一帜的叫卖声。20.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提建议的能力。要想“流量”变“留量”,特色很关键。比如流行起来的夜市经济,正逐步被同质化、速食化占领;所谓的网红夜市也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城市和人文特色,甚至连作为流动业态最引以为傲的性价比都不复存在。因此,可以从“质量”“特色”上下功夫,正如材料中所说“口碑文化”在漫延,这是“留量”的关键。其次,“服务”要提上档次,淄博和哈尔滨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淄博开通的“烧烤专线”,哈尔滨全市变身宠粉等,“软服务”保证美好的旅游体验,也是“留量”的关键。21.①“应该”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 22.示例: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候的原因有三:一是用尖刀可以体现心中愤恨,二是“尖刀”与前文的“买刀”在情节上相照应,三是体现读者期盼因果报应的传统心理。【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由“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推测“尖刀”是装在刀鞘中的,故“应该”在此处表推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彻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表程度,此处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候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关键词提取为“用尖刀”“解恨”,可概括为:用尖刀可以体现心中愤恨;二是“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关键词提取为“尖刀”“买刀”“尖刀”“照应”“情节”,可概括为:“尖刀”与前文的“买刀”在情节上相照应;三是“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关键词提取为“读者”“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满足”,可概括为:体现读者期盼因果报应的传统心理。23.例文:承古韵以开新篇,融特色而铸辉煌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与甘肃天水麻辣烫的成功,皆因“特色”而焕发新生。前者以高、悬、巧、奇闻名,后者以麦积花椒与甘谷辣椒的独特调味热辣出圈。二者虽一为传统艺术,一为地方美食,却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凸显特色,方能让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特色是文化的根脉。无论是苏州园林的“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还是景德镇瓷器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都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特色并非平空而来,而是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是创新的基石,只有扎根于传统的土壤,文化才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春节的贴春联、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赏月,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才得以代代相传。然而,传承并非固守,特色亦非停滞。文化若想永葆生机,必须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它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物“搬”上网络,推出了“故宫文创”系列产品,让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的重新诠释。正如鲁迅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四川火锅在保留麻辣鲜香的基础上,融入了海鲜、菌菇等新食材,推出了“鸳鸯锅”“九宫格”等新形式,既满足了不同食客的需求,又丰富了火锅文化的内涵。这种创新,不仅让美食更具吸引力,也让地域文化得以传播。特色与创新,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特色是文化的根脉,创新是文化的活力。唯有将二者结合,文化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融合中蜕变。京剧在保留传统唱腔、表演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叙事手法,推出了《新龙门客栈》《青衣》等新剧目,既吸引了年轻观众,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中国的动漫文化,既保留了东方美学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符号;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既传承了古老的酿造工艺,又不断创新,推出了适应现代人口味的新品。特色与创新,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民族自信的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是每一个民族面临的挑战。中国书法在保留传统笔墨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推出了“新水墨”“书法装置”等新形式,既让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我们以特色为根,以创新为魂,共同书写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择近期热点事件,由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社火登上河南春晚的舞台以及天水麻辣烫走红为切入点,谈论对“特色”的思考和感悟。材料一追溯了鲁沙尔高跷的悠久历史,介绍了当今高跷的高、悬、巧、奇的特色,以及其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最后一句介绍把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的方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蜕变。材料二第一句话交代社会热点事件,天水麻辣烫走红,带动甘肃旅游热度。第二句分析天水麻辣烫走红的原因在于其在调料上的创新,既保留了麻辣烫原有的风味,又融入天水当地特色的调味品,天水麻辣烫中的两种“灵魂调味”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最后一句是对以上两则材料的总结,说明只有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才能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发展。综合材料来看,材料立意的关键就在于最后一句,在于“特色”二字。围绕“从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的传承,到甘肃天水麻辣烫的走红,都离不开‘特色’二字”这句话,考生可以获得两点写作启示:1.立意关键词在于“特色”,写作时应该围绕“特色”来阐述为什么鲁沙尔高跷、淄博烧烤、哈尔滨冻梨、天水麻辣烫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或者美食能够走红网络,推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够在继承中创新,锻造自己的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2.考生不能只是停留在材料所提到的“鲁沙尔高跷、天水麻辣烫”,还要提及当下如火如荼的文旅产业的发展,更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借由材料引申到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壮大、国家的发展都来不开有自己“特色”,离不开融合“特色”的创新,让自己的文章更丰富,也更有深度。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述材料内容,提出观点:唯有“特色”行千里。接着结合材料分析“鲁沙尔高跷、天水麻辣烫”能够走红网络,推动当地文旅事业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有所创新,展现有当地特色的艺术、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然后从材料引申出去,分析不管是艺术、饮食,还是文旅,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发展,只有扎根自身的“特色”,才能获得长久地发展。最后可以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也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总结观点,升华主题。立意:1.唯有“特色”行千里。2.挖掘自身特色,方能行稳致远。3.“特色”才是发展的硬道理。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