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谷穗(suì) 妖娆(ráo) 浩浩汤汤(shānɡ)
B.冠冕(guān) 忧戚(qì) 丰润(rùn) 不省人事(xǐnɡ)
C.骚人(sāo) 谪守(zhé) 伛偻(lǚ) 日星隐曜(yào)
D.觥筹(gōng) 折本(shé) 星宿(xiù) 淫雨霏霏(fēi)
2.(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琊 骋婷 飘逸 水落石出
B.流盼 呢喃 篝火 雾凇沆砀
C.天骄 折腰 摇曳 岸芷汀兰
D.阴翳 惊骇 毳衣 山肴野蔌
3.(2024九上·泸溪月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____,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____、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____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栋梁 视死如归 不依不饶 缅怀
B.栋梁 大义凛然 不依不饶 沉湎
C.脊梁 大义凛然 百折不挠 沉湎
D.脊梁 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缅怀
4.(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娄底“材料谷”拥有规模以上材料企业247家,去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526亿元左右。
B.阅读课堂不但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C.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
D.为了防止溺水事故不再发生,一入夏季,各校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防溺水宣传活动。
5.(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得难受”是补充短语,“基础设施”是主谓短语,“重视语文”是动宾短语。
B.“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了比输的修辞。
C.“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是并列关系复句。
6.(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化身一只鸟,通过对土地的歌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向太阳》中借歌颂太阳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B.《醉翁亭记》中虚词的妙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文中21个“也”字,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和舒卷自如的趣味,成了当时文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C.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醉翁亭记》。
D.古人常常会通过山水名胜寄托自己忧乐的情怀。北宋范文正公作《岳阳楼记》,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体现自己与迁客骚人、古仁人不同的悲喜情怀;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醉翁亭记》,寄情山水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7.(2024九上·泸溪月考)古诗文名句默写;用课文原句填空。
(1)《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
(2)《我爱这土地》中直接抒情,表达主题的诗句是“   ,   ”。
(3)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   ,   ”。
(4)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热爱祖国,心怀天下,树立“   ,   ”《岳阳楼记》的远大理想。
(2024九上·泸溪月考)综合性学习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七年级(1)班举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活动一:爱国标题我来拟】为了让同学们更迅速地了解你要讲的爱国故事,请你仿照下面的小标题为你要讲的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故事一:邓稼先荒漠研氢弹
故事二:袁隆平田间育水稻
故事三:   
9.【活动二:爱国诗歌我来补】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请仿照例句,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祖国献上一点嫩绿;   ,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祖国留下一丝甘甜。
10.【活动三:爱国歌曲我来唱】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选出大家最想唱的爱国歌曲,请你完成下面问卷内容。
推荐歌曲名称:《   》
推荐理由:   
(2024九上·泸溪月考)名著导读
11.艾青(1910--1996),原名   ,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   ,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20世纪30年代,其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   。
12.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忍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赞叹,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2024九上·泸溪月考)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②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③,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星星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游池州时所作。②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③新安江发源于徽州,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会合,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13.本诗第一、二句中“   ”字和“   ”字写出了清溪水色的特点。
14.全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4九上·泸溪月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目。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A.尝求   
B.不以物喜   
C.阴翳   
D.乐其乐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醉翁之意不在酒
C.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男有分,女有归
17.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以记叙描写为主。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胸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9.甲、乙两文中“乐”有何相同点,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在原文画线的句子中展现的思想,在当经社会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24九上·泸溪月考)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
最后一次拥抱
许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的机关单位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给,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林海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林海一听,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他的心脏像被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当他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我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林海好不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了?
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一样。
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20.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②接到母亲电话,决意给爸一个拥抱
③   
④   
21.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
22.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林海这一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23.简要分析本文第 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24.有人认为林海因为工作忙,不能与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情有可原;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林海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不及时对父亲尽孝。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4九上·泸溪月考)现代文阅读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李斌
①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②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观,人们对成功的渴求,正像草木蔓发、花朵向阳,让世间充满希望和色彩。然而,从来少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成功规律。
③有句话说得好,“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分秒时间的价值,正在于它们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每一个细部针脚。看得见成功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无限,更要看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孤寂和艰辛。看得见民谣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④追求快速成功固是人们的普遍心态,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时慢一些反而可以弯道超车。安营扎寨、步步为营的耐心,同披坚执锐、长驱直入的热烈,并不矛盾。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慢是成事出活的基础,坐足冷板凳,攒够基本功,最后月中折桂是必然。
⑤专注于日积月累,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然而,也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变换奋斗目标如同看电视换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世间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倘若被急躁和盲目所驱使,急不可耐、急于求成,到头来只会是万事归空、一无所成。
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的大千世界,但一望無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6.选文③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最后一段(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8.你是怎么理解文章标题的?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9.(2024九上·泸溪月考)按要求作文
初三生活是悬在高空的那轮明月,映照着我们拼搏的足迹;初三生活是一杯加入了方糖的黑咖啡,记录着我们的酸甜苦辣;初三生活是一树繁花,绽放出青春的芳华。身在初三的你正在为梦想而拼搏着、奋进着,对这段扎根的时光你肯定有很多感慨。
请以“初三是▲”为题,用笔记下这段让你想起来感慨万千的岁月吧。
要求: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⑵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⑶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⑷将题目补充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错误,“忧戚(qì)”:“戚” 正确读音应为 “qī”,意为忧愁、悲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骋婷” 应为 “娉婷”,“娉婷” 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承着椽子的上端;身负重担的人、能担负责任的人材;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脊梁: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栋梁”主要是指有用人,而“脊梁”更多的是指精神支柱,此处主语是“英雄”,用“脊梁”更好;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根据语境,因为是与“信仰坚定”并列,所以应用“视死如归”;百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不依不饶,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用褒义词,应用“百折不挠”;缅怀:遥念、追思;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沉湎,沉溺,耽于。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彩。根据语境,“沉湎”与后面“先烈”搭配不当,且含消极意,不能用,此处应用“缅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答案】B
【知识点】不合逻辑;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有误,用词重复,“约”“左右”去掉其一;
B.正确;
C.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D.有误,否定不当,去掉“不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有误,“基础设施”是偏正短语。
B.有误,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
C.正确。
D.有误,这句话是递进关系复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D
【知识点】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范仲淹作《岳阳楼记》,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体现自己与迁客骚人不同的悲喜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情怀,并非“自己与迁客骚人、古仁人不同的悲喜情怀”。该项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词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将高原比作奔跑的蜡象。“舞” 和 “驰” 两个动词赋予了原本静止的山和高原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国雪景的磅礴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土地深沉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以设问的形式直抒胸臆,直白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是全诗的情感核心和主题所在。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中,“朝”“夕” 明确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描绘了洞庭湖在早晨阳光明媚和傍晚天色阴沉时不同的景象,展现了其景象随时间变化而多姿多彩的特点。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体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怀,与 “传承红色基因,热爱祖国,心怀天下” 的要求相契合。
故答案为:(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8.示例一:文天祥狱中拒降元示例二:林则徐虎门销大烟。
9.示例:假如我是一泓清泉;我愿为祖国留下一份清澈。
10.示例:推荐歌曲名称《国家》;推荐理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不可分。《国家》的歌词虽然平实,但却能唱出不平凡的家国情怀。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语言得体;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小标题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写作意图。
(2)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3)本题考查推荐语。“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一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8.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仿照示例样式,将你要讲的爱国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好让同学们迅速了解故事内容。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文天祥狱中拒降元
示例二:林则徐虎门销大烟。
9.本题考查仿写。前面几句是假设性比喻句,续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句式特点,同时要围绕“爱国”的主题来写。
故答案为:示例:假如我是一泓清泉,我愿为祖国留下一份清澈。
10.本题考查对爱国歌曲的了解及表达能力,推荐的歌曲需是广为人知的爱国歌曲,理由要结合歌曲的内容、情感或影响力,体现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推荐歌曲名称《国家》。推荐理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不可分。《国家》的歌词虽然平实,但却能唱出不平凡的家国情怀。
【答案】11.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阳
12.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故答案为:蒋正涵;《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太阳
12.A.有误,“高傲自负”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应用“乐观自信”。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3.清;异
14.流露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孤寂落寞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悲伤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本诗前两句意为: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清”与“异”表现了清溪水色远比其他的江水都要清澈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清溪水色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清;异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以及情感的理解。“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意思是快到晚上猩猩开始哀啼,空让悲伤感染远行游子。尾联叙写快到晚上时,猩猩开始哀啼,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空悲远游子”中的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的漂泊无依。诗人离开繁华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虽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孤寂之感。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作者报国无门的落寞郁闷的情怀。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流露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孤寂落寞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悲伤之情。
【答案】15.曾经;因为;遮盖;以……为乐
16.C
17.D
18.①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19.相同点: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人生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在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共享幸福和快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 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15.A.句意:曾经探求。尝,曾经。B.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C句意: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D.句意: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以……为乐。
故答案为:
16.A.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而:表承接/句意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而:表转折。
B.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句意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
D.句意为:太守回去,宾客们也跟着回去。归:回去/句意为: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归:女子出嫁。
故答案为:
17.ABC.正确。
D.有误,D 项“‘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胸襟与强烈的责任感”说法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②中重点词语有:乐,欢乐;以,用。
故答案为: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与分析。《岳阳楼记》中的“乐”: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乐”是建立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古仁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乐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的,当天下人都快乐了,古仁人才能快乐,这体现了一种将个人的快乐与天下人的快乐紧密相连的思想,包含着与民同乐的内涵。《醉翁亭记》中的“乐”:欧阳修在文中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快乐是因为看到众人游玩的快乐而快乐,“醉能同其乐”更是直接表达了太守与众人一起享受快乐,这是典型的与民同乐的体现。所以两篇文章中的“乐”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人生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人生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在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共享幸福和快乐。
【答案】20.林海很久未回老家了,欠爸一个拥抱;爸去世时,林海给了爸拥抱。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家比作天上的月亮,强调了距离之远,“美丽万分”形象生动地说明故乡之美,也凸显出林海平时工作繁忙,林海无法脱身回乡看望双亲的无奈。
22.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说明他重亲情、孝顺、懂事;林海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说明他懂得反思、孝顺父母;林海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信守承诺;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最终感受父亲熟悉而又陌生的“拥抱”说明他深爱父亲。
23.故事结尾戛然而止,用语言简明却营造了引人深思的效果,达到了更强的戏剧张力;结尾的点睛之笔,含蓄点明文章主题;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24.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文中写道,“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说明当时林海向双亲告别时,“时候已经不早了”,着急赶路;同时,由于他热爱双亲,离别时热泪盈眶,怕双亲看到自己失态不放心,所以不敢再耽搁下去,来不及拥抱父亲,扭头踏上归途。可以理解。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应该给父亲一个拥抱。即使当时错过,也应该过后表示来弥补遗憾。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0.本题考查文章脉络的梳理。阅读全文,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可以看出相关的情节内容。林海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接到母亲电话,决定弥补这个缺憾,给爸一个拥抱;林海很久未回老家了,欠爸一个拥抱;当他回到家时爸去世了,他给了爸拥抱。
故答案为:①林海很久未回老家了,欠爸一个拥抱②爸去世时,林海给了爸拥抱。
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前后语境,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看文中画线句子: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老家比作天上的月亮,强调了距离之远,“美丽万分”形象生动地说明故乡之美,也凸显出林海平时工作繁忙,林海无法脱身回乡看望双亲的无奈。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家比作天上的月亮,强调了距离之远,“美丽万分”形象生动地说明故乡之美,也凸显出林海平时工作繁忙,林海无法脱身回乡看望双亲的无奈。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林海是一个孝顺、懂事理、热爱双亲的人。文中写道,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可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林海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反思、孝顺父母的人;林海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可看出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文中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故答案为: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说明他重亲情、孝顺、懂事;林海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说明他懂得反思、孝顺父母;林海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信守承诺;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最终感受父亲熟悉而又陌生的“拥抱”说明他深爱父亲。
23.本题考查文段赏析。第 段写道,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可以看出,文章写到这里,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林海虽然弥补了那个缺失的拥抱,但父亲却永远也不会知道了,林海永远也不会得到父亲的谅解了;这一段是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主题,告诉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故答案为:故事结尾戛然而止,用语言简明却营造了引人深思的效果,达到了更强的戏剧张力;结尾的点睛之笔,含蓄点明文章主题;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2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有人认为林海因为工作忙,不能与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情有可原;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林海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不及时对父亲尽孝。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同意第一种说法。文中写道,“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说明当时林海向双亲告别时,“时候已经不早了”,着急赶路;同时,由于他热爱双亲,离别时热泪盈眶,怕双亲看到自己失态不放心,所以不敢再耽搁下去,于是来不及拥抱父亲,扭头踏上归途。可以理解。
同意第二种说法。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应该给父亲一个拥抱。即使当时错过,也应该过后即使弥补缺憾。
故答案为: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文中写道,“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说明当时林海向双亲告别时,“时候已经不早了”,着急赶路;同时,由于他热爱双亲,离别时热泪盈眶,怕双亲看到自己失态不放心,所以不敢再耽搁下去,来不及拥抱父亲,扭头踏上归途。可以理解。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应该给父亲一个拥抱。即使当时错过,也应该过后表示来弥补遗憾。
【答案】25.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26.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示例,阐述了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这个道理,极具说服力。
27.通过列举塞罕坝机械林场年轻人植树造林终获成功的事例,对文章的论点进行了补充论证,并深化了中心论点。
28.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启示:做一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在厚积薄发中慢慢成长,或者做大事的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中心论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5.(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首先,本文题目明确了厚积薄发的主题;其次,开头所引名言也在论证日积月累的观点,根据第②段“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成功规律”和第三段贾岛、冯友兰等的事例得出“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的结论;接下来,④段论述了“追求快速成功固是人们的普遍心态,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⑤段论述了“专注于日积月累,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最后,又借助塞罕坝林场年轻人的事例进行补充论述。因此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故答案为: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2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根据③段“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可知本段是通过列举两位名人的事例进行论证,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是在每一天的推敲思考中寻得最佳诗句,冯友兰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巨著,也是慢工细活一丝不苟,因此本段通过列举这二人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的观点。
故答案为: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示例,阐述了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这个道理,极具说服力。
2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⑥段“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的大千世界,但一望无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这些词句表现了塞罕坝林场年轻人踏实肯干、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的成功对文章论点“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起到了补充论证的作用;结合塞罕坝林场工人的事例和“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的句子不难看出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祛除浮躁才能有所成就,对本文的中心论点,又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故答案为:通过列举塞罕坝机械林场年轻人植树造林终获成功的事例,对文章的论点进行了补充论证,并深化了中心论点。
28.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启示。理台下的“十年功”和台上的“一分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年功”强调了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分钟”表明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题目可以理解成只有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启示:结合题目的含义和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可以获得很多启示,比如做一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在厚积薄发中慢慢成长,或者做大事的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等。
故答案为: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启示:做一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在厚积薄发中慢慢成长,或者做大事的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9.【答案】例文:
初三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早读课的铃声像块投入静水的石头,在教室漾开层层叠叠的读书声。我盯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知识点,眼皮却像坠了铅块,昨晚熬到凌晨的疲惫还在骨头缝里打盹。同桌用胳膊肘轻轻撞了撞我,她的课本上早已画满红黄绿三色标记,“别走神,这页的古诗文默写可是高频考点”。我掐了把自己的大腿,把哈欠硬生生憋回去 —— 这场与惰性的较量,从每天清晨就已打响。
数学周测的试卷发下来时,最后两道大题的空白处像两只嘲弄的眼睛。我攥着笔的手沁出冷汗,耳边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心跳却比笔尖更快。上周晚自习,我对着同类型的压轴题啃了整整两小时,草稿纸写满三张,最终还是向老师请教才弄懂。可此刻那些解题思路像断了线的珠子,在脑海里滚来滚去却凑不成完整的链条。下课铃响时,我咬着牙在空白处写下 “解:”,哪怕只能写一个公式,也不能让退缩占了上风。
走廊里的倒计时牌每天撕去一页,像在给这场较量倒数。有次深夜刷题,窗外的月光把树影投在试卷上,像幅模糊的水墨画。我对着一道物理题发愣,公式在眼前晃来晃去,倦意像潮水般漫上来。桌上的保温杯里,妈妈早上灌的枸杞水早已凉透,杯壁上还留着她贴的便签:“慢慢来,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我重新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想起上次模考后,对着成绩单掉眼泪时,班主任说的 “真正的对手不是排名,是那个想放弃的自己”。
运动会那天,班级接力赛少了个人,体育委员硬把我推上跑道。站在第四棒的位置,我的腿肚子直打颤 —— 从小到大,我都是运动会观众席上的常客。发令枪响时,前三棒的同学拼尽全力奔跑,接力棒传到我手里的瞬间,掌心的温度烫得惊人。风在耳边呼啸,我几乎看不清前方的跑道,只知道不能停下脚步。当身体越过终点线的刹那,全班同学的欢呼像潮水般将我淹没,原来战胜怯懦的感觉,比任何分数都更让人踏实。
最近一次模拟考,我的名字终于出现在进步榜的前列。拿着试卷走出办公室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廊里遇见正在给黑板报画插画的美术课代表,她的粉笔下,一只破茧的蝴蝶正振翅欲飞。“这是给咱们班画的,” 她笑着指给我看,“你看,蝴蝶要挣破茧的时候,肯定也觉得疼吧。”
晚自习的灯光把我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正在攀爬的蜗牛。我看着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的错题,突然明白这场较量从来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在与惰性对抗时学会坚持,在面对怯懦时懂得勇敢,在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能笑着对自己说 “再试一次”。
倒计时牌只剩下最后三十天,可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盯着数字焦虑。因为我知道,当这场与自己的较量落幕时,无论结果如何,那些在晨光里背书、在深夜里刷题、在跑道上奔跑的身影,早已在时光里刻下了最珍贵的勋章。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三段关于初三生活的比喻句,分别将初三生活比作高空明月、加方糖的黑咖啡、一树繁花,核心话题围绕初三生活展开,展现了初三生活中拼搏、酸甜苦辣与青春芳华等特点,为写作提供了情感和内容方向。
【题干分析】 ①材料中,“悬在高空的那轮明月,映照着我们拼搏的足迹” 强调初三的拼搏;“一杯加入了方糖的黑咖啡,记录着我们的酸甜苦辣” 体现初三生活的多样滋味;“一树繁花,绽放出青春的芳华” 突出初三的青春与成长。这些内容点明了初三生活的核心要素:拼搏、情感体验、成长。 ②写作思路:开头可结合材料中的比喻,引出自己对初三生活的独特感受,点明补充完整的题目内涵。中间部分,可选取具体事例,如课堂上的专注、考试后的喜悦或失落、与同学共同奋斗的场景等,从不同角度展现初三生活的特点,体现 “拼搏”“酸甜苦辣”“青春芳华” 等元素。结尾则升华情感,表达对这段时光的感慨与珍视。 学生易出现的写作误区:一是内容空洞,只泛泛而谈初三生活,缺乏具体事例支撑;二是详略不当,可能过多描写某一方面(如仅写学习的苦),忽略初三生活的多样性;三是情感表达生硬,未能将自身真实感受融入文字。开头可以用一个与初三相关的场景描写引入,比如 “晚自习的灯光下,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是初三最熟悉的旋律”;事例素材可选取自己某次重要考试的经历、和同学一起攻克难题的过程等;结尾可以呼应开头的比喻,如 “初三这颗被汗水浇灌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花朵”。
【立意提取】
1.初三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奔跑,写作角度:围绕初三的拼搏与坚持,写在学习赛道上不断向前、突破自我的经历。
2.初三是一部五味杂陈的电影,写作角度:通过记录课堂、考试、与师生相处等片段,展现初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其丰富性。
3.初三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写作角度:聚焦初三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坚定,体现克服困难后的成熟。
【点评】 这篇文章以 “与自己较量” 为核心,用早读、考试、运动会等具体场景串联初三生活,细节生动,如同学的提醒、妈妈的便签等,让情感真实可触,结尾升华主题,凸显初三的成长意义。
1 / 1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1.(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谷穗(suì) 妖娆(ráo) 浩浩汤汤(shānɡ)
B.冠冕(guān) 忧戚(qì) 丰润(rùn) 不省人事(xǐnɡ)
C.骚人(sāo) 谪守(zhé) 伛偻(lǚ) 日星隐曜(yào)
D.觥筹(gōng) 折本(shé) 星宿(xiù) 淫雨霏霏(fēi)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
B.错误,“忧戚(qì)”:“戚” 正确读音应为 “qī”,意为忧愁、悲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琅琊 骋婷 飘逸 水落石出
B.流盼 呢喃 篝火 雾凇沆砀
C.天骄 折腰 摇曳 岸芷汀兰
D.阴翳 惊骇 毳衣 山肴野蔌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骋婷” 应为 “娉婷”,“娉婷” 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4九上·泸溪月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____,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____、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____先烈,更是为了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栋梁 视死如归 不依不饶 缅怀
B.栋梁 大义凛然 不依不饶 沉湎
C.脊梁 大义凛然 百折不挠 沉湎
D.脊梁 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缅怀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分析】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承着椽子的上端;身负重担的人、能担负责任的人材;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脊梁: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栋梁”主要是指有用人,而“脊梁”更多的是指精神支柱,此处主语是“英雄”,用“脊梁”更好;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根据语境,因为是与“信仰坚定”并列,所以应用“视死如归”;百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不依不饶,形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用褒义词,应用“百折不挠”;缅怀:遥念、追思;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沉湎,沉溺,耽于。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彩。根据语境,“沉湎”与后面“先烈”搭配不当,且含消极意,不能用,此处应用“缅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娄底“材料谷”拥有规模以上材料企业247家,去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526亿元左右。
B.阅读课堂不但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C.是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
D.为了防止溺水事故不再发生,一入夏季,各校迅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防溺水宣传活动。
【答案】B
【知识点】不合逻辑;重复啰嗦;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有误,用词重复,“约”“左右”去掉其一;
B.正确;
C.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D.有误,否定不当,去掉“不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得难受”是补充短语,“基础设施”是主谓短语,“重视语文”是动宾短语。
B.“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了比输的修辞。
C.“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是并列关系复句。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有误,“基础设施”是偏正短语。
B.有误,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
C.正确。
D.有误,这句话是递进关系复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2024九上·泸溪月考)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化身一只鸟,通过对土地的歌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向太阳》中借歌颂太阳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B.《醉翁亭记》中虚词的妙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文中21个“也”字,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有一股任性自得的惬意和舒卷自如的趣味,成了当时文人讨论的热门话题。
C.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醉翁亭记》。
D.古人常常会通过山水名胜寄托自己忧乐的情怀。北宋范文正公作《岳阳楼记》,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体现自己与迁客骚人、古仁人不同的悲喜情怀;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醉翁亭记》,寄情山水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答案】D
【知识点】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范仲淹作《岳阳楼记》,通过描绘洞庭湖的景色,体现自己与迁客骚人不同的悲喜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情怀,并非“自己与迁客骚人、古仁人不同的悲喜情怀”。该项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2024九上·泸溪月考)古诗文名句默写;用课文原句填空。
(1)《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   ”。
(2)《我爱这土地》中直接抒情,表达主题的诗句是“   ,   ”。
(3)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是“   ,   ”。
(4)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热爱祖国,心怀天下,树立“   ,   ”《岳阳楼记》的远大理想。
【答案】(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词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将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将高原比作奔跑的蜡象。“舞” 和 “驰” 两个动词赋予了原本静止的山和高原动态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国雪景的磅礴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土地深沉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以设问的形式直抒胸臆,直白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是全诗的情感核心和主题所在。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中,“朝”“夕” 明确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描绘了洞庭湖在早晨阳光明媚和傍晚天色阴沉时不同的景象,展现了其景象随时间变化而多姿多彩的特点。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体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怀,与 “传承红色基因,热爱祖国,心怀天下” 的要求相契合。
故答案为:(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024九上·泸溪月考)综合性学习
孟子说:“人有恒言,皆‘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七年级(1)班举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活动一:爱国标题我来拟】为了让同学们更迅速地了解你要讲的爱国故事,请你仿照下面的小标题为你要讲的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故事一:邓稼先荒漠研氢弹
故事二:袁隆平田间育水稻
故事三:   
9.【活动二:爱国诗歌我来补】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请仿照例句,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祖国献上一点嫩绿;   ,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祖国留下一丝甘甜。
10.【活动三:爱国歌曲我来唱】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选出大家最想唱的爱国歌曲,请你完成下面问卷内容。
推荐歌曲名称:《   》
推荐理由:   
【答案】8.示例一:文天祥狱中拒降元示例二:林则徐虎门销大烟。
9.示例:假如我是一泓清泉;我愿为祖国留下一份清澈。
10.示例:推荐歌曲名称《国家》;推荐理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不可分。《国家》的歌词虽然平实,但却能唱出不平凡的家国情怀。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语言得体;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小标题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写作意图。
(2)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3)本题考查推荐语。“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一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8.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仿照示例样式,将你要讲的爱国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好让同学们迅速了解故事内容。言简意赅,表达清晰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文天祥狱中拒降元
示例二:林则徐虎门销大烟。
9.本题考查仿写。前面几句是假设性比喻句,续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句式特点,同时要围绕“爱国”的主题来写。
故答案为:示例:假如我是一泓清泉,我愿为祖国留下一份清澈。
10.本题考查对爱国歌曲的了解及表达能力,推荐的歌曲需是广为人知的爱国歌曲,理由要结合歌曲的内容、情感或影响力,体现爱国主义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推荐歌曲名称《国家》。推荐理由:“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不可分。《国家》的歌词虽然平实,但却能唱出不平凡的家国情怀。
(2024九上·泸溪月考)名著导读
11.艾青(1910--1996),原名   ,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   ,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20世纪30年代,其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   。
12.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忍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赞叹,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答案】11.蒋正涵;《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阳
12.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故答案为:蒋正涵;《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太阳
12.A.有误,“高傲自负”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应用“乐观自信”。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024九上·泸溪月考)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②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③,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星星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①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游池州时所作。②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③新安江发源于徽州,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会合,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13.本诗第一、二句中“   ”字和“   ”字写出了清溪水色的特点。
14.全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3.清;异
14.流露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孤寂落寞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悲伤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本诗前两句意为: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清”与“异”表现了清溪水色远比其他的江水都要清澈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清溪水色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清;异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以及情感的理解。“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意思是快到晚上猩猩开始哀啼,空让悲伤感染远行游子。尾联叙写快到晚上时,猩猩开始哀啼,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空悲远游子”中的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的漂泊无依。诗人离开繁华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虽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孤寂之感。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作者报国无门的落寞郁闷的情怀。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流露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孤寂落寞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悲伤之情。
(2024九上·泸溪月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目。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A.尝求   
B.不以物喜   
C.阴翳   
D.乐其乐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醉翁之意不在酒
C.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男有分,女有归
17.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以记叙描写为主。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胸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9.甲、乙两文中“乐”有何相同点,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在原文画线的句子中展现的思想,在当经社会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15.曾经;因为;遮盖;以……为乐
16.C
17.D
18.①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19.相同点: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人生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在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共享幸福和快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 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15.A.句意:曾经探求。尝,曾经。B.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C句意: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D.句意: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以……为乐。
故答案为:
16.A.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而:表承接/句意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而:表转折。
B.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句意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
D.句意为:太守回去,宾客们也跟着回去。归:回去/句意为: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归:女子出嫁。
故答案为:
17.ABC.正确。
D.有误,D 项“‘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胸襟与强烈的责任感”说法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故答案为: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②中重点词语有:乐,欢乐;以,用。
故答案为: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与分析。《岳阳楼记》中的“乐”: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乐”是建立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古仁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乐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的,当天下人都快乐了,古仁人才能快乐,这体现了一种将个人的快乐与天下人的快乐紧密相连的思想,包含着与民同乐的内涵。《醉翁亭记》中的“乐”:欧阳修在文中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快乐是因为看到众人游玩的快乐而快乐,“醉能同其乐”更是直接表达了太守与众人一起享受快乐,这是典型的与民同乐的体现。所以两篇文章中的“乐”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人生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人生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关注社会民生,在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他人共享幸福和快乐。
(2024九上·泸溪月考)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
最后一次拥抱
许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的机关单位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给,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林海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林海一听,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他的心脏像被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当他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我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林海好不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了?
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一样。
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20.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②接到母亲电话,决意给爸一个拥抱
③   
④   
21.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
22.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林海这一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23.简要分析本文第 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24.有人认为林海因为工作忙,不能与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情有可原;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林海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不及时对父亲尽孝。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林海很久未回老家了,欠爸一个拥抱;爸去世时,林海给了爸拥抱。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家比作天上的月亮,强调了距离之远,“美丽万分”形象生动地说明故乡之美,也凸显出林海平时工作繁忙,林海无法脱身回乡看望双亲的无奈。
22.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说明他重亲情、孝顺、懂事;林海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说明他懂得反思、孝顺父母;林海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信守承诺;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最终感受父亲熟悉而又陌生的“拥抱”说明他深爱父亲。
23.故事结尾戛然而止,用语言简明却营造了引人深思的效果,达到了更强的戏剧张力;结尾的点睛之笔,含蓄点明文章主题;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24.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文中写道,“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说明当时林海向双亲告别时,“时候已经不早了”,着急赶路;同时,由于他热爱双亲,离别时热泪盈眶,怕双亲看到自己失态不放心,所以不敢再耽搁下去,来不及拥抱父亲,扭头踏上归途。可以理解。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应该给父亲一个拥抱。即使当时错过,也应该过后表示来弥补遗憾。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0.本题考查文章脉络的梳理。阅读全文,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可以看出相关的情节内容。林海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接到母亲电话,决定弥补这个缺憾,给爸一个拥抱;林海很久未回老家了,欠爸一个拥抱;当他回到家时爸去世了,他给了爸拥抱。
故答案为:①林海很久未回老家了,欠爸一个拥抱②爸去世时,林海给了爸拥抱。
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前后语境,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看文中画线句子: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老家比作天上的月亮,强调了距离之远,“美丽万分”形象生动地说明故乡之美,也凸显出林海平时工作繁忙,林海无法脱身回乡看望双亲的无奈。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家比作天上的月亮,强调了距离之远,“美丽万分”形象生动地说明故乡之美,也凸显出林海平时工作繁忙,林海无法脱身回乡看望双亲的无奈。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林海是一个孝顺、懂事理、热爱双亲的人。文中写道,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可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林海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反思、孝顺父母的人;林海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可看出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文中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故答案为: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说明他重亲情、孝顺、懂事;林海接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说明他懂得反思、孝顺父母;林海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信守承诺;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最终感受父亲熟悉而又陌生的“拥抱”说明他深爱父亲。
23.本题考查文段赏析。第 段写道,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可以看出,文章写到这里,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林海虽然弥补了那个缺失的拥抱,但父亲却永远也不会知道了,林海永远也不会得到父亲的谅解了;这一段是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主题,告诉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故答案为:故事结尾戛然而止,用语言简明却营造了引人深思的效果,达到了更强的戏剧张力;结尾的点睛之笔,含蓄点明文章主题;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亲情。
2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有人认为林海因为工作忙,不能与父亲说上最后一句话,情有可原;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林海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不及时对父亲尽孝。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同意第一种说法。文中写道,“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说明当时林海向双亲告别时,“时候已经不早了”,着急赶路;同时,由于他热爱双亲,离别时热泪盈眶,怕双亲看到自己失态不放心,所以不敢再耽搁下去,于是来不及拥抱父亲,扭头踏上归途。可以理解。
同意第二种说法。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应该给父亲一个拥抱。即使当时错过,也应该过后即使弥补缺憾。
故答案为: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说法。文中写道,“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说明当时林海向双亲告别时,“时候已经不早了”,着急赶路;同时,由于他热爱双亲,离别时热泪盈眶,怕双亲看到自己失态不放心,所以不敢再耽搁下去,来不及拥抱父亲,扭头踏上归途。可以理解。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说法。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看似无意的“拥抱”,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应该给父亲一个拥抱。即使当时错过,也应该过后表示来弥补遗憾。
(2024九上·泸溪月考)现代文阅读
“十年功”托举“一分钟”
李斌
①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②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观,人们对成功的渴求,正像草木蔓发、花朵向阳,让世间充满希望和色彩。然而,从来少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成功规律。
③有句话说得好,“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分秒时间的价值,正在于它们构成的是鸿篇巨制的每一个细部针脚。看得见成功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无限,更要看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窗苦读的孤寂和艰辛。看得见民谣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见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④追求快速成功固是人们的普遍心态,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慢一些反而可以跑得更远。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时慢一些反而可以弯道超车。安营扎寨、步步为营的耐心,同披坚执锐、长驱直入的热烈,并不矛盾。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慢是成事出活的基础,坐足冷板凳,攒够基本功,最后月中折桂是必然。
⑤专注于日积月累,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然而,也有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或是变换奋斗目标如同看电视换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世间事往往遵循这样的规律。倘若被急躁和盲目所驱使,急不可耐、急于求成,到头来只会是万事归空、一无所成。
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的大千世界,但一望無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26.选文③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最后一段(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8.你是怎么理解文章标题的?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25.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26.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示例,阐述了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这个道理,极具说服力。
27.通过列举塞罕坝机械林场年轻人植树造林终获成功的事例,对文章的论点进行了补充论证,并深化了中心论点。
28.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启示:做一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在厚积薄发中慢慢成长,或者做大事的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中心论点;议论文文本;评价启示、反思感悟等开放类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2)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5.(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首先,本文题目明确了厚积薄发的主题;其次,开头所引名言也在论证日积月累的观点,根据第②段“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扣紧功到自然成的成功规律”和第三段贾岛、冯友兰等的事例得出“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的结论;接下来,④段论述了“追求快速成功固是人们的普遍心态,扎实积累才是生命的积极存在”,⑤段论述了“专注于日积月累,成功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最后,又借助塞罕坝林场年轻人的事例进行补充论述。因此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故答案为: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
2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根据③段“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可知本段是通过列举两位名人的事例进行论证,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是在每一天的推敲思考中寻得最佳诗句,冯友兰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巨著,也是慢工细活一丝不苟,因此本段通过列举这二人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的观点。
故答案为: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示例,阐述了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这个道理,极具说服力。
2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⑥段“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人说,外面的世界“太热了”,他们宁愿选择一棵一棵地造林种树。他们可能错过了精彩的大千世界,但一望无际的林海,却诉说着他们的成功”这些词句表现了塞罕坝林场年轻人踏实肯干、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的成功对文章论点“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起到了补充论证的作用;结合塞罕坝林场工人的事例和“祛除虚浮之气,给梦想一个蓄力驿站,给精彩一个释放空间,人生自然充实而潇洒”的句子不难看出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祛除浮躁才能有所成就,对本文的中心论点,又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故答案为:通过列举塞罕坝机械林场年轻人植树造林终获成功的事例,对文章的论点进行了补充论证,并深化了中心论点。
28.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启示。理台下的“十年功”和台上的“一分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年功”强调了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分钟”表明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题目可以理解成只有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启示:结合题目的含义和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其实才是立长青之业、达天地之远的不二法门”可以获得很多启示,比如做一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在厚积薄发中慢慢成长,或者做大事的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等。
故答案为: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启示:做一件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在厚积薄发中慢慢成长,或者做大事的人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9.(2024九上·泸溪月考)按要求作文
初三生活是悬在高空的那轮明月,映照着我们拼搏的足迹;初三生活是一杯加入了方糖的黑咖啡,记录着我们的酸甜苦辣;初三生活是一树繁花,绽放出青春的芳华。身在初三的你正在为梦想而拼搏着、奋进着,对这段扎根的时光你肯定有很多感慨。
请以“初三是▲”为题,用笔记下这段让你想起来感慨万千的岁月吧。
要求: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⑵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⑶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⑷将题目补充完整。
【答案】例文:
初三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早读课的铃声像块投入静水的石头,在教室漾开层层叠叠的读书声。我盯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知识点,眼皮却像坠了铅块,昨晚熬到凌晨的疲惫还在骨头缝里打盹。同桌用胳膊肘轻轻撞了撞我,她的课本上早已画满红黄绿三色标记,“别走神,这页的古诗文默写可是高频考点”。我掐了把自己的大腿,把哈欠硬生生憋回去 —— 这场与惰性的较量,从每天清晨就已打响。
数学周测的试卷发下来时,最后两道大题的空白处像两只嘲弄的眼睛。我攥着笔的手沁出冷汗,耳边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心跳却比笔尖更快。上周晚自习,我对着同类型的压轴题啃了整整两小时,草稿纸写满三张,最终还是向老师请教才弄懂。可此刻那些解题思路像断了线的珠子,在脑海里滚来滚去却凑不成完整的链条。下课铃响时,我咬着牙在空白处写下 “解:”,哪怕只能写一个公式,也不能让退缩占了上风。
走廊里的倒计时牌每天撕去一页,像在给这场较量倒数。有次深夜刷题,窗外的月光把树影投在试卷上,像幅模糊的水墨画。我对着一道物理题发愣,公式在眼前晃来晃去,倦意像潮水般漫上来。桌上的保温杯里,妈妈早上灌的枸杞水早已凉透,杯壁上还留着她贴的便签:“慢慢来,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我重新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想起上次模考后,对着成绩单掉眼泪时,班主任说的 “真正的对手不是排名,是那个想放弃的自己”。
运动会那天,班级接力赛少了个人,体育委员硬把我推上跑道。站在第四棒的位置,我的腿肚子直打颤 —— 从小到大,我都是运动会观众席上的常客。发令枪响时,前三棒的同学拼尽全力奔跑,接力棒传到我手里的瞬间,掌心的温度烫得惊人。风在耳边呼啸,我几乎看不清前方的跑道,只知道不能停下脚步。当身体越过终点线的刹那,全班同学的欢呼像潮水般将我淹没,原来战胜怯懦的感觉,比任何分数都更让人踏实。
最近一次模拟考,我的名字终于出现在进步榜的前列。拿着试卷走出办公室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廊里遇见正在给黑板报画插画的美术课代表,她的粉笔下,一只破茧的蝴蝶正振翅欲飞。“这是给咱们班画的,” 她笑着指给我看,“你看,蝴蝶要挣破茧的时候,肯定也觉得疼吧。”
晚自习的灯光把我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正在攀爬的蜗牛。我看着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的错题,突然明白这场较量从来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在与惰性对抗时学会坚持,在面对怯懦时懂得勇敢,在无数个想放弃的瞬间,能笑着对自己说 “再试一次”。
倒计时牌只剩下最后三十天,可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盯着数字焦虑。因为我知道,当这场与自己的较量落幕时,无论结果如何,那些在晨光里背书、在深夜里刷题、在跑道上奔跑的身影,早已在时光里刻下了最珍贵的勋章。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三段关于初三生活的比喻句,分别将初三生活比作高空明月、加方糖的黑咖啡、一树繁花,核心话题围绕初三生活展开,展现了初三生活中拼搏、酸甜苦辣与青春芳华等特点,为写作提供了情感和内容方向。
【题干分析】 ①材料中,“悬在高空的那轮明月,映照着我们拼搏的足迹” 强调初三的拼搏;“一杯加入了方糖的黑咖啡,记录着我们的酸甜苦辣” 体现初三生活的多样滋味;“一树繁花,绽放出青春的芳华” 突出初三的青春与成长。这些内容点明了初三生活的核心要素:拼搏、情感体验、成长。 ②写作思路:开头可结合材料中的比喻,引出自己对初三生活的独特感受,点明补充完整的题目内涵。中间部分,可选取具体事例,如课堂上的专注、考试后的喜悦或失落、与同学共同奋斗的场景等,从不同角度展现初三生活的特点,体现 “拼搏”“酸甜苦辣”“青春芳华” 等元素。结尾则升华情感,表达对这段时光的感慨与珍视。 学生易出现的写作误区:一是内容空洞,只泛泛而谈初三生活,缺乏具体事例支撑;二是详略不当,可能过多描写某一方面(如仅写学习的苦),忽略初三生活的多样性;三是情感表达生硬,未能将自身真实感受融入文字。开头可以用一个与初三相关的场景描写引入,比如 “晚自习的灯光下,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是初三最熟悉的旋律”;事例素材可选取自己某次重要考试的经历、和同学一起攻克难题的过程等;结尾可以呼应开头的比喻,如 “初三这颗被汗水浇灌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花朵”。
【立意提取】
1.初三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奔跑,写作角度:围绕初三的拼搏与坚持,写在学习赛道上不断向前、突破自我的经历。
2.初三是一部五味杂陈的电影,写作角度:通过记录课堂、考试、与师生相处等片段,展现初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其丰富性。
3.初三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写作角度:聚焦初三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坚定,体现克服困难后的成熟。
【点评】 这篇文章以 “与自己较量” 为核心,用早读、考试、运动会等具体场景串联初三生活,细节生动,如同学的提醒、妈妈的便签等,让情感真实可触,结尾升华主题,凸显初三的成长意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