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2024九上·开福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中广雅中学举办 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表彰大会。下面是李老师的发言稿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从课间总嬉闹、凡事爱(chěng néng)____的小孩变成了彬彬有礼的少年。①你们遵守规定,处事不再一意孤行;你们汲取知识,好胜之心与日俱增。老师知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你一定很累!惘然与惶恐不时席卷。但请你相信,持之以恒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②卑之无甚高论,坐言不如起行是广雅中学所赓续的精神血脉。③作为广雅学子,我们要践行并领悟这一理念,让自己成为“一代天娇”,成为父母和学校的骄傲。孩子们,初三这一年,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实事求是。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在顶峰相见。1.下面是某位同学对这段文字做的字音字形及词义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注意积累常见的字音字形,文段中“chěng néng”一词字音正确,字形为“逞能”。B.注意字音的误读,文段中加点词语“荒秽”应该读成“(huāng suì)”。C.注意因音近造成的误写,文段中加点词语“一代天娇”应该写成“一代天骄”D.注意词语的误用,文段中加点成语“实事求是”使用错误。2.下面是某位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病,文段中划线句子①表述正确,句意明确。B.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划线句子②不需要加双引号。C.划线句子③存在语病,语病错误是成分残缺,应在“作为”前加上“我们。D.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某同学在分享学习经验时说道:“有我的不吝赐教,大家一定收获满满。”3.(2024九上·开福月考)下面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分别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B.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指家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朝廷;“伛偻提携”分别指老人与小孩。C.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D.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契诃夫笔下的菲利普夫妇。4.(2024九上·开福月考)古诗文默写(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 。”体现古仁人志士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2)《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3)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黄大年、张桂梅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杰出教师“ , 。”感天动地、大气无疆的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024九上·开福月考)综合性学习九年级(1)班举行了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5.请以“举行小说知识竞赛”为例,写出具体活动步骤。步骤一:主持人讲话(致开场白);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老师总结。6.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60字左右)(2024九上·开福月考)古诗文阅读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①此诗为宋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设想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7.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参横斗转”照应标题中的“夜”,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将到来。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自己虽遇赦,但政治险恶,已不再抱任何幻想的超然。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8.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你觉得哪个更好?请从诗歌炼字的角度加以分析。(2024九上·开福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④者三版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⑥以守,卒全其城。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⑦,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⑧常平米,多做饘⑨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着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⑩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③畚锸(bě n chā):箕畚铁锹。④沈:沉没。⑤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⑥堵:古代建筑墙的单位,长高各一丈为一堵。⑦僧牒: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⑧粜(tiào):卖米。⑨饘(zhā n)粥:稠粥。⑩ 裒(póu)羡缗(mín):集中多余的公款。缗: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缗。7橐(tuó):口袋。9.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败”字有失败、危害、毁坏等意思,依据前后语境,“城将败”中的“败”字应选“危害”之义。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中“虽”是“即使”的意思,以此推断,“虽禁军且为我尽力”中的“虽”字也可以解释为“即使”。C.“易米以救饥者”中的“易”,本义为铸造新器皿,可引申义为“替代”。此处引申为“交换”。D.“以作病坊”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以”字含义相同。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11.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由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12.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请结合诗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及本文内容,印证这句话。(2024九上·开福月考)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四版《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明确指出:安全饮用水指一个人终身饮用也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饮用水,在生命不同阶段人体敏感程度发生变化时也是如此。安全的饮用水是一切日常家庭生活所必需的,包括饮用、制作食物和个人卫生等。为保证用户饮用安全,我国目前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4月1日即将实施的GB5749-2022,均规定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并且应经消毒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相关指标及消毒剂余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摘自《关注健康,从喝水开始!您知道如何健康饮水》2023.3.22,有删改)材料二:喝水的好处维持体内正常新陈代谢:体内的很多代谢都是在液体的环境下进行的,喝水可以维持良好的代谢状态。维持体温在恒定范围: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内的水分会因为缩小的毛孔减少蒸发而保留在体内,维持体温。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水分会通过扩张的毛细血管呼吸排出体外,降低体温。对皮肤好:多喝水能够给皮肤补足充足的水分,还可以改善皮肤缺水导致的干燥、发痒等症状。保护血管:多喝水能够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改善血脂平衡血液pH值。对泌尿系统好:多饮水能够减轻泌尿系统的炎症,可以冲刷尿道,缓解肾结石和肾盂肾炎的症状,帮助利尿、清热解毒。对消化系统好:有利于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多喝水能够利于便、缓解便秘,排出体内毒素,增强抵抗力。清理肠胃:早上起床喝一杯热水,能够清洁胃肠道,减轻对胃的刺激。对呼吸系统好:能够提高呼吸道黏膜的湿润程度,进而有行的分泌抵御致病微生物的免疫成分。(摘自中国科普网)材料三:健康的饮水姿势不同年龄、身体活动和环境温度下,人们对水的需要量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在温和气候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饮水1500毫升~1700毫升,也就是7~8杯水。不同年龄段饮水推荐量不同。每个人的饮水量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喝多少水。在天气炎热、大量运动、出汗较多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少量多次饮水,建议每次饮水200 ml(1杯)。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会降低胃酸的杀菌作用,妨碍对食物的消化。少量多次才能有效缓解口干等春燥现象。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包括白开水、瓶装水、桶装水等。成年人可喝淡茶水。饮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茶水富含茶多酚等有益物质,适量喝茶有益健康。但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患者、孕妇、育龄妇女、老年人和儿童等人群,不宜饮用浓茶。饮用水的最佳温度是18℃~45℃,温度太高会烫伤我们的食管,对食管黏膜是一种伤害,易造成食管癌。温度过低,尤其大量饮用冰水会造成肠胃血管突然收缩,使供给肠胃的血液突然减少,并可能会导致胃痉挛、腹痛、恶心等。成长阶段 饮水推荐量男 女6岁 800ml7-10岁 1000ml11-13岁 1300ml 1100ml14-17岁 1400ml 1200ml18岁及以上成年人 1700ml 1500ml(摘自《缓解春燥,健康的饮水姿势你get了吗?》2023.4.24,有删改)13.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全饮用水指一个人在各个生命阶段,终身饮用也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饮用水。B.多喝水对人的身体有很多益处,如给皮肤补足充足的水分,减轻泌尿系统的炎症等。C.人们对水的需要量并不是统一的,和人的年龄、身体活动和环境温度都有着一定的关系。.D.饮水量在人体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如14~17岁的饮水推荐量为1200ml~1400ml。14.班级组织了“如何健康饮水”的主题分享活动,请结合材料三写出你的分享。(2024九上·开福月考)文学作品阅读头羊申平①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②和平来自新疆,是一头纯种细毛种公羊。生产队花高价把它买来,为的是让它对落后的本地羊群进行改造。③和平身架高大,浑身的毛长长的像披着盔甲,特别是它那一对羊角,更是出奇地漂亮:它的两角先向后弯,然后绕一个圈,再从两耳旁向前伸出来,而且两角上还布满奇异的花纹;它的力气出奇地大,队长往回赶它时它不肯走,队长抓住它的角使劲拉它,它四蹄撑地,纹丝不动。队长最后只好用一把青草把它引到瘸羊倌面前。④和平一来,本地种公羊立即黯然失色。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攥着鞭子,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宝座。过了不久,为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队里便忍痛把它杀掉了。⑤瘸羊倌哭了一场。他和那头羊感情深哩,说它懂人言人语哩,这些年风里雨里不容易哩。我发现瘸羊倌从此便恨上了和平。⑥但是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它总是精神抖擞走在前面;当羊群和别的羊群相会,其它羊群的头羊有挑衅行为时,和平总是奋勇当先,将其击败;作为众多母羊的丈夫,和平工作也十分卖力。⑦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尤其当冬天来临,一只只毛发卷曲的第一代改良羊羔出生以后,瘸羊倌的火气更大了。⑧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他说:这是羊吗?这是外国串,二毛子!瘸羊倌仍然不时念叨被杀的那只头羊。⑨那天和平和一只骚扰羊群的狗干起来,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光显你能!然后,瘸羊倌攥着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⑩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它突然后退几步,又猛地向前一冲,竟将瘸羊倌撞了个四脚朝天。瘸羊倌大骂着爬起来,去拿他的鞭子,不料和平又从后面把他撞了个嘴啃泥,吓得瘸羊倌钻进羊圈里不敢出来。 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有人从羊群旁经过,只要它看着不顺眼,就毫不客气地撞过去。一时间,村人见了和平都很害怕。 瘸羊倌就乘机说:看看,这哪里是羊,这比狼还狠哩! 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 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那些日子天旱,羊群每天要去井上饮水。井台上有个石槽,是专门饮牲口用的。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站在石槽旁,用鞭子打那些抢水拥挤的羊。和平大约看他老打羊,生气了,忽然一头撞过来,将瘸羊倌从石槽这边撞到了那边,半天没爬起来。但是这回很奇怪,瘸羊倌攥着鞭子,没有报复。 第二天,瘸羊倌照例站在石槽旁打羊,边打边瞄着和平。这回和平气更大了,它往后退、退,退出好远才旋风一般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的当儿,却见瘸羊倌嗖地向旁边一闪······ 和平就这样死了。它的头颅在石槽上开出了鲜花,两只漂亮的犄角也折断了。这份宝贵的集体财产天折了。瘸羊倌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 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选文有删改)15.小说有两条交织的情节发展线,请参照示例,完成下面的情节梳理。和平到来,瘸羊倌痛失本地头羊。→① ② →③ 16.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瘸羊倌“攥着鞭子”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17.这篇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18.小说形象的命名,往往别有意味。文中头羊以“和平”为名,有何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2024九上·开福月考)名著阅读1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题材多样,大都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奇幻的世界,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B.《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书中所记人物,上起汉代,下迄刘宋,而以魏晋为主。C.《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D.“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刘姥姥第二次到访贾府。年成好了,刘姥姥记着贾府当年的恩情,就带着一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拿给贾府的人尝尝。20.阅读下面相关名著的片段,完成小题。【片段一】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正值府尹坐衙。杨志拿着刀,和地方邻舍众人,都上厅来,一齐跪下,把刀放在面前。杨志告道:“小人原是殿司制使,为因失陷花石纲,削去本身职役,无有盘缠,将这口刀在街货卖。不期被个泼皮破落户牛二,强夺小人的刀,又用拳打小人,因此一时性起,将那人杀死。众邻舍都是证见。”众人亦替杨志告说,分诉了一回。府尹道:“既是自行前来出首,免了这厮入门的款打。”(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片段二】且说济州府尹自从受了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札付,每日理论不下。正忧闷间,只见门吏报道:“东京太师府里差府干见到厅前,有紧急公文要见相公。”府尹听的大惊道:“多管是生辰纲的事。”慌忙升厅来,与府干相见了,说道:“这件事下官已受了梁府虞候的状子,已经差缉捕的人跟捉贼人,未见踪迹。前日留守司又差人行札付到来,又经着仰尉司并缉捕观察,杖限跟捉,未曾得获。若有些动静消息,下官亲到相府回话。”府干道:“小人是太师府里心腹人。今奉太师钧旨,特差来这里要这一干人。临行时,太师亲自分付,教小人到本府,只就州衙里宿歇,立等相公要拿这七个贩枣子的并卖酒一人、在逃军官杨志各贼正身,限在十日捉拿完备,差人解赴东京。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小人也难回太师府里去,性命亦不知如何。相公不信,请看太师府里行来的钧帖。”(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对于梁山好汉上山的原因,一般有三中解释。一是认为他们被梁山人所“逼”,二是认为他们被官府或与官府有勾结的人所“逼”,三是认为他们代表官府攻打梁山,被情势所“逼”。请结合原著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杨志“上山”的原因。21.(2024九上·开福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 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C【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易错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需结合语境判断词语的正确写法及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1.B“荒秽”的正确读音为“huāng huì”(“秽”指杂草,非“sui”)故答案为:B。2.A:句子①无语病(分号分隔并列分句,逻辑清晰);B:句子②需双引号(引用俗语,标点正确)C:句子③语病为“语序不当”(应为“领悟并践行”),而非成分残缺。D:“不吝赐教”为敬辞,用于请求他人指导,此处使用错误。故答案为:C。3.【答案】C【知识点】小说文学常识;称谓;历法;科举【解析】【分析】ABD.正确。C.有误,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举人”: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4.【答案】(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志士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展示了其高尚的品格和豁达的心境。(2)《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两句诗通过“杜陵梦”和“凫雁满回塘”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思乡之情含蓄而深沉。(3)李商隐的《无题》中,描述中国杰出教师感天动地、大气无疆的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用“春蚕”和“蜡炬”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教师们无私奉献、至死方休的精神风貌,与题目中描述的黄大年、张桂梅等时代楷模的奉献精神高度契合。故答案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应对古诗文的默写要做到:①反复默写。②整体背诵。③理解大意,把握细节。首先保证会背,然后落实每一个字。【答案】5.示例:步骤二:进行小说知识竞赛;;步骤三:颁奖(评分、颁奖);6.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提起小说,你们一定不陌生,精彩的小说,能让我们结识性格丰满的人物,体验独特别样的人生。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走进那一片天地?【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步骤的设计。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2)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5.本题的活动是小说知识竞赛的活动,可先是主持人开场白,然后进行小说知识竞赛,再进行评分和颁奖环节,最后可以请老师进行总结。答案不唯一,只要活动的条理清晰,围绕着主题展开即可。示例:步骤二:进行知识竞赛;步骤三:同学解说试题;故答案为: 示例:步骤二:进行小说知识竞赛; 步骤三:颁奖(评分、颁奖);答案不唯一,只要活动的条理清晰,围绕着主题展开即可。6.这道题要紧扣“走进小说天地”这一主题,可简介小说的特点,以及读小说的作用等,并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示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引领着我们去了解丰富的大千世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天地吧。故答案为: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提起小说,你们一定不陌生,精彩的小说,能让我们结识性格丰满的人物,体验独特别样的人生。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走进那一片天地?【答案】7.C8.“恨”字用得好。“恨”即为遗憾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回来途中观赏到海内观赏不到的奇绝美景,抒发了诗人被流放而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生活杂感【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诗歌的字词赏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7.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C.“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意思是: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所以选项中“但政治险恶,已不再抱任何幻想的超然”表述不正确;故答案为:C。8.“恨”在古诗文中的意思有:不满意,遗憾;怨恨,仇恨等。“悔”在古诗文中有悔恨,懊悔等意思。“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恨”字更好,其写出了诗人虽被贬南荒九死一生,但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所以诗人觉得此经历无遗憾了,突出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吾不恨”更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信念。故答案为: “恨”字用得好。“恨”即为遗憾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回来途中观赏到海内观赏不到的奇绝美景,抒发了诗人被流放而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答案】9.A10.D11.苏轼在城墙上搭草棚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12.我认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轼是一个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人。徐州大涝,他带领军士坚守抗洪一线,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全了徐州百姓。杭州大旱,他想方设法争取惠民政策,帮老百姓度过灾难:向朝廷请奏减免赋税,又求得僧牒换大米,还降价卖米做粥赈济灾民。【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解答此类题,不仅可以将语法、句式结构中的标志点作为依据进行断句,如领起句子的语气词前应该断开;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大意来辅助断句。(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爱好贾谊、陆贽的书。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露出水面三版高。苏轼在城墙上搭草棚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闲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于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9.A.“城将败”的意思是:城墙即将被冲毁,因此此句中“败”的意思是“败坏、毁坏”;故答案为:A。10.此句意为: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故可断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故答案为:D.11.重点词有:庐,名词用作动词,搭草棚;于,在;过,经过;堵,城墙的面积单位;卒,最终;全,保全。故答案为: 苏轼在城墙上搭草棚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12.我认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由“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徐州大涝,他带领军士坚守抗洪一线,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全了徐州百姓。由“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做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着甚众”可知,杭州大旱,他想方设法争取惠民政策,帮老百姓度求得世场难·向阳廷清去成名赋税大米,还降价卖米做粥赈济灾民。总结可知苏轼是一个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人。故答案为: 我认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轼是一个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人。徐州大涝,他带领军士坚守抗洪一线,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全了徐州百姓。杭州大旱,他想方设法争取惠民政策,帮老百姓度过灾难:向朝廷请奏减免赋税,又求得僧牒换大米,还降价卖米做粥赈济灾民。【答案】13.D14.正确、健康的饮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确定饮水量;少量多次饮水,一定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喝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也不宜过低最佳温度是18C~45C。 【知识点】启示、感悟、建议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13.ABC.正确。D.有误,阅读材料三可知,14~17岁的饮水推荐量为男1400ml,女1200ml,不是1200m~1400ml这个区间。D项“1200m~1400m“的表述有误。故答案为:D。14.结合材料三“不同年龄段饮水推荐量不同。每个人的饮水量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喝多少水。在天气炎热、大量运动、出汗较多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概括为:正确、健康的饮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确定饮水量:结合材料三“少量多次饮水,建议每次饮水200ml(1杯)。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会降低胃酸的杀菌作用,妨碍对食物的消化。少量多次才能有效缓解口干等春燥现象”,概括为:少量多次饮水,一定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结合材料三“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包括白开水、瓶装水、桶装水等。成年人可喝淡茶水”“饮用水的最佳温度是18℃℃~45℃,温度太高会烫伤我们的食管,对食管黏膜是一种伤害,易造成食管癌。温度过低,尤其大量饮用冰水会造成肠胃血管突然收缩,使供给肠胃的血液突然减少,并可能会导致胃痉挛、腹痛、恶心等”,概括为: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喝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也不宜过低,最佳温度是18C~45C。故答案为: 正确、健康的饮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确定饮水量;少量多次饮水,一定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喝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也不宜过低最佳温度是18C~45C。【答案】15.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16.①写出瘸羊倌从紧张、不甘到厌恶、愤恨再到恐惧、憎恨、压抑的心理变化过程;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瘸羊倌算计害死头羊做铺垫③突出了瘸羊倌狭隘偏激、狡诈的形象特点。17.①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贯穿始终,起到一线穿针的作用;②“我”作为旁观者,一方面见证了头羊到来后的种种表现,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瘸羊倌的态度与反应,使故事显得真实、曲折;③“我”与瘸羊倌对头羊的情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启示读者思考小说主题,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18.①头羊以“和平”为名,但在与瘸羊倌相处过程中,却饱受歧视、虐待,最终被算计致死。②这一不“和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呼唤;③对狭隘、偏激人性的批判,呼吁人们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④希望社会能够尊重和善用人才。【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和概括。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先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找出所示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表格中给出的形式,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3)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一般而言,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有: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 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4、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15.(1)根据题干“和平到来,瘸羊倌痛失本地头羊”的提示,找到(6)段“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7)段“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和(8)段“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可概括为: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2)根据上面情节“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找到(10)段“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11)段“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和(13)段“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可概括为: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3)根据上面情节“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找到(14)段“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16)段“和平就这样死了”,可概括为: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故答案为: 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 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 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16.根据(4)段“攥着鞭子”前面“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和后面“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宝座”语境,可知,瘸羊倌狭隘偏激,不喜欢和平,偏向原来的头羊,以势压人;根据(9)段“攥着鞭子”前面“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光显你能!然后”和后面“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语境,可知,瘸羊倌厌恶、憎恨和平,即使和平勇猛无比,打败狗保护了羊群,仍然得不到奖赏,而是谩骂和鞭打;根据(14)段“攥着鞭子”前面“但是这回很奇怪”和后面“没有报复”,结合“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可知,瘸羊倌的狡诈和狠毒。结合三次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出,瘸羊倌对待和平从紧张、恐惧到憎恨、算计的心理过程和狭隘、狡诈、狠毒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给和平的屈死做了铺垫。故答案为: ①写出瘸羊倌从紧张、不甘到厌恶、愤恨再到恐惧、憎恨、压抑的心理变化过程;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瘸羊倌算计害死头羊做铺垫③突出了瘸羊倌狭隘偏激、狡诈的形象特点。17.根据(1)段“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和尾段“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可知,小说就像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增强了可信性;“我”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将所有材料紧密的贯穿在一起;根据(9)段“瘸羊倌攥着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14)段“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和(16)段“瘸羊倌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结合(1)“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17)“至今仍然怀念”可知,“我”与瘸羊倌对和平的情感和态度迥然不同,引导启示读者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无形中增添了文章的魅力;根据(14)段“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可见,头羊到来后的种种表现、瘸羊倌对待头羊的种种不公和最后惨烈的场面,都是“我”亲眼所见,即写出了情节的曲折起伏,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故答案为: ①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贯穿始终,起到一线穿针的作用; ②“我”作为旁观者,一方面见证了头羊到来后的种种表现,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瘸羊倌的态度与反应,使故事显得真实、曲折; ③“我”与瘸羊倌对头羊的情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启示读者思考小说主题,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18.根据第(1)段“它的名字叫和平”可知,“和平”是主人公头羊的名字;结(6)段“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工作也十分卖力”、(9)段“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可知,“和平”名副其实,有了“和平”,羊群才和平,表达对像头羊一样的人的尊重和赞美;根据(7)段“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和(14)段“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可知,“和平”或像“和平”一样的人,在生活中却饱受歧视和虐待,最终被别人算计而死,还“还背着罪名”;“和平”的才能及其悲惨结局,能引起人们多角度思考:瘸羊倌对待“和平”的态度和方法,启示人们,如何用宽容和开放的态度接受新的事物,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如何尊重生命;“和平”悲惨遭遇启示我们:应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而不是戕害人才。故答案为: ①头羊以“和平”为名,但在与瘸羊倌相处过程中,却饱受歧视、虐待,最终被算计致死。②这一不“和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呼唤;③对狭隘、偏激人性的批判,呼吁人们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④希望社会能够尊重和善用人才。【答案】19.C20.出身“三代名门之后”的杨志原想靠自己的一身本领“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却是先失花石纲,又在盛气下杀死牛二,被发配充军后得梁中书拾举,被委以押送生辰纲的重任,不想被晁盖、吴用等人所劫,没有了任何退路的杨志,架不住宋江等人的忽悠,上梁山成了他的唯一出路。(意思对即可)【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水浒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了解,包括作者、作品类型、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19.A.正确。B.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不是志怪小说。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 B。20.杨志是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故答案为:出身“三代名门之后”的杨志原想靠自己的一身本领“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却是先失花石纲,又在盛气下杀死牛二,被发配充军后得梁中书拾举,被委以押送生辰纲的重任,不想被晁盖、吴用等人所劫,没有了任何退路的杨志,架不住宋江等人的忽悠,上梁山成了他的唯一出路。(意思对即可)21.【答案】例文:浅论“欲速则不达”当今时代洪流飞速奔涌,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随发展的快风裹挟至今。在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与时俱进?与时代共发展,加速上路,适速致远,方为良策。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东方巨龙傲视全球。你看,“十天一座楼”的基建速度,令人望尘莫及;你再看,中国公路密布祖国的山河表里,交通运输业发展神速,中国高铁正从你身边驶向远方……上天,我们有嫦娥奔月;下水,我们有蛟龙入海。我们的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这盛世,繁华如斯。 中国的速度,是疫情肆虐华夏大地,各地人员白衣执甲星夜逆行,奔赴各方。中国的速度,又是在洪水席卷人民安康时,战士们纷纷应战,用身躯铸成最好的保障。在每次精妙绝伦的“高速”背后,这不仅是中国速度,更是大国担当。我们恰逢新时代,应不负新时代,担起自己的使命,为中国的速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古便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古训,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曾忽略过什么?环境保护。因忽略环境保护,我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夜晚的星星;因忽略环境保护,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人民饱受灾难;因忽略环境保护,大雾弥漫,病魔肆虐,我们渴望更清新的空气,渴望更幸福的生活。庆幸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路上,我们已经发现了超速造成的祸端。于是我国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我们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正如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小火炬,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环保的决心。中国发展必将长远。 欲速则不达,人生亦是这样。社会发展的洪流,需要我们大步向前,不只是为了追求速度,更是为了追寻梦想。作为新青年,在追梦之旅,我们应加速上路,也应该记得适速方能长远。我们的加速奔跑,是为了赢得未来。保持适速前进,你将会看到成功正在梦的渡口闪光。【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1.审题立意:材料内容出自朱熹在《童蒙须知》。分析这段材料内容可知,其主要强调了“欲速则不达”这一观点。从生活、学习角度进一步理解,即可以理解为如何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依据材料中“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可知,本文的写作重点内容应该放在理解“慢”的好处这方面。本文适合写作议论文。2.选材构思:先剖析材料,提炼材料主旨,可以将材料的中心论点表述为“欲速则不达,让生活慢下来”。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先简要剖析快的危害或不利表现、弊端,接着重点从“慢是对工作的认真耐心”“慢是一个一个脚印的踏实”“慢是水滴石穿的坚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慢”的益处,最后收束全文。在写作过程中,应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常见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注意举例论证不要过于详细讲述人物及其事迹,要以有利于服务重点论点或分论点为目的。同时,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深入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联系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使论证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点评】这篇议论文紧扣“欲速则不达,让生活慢下来”的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整体表现出色。文章开篇即明确提出了中心论点,并通过引用古训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例,进一步强调了“欲速则不达”的重要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分别从快的危害和慢的好处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深入联系实际,联系自己或身边的实际,如环境保护的问题,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更具现实意义。1 / 1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2024九上·开福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中广雅中学举办 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表彰大会。下面是李老师的发言稿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从课间总嬉闹、凡事爱(chěng néng)____的小孩变成了彬彬有礼的少年。①你们遵守规定,处事不再一意孤行;你们汲取知识,好胜之心与日俱增。老师知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你一定很累!惘然与惶恐不时席卷。但请你相信,持之以恒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②卑之无甚高论,坐言不如起行是广雅中学所赓续的精神血脉。③作为广雅学子,我们要践行并领悟这一理念,让自己成为“一代天娇”,成为父母和学校的骄傲。孩子们,初三这一年,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实事求是。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在顶峰相见。1.下面是某位同学对这段文字做的字音字形及词义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注意积累常见的字音字形,文段中“chěng néng”一词字音正确,字形为“逞能”。B.注意字音的误读,文段中加点词语“荒秽”应该读成“(huāng suì)”。C.注意因音近造成的误写,文段中加点词语“一代天娇”应该写成“一代天骄”D.注意词语的误用,文段中加点成语“实事求是”使用错误。2.下面是某位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病,文段中划线句子①表述正确,句意明确。B.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划线句子②不需要加双引号。C.划线句子③存在语病,语病错误是成分残缺,应在“作为”前加上“我们。D.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某同学在分享学习经验时说道:“有我的不吝赐教,大家一定收获满满。”【答案】1.B2.C【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易错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需结合语境判断词语的正确写法及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1.B“荒秽”的正确读音为“huāng huì”(“秽”指杂草,非“sui”)故答案为:B。2.A:句子①无语病(分号分隔并列分句,逻辑清晰);B:句子②需双引号(引用俗语,标点正确)C:句子③语病为“语序不当”(应为“领悟并践行”),而非成分残缺。D:“不吝赐教”为敬辞,用于请求他人指导,此处使用错误。故答案为:C。3.(2024九上·开福月考)下面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分别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B.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指家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指朝廷;“伛偻提携”分别指老人与小孩。C.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D.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契诃夫笔下的菲利普夫妇。【答案】C【知识点】小说文学常识;称谓;历法;科举【解析】【分析】ABD.正确。C.有误,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举人”: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4.(2024九上·开福月考)古诗文默写(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 , 。”体现古仁人志士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2)《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3)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黄大年、张桂梅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杰出教师“ , 。”感天动地、大气无疆的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答案】(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志士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展示了其高尚的品格和豁达的心境。(2)《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两句诗通过“杜陵梦”和“凫雁满回塘”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思乡之情含蓄而深沉。(3)李商隐的《无题》中,描述中国杰出教师感天动地、大气无疆的奉献精神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用“春蚕”和“蜡炬”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教师们无私奉献、至死方休的精神风貌,与题目中描述的黄大年、张桂梅等时代楷模的奉献精神高度契合。故答案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应对古诗文的默写要做到:①反复默写。②整体背诵。③理解大意,把握细节。首先保证会背,然后落实每一个字。(2024九上·开福月考)综合性学习九年级(1)班举行了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5.请以“举行小说知识竞赛”为例,写出具体活动步骤。步骤一:主持人讲话(致开场白);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老师总结。6.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60字左右)【答案】5.示例:步骤二:进行小说知识竞赛;;步骤三:颁奖(评分、颁奖);6.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提起小说,你们一定不陌生,精彩的小说,能让我们结识性格丰满的人物,体验独特别样的人生。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走进那一片天地?【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活动步骤的设计。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2)本题考查开场白的拟写。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5.本题的活动是小说知识竞赛的活动,可先是主持人开场白,然后进行小说知识竞赛,再进行评分和颁奖环节,最后可以请老师进行总结。答案不唯一,只要活动的条理清晰,围绕着主题展开即可。示例:步骤二:进行知识竞赛;步骤三:同学解说试题;故答案为: 示例:步骤二:进行小说知识竞赛; 步骤三:颁奖(评分、颁奖);答案不唯一,只要活动的条理清晰,围绕着主题展开即可。6.这道题要紧扣“走进小说天地”这一主题,可简介小说的特点,以及读小说的作用等,并注意修辞的运用,以让开场白富有文采。还要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示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语言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小说引领着我们去了解丰富的大千世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天地吧。故答案为: 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提起小说,你们一定不陌生,精彩的小说,能让我们结识性格丰满的人物,体验独特别样的人生。它们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走进那一片天地?(2024九上·开福月考)古诗文阅读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①此诗为宋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设想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7.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参横斗转”照应标题中的“夜”,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将到来。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自己虽遇赦,但政治险恶,已不再抱任何幻想的超然。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8.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你觉得哪个更好?请从诗歌炼字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7.C8.“恨”字用得好。“恨”即为遗憾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回来途中观赏到海内观赏不到的奇绝美景,抒发了诗人被流放而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生活杂感【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本题考查诗歌的字词赏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7.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C.“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意思是: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所以选项中“但政治险恶,已不再抱任何幻想的超然”表述不正确;故答案为:C。8.“恨”在古诗文中的意思有:不满意,遗憾;怨恨,仇恨等。“悔”在古诗文中有悔恨,懊悔等意思。“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意思是: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恨”字更好,其写出了诗人虽被贬南荒九死一生,但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所以诗人觉得此经历无遗憾了,突出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吾不恨”更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信念。故答案为: “恨”字用得好。“恨”即为遗憾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回来途中观赏到海内观赏不到的奇绝美景,抒发了诗人被流放而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2024九上·开福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④者三版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⑥以守,卒全其城。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⑦,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⑧常平米,多做饘⑨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着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⑩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③畚锸(bě n chā):箕畚铁锹。④沈:沉没。⑤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⑥堵:古代建筑墙的单位,长高各一丈为一堵。⑦僧牒: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⑧粜(tiào):卖米。⑨饘(zhā n)粥:稠粥。⑩ 裒(póu)羡缗(mín):集中多余的公款。缗: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缗。7橐(tuó):口袋。9.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败”字有失败、危害、毁坏等意思,依据前后语境,“城将败”中的“败”字应选“危害”之义。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中“虽”是“即使”的意思,以此推断,“虽禁军且为我尽力”中的“虽”字也可以解释为“即使”。C.“易米以救饥者”中的“易”,本义为铸造新器皿,可引申义为“替代”。此处引申为“交换”。D.“以作病坊”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以”字含义相同。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11.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由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12.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请结合诗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及本文内容,印证这句话。【答案】9.A10.D11.苏轼在城墙上搭草棚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12.我认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轼是一个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人。徐州大涝,他带领军士坚守抗洪一线,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全了徐州百姓。杭州大旱,他想方设法争取惠民政策,帮老百姓度过灾难:向朝廷请奏减免赋税,又求得僧牒换大米,还降价卖米做粥赈济灾民。【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解答此类题,不仅可以将语法、句式结构中的标志点作为依据进行断句,如领起句子的语气词前应该断开;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大意来辅助断句。(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爱好贾谊、陆贽的书。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露出水面三版高。苏轼在城墙上搭草棚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闲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于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9.A.“城将败”的意思是:城墙即将被冲毁,因此此句中“败”的意思是“败坏、毁坏”;故答案为:A。10.此句意为: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故可断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故答案为:D.11.重点词有:庐,名词用作动词,搭草棚;于,在;过,经过;堵,城墙的面积单位;卒,最终;全,保全。故答案为: 苏轼在城墙上搭草棚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12.我认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由“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徐州大涝,他带领军士坚守抗洪一线,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全了徐州百姓。由“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做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着甚众”可知,杭州大旱,他想方设法争取惠民政策,帮老百姓度求得世场难·向阳廷清去成名赋税大米,还降价卖米做粥赈济灾民。总结可知苏轼是一个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人。故答案为: 我认可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苏轼是一个心系百姓,始终关注民生疾苦的人。徐州大涝,他带领军士坚守抗洪一线,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保全了徐州百姓。杭州大旱,他想方设法争取惠民政策,帮老百姓度过灾难:向朝廷请奏减免赋税,又求得僧牒换大米,还降价卖米做粥赈济灾民。(2024九上·开福月考)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四版《饮用水水质准则》中明确指出:安全饮用水指一个人终身饮用也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饮用水,在生命不同阶段人体敏感程度发生变化时也是如此。安全的饮用水是一切日常家庭生活所必需的,包括饮用、制作食物和个人卫生等。为保证用户饮用安全,我国目前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及4月1日即将实施的GB5749-2022,均规定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并且应经消毒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相关指标及消毒剂余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摘自《关注健康,从喝水开始!您知道如何健康饮水》2023.3.22,有删改)材料二:喝水的好处维持体内正常新陈代谢:体内的很多代谢都是在液体的环境下进行的,喝水可以维持良好的代谢状态。维持体温在恒定范围: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体内的水分会因为缩小的毛孔减少蒸发而保留在体内,维持体温。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水分会通过扩张的毛细血管呼吸排出体外,降低体温。对皮肤好:多喝水能够给皮肤补足充足的水分,还可以改善皮肤缺水导致的干燥、发痒等症状。保护血管:多喝水能够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改善血脂平衡血液pH值。对泌尿系统好:多饮水能够减轻泌尿系统的炎症,可以冲刷尿道,缓解肾结石和肾盂肾炎的症状,帮助利尿、清热解毒。对消化系统好:有利于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多喝水能够利于便、缓解便秘,排出体内毒素,增强抵抗力。清理肠胃:早上起床喝一杯热水,能够清洁胃肠道,减轻对胃的刺激。对呼吸系统好:能够提高呼吸道黏膜的湿润程度,进而有行的分泌抵御致病微生物的免疫成分。(摘自中国科普网)材料三:健康的饮水姿势不同年龄、身体活动和环境温度下,人们对水的需要量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在温和气候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饮水1500毫升~1700毫升,也就是7~8杯水。不同年龄段饮水推荐量不同。每个人的饮水量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喝多少水。在天气炎热、大量运动、出汗较多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少量多次饮水,建议每次饮水200 ml(1杯)。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会降低胃酸的杀菌作用,妨碍对食物的消化。少量多次才能有效缓解口干等春燥现象。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包括白开水、瓶装水、桶装水等。成年人可喝淡茶水。饮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茶水富含茶多酚等有益物质,适量喝茶有益健康。但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患者、孕妇、育龄妇女、老年人和儿童等人群,不宜饮用浓茶。饮用水的最佳温度是18℃~45℃,温度太高会烫伤我们的食管,对食管黏膜是一种伤害,易造成食管癌。温度过低,尤其大量饮用冰水会造成肠胃血管突然收缩,使供给肠胃的血液突然减少,并可能会导致胃痉挛、腹痛、恶心等。成长阶段 饮水推荐量男 女6岁 800ml7-10岁 1000ml11-13岁 1300ml 1100ml14-17岁 1400ml 1200ml18岁及以上成年人 1700ml 1500ml(摘自《缓解春燥,健康的饮水姿势你get了吗?》2023.4.24,有删改)13.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全饮用水指一个人在各个生命阶段,终身饮用也不会对健康产生明显危害的饮用水。B.多喝水对人的身体有很多益处,如给皮肤补足充足的水分,减轻泌尿系统的炎症等。C.人们对水的需要量并不是统一的,和人的年龄、身体活动和环境温度都有着一定的关系。.D.饮水量在人体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如14~17岁的饮水推荐量为1200ml~1400ml。14.班级组织了“如何健康饮水”的主题分享活动,请结合材料三写出你的分享。【答案】13.D14.正确、健康的饮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确定饮水量;少量多次饮水,一定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喝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也不宜过低最佳温度是18C~45C。 【知识点】启示、感悟、建议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13.ABC.正确。D.有误,阅读材料三可知,14~17岁的饮水推荐量为男1400ml,女1200ml,不是1200m~1400ml这个区间。D项“1200m~1400m“的表述有误。故答案为:D。14.结合材料三“不同年龄段饮水推荐量不同。每个人的饮水量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喝多少水。在天气炎热、大量运动、出汗较多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必要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概括为:正确、健康的饮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确定饮水量:结合材料三“少量多次饮水,建议每次饮水200ml(1杯)。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会降低胃酸的杀菌作用,妨碍对食物的消化。少量多次才能有效缓解口干等春燥现象”,概括为:少量多次饮水,一定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结合材料三“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包括白开水、瓶装水、桶装水等。成年人可喝淡茶水”“饮用水的最佳温度是18℃℃~45℃,温度太高会烫伤我们的食管,对食管黏膜是一种伤害,易造成食管癌。温度过低,尤其大量饮用冰水会造成肠胃血管突然收缩,使供给肠胃的血液突然减少,并可能会导致胃痉挛、腹痛、恶心等”,概括为: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喝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也不宜过低,最佳温度是18C~45C。故答案为: 正确、健康的饮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身情况、环境因素和活动量确定饮水量;少量多次饮水,一定不要等到口渴再去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优先选清洁卫生的白水,喝水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也不宜过低最佳温度是18C~45C。(2024九上·开福月考)文学作品阅读头羊申平①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②和平来自新疆,是一头纯种细毛种公羊。生产队花高价把它买来,为的是让它对落后的本地羊群进行改造。③和平身架高大,浑身的毛长长的像披着盔甲,特别是它那一对羊角,更是出奇地漂亮:它的两角先向后弯,然后绕一个圈,再从两耳旁向前伸出来,而且两角上还布满奇异的花纹;它的力气出奇地大,队长往回赶它时它不肯走,队长抓住它的角使劲拉它,它四蹄撑地,纹丝不动。队长最后只好用一把青草把它引到瘸羊倌面前。④和平一来,本地种公羊立即黯然失色。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攥着鞭子,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宝座。过了不久,为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队里便忍痛把它杀掉了。⑤瘸羊倌哭了一场。他和那头羊感情深哩,说它懂人言人语哩,这些年风里雨里不容易哩。我发现瘸羊倌从此便恨上了和平。⑥但是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它总是精神抖擞走在前面;当羊群和别的羊群相会,其它羊群的头羊有挑衅行为时,和平总是奋勇当先,将其击败;作为众多母羊的丈夫,和平工作也十分卖力。⑦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尤其当冬天来临,一只只毛发卷曲的第一代改良羊羔出生以后,瘸羊倌的火气更大了。⑧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他说:这是羊吗?这是外国串,二毛子!瘸羊倌仍然不时念叨被杀的那只头羊。⑨那天和平和一只骚扰羊群的狗干起来,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光显你能!然后,瘸羊倌攥着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⑩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它突然后退几步,又猛地向前一冲,竟将瘸羊倌撞了个四脚朝天。瘸羊倌大骂着爬起来,去拿他的鞭子,不料和平又从后面把他撞了个嘴啃泥,吓得瘸羊倌钻进羊圈里不敢出来。 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有人从羊群旁经过,只要它看着不顺眼,就毫不客气地撞过去。一时间,村人见了和平都很害怕。 瘸羊倌就乘机说:看看,这哪里是羊,这比狼还狠哩! 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 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那些日子天旱,羊群每天要去井上饮水。井台上有个石槽,是专门饮牲口用的。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站在石槽旁,用鞭子打那些抢水拥挤的羊。和平大约看他老打羊,生气了,忽然一头撞过来,将瘸羊倌从石槽这边撞到了那边,半天没爬起来。但是这回很奇怪,瘸羊倌攥着鞭子,没有报复。 第二天,瘸羊倌照例站在石槽旁打羊,边打边瞄着和平。这回和平气更大了,它往后退、退,退出好远才旋风一般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的当儿,却见瘸羊倌嗖地向旁边一闪······ 和平就这样死了。它的头颅在石槽上开出了鲜花,两只漂亮的犄角也折断了。这份宝贵的集体财产天折了。瘸羊倌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 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选文有删改)15.小说有两条交织的情节发展线,请参照示例,完成下面的情节梳理。和平到来,瘸羊倌痛失本地头羊。→① ② →③ 16.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瘸羊倌“攥着鞭子”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17.这篇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18.小说形象的命名,往往别有意味。文中头羊以“和平”为名,有何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16.①写出瘸羊倌从紧张、不甘到厌恶、愤恨再到恐惧、憎恨、压抑的心理变化过程;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瘸羊倌算计害死头羊做铺垫③突出了瘸羊倌狭隘偏激、狡诈的形象特点。17.①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贯穿始终,起到一线穿针的作用;②“我”作为旁观者,一方面见证了头羊到来后的种种表现,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瘸羊倌的态度与反应,使故事显得真实、曲折;③“我”与瘸羊倌对头羊的情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启示读者思考小说主题,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18.①头羊以“和平”为名,但在与瘸羊倌相处过程中,却饱受歧视、虐待,最终被算计致死。②这一不“和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呼唤;③对狭隘、偏激人性的批判,呼吁人们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④希望社会能够尊重和善用人才。【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和概括。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先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找出所示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表格中给出的形式,概括作答。(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3)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一般而言,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有: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 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4、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15.(1)根据题干“和平到来,瘸羊倌痛失本地头羊”的提示,找到(6)段“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7)段“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和(8)段“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可概括为: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2)根据上面情节“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找到(10)段“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11)段“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和(13)段“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可概括为: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3)根据上面情节“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找到(14)段“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16)段“和平就这样死了”,可概括为: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故答案为: 和平忠于职守,瘸羊倌找茬揍它; 和平反抗,瘸羊倌咒骂却不敢招惹; 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16.根据(4)段“攥着鞭子”前面“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和后面“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宝座”语境,可知,瘸羊倌狭隘偏激,不喜欢和平,偏向原来的头羊,以势压人;根据(9)段“攥着鞭子”前面“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光显你能!然后”和后面“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语境,可知,瘸羊倌厌恶、憎恨和平,即使和平勇猛无比,打败狗保护了羊群,仍然得不到奖赏,而是谩骂和鞭打;根据(14)段“攥着鞭子”前面“但是这回很奇怪”和后面“没有报复”,结合“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可知,瘸羊倌的狡诈和狠毒。结合三次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出,瘸羊倌对待和平从紧张、恐惧到憎恨、算计的心理过程和狭隘、狡诈、狠毒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给和平的屈死做了铺垫。故答案为: ①写出瘸羊倌从紧张、不甘到厌恶、愤恨再到恐惧、憎恨、压抑的心理变化过程;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写瘸羊倌算计害死头羊做铺垫③突出了瘸羊倌狭隘偏激、狡诈的形象特点。17.根据(1)段“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和尾段“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可知,小说就像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增强了可信性;“我”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将所有材料紧密的贯穿在一起;根据(9)段“瘸羊倌攥着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14)段“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和(16)段“瘸羊倌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结合(1)“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17)“至今仍然怀念”可知,“我”与瘸羊倌对和平的情感和态度迥然不同,引导启示读者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无形中增添了文章的魅力;根据(14)段“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可见,头羊到来后的种种表现、瘸羊倌对待头羊的种种不公和最后惨烈的场面,都是“我”亲眼所见,即写出了情节的曲折起伏,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故答案为: ①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贯穿始终,起到一线穿针的作用; ②“我”作为旁观者,一方面见证了头羊到来后的种种表现,另一方面也见证了瘸羊倌的态度与反应,使故事显得真实、曲折; ③“我”与瘸羊倌对头羊的情感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启示读者思考小说主题,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18.根据第(1)段“它的名字叫和平”可知,“和平”是主人公头羊的名字;结(6)段“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工作也十分卖力”、(9)段“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可知,“和平”名副其实,有了“和平”,羊群才和平,表达对像头羊一样的人的尊重和赞美;根据(7)段“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和(14)段“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可知,“和平”或像“和平”一样的人,在生活中却饱受歧视和虐待,最终被别人算计而死,还“还背着罪名”;“和平”的才能及其悲惨结局,能引起人们多角度思考:瘸羊倌对待“和平”的态度和方法,启示人们,如何用宽容和开放的态度接受新的事物,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如何尊重生命;“和平”悲惨遭遇启示我们:应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而不是戕害人才。故答案为: ①头羊以“和平”为名,但在与瘸羊倌相处过程中,却饱受歧视、虐待,最终被算计致死。②这一不“和平”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呼唤;③对狭隘、偏激人性的批判,呼吁人们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④希望社会能够尊重和善用人才。(2024九上·开福月考)名著阅读1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题材多样,大都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奇幻的世界,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B.《世说新语》是宋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书中所记人物,上起汉代,下迄刘宋,而以魏晋为主。C.《三国演义》又叫《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D.“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刘姥姥第二次到访贾府。年成好了,刘姥姥记着贾府当年的恩情,就带着一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拿给贾府的人尝尝。20.阅读下面相关名著的片段,完成小题。【片段一】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正值府尹坐衙。杨志拿着刀,和地方邻舍众人,都上厅来,一齐跪下,把刀放在面前。杨志告道:“小人原是殿司制使,为因失陷花石纲,削去本身职役,无有盘缠,将这口刀在街货卖。不期被个泼皮破落户牛二,强夺小人的刀,又用拳打小人,因此一时性起,将那人杀死。众邻舍都是证见。”众人亦替杨志告说,分诉了一回。府尹道:“既是自行前来出首,免了这厮入门的款打。”(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片段二】且说济州府尹自从受了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札付,每日理论不下。正忧闷间,只见门吏报道:“东京太师府里差府干见到厅前,有紧急公文要见相公。”府尹听的大惊道:“多管是生辰纲的事。”慌忙升厅来,与府干相见了,说道:“这件事下官已受了梁府虞候的状子,已经差缉捕的人跟捉贼人,未见踪迹。前日留守司又差人行札付到来,又经着仰尉司并缉捕观察,杖限跟捉,未曾得获。若有些动静消息,下官亲到相府回话。”府干道:“小人是太师府里心腹人。今奉太师钧旨,特差来这里要这一干人。临行时,太师亲自分付,教小人到本府,只就州衙里宿歇,立等相公要拿这七个贩枣子的并卖酒一人、在逃军官杨志各贼正身,限在十日捉拿完备,差人解赴东京。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小人也难回太师府里去,性命亦不知如何。相公不信,请看太师府里行来的钧帖。”(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对于梁山好汉上山的原因,一般有三中解释。一是认为他们被梁山人所“逼”,二是认为他们被官府或与官府有勾结的人所“逼”,三是认为他们代表官府攻打梁山,被情势所“逼”。请结合原著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杨志“上山”的原因。【答案】19.C20.出身“三代名门之后”的杨志原想靠自己的一身本领“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却是先失花石纲,又在盛气下杀死牛二,被发配充军后得梁中书拾举,被委以押送生辰纲的重任,不想被晁盖、吴用等人所劫,没有了任何退路的杨志,架不住宋江等人的忽悠,上梁山成了他的唯一出路。(意思对即可)【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水浒传》【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了解,包括作者、作品类型、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19.A.正确。B.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不是志怪小说。C.正确。D.正确。故答案为: B。20.杨志是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故答案为:出身“三代名门之后”的杨志原想靠自己的一身本领“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却是先失花石纲,又在盛气下杀死牛二,被发配充军后得梁中书拾举,被委以押送生辰纲的重任,不想被晁盖、吴用等人所劫,没有了任何退路的杨志,架不住宋江等人的忽悠,上梁山成了他的唯一出路。(意思对即可)21.(2024九上·开福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 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例文:浅论“欲速则不达”当今时代洪流飞速奔涌,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随发展的快风裹挟至今。在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与时俱进?与时代共发展,加速上路,适速致远,方为良策。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东方巨龙傲视全球。你看,“十天一座楼”的基建速度,令人望尘莫及;你再看,中国公路密布祖国的山河表里,交通运输业发展神速,中国高铁正从你身边驶向远方……上天,我们有嫦娥奔月;下水,我们有蛟龙入海。我们的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这盛世,繁华如斯。 中国的速度,是疫情肆虐华夏大地,各地人员白衣执甲星夜逆行,奔赴各方。中国的速度,又是在洪水席卷人民安康时,战士们纷纷应战,用身躯铸成最好的保障。在每次精妙绝伦的“高速”背后,这不仅是中国速度,更是大国担当。我们恰逢新时代,应不负新时代,担起自己的使命,为中国的速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古便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古训,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曾忽略过什么?环境保护。因忽略环境保护,我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夜晚的星星;因忽略环境保护,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人民饱受灾难;因忽略环境保护,大雾弥漫,病魔肆虐,我们渴望更清新的空气,渴望更幸福的生活。庆幸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路上,我们已经发现了超速造成的祸端。于是我国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我们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正如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小火炬,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环保的决心。中国发展必将长远。 欲速则不达,人生亦是这样。社会发展的洪流,需要我们大步向前,不只是为了追求速度,更是为了追寻梦想。作为新青年,在追梦之旅,我们应加速上路,也应该记得适速方能长远。我们的加速奔跑,是为了赢得未来。保持适速前进,你将会看到成功正在梦的渡口闪光。【知识点】材料作文【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1.审题立意:材料内容出自朱熹在《童蒙须知》。分析这段材料内容可知,其主要强调了“欲速则不达”这一观点。从生活、学习角度进一步理解,即可以理解为如何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依据材料中“他告诫孩子,走路要稳健,不可慌慌忙忙,因为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慢慢准备,慢慢积蓄,慢慢思考,慢慢品味,慢慢沉淀……以欢喜之心,慢度日常。”可知,本文的写作重点内容应该放在理解“慢”的好处这方面。本文适合写作议论文。2.选材构思:先剖析材料,提炼材料主旨,可以将材料的中心论点表述为“欲速则不达,让生活慢下来”。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先简要剖析快的危害或不利表现、弊端,接着重点从“慢是对工作的认真耐心”“慢是一个一个脚印的踏实”“慢是水滴石穿的坚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慢”的益处,最后收束全文。在写作过程中,应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常见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注意举例论证不要过于详细讲述人物及其事迹,要以有利于服务重点论点或分论点为目的。同时,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深入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联系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使论证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点评】这篇议论文紧扣“欲速则不达,让生活慢下来”的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整体表现出色。文章开篇即明确提出了中心论点,并通过引用古训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例,进一步强调了“欲速则不达”的重要性。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分别从快的危害和慢的好处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深入联系实际,联系自己或身边的实际,如环境保护的问题,使文章更加贴近现实,更具现实意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