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分班考试语 文 试 题本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小说描写中的“风景”,是小说叙事中的细部元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景色、背景、环境及空间指涉的状态,是人为加工、记录和描绘叠加起来的景观及其独特存在。风景收录于人的眼中也投影到人的心灵底片,成为主体情感与精神的镜像。作家书写风景的过程,是与自然相拥、交融,实现叙述本体意义重构的过程,当然,也是在自然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确认自我甚至是净化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风景描写是作家灵魂的勘探仪,发现了怎样的风景、如何呈现风景、表现出与风景怎样的胶着度,是阐释作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重要参照物。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当我们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这条小径相逢、相拥时,风景描写便可能达到审美至境。在任何时代,风景都是文学文本中无可替代的叙事要素,风景描写的“流失”,不仅意味着叙事的缺憾,同时也是人类放逐自然、走向孤独、失去精神和灵魂伴侣的危途。(摘编自张学听《书写能触摸到时代气息的“大风景”》)材料二: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甲)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指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另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摘编自周新民《风景描写:根植于山乡巨变与民族文化》)材料三:风景描写具有有机性。所谓风景描写的有机性,就是在进行风景描写时,要充分地建立它与小说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需要风景描写时,才能进行相关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是小说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乙)无论是天气的“阴晦”,还是那“呜呜”响着的“冷风”,抑或是“苍黄”的天空与“萧索”的荒村,所有故乡冬日景象的描写文字,都精准地切合于第一人称叙述者那无比悲凉的心境。所谓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由此可见,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摘编自王春林《风景描写要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只有被作家收录眼中并经过加工、记录和描绘,才有可能映,照作家的情感与精神。B.有意识主动进行风景描写并凸显其独立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现代小说有别于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体现。C.以小说中的人物为观察视角,重在体现其对风景的主观感受,是中国小说风景描写最显著的民族特色。D.作家不会无缘无故进行风景描写,因此小说中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没有风景描写,读者就缺少了一条了解作者心灵情感的路径。B.《边城》中有关湘西风情的描述可以佐证老舍关于风景描写的论述。C.小说作家要想提高风景描写的审美境界,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D.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重点虽不相同,但是都阐述了如何描写风景。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龚自珍:“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B.郭晓平:“风景话语打造的背后,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C.余秋雨:“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D.齐格蒙特,鲍曼:“如果花园要使自己超越自然力量的法则,那么园丁的塑造意志便不可或缺。”4.请分别说明材料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5.如欲针对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字号老舍钱掌柜走后,辛德治——三合祥绸缎庄的大徒弟,好几天没正经吃饭。钱掌柜是绸缎行公认的老手,正如三合祥是公认的老字号。辛德治是钱掌柜手下教练出来的人。可是辛德治并不专因私人的感情而这样难过,也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辛德治说不上来为什么这样怕,好像钱掌柜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多少年了,三合祥永远是那么官样大气:金匾黑字,绿装修,黑柜蓝布围子,大杌凳包着蓝呢子套,茶几上永远放着鲜花。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才挂上四盏宫灯,宫灯上垂着大红穗子,没有任何不合规矩地胡闹。多少年了,三合祥没打过价钱,抹过零儿,或是贴张广告,或者减价半月;三合祥卖的是字号。多少年了,柜上没有吸烟卷的,没有大声说话的;有点响声只是老掌柜的咕噜水烟与咳嗽。除了这些,还有许许多多宝贵的老气度、老规矩,从周掌柜一进门,全要完了!辛德治看出来了。果然,周掌柜——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门前扎起一座彩牌,“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两盏煤气灯,把人们照得脸上发绿。这还不够,门口一档子洋鼓洋号,从天亮吹到三更;四个徒弟,都戴上红帽子,在门口,在马路上,见人就给传单。这还不够,他派定两个徒弟专管给客人送烟递茶,哪怕是买半尺白布,也往后柜让,也递香烟。这还不够,买一尺还饶上一尺,还赠送洋娃娃,伙计们还要和客人随便说笑;客人要买的,假如柜上没有,不告诉人家没有,而拿出别种东西硬叫人家看。辛德治要找个地方哭一大场去!在柜上十五六年了,没想到过——更不用说见过了——三合祥会落到这步田地!三合祥是“君子之风”的买卖,这个光荣的历史,是长在辛德治的心里的。可是现在呢?辛德治也并不是不晓得,年头变了。拿三合祥的左右铺户说,多少家已经把老规矩舍弃了,而那些新开的铺户更是提不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过规矩。他最恨的是对门那家正香村;掌柜的踏拉着鞋,叼着烟卷,镶着金门牙。老板娘背着、抱着,好像兜儿里还带着几个男女小孩。她成天出来进去,进去出来,唧唧喳喳,不知喊些什么。那群伙计,不知是从哪儿找来的,全穿着破鞋,可是衣服多半是绸缎的。有的贴着太阳青,有的头发梳得像漆杓,有的戴着金丝眼镜,再说那份儿厌气:一年到头老是大减价,老悬着煤气灯,老转动着留声机。买过两元钱的东西,老板便亲自让客人吃块酥糖;不吃,他能往人家嘴里送!辛德治想不到世上会有这样的买卖,而且和三合祥正对门!更奇怪的,正香村发财,而三合祥一天比一天衰微。他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买卖必定得不按着规矩做才行吗?现在三合祥与正香村的煤气灯把街道照青了一大截,它们是一对儿!三合样与正香村成了一对?这莫非是做梦么?不是梦,辛德治也得按着周掌柜的办法走。他得和客人瞎扯,他得让人吸烟,他得把人诓到后柜,他得拿着假货当真货卖,他得等客人还价才多放二寸布,他得用手量布——手指一捻就抽回来一块!他不能接受这个!但是,过了一节,他不能不佩服周掌柜了。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周掌柜笑着给大家解释:“你们得记住,这是我的头一节呀!我还有好些没有施展出来的本事呢。”辛德治看出来了,钱掌柜是回不来了;世界的确是变了。可是,不多久,周掌柜到正香村去了。正香村需要这样的人,而周掌柜也愿意去,因为三合祥的老规矩太深了,仿佛长了根,他不能充分地施展他的才能。辛德治送出周掌柜去,好像送走了一块心病。对于东家们,辛德治以十五六年老伙计的资格是可以说几句话的,他去给钱掌柜活动活动,也托钱掌柜的老朋友们来帮忙。他不说钱掌柜的一切都好,而是说钱掌柜与周掌柜二位各有所长,应当折中一下,不能死守旧法,也别改变得太过火。老字号是值得保存的,新办法也得学着用。钱掌柜果然回来了。街上只剩了正香村的煤气灯,三合祥恢复了昔日的肃静,虽然因为欢迎钱掌柜回来而悬挂上那四盏宫灯,宫灯上垂着大红穗子。三合祥的门凳上又罩上蓝呢套,钱掌柜眼皮也不抬,在那里坐着。伙计们安静地坐在柜里,有的轻轻拨弄算盘珠儿,有的徐缓地打着哈欠,辛德治口里不说什么,心中可是着急。半天儿不进来一个买主,偶尔有人在外边打一眼,似乎要进来,可是看看金匾,转身往正香村那边走去了。有时候已经进来了,看了货,因不打价钱,又空手走了。过了一节,三合祥非减人不可了。辛德治含着泪和钱掌柜说:“我一人干五个人的活,咱们不怕!”老掌柜也说:“咱们不怕!”辛德治那晚睡得非常香甜,准备次日干五个人的活。可是过了一年,三合祥倒给正香村了。(选自《老舍文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老字号三合祥绸缎庄不可避免的、不可挽回的衰微命运,其蕴含的文化寓意和现实意义耐人寻味。B.三合祥亏损是因为钱掌柜保守固执,不知变通,最终周掌柜代替钱掌柜,接手了三合祥,并扭亏为盈。C.周掌柜的新式经营,如大减价、发传单、送烟递茶、赔笑闲谈等,一改旧容,改变了三合祥庄重肃静的氛围。D.辛德治是三合祥的老伙计,他心地善良,纯朴忠厚,反感欺诈顾客的经营之道,但又无力改变三合祥的现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掌柜离开三合祥后,辛德治“好几天没正经吃饭”,担忧、害怕,这为下文写三合祥的大变样埋下伏笔。B.小说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如描写了三合祥以前的面貌和周掌柜来了之后的面貌,以及钱掌柜回归后的面貌。C.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周掌柜带领下的三合祥与正香村二者经营情况做对比,肯定了周掌柜经营有方。D.小说聚焦一个小小的绸缎庄,通过老字号绸缎庄三合祥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展现出时代的兴衰,反映宏大的主题。8.小说主要以辛德治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世界的确是变了”蕴含了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二)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注:①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②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摘编自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B.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C.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D.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娘以指叩门扉曰”与“叩关而攻秦”(《过秦论》)两句中的“叩”含义不同。B.“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与“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盛”含义相同。C.“小者乳抱”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乳”含义不同。D.“馀则茫然矣”与“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两句中的“茫然”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就嫁到夫家,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前后有两人不幸夭折,其中生下归有尚的时候怀孕了十二个月。B.归有光母亲家世代居住在吴家桥,他的外祖父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其也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C.归有光七岁时便和堂兄归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气,他的堂兄就在学塾过夜,归有光却对家恋恋不舍,所以没有留住学塾。D.归有光大姐的婚事是他母亲生前应允的,归有光的婚事也是其母亲生前给他聘定的,突出了母亲对归有光兄妹强烈的责任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2)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14.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文段找出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事件并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浔阳望庐山①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16.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 ”,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 ”两句通过描写庭中枇杷树,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3)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由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联想到作者自身的句子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18年,《延禧攻略》稳居热搜榜单。精良考究的清宫美景、古典大气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清雅构图,俨然一副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这部诚意之作,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人们对它赞不绝口,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中东、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这部清宫戏一改以往套路,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比如,剧中嫔妃服饰使用的香云纱需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数十道工序制成,被外国人赞誉为“软黄金”;服装上的刺绣匠心独具、栩栩如生,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球绣……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华传统的高超技艺;团扇采用的缂丝工艺是中国丝织中的顶级艺术,雕琢镂刻,立体感十足;高贵妃千娇百媚的姿态、行腔婉转的曲调,再现了中国戏曲的风范……荧屏揭开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她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到震撼。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非遗只出现在古书里,而要真真切切地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推陈出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能只在古书里保护非遗,而要让它走到现实中来,紧随时代促进非遗的发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庄子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 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然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为得着什么。一旦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如此的 ……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你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然而这样的社群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答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么个人和社会岂不近于静止?因而,庄子哲学如何处理及适应这情况,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缓步或停足都有被抛弃的危险。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发出来的;同时,( )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 。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B.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C.遂于洞察个人的独存性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鉴于人类的处境已消失与被吞噬。D.鉴于人类的处境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个人的独存性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2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选择下列两组词语中的一组造句。第一组:依乎天理 游刃必有余地第二组:因其固然 进乎技以达道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D 2.C 3.C 4.①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②乙处运用例证法,与后文《狂人日记》相对照,阐述风景描写的有机性。 5.①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②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错。原文只是说“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但不能由此推出“出现风景描写就能达到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审美至境”,这还与作家的审美与描写能力有关。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就要大量阅读诗歌和散文”错。原文只是说“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但诗歌、散文中的写景与小说不同,得不出选项说的意思。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小说描写的“风景”中有作家的“人”的影子。A.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风景与“人”有关,能够作为论据;B.“是重塑现代主体——‘人’的诉求”与材料一“风景描写同时也是我们触摸作家的心灵脉搏、与其完成灵魂共舞的诗学路径”一致,能够作为论据;C.该项强调自然之美是人难以描摹的,与材料一观点不相符;D.“园丁的塑造意志”强调了作家在风景描写中的重要作用,能够作为论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甲处在材料二,引用了刘勰的话,是引证法;结合“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可知,甲处运用引证法,回答了“如何写风景”这一问题;乙处在材料三,鲁迅名篇《故乡》的开头写景为例,这是例证法;结合“相反地,同样是鲁迅的名篇《狂人日记》,我们就很难找到风景描写的话语。因为如此一种日记体与情绪感的小说,根本不需要风景描写”可知,这个例子与《狂人日记》相对照,论述内容是“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风景描写,或者说只是为了风景描写而风景描写,风景描写都服务于作品的艺术追求”,也就是阐述了风景描写的有机性。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针对观点是“风景描写只是小说的‘修饰性闲笔’”;其次注意是“驳论文”;“结合材料,列出要点”就是要结合文中的观点列出批驳要点。结合材料二第二段“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可概括出: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二第四段“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概括出:风景描写有利于人物的塑造。6.B 7.C 8.①小说以辛德治为“叙事载体”,他是老舍特设的串联起两个掌柜以及新旧两种文化形态的角色,从他的角度来叙事能更好地展开情节。②小说通过辛德治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反映出传统商业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引发人们对于“君子之风”买卖难立于世的思考。③在叙事上自由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方便作者抒发情感,表明态度。 9.①“世界的确是变了”指钱掌柜的时代过去了,三合祥的规矩、章法都变了。以前的三合祥官样大气,货真价实,受人尊敬。而在周掌柜的治理下,三合祥大减价,拉客人,把假货当真货卖,强卖东西,短尺少寸。②“世界的确是变了”还指诚信经营的社会风气的改变。“君子之风”的买卖难立于世,坑蒙拐骗的把式和欺瞒糊弄的手段却能带来利润,表达了作者的无奈、感伤和困惑。【导语】《老字号》通过三合祥绸缎庄的故事,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的冲突。对老字号经营困境的描绘,反映传统和现代的交替,传达出一种对时代变化的无奈和对传统价值的眷恋。辛德治的迷惘与坚持象征着对旧时代价值的珍惜和困惑,周掌柜的短暂成功反映了新观念对传统的冲击。故事背后蕴含着对旧文化逐渐消亡和新文化崛起的深思。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三合祥亏损是因为钱掌柜保守固执,不知变通……最终周掌柜代替钱掌柜……并扭亏为盈”错误。由原文“年头变了。拿三合祥的左右铺户说,多少家已经把老规矩舍弃了,而那些新开的铺户更是提不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过规矩”“更奇怪的,正香村发财,而三合祥一天比一天衰微”等可知,三合祥亏损不只是钱掌柜的保守,也有时代变了的因素,选项表述太片面;“并扭亏为盈”曲解文意,原文是“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没有到“扭亏为盈”。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如将周掌柜带领下的三合祥与正香村二者经营情况做对比,肯定了周掌柜经营有方”错误。“现在三合祥与正香村的煤气灯把街道照青了一大截,它们是一对儿”“周掌柜到正香村去了。正香村需要这样的人,而周掌柜也愿意去,因为三合祥的老规矩太深了,仿佛长了根,他不能充分地施展他的才能”等可知,周掌柜的经营方法与正香村的方法没有对比;文中也没有“肯定了周掌柜经营有方”。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①小说以辛德治为“叙事载体”,他是老舍特设的串联起两个掌柜以及新旧两种文化形态的角色,他是三合祥的老伙计,“在柜上十五六年了”,他的叙述可以自然地串联起三合祥的种种变化。从钱掌柜离开后的担忧,到周掌柜经营时的不适应,再到钱掌柜回来后的现状,他见证了老字号变迁的整个过程,从他的角度来叙事能更好地展开情节,推进更加自然流畅。②小说通过辛德治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和社会的变迁,他十几年看着“三合祥永远是那么官样大气……没有任何不合规矩地胡闹……没打过价钱,抹过零儿……柜上没有吸烟卷的,没有大声说话的”,他没想到,周掌柜“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一档子洋鼓洋号,从天亮吹到三更……派定两个徒弟专管给客人送烟递茶……”,见证了三合祥从“君子之风”到现在的“沦落”,这个过程中他在新与旧的经营方式之间的挣扎,深刻地反映出传统商业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这一主题;他的坚守、困惑和无奈,也引发人们对于“君子之风”买卖难立于世的思考。③辛德治作为第三者视角,在叙事上自由灵活,如对“三合祥”今昔对比的描述,对正香村的观察等,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的所见带来所感,也方便作者抒发情感,表明态度。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世界的确是变了”指钱掌柜的时代过去了,三合祥的规矩、章法都变了。以前的三合祥讲究“君子之风”的买卖,有许多老气度、老规矩,官样大气,言无二价,货真价实,受人尊敬。而在周掌柜的治理下,三合祥一切都变了样:大减价,打广告,拉客人,把假货当真货卖,强卖东西,短尺少寸。商业经营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②“世界的确是变了”还指诚信经营的社会风气的改变。周掌柜扭转了三合祥的亏损局面,这是铁定的事实,不论这买卖是否长久。这表明消费者以前可能注重老字号的招牌和传统的购物体验,现在则更倾向于接受新的经营方式带来的优惠和便捷,如在周掌柜经营下的三合祥有买一送一、赠送洋娃娃等优惠活动,这反映出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在时代变化中的转变;因此,“君子之风”的买卖难立于世,坑蒙拐骗的把式和欺瞒糊弄的手段却能带来利润。表达了作者的无奈、感伤和困惑。10.B 11.D 12.C 13.(1)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2)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时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14.①先母回到娘家,就做棉花活;②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绳,常常劳动到深更半夜;③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中,“吴家桥”是主语,“致”是谓语。“鱼蟹饼铒”是宾语,结构完整,在本句前后断开,排除AC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敲;攻打。两句中的“叩”含义不同。句意: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攻打函谷关进攻秦国。B.正确。都是“装”的意思。两句中的“盛”含义相同。句意: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装着两只田螺。/把它装在锦缎制成的口袋里。C.正确。喂奶;生子。两句中的“乳”含义不同。句意:小的抱在怀里喂奶。/要等要公羊生小羊才放苏武回去。D.错误。模糊不清;广阔无边。两句中的“茫然”含义不同。句意:别的就都记不起来了。/越过茫茫的万顷江面。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归有光却对家恋恋不舍,所以没有留住学塾”错,由原文“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可知,应是他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等到;“阖”,关;“效”,成效。(2)“乳”,哺养;“健”,费力;“颦蹙”,皱眉。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可知,先母回到娘家,就做棉花活;②由原文“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可知,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绳,常常劳动到深更半夜;③由原文“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知,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参考译文:(一)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二)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装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先母名桂,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喂奶,手里还缝缝补补一刻不停,每间房里都整齐清洁。(平时)对待僮仆们很宽厚,即使责打了他们,他们也都不忍在背后说些难听的话。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也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非常想留在书塾,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半夜醒来,就督促我小声诵读《孝经》,如果我能热练地、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母亲)就十分高兴。先母过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过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聘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就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15.D 16.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③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前两联重在抒情”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翻译: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全诗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7.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膝、植、亭、僮。18.①原文使用叠词“真真切切”,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还起到强调的作用。②原文中“我们的生活”,代入感更为强烈。③原文中“推陈出新”,更能表达出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的意思,内涵更加丰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叠词“真真切切”的运用:原句“而要真真切切地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使用了叠词 “真真切切”。从语言韵律角度看,叠词的加入使句子在节奏上更具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在强调作用方面,“真真切切”突出了让非遗走进生活的真实感和迫切性,强调了要实实在在地让非遗融入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或想象层面,相比改句“而要让它走到现实中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为强烈。②“我们的生活”的代入感:原句中“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的”这一表述具有很强的代入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们更能感受到非遗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情感共鸣。而改句“走到现实中来”表述较为宽泛,“现实”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没有明确指向与“我们”的关联,代入感较弱,难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非遗走进生活对于个人的意义。③“推陈出新”的丰富内涵:原句“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推陈出新”使用“推陈出新”一词,准确地表达了对于非遗既要保护传承(“陈”所代表的已有非遗文化),又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发展(“新”所代表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变化),强调了在保护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动态过程,内涵丰富。改句“紧随时代促进非遗的发展”只提到了要随着时代发展非遗,没有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含义,相比之下,“推陈出新”更全面地涵盖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正确理念和方法。19.浑浑噩噩 莫名其妙 无稽之谈 20.B 21.示例一: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庄子笔下的庖丁“依乎天理”,追求“游刃必有余地”的目标,那么我们的企业和社会怎能违背规律而盲目创新?示例二:如果清醒的你能像庄子眼中的庖丁“因其固然”,成就“进乎技以达道”的境界,那么自由的灵魂岂会囿于炫技的牢笼?【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的是人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为得着什么,用“浑浑噩噩”。“浑浑噩噩”,多用来形容人糊涂,愚昧无知。第二空,语境指人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如此的奇怪且说不出道理,用“莫名其妙”。“莫名其妙”,指说不出其中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解释不出道理来。第三空,语境指对语言的看法,且与“智慧之言”相对,用“无稽之谈”。“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个人……”“人类……”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排除AD;“遂于”,“于是在”的意思,一般位于后句,排除C。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分析例句,例句为因果关系的复句,采用“如果……,……,那么……”的表述方式;例句中,“隐机而坐”“答焉似丧其耦”是假设的条件,那么“依乎天理”“游刃必有余地”与“因其固然”“进乎技以达道”这两组词也应做为假设的条件,然后根据条件,分析相应的结果。22.例文: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盘古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英国诗人爱德华·利尔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月异!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立意: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点睛】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