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 7 月 7 日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生物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个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1—5 DCCDC 6—10 BDBCD 11—16 DACCAD1. D 解析:玉米是单性花,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不需要去雄,A错误;玉米的杂合子也可以用来验证分离定律,B错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两种表型,这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豌豆自然状态下为自交,F1杂合子连续自交,纯合子比例为 1-(1/2)n,比例逐渐升高,D正确。2. C 解析:自交结果为子代比例为非糯性︰糯性=2︰1,由此可推知该植株为杂合子,正常自交后代应为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为 1︰2︰1,表型比例 3︰1。若显性纯合子无法存活,存活后代为杂合子︰隐性纯合子=2︰1,即对应表型非糯性︰糯性比例为 2︰1,由此也可得非糯性为显性性状,A、B正确;基因重组需涉及多对等位基因,本题中非糯性和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自交时仅发生等位基因分离,而非基因重组,C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后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含非糯性基因的花粉中含直链淀粉,遇碘为蓝黑色,含糯性基因的花粉中含支链淀粉,遇碘为橙红色,其比例为1︰1,D正确。3. C 解析: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 F1,F1雌雄交配产生 F2,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红毛︰棕毛︰白毛=9︰6︰1,符合 9︰3︰3︰1 的变式,说明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F2的棕毛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2︰1︰2,其中纯合子为 AAbb 和 aaBB,占比 1/3,B 正确;F2中的棕毛猪随机交配,后代中都含有a和 b基因,因此不可获得纯合的红毛猪,C错误;F2的红毛猪和白毛猪交配,后代中能获得棕毛猪的红毛亲本基因型有︰4/9AaBb、2/9AaBB、2/9AABb,因此获得棕毛猪的概率为 4/9×1/2+2/9×1/2+2/9×1/2=4/9,D 正确。4. D 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能配对的染色体。图 1中甲是果蝇体细胞,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也含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也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图 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和丙,A正确;图 2中 b 时期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水平,这是因为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图1甲细胞中含有 4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一个四分体,所以甲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四个四分体,C正确;图 1中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 2中③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图 1乙细胞不对应图 2中的③时期,D错误。5. C 解析:伴性遗传是指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有明显的X和 Y性染色体;芦花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型,存在 Z和W性染色体;蜜蜂没有性染色体,其性别并非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单倍体),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二倍体),所以不适合用于研究伴性遗传,C符合题意。杨树是雌雄异株植物,存在性染色体。答案第 1页,共 6页{#{QQABIQYl4wi4gBZACY66RQVMCwoQsJOSJYoGBUCSKAYKyAFABCA=}#}6. B 解析:由题意知,Ⅰ-1 为秃顶色觉正常女性,基因型为 aaXBX-,Ⅰ-2 为非秃顶红绿色盲男性,基因型为 AAXbY,推出Ⅱ-3(非秃顶色觉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 AaXBXb,Ⅱ-4(非秃顶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为 AAXbY。分开考虑,Ⅱ-3 和Ⅱ-4 后代关于秃顶的基因型为 1/2AA,1/2Aa,即女孩不秃顶,男孩有一半的可能秃顶;后代关于色盲的基因型为 1/4XBXb,1/4XbXb,1/4XBY,1/4XbY。因此子代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 1/2×1/4=1/8;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 1×1/4=1/4;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 1/2×1/4=1/8;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 0×1/4=0,B 正确,ACD 错误。7. D 解析:在实验一中,刚毛雌蝇与截毛雄蝇杂交,后代全是刚毛,根据“显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可知刚毛对截毛为显性性状,A正确;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正反交结果不同,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假设相关基因只位于 X染色体上,实验三的亲本基因型为截毛雌蝇(XbXb)和刚毛雄蝇(XBY),子代应该是刚毛雌蝇(XBXb)︰截毛雄蝇(XbY)=1︰1,与实验三结果不符。只有当 X染色体和 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时,才能解释实验结果,B正确;设相关基因为 B、b,实验二亲本基因型为截毛雌蝇(XbXb)和刚毛雄蝇(XBYb),实验三亲本基因型为截毛雌蝇(XbXb)和刚毛雄蝇(XbYB),父本均为杂合子,C正确;实验三中,亲本基因型为截毛雌蝇(XbXb)和刚毛雄蝇(XbYB),F1刚毛雄蝇基因型为 XbYB,刚毛基因位于 Y染色体上,D错误。8. B 解析:随从链和领头链的合成方向均为 5'→3',A 错误;细胞内存在大量的 DNA单链结合蛋白,能很快与 DNA单链结合,阻止 DNA的重新螺旋,从而有利于 DNA 复制,B正确;DNA复制过程中一条子链连续复制,在前;另一条子链不连续复制,在后,C错误;DNA转录需要的酶是 RNA 聚合酶,自带解旋功能。而酶 X为解旋酶,若酶 X变性失活,DNA转录不受影响,D错误。9. 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非模板链进行转录形成的 RNA与模板链转录形成的mRNA 形成了杂合双链 RNA,抑制了酶 b的形成的翻译,并不影响转录,A错误;由图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个 mRNA 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从而使少量的mRNA 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C正确;①是转录,②是翻译,③是复制,高度分化的细胞已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但能进行细胞分化,如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但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①②③过程都不能发生,D错误。10. D 解析:图中的①~⑤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DNA的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 RNA的复制,只有部分病毒(RNA 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沿着④或⑤流动,A错误;③是翻译过程,该过程的原料是氨基酸,而①和④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②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生物体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生物体的性状也不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对性状也有着重要影响,C错误;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叶子形态不同,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分化)的结果,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细胞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分裂分化,所以基因一般相同,D正确;11. D 解析:磷酸基团连在脱氧核糖的 5号碳原子上,图中含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是 DNA的 5'-端,A错误;图中④是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DNA 复制时,解旋酶所作用的化学键是图中的⑨氢键,但答案第 2页,共 6页{#{QQABIQYl4wi4gBZACY66RQVMCwoQsJOSJYoGBUCSKAYKyAFABCA=}#}是转录时候并没有解旋酶,C错误;不同 DNA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所以⑤⑥⑦⑧的排序就决定了 DNA的特异性;CG 碱基对在 DNA 分子中所占比例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D正确。12. A 解析:DNA 甲基化后能使 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可能干扰了 RNA聚合酶等对 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A错误;DNMT3 蛋白是 DNMT3 基因表达的一种 DNA甲基化转移酶,敲除 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被甲基化的 DNA片段中碱基序列不变,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但是被修饰后不表达,所以改变了性状,C正确;从图中可知,胞嘧啶和 5'甲基胞嘧啶在 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D正确。13.C 解析: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影响 RNA聚合酶运行的调控,导致其运行过快进而引发与 DNA聚合酶“撞车”,A正确;RECQL5 基因可表达产生特殊酶 RECQL5,若该基因发生缺失突变,无法正常表达 RECQL5,就不能有效减缓RNA聚合酶运行速度,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可能增加,B正确;虽然 RNA 聚合酶运行过快与细胞癌变有关,但细胞癌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这种“撞车”引发的情况,还有其他多种致癌因素,如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等导致的基因突变等,所以仅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不能完全杜绝细胞癌变,C错误;因为 RECQL5 能抑制癌症发生,所以研发增强 RECQL5 功能的药物,可使它更好地减缓 RNA聚合酶运行速度,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新途径,D正确。14. C 解析: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并且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A正确;因为存在染色体易位,易位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易位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之间会出现异常的联会情况,B正确;易位纯合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虽然易位染色体对配子形成及活力无影响,但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且易位染色体结构也不正常,C错误;易位杂合子能产生含易位染色体和不含易位染色体的两种配子,比例为 1︰1,与正常家猪杂交,子代中易位杂合子占 1/2,D正确。15. A 解析:异源二倍体 AG含两个不同的染色体组,由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配子高度不育,花药离体培养不能得到可育的二倍体,A错误;异源四倍体 AAGG 与陆地棉 AADD 杂交,二者体内均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正常配对,B正确;三交种异源四倍体 AAGD 中含有两个 A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会发生互换,C正确;上述三交种异源四倍体育种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16. D 解析:早期古人类化石的上肢骨结构与黑猩猩相似,下肢骨与现代人类接近,这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都由桡骨、尺骨、腕骨等构成,并且排列顺序一致,是比较解剖学证据,B正确;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DNA的差异很小,是细胞与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不同生物在结构与组成上的相似性体现了生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需要能量驱动,故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依赖能量来驱动不能作为“生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证据,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小题,共 52 分)17.(除标注外,每空 2分,共 11 分)(1)3 是(1分)答案第 3页,共 6页{#{QQABIQYl4wi4gBZACY66RQVMCwoQsJOSJYoGBUCSKAYKyAFABCA=}#}(2)红色︰白色=1︰1(3)①让该玉米植株自交(单独种植),统计子代植株中抗病植株所占比例②子代全为抗病植株(占比 100%)(1分) 子代中抗病植株占比 3/4(1 分)子代中抗病植株占比 15/16(1 分) 两个抗病基因整合到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1分)解析:(1)据表可知:甲 x乙产生 F1全是红色籽粒,F1自交产生 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甲×丙产生 F1全是红色籽粒,F1自交产生 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乙 x 丙产生 F1全是红色籽粒,F1自交产生 F2中红色︰白色=9︰7,说明玉米籽粒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分析可知,红色与白色至少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三对基因独立遗传。(2)假定用 A/a、B/b、C/c,甲乙丙的基因型可分别为 AAbbCC、aaBBCC、AABBcc(本题只列举其中一种可能情况),组 2甲与丙杂交,F1红色籽粒(AABbCc)与甲杂交,子代为 AABbC_︰AAbbC_=1︰1,对应表型为籽粒红色︰白色=1︰1。(3)两个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位置关系有三种: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将该玉米植株自交,后代中只要含有一个抗病基因就表现为抗病,因此统计后代玉米植株中抗病植株的比例可区分两个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18.(除标注外,每空 2分,共 10 分)(1)减数分裂Ⅰ(1分) 0(2) Z(1 分) 子一代的公鸡均为芦花,母鸡均为非芦花,说明子一代表型与性别相关联,且该等位基因位于 Z染色体上(3)将白色芦花公鸡与杂合有色非芦花母鸡杂交得子一代,观察并统计子一代表型及比例①若子一代公鸡、母鸡全为芦花,有色︰白色=1︰1,则亲本白色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aaZBZB②若子一代公鸡、母鸡中,有色芦花︰有色非芦花︰白色芦花︰白色非芦花=1︰1︰1︰1,则亲本白色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 aaZBZb③若子一代公鸡全为芦花,有色︰白色=1︰1,母鸡中有色芦花︰有色非芦花︰白色芦花︰白色非芦花=1︰1︰1︰1,则亲本白色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 aaZBW(4分)解析:(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因为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ZZ ,不含W染色体,所以其精子中也不会含有W染色体,即含有 0条W染色体。(2)当非芦花公鸡与芦花母鸡杂交时,子一代公鸡均为芦花,母鸡均为非芦花,这种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紧密相关联的现象表明,控制芦花和非芦花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B/b位于性染色体上。在家鸡的 ZW型性别决定中,公鸡性染色体为 ZZ,母鸡性染色体为 ZW,结合杂交结果可确定该等位基因位于 Z染色体上 。(3)杂合有色非芦花母鸡基因型为 AaZbW 。若白色芦花公鸡基因型为 aaZBZB ,其产生的配子为 aZB,与 AaZbW杂交,子一代公鸡、母鸡芦花、非芦花性状相关基因型分别为ZBZb、ZBW ,均为芦花,且有色(A )︰白色(aa) = 1︰1 。 若白色芦花公鸡基因型为aaZBZb ,它产生 aZB和 aZb两种配子,与 AaZbW杂交,子一代公鸡基因型为 AaZBZb(有色芦花)、AaZbZb(有色非芦花)、aaZBZb(白色芦花)、aa ZbZb((白色非芦花) ;母鸡基因型为 AaZBW(有色芦花)、AaZbW(有色非芦花)、aaZBW(白色芦花)、aaZbW(白色非芦花),答案第 4页,共 6页{#{QQABIQYl4wi4gBZACY66RQVMCwoQsJOSJYoGBUCSKAYKyAFABCA=}#}即公鸡、母鸡中有色芦花︰有色非芦花︰白色芦花︰白色非芦花 = 1︰1︰1︰1 。因为存在母鸡性反转成公鸡的情况,若白色芦花公鸡是由母鸡性反转而来,其基因型为aaZBW ,产生 aZB、aW配子,与 AaZbW杂交,子一代公鸡基因型为 AaZB Zb(有色芦花)、aaZBZb(白色芦花) ,全为芦花,有色 白色 = 1 1 ;母鸡基因型为 AaZB︰ ︰ W(有色芦花)、AaZbW(有色非芦花)、aaZBW(白色芦花)、aaZbW(白色非芦花) ,即有色芦花︰有色非芦花︰白色芦花︰白色非芦花 = 1︰1︰1︰1 。19.(除标注外,每空 1分,共 11 分)(1)不同(2)①蛋白质和核酸 ②尿嘧啶③没有合成 一 底部 新合成的噬菌体 RNA(3)新合成的噬菌体 RNA分别与细菌 DNA、噬菌体 DNA混合,观察是否有杂交带(2分)新合成的噬菌体 RNA与噬菌体 DNA混合后有杂交带形成,与细菌 DNA混合后没有杂交带形成。(2分)解析:(1)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 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2)①细菌利用碳源和氮源来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②核糖体核苷酸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因此应用 32P 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均为“重”核糖体,说明大肠杆菌被侵染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由于 32P 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3)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即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别与细菌 DNA、噬菌体 DNA 混合,观察是否有杂交带。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与噬菌体 DNA 混合后有杂交带形成,与细菌DNA混合后没有杂交带形成,则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20.(除标注外,每空 2 分,共 11 分)(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乙酶缺陷(2)随机取样,且样本足够大(1分) (2+x)/(4+4x)(3)丙 ggXBXB或 ggXBXb解析:(1)GSD 病是由于相关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相应酶功能缺陷从而表现出病症,体现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分析家系谱图,Ⅱ2患病,双亲表型正常,说明甲酶缺陷 GSD 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4患病,双亲表型正常,且Ⅰ4患甲病,儿子表型正常,说明丙酶缺陷 GSD 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Ⅲ1均患乙病,且双亲表型正常,说明乙酶缺陷GSD 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题意“三种病中其中至少一种是伴性遗传”,则乙酶缺陷GSD 病为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若要比较三种 GSD 亚型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且调查的人群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由家系 1的系谱图可知,甲酶缺陷型 GS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致病基因 a的基因频率为 x,正常基因 A的基因频率为 1-x,正常人中基因型为 AA的概率为(1-x)2,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2x(1-x),基因型为 aa答案第 5页,共 6页{#{QQABIQYl4wi4gBZACY66RQVMCwoQsJOSJYoGBUCSKAYKyAFABCA=}#}的概率为 x2。Ⅱ1的基因型为 Aa,Ⅱ1与表型正常的人结婚,只有与基因型为 Aa 的人结婚才有可能生出患病孩子,正常人群中基因型 Aa 的概率为 2x(1-x)/[(1-x)2+ 2x(1-x)]=2x/(1+x)。Ⅱ1与正常人结婚生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1/4×2x/(1+x)]×1/2=(2+x)/(4+4x)。(3)乙酶缺陷 GSD 病是伴X隐性遗传,Ⅲ5是女性表现为 GSD病,且双亲均正常,则Ⅲ5一定不是乙酶缺陷GSD 病,则可能是丙酶功能缺陷导致的,丙酶缺陷 GSD 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Ⅲ5基因型可能是 ggXBXB或 ggXBXb。21.(除标注外,每空 2分,共 9分)(1)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1分) 自然选择(1分)(2)黑色毛色与黑色岩石颜色相近,使鼠类更难被天敌发现(1分)(3)75% 35.7%(4)不一定。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鼠类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材料中仅因环境变化(如黑色岩石出现)和地理隔离(河流改道)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未明确表明产生生殖隔离,所以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解析:(1)种群基因库的定义就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在环境变化前,灰色基因占优势,是因为灰色毛色利于鼠在草原环境隐藏,更易生存繁殖,这是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性状对应的基因,改变基因频率的体现。(2)环境出现黑色岩石后,黑色毛色的保护色作用凸显,具有黑色毛色基因的鼠生存概率大。(3)环境变化前,根据基因频率计算方法,AA=10%,Aa=30%,则 aa=1-10%-30%=60%。a 基因频率 =aa 基因型频率+1/2×Aa 基因型频率=60%+1/2×30%=75%。环境变化后,设原种群个体总数为 100,aa 个体数为 60,减少 50%后变为 30,AA仍为 10,Aa 仍为 30,此时种群总数变为 30+10+30=70。A 基因频率=(10×2+30)÷(70×2)×100%≈35.7%。(4)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和新物种形成是不同概念。进化通过基因频率改变体现,而新物种形成关键在生殖隔离。结合材料,鼠种群有基因频率改变(如黑色毛色基因频率因环境变化上升),但无证据表明产生生殖隔离。答案第 6页,共 6页{#{QQABIQYl4wi4gBZACY66RQVMCwoQsJOSJYoGBUCSKAYKyAFABCA=}#}11.如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A.图中含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是DNA的3'一端B.图中的④代表的是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DNA复制和转录时,解旋酶所作用的部位是图中的⑨D.图中⑤⑥⑦⑧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⑥⑦所占比例决定了DNA分子结构的稳定程度12.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W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HNH,CDNMT399AGTCCGCGTTACGTAGCTCAGGCGCAATGCATCGSAMSAH6胞嘧啶5甲基胞嘧啶部分被甲基化的DNA片段A.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D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13.在癌症研究领域,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揭示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以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已知RNA聚合酶运行过快会与DNA聚合酶“撞车”,致使DNA折断,进而引发细胞癌变。一种特殊酶RECQL5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降低其运行速度,发挥“刹车”的功效,从而抑制癌症的发生。结合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导致RNA聚合酶运行调控失常B.若细胞内的RECOL5基因发生缺失突变,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可能会增加C.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就能完全杜绝细胞癌变D.可尝试研发能够增强RECQL5功能的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新途径【高一生物试卷第4页(共8页)】14.在生猪养殖产业中,发现家猪(2=38)群体中存在一种染色体易位类型(如下图所示),其中家猪体细胞含有一条13/17易位染色体的个体为易位杂合子,体细胞含两条13/17易位染色体的个体为易位纯合子,而易位染色体对配子的形成及活力没有影响;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易位杂合子的家猪生长更快,能够更快达到出栏标准。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重接13号染色体17号染色体易位染色体丢失A.该变异类型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B.易位杂合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的染色体联会现象C.易位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正常,染色体结构不正常D.易位杂合子与正常家猪杂交,子代中易位杂合子占1/215.纺织工业中优质棉花品种的培育一直是科研热点。我国科研团队在探索棉花遗传改良的过程中,通过如图所示的流程培育出了三交种异源四倍体棉花,为拓宽棉属遗传资源提供了新方向,图中不同字母代表来源于不同种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关于该培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亚洲棉AA×野生棉GG(2n=26)(2n=26)异源二倍体AG(2n=26)染色体加倍异源四倍体AAGG X陆地棉AADD(4n=52)(4n=52)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4n=52)A.异源二倍体AG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可育二倍体B.异源四倍体AAGG与陆地棉AADD杂交时,二者染色体联会正常C.三交种异源四倍体AAGD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D.三交种异源四倍体的育种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16.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证据的是A.早期古人类化石的上肢骨结构与黑猩猩相似,下肢骨与现代人类接近B.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都由桡骨、尺骨、腕骨等构成,并且排列顺序一致C.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DNA的差异分别为2.4%和5.3%D.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依赖能量来驱动【高一生物试卷第5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答案(PDF版).pdf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图片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