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NT20名校联合体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整体布局上的“互见法”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鲁迅创作看作是一个浑然而完整的体系,是鲁迅借以表达其
思想理念的有机载体,那么通过“互见法”将蕴含着同样旨意的相关作品归并在一
起,有利于我们更为精准也更为透彻地把握鲁迅思想的深邃之处。
“互见法”本是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所首创的一种写作技法。北宋文学家苏
洵最早从叙事动机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这种“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写作技巧所
达成的效果,以为“其与善也,不亦隐而彰乎!”现代著名学者李笠第一次明确地将
其称为“互见法”,所谓“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日互见”。后来
的新德俊又在其编著的《史记释例》里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一事所系数人,一
人有关数事,若各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也。”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论中也有与此类似的“互文本”的说法。1966年,法籍保加
利亚裔的著名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菜莉亚·克里斯蒂蛙在其《巴赫金:词、
对话、小说》一文里正式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在她看来,任何文本都不是
封闭自足的,而是一种生产力,与其所处的语言之间是破坏一建立型的再分配关系。
“文本意味着文本间的置换,具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eé):在一个文本的空间里,
取自其他文本的若干陈述相互交会和中和。”虽然用“互文性”这个概念来阐释鲁迅
的文学创作在精确性与严密性等方面有很多长处,但考虑到鲁迅于1936年即已去世
的这一事实,他本人与这种在其身后三十年才蔚然兴起的理论是不可能有任何交集
的。也就是说,就鲁迅作为一个创作者的主观创作动机而言,他所传承的只能是本
土传统里早已有之的“互见法”,而绝无可能是后来才兴起于异域的“互文性”。所
以用“互见法”来考察鲁迅的所有创作,在逻辑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互见法”这一概念的内涵稍加扩展,即它所涉及的不只是
一人一事,而是多人多事;它也不再局限于简单平实的故事性的一维讲述,而更多
关乎深邃复杂的思想性的多维阐发。以此来看,“互见法”在鲁迅的创作中出现得不
仅十分频繁,而且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即如小说《药》与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它们虽体裁不同,且先后撰写于不同的时期,但所关注的都是
黑暗腐朽的反动政权对于青年人的扼杀问题。这些青年无论是夏瑜、刘和珍还是
“左联五烈士”,无一例外都是不合理制度的反抗者。他们作为人类血战前行道路上
的先驱,为了民族的未来而牺牲了个人的生命。所以,当鲁迅以沉痛的心情写下了
“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一
段话时,他心里一定是浮现着这些牺牲者的身影的,对于他们的死也感到无比的痛
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再如小说
《孔乙己》与散文《范爱农》以及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所关注的都是失意
的知识分子类型。它们彼此之间相互映照,说明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正直善良的
知识分子不得一展抱负的压抑与悲愤。《伤逝》则是以小说的形式直接地回答了杂文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