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地磁活动,即地球磁场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极光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地磁活动。2024年4月,一名天文摄影师在新疆克拉玛依拍摄到了极光。下图为当时地磁活动水平指数统计图,指数越高,地磁活动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极光多发生于大气(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电离层2.该摄影师最有可能拍摄到极光的日期为( )A.4月22日 B.4月23日 C.4月24日 D.4月25日3.极光能够在克拉玛依高空出现,主要是受哪类太阳活动影响( )A.黑子 B.太阳风 C.日珥 D.耀斑(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团队某年探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之间的地壳结构(如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 D.岩石圈5.图示地壳运动直接影响到的地球表面圈层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云层影响低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云的类型、高度和厚度不同,其影响也有差异。下图分别示意白天高空冰晶云(卷云)和低空厚云(层云)对低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箭头( )A.甲为大气辐射 B.乙为太阳辐射C.丙为地面辐射 D.丁为大气逆辐射7.由图推测白天( )①卷云保温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暖②卷云反射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冷③层云保温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暖④层云反射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冷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国际民航组织研究发现,2018年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碳总排放量的2.4%。航空业碳排放治理的核心是航空燃油消耗。下图示意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及预估增长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 )A.增加趋势明显 B.前期增长速度最快C.持续增多 D.增长波动变化大9.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A.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B.约占大气总体积的99%C.能完全吸收太阳辐射 D.不属于干洁空气范畴10.实现航空业碳排放量低增长预测的有效途径是( )A.大量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航空客机的使用量C.改良客机燃料成分 D.发展远途陆表交通体系(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河段图,不同河段受河床形态的影响不同,水文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示河段最可能位于( )A.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 B.地势低洼的入海口处C.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 D.地势起伏和缓的平地12.地质条件稳定性较差的村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3.图示河段中,河流流速明显变快的河段是( )A.丁以上河段 B.丙→乙 C.丁→丙 D.乙→甲(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众多跨境大河的发源地,影响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强弱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区域水循环(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水循环类型主要为(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无法判断15.图中代表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①西风②冰川③河流④亚洲夏季风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若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增强可使图中( )A.河流向海洋输送物质增加 B.针叶林和雨林面积减小C.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D.稻田缺水严重粮食减产17.(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生命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不同时期的生物类型是自然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生物的演化史简图。(1)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而植被是成煤的重要条件,图示重要的两个成煤期为 和 (填甲/乙/丙/丁)。(2)图示丁代表的地质年代为 ,该地质时期发生的生物演化史的重大飞跃事件是 。(3)简述图示丙地质年代古生物演化的特点。(4)简述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演化的规律。18.(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传统民居(图)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山水环境,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一涧两岸的山坡上,呈现“因形就势、背山面水、不拘方位”的特征,依托不同层级尺度相互呼应、逐级传导,营造出适宜的夏季自然通风条件。(1)由图中穿堂风流动方向可知此时为 (白天/夜晚),山坡近地面气温比同高度山谷上空气温 (高/低)。(2)说明在夏季白天房前谷中水域对增强房屋通风降温的作用。(3)从白天通风降温,夜晚防风保温的角度,分析图中民居建筑各空间应如何设计。19.(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回涡沙丘(图左)是一种重要的风沙地貌类型,是风沙流在特定条件下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前堆积形成的,类似于新月形沙丘。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控制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和移动过程。图右为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不同高度风速统计图。(1)请在下图中用“→”标出主导风向,并在沙丘上用“……”标出沙脊线。(2)说出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不同高度风速特征。(3)指出回涡沙丘风沙流挟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的地貌部位,并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C3.B【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5.不利影响(如过强的太阳辐射、紫外线等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等)。1.极光是出现于地球高纬地区上空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它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被地球磁场捕捉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因此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没有极光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D。2.极光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地磁活动,图为地磁活动水平指数统计图,指数越高,地磁活动越强。读图可知,四日中4月24日地磁活动水平指数最高,地磁活动最强,极光最可能出现,因此最有可能拍摄到极光的日期为4月24日,C正确。故答案为:C。3.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层大气,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因此极光能够在克拉玛依高空出现,主要是受太阳风影响,而与黑子、日珥和耀斑关系不大,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4.A5.B【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 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4.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A正确。故答案为:A。5.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的运动直接影响岩石圈,间接影响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6.C7.D【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6.图中甲为短波辐射,应为太阳辐射,乙为射向地面的长波辐射,故为大气逆辐射,丙为地面长波辐射,丁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C正确。故答案为:C。7.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小,使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可以传输到地面,卷云的反射作用弱;卷云可以使长波辐射“滞留”(被吸收并再次辐射),产生较强的保温作用,使近地面大气变暖;图中层云可以使大部分的短波辐射被反射回宇宙空间,反射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冷;层云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并向太空放射长波辐射,保温作用差。D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8.A9.A10.C【知识点】大气的组成;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点评】大气的组成组成 作用干洁空气 氮 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干洁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8.读图可知,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增加趋势明显,前期增长速度并没有最快,在接近2020年时,出现了减少,增长没有呈现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A正确。故答案为:A。9.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在大气总体积中的比例很小,不足1%;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二氧化碳属于干洁空气的范畴。A正确。故答案为:A。10.大量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碳吸收,但不能减少碳排放,减少航空客机的使用量会影响人们出行和物流运输,不利于经济发展,改良客机燃料成分,可以减少碳排放,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合远距离运输,陆表运输一般速度较慢,会影响运输效率。C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11.D12.C13.B【知识点】河流地貌【解析】【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位置 名称 成因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11.读图可知,图示河段有较多弯曲,为典型的曲流,应位于地势起伏和缓的平地,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和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分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道一般较为平直,地势低洼的入海口处河流往往出现多个分汊,与图示信息不符。D正确。故答案为:D。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地质条件稳定性较差。图中甲和丙位于弯曲处,甲位于凸岸,丙位于凹岸;乙和丁位于平直河道附近,相对弯曲处而言,地质条件较为稳定。C正确。故答案为:C。13.读图可知,图示河段中,丙→乙河道明显由宽变窄,河流流速明显变快;丁以上河段和丁→丙河段宽度变化不大且河道较宽,河流流速没有明显加快,乙→甲河道由窄变宽,河流流速会减慢。B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14.B15.D16.A【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解析】【点评】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14.图示水循环中,风从海洋吹来,降落到陆地上,再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联系了海洋和陆地,所以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上,陆地内循环是陆地上的水循环,B正确。故答案为:B。15.水汽输送主要受盛行风和季风影响,图中代表水汽输送环节的是西风和亚洲夏季风,冰川和河流属于陆地水体。D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16.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增强会使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增多,降水增强,地表径流量增加,会使河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向海洋输送物质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风和西风的强弱受到了影响,但是针叶林和雨林的面积变化是一个长期演变的结果,夏季风和西风增强短时间内不会影响针叶林和雨林的分布面积;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增强,使得青藏高原降水增加,冰川可能会因此增加,不一定会大量融化,且青藏高原冰川储量比两极地区少,不会明显导致海平面上升;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不会使稻田缺水严重,可能夏季风强造成南方降水少,北方降水多,但是从水资源的分配上看不会导致稻田严重缺水。A正确。故答案为:A。17.【答案】(1)乙;丙(2)新生代;人类出现(3)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被子植物开始出现;爬行动物盛行;出现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末期大量物种灭绝。(4)由海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成煤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古生代距今约5.41亿年到2.52亿年,对应乙;中生代距今约2.52亿年到0.66亿年,对应丙。所以图示重要的两个成煤期为乙和丙。(2)据图示可知丁地质年代距今是0.66亿年到现今,有哺乳动物和人类,应为新生代,新生代发生的生物演化史的重大飞跃事件是人类出现。(3)丙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对应的植物特征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动物特征是爬行动物盛行,以恐龙为代表性动物;出现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中生代末期大量物种灭绝。(4)地球生命最早出现在海洋中,之后向陆地发展,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由海生到陆生;随着生物进化,古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点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1)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成煤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古生代距今约5.41亿年到2.52亿年,对应乙;中生代距今约2.52亿年到0.66亿年,对应丙。所以图示重要的两个成煤期为乙和丙。(2)据图示可知丁地质年代距今是0.66亿年到现今,有哺乳动物和人类,应为新生代,新生代发生的生物演化史的重大飞跃事件是人类出现。(3)丙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对应的植物特征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动物特征是爬行动物盛行,以恐龙为代表性动物;出现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中生代末期大量物种灭绝。(4)地球生命最早出现在海洋中,之后向陆地发展,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由海生到陆生;随着生物进化,古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18.【答案】(1)白天;高(2)和陆地相比,白天水域温度较低,房前谷中水域和山坡间的温差较大,使穿堂风增强,利于通风;穿堂风挟带房前水域凉爽气流经过房屋,利于降温。(3)场院要有敞开空间,并且正对白天上坡穿堂风方向;由场院到上堂空间要有气流通道,利于白天上坡的穿堂风向上流动;上堂空间靠后花台侧,易受夜晚下坡的冷气流影响,应做好防风保温措施。【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1)图中穿堂风从山谷向山坡方向流动。白天,山坡受热快,与山谷上方同高度大气温度相比,气温高,气压比山谷低,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即图中的穿堂风。(2)水域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都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都快。白天,与陆地相比,水域升温慢,与山坡房间温差大,谷风更强,更有利于通风。穿堂风可以将水域的凉爽气流带至房间内,有利于降温。(3)图中的空间划分为场院、下堂空间、主天井空间和上堂空间以及后花台。白天吹谷风,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若想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为穿堂风留有气流通道,场院前留有开敞空间,并且正对白天上坡穿堂风方向,由场院到上堂空间要有气流通道,有利于山谷冷空气随穿堂风进入房间,通风效果好。夜晚,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下坡气流寒冷,后花台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上堂空间靠后花台侧,更有利于夜晚防寒保暖。【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1)图中穿堂风从山谷向山坡方向流动。白天,山坡受热快,与山谷上方同高度大气温度相比,气温高,气压比山谷低,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即图中的穿堂风。(2)水域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都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都快。白天,与陆地相比,水域升温慢,与山坡房间温差大,谷风更强,更有利于通风。穿堂风可以将水域的凉爽气流带至房间内,有利于降温。(3)图中的空间划分为场院、下堂空间、主天井空间和上堂空间以及后花台。白天吹谷风,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若想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为穿堂风留有气流通道,场院前留有开敞空间,并且正对白天上坡穿堂风方向,由场院到上堂空间要有气流通道,有利于山谷冷空气随穿堂风进入房间,通风效果好。夜晚,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下坡气流寒冷,后花台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上堂空间靠后花台侧,更有利于夜晚防寒保暖。19.【答案】(1)(2)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在不同高度下,侧翼的风速均为最大,涡槽的风速最小;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3)部位:侧翼风沙流挟沙能力受风速的影响,风速越大,挟沙能力越强,挟带物质粒径越粗;回涡沙丘侧翼在不同高度,侧翼风速最大,风沙流挟沙物质粒径最粗。【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回涡沙丘是风沙流在特定条件下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前堆积形成的,回涡沙丘类似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故主导风向和沙脊线如图所示:(2)根据右图,将不同高度的风速进行对比,1.8米的风速>0.8米的风速>0.3米的风速,因此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同一高度相比,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并且在相同高度,涡槽处风速最小,侧翼风速最大。(3)根据右图可以看出侧翼风速最大,挟沙能力最强,挟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当气流遇到植物沙障时,一部分从植株顶部越过或经两侧绕流形成加速区,一部分穿过灌丛植株形成减速区,还有一部分在灌丛沙堆上风向发生反卷形成反向涡流区。气流反卷,正向气流与反向气流交汇,导致气流接近障碍物时速度降低,使得涡槽处风速最小。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气流在回涡沙丘侧翼发生绕流,导致速度变大,携沙能力强,堆积物颗粒较粗。【点评】风成地貌类型 名称 景观特点风蚀地貌 风蚀垄 呈长条形风蚀柱 孤立的石柱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风积地貌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长条状的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形似金字塔状新月形沙丘 形似新月(1)据材料可知,回涡沙丘是风沙流在特定条件下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前堆积形成的,回涡沙丘类似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故主导风向和沙脊线如图所示:(2)根据右图,将不同高度的风速进行对比,1.8米的风速>0.8米的风速>0.3米的风速,因此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同一高度相比,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并且在相同高度,涡槽处风速最小,侧翼风速最大。(3)根据右图可以看出侧翼风速最大,挟沙能力最强,挟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当气流遇到植物沙障时,一部分从植株顶部越过或经两侧绕流形成加速区,一部分穿过灌丛植株形成减速区,还有一部分在灌丛沙堆上风向发生反卷形成反向涡流区。气流反卷,正向气流与反向气流交汇,导致气流接近障碍物时速度降低,使得涡槽处风速最小。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气流在回涡沙丘侧翼发生绕流,导致速度变大,携沙能力强,堆积物颗粒较粗。1 / 1广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地磁活动,即地球磁场的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极光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地磁活动。2024年4月,一名天文摄影师在新疆克拉玛依拍摄到了极光。下图为当时地磁活动水平指数统计图,指数越高,地磁活动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极光多发生于大气(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电离层2.该摄影师最有可能拍摄到极光的日期为( )A.4月22日 B.4月23日 C.4月24日 D.4月25日3.极光能够在克拉玛依高空出现,主要是受哪类太阳活动影响( )A.黑子 B.太阳风 C.日珥 D.耀斑【答案】1.D2.C3.B【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5.不利影响(如过强的太阳辐射、紫外线等对人和生物的危害等)。1.极光是出现于地球高纬地区上空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它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被地球磁场捕捉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因此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没有极光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D。2.极光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地磁活动,图为地磁活动水平指数统计图,指数越高,地磁活动越强。读图可知,四日中4月24日地磁活动水平指数最高,地磁活动最强,极光最可能出现,因此最有可能拍摄到极光的日期为4月24日,C正确。故答案为:C。3.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等离子体现象,其发生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层大气,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因此极光能够在克拉玛依高空出现,主要是受太阳风影响,而与黑子、日珥和耀斑关系不大,B正确。故答案为:B。(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团队某年探测了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之间的地壳结构(如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 D.岩石圈5.图示地壳运动直接影响到的地球表面圈层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答案】4.A5.B【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解析】【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 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水圈 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4.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A正确。故答案为:A。5.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的运动直接影响岩石圈,间接影响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正确。故答案为:B。(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云层影响低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云的类型、高度和厚度不同,其影响也有差异。下图分别示意白天高空冰晶云(卷云)和低空厚云(层云)对低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箭头( )A.甲为大气辐射 B.乙为太阳辐射C.丙为地面辐射 D.丁为大气逆辐射7.由图推测白天( )①卷云保温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暖②卷云反射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冷③层云保温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暖④层云反射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冷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6.C7.D【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6.图中甲为短波辐射,应为太阳辐射,乙为射向地面的长波辐射,故为大气逆辐射,丙为地面长波辐射,丁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C正确。故答案为:C。7.卷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小,使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可以传输到地面,卷云的反射作用弱;卷云可以使长波辐射“滞留”(被吸收并再次辐射),产生较强的保温作用,使近地面大气变暖;图中层云可以使大部分的短波辐射被反射回宇宙空间,反射作用强,可使近地面大气变冷;层云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并向太空放射长波辐射,保温作用差。D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国际民航组织研究发现,2018年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碳总排放量的2.4%。航空业碳排放治理的核心是航空燃油消耗。下图示意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及预估增长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 )A.增加趋势明显 B.前期增长速度最快C.持续增多 D.增长波动变化大9.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A.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B.约占大气总体积的99%C.能完全吸收太阳辐射 D.不属于干洁空气范畴10.实现航空业碳排放量低增长预测的有效途径是( )A.大量增加森林面积 B.减少航空客机的使用量C.改良客机燃料成分 D.发展远途陆表交通体系【答案】8.A9.A10.C【知识点】大气的组成;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解析】【点评】大气的组成组成 作用干洁空气 氮 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干洁空气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8.读图可知,自1990年以来,全球航空业碳排放量增加趋势明显,前期增长速度并没有最快,在接近2020年时,出现了减少,增长没有呈现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A正确。故答案为:A。9.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航空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在大气总体积中的比例很小,不足1%;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二氧化碳属于干洁空气的范畴。A正确。故答案为:A。10.大量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碳吸收,但不能减少碳排放,减少航空客机的使用量会影响人们出行和物流运输,不利于经济发展,改良客机燃料成分,可以减少碳排放,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合远距离运输,陆表运输一般速度较慢,会影响运输效率。C正确。故答案为:C。(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河段图,不同河段受河床形态的影响不同,水文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示河段最可能位于( )A.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 B.地势低洼的入海口处C.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 D.地势起伏和缓的平地12.地质条件稳定性较差的村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3.图示河段中,河流流速明显变快的河段是( )A.丁以上河段 B.丙→乙 C.丁→丙 D.乙→甲【答案】11.D12.C13.B【知识点】河流地貌【解析】【点评】河流地貌(以湄公河——澜沧江为例)位置 名称 成因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11.读图可知,图示河段有较多弯曲,为典型的曲流,应位于地势起伏和缓的平地,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和海拔较高的河流源头分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道一般较为平直,地势低洼的入海口处河流往往出现多个分汊,与图示信息不符。D正确。故答案为:D。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地质条件稳定性较差。图中甲和丙位于弯曲处,甲位于凸岸,丙位于凹岸;乙和丁位于平直河道附近,相对弯曲处而言,地质条件较为稳定。C正确。故答案为:C。13.读图可知,图示河段中,丙→乙河道明显由宽变窄,河流流速明显变快;丁以上河段和丁→丙河段宽度变化不大且河道较宽,河流流速没有明显加快,乙→甲河道由窄变宽,河流流速会减慢。B正确。故答案为:B。(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众多跨境大河的发源地,影响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强弱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区域水循环(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水循环类型主要为( )A.海上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无法判断15.图中代表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①西风②冰川③河流④亚洲夏季风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若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增强可使图中( )A.河流向海洋输送物质增加 B.针叶林和雨林面积减小C.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D.稻田缺水严重粮食减产【答案】14.B15.D16.A【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解析】【点评】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14.图示水循环中,风从海洋吹来,降落到陆地上,再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联系了海洋和陆地,所以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上,陆地内循环是陆地上的水循环,B正确。故答案为:B。15.水汽输送主要受盛行风和季风影响,图中代表水汽输送环节的是西风和亚洲夏季风,冰川和河流属于陆地水体。D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16.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增强会使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增多,降水增强,地表径流量增加,会使河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向海洋输送物质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风和西风的强弱受到了影响,但是针叶林和雨林的面积变化是一个长期演变的结果,夏季风和西风增强短时间内不会影响针叶林和雨林的分布面积;亚洲夏季风和西风增强,使得青藏高原降水增加,冰川可能会因此增加,不一定会大量融化,且青藏高原冰川储量比两极地区少,不会明显导致海平面上升;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不会使稻田缺水严重,可能夏季风强造成南方降水少,北方降水多,但是从水资源的分配上看不会导致稻田严重缺水。A正确。故答案为:A。17.(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生命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不同时期的生物类型是自然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生物的演化史简图。(1)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而植被是成煤的重要条件,图示重要的两个成煤期为 和 (填甲/乙/丙/丁)。(2)图示丁代表的地质年代为 ,该地质时期发生的生物演化史的重大飞跃事件是 。(3)简述图示丙地质年代古生物演化的特点。(4)简述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演化的规律。【答案】(1)乙;丙(2)新生代;人类出现(3)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被子植物开始出现;爬行动物盛行;出现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末期大量物种灭绝。(4)由海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成煤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古生代距今约5.41亿年到2.52亿年,对应乙;中生代距今约2.52亿年到0.66亿年,对应丙。所以图示重要的两个成煤期为乙和丙。(2)据图示可知丁地质年代距今是0.66亿年到现今,有哺乳动物和人类,应为新生代,新生代发生的生物演化史的重大飞跃事件是人类出现。(3)丙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对应的植物特征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动物特征是爬行动物盛行,以恐龙为代表性动物;出现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中生代末期大量物种灭绝。(4)地球生命最早出现在海洋中,之后向陆地发展,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由海生到陆生;随着生物进化,古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点评】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1)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时期的两个成煤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古生代距今约5.41亿年到2.52亿年,对应乙;中生代距今约2.52亿年到0.66亿年,对应丙。所以图示重要的两个成煤期为乙和丙。(2)据图示可知丁地质年代距今是0.66亿年到现今,有哺乳动物和人类,应为新生代,新生代发生的生物演化史的重大飞跃事件是人类出现。(3)丙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对应的植物特征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动物特征是爬行动物盛行,以恐龙为代表性动物;出现了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中生代末期大量物种灭绝。(4)地球生命最早出现在海洋中,之后向陆地发展,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由海生到陆生;随着生物进化,古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18.(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传统民居(图)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山水环境,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一涧两岸的山坡上,呈现“因形就势、背山面水、不拘方位”的特征,依托不同层级尺度相互呼应、逐级传导,营造出适宜的夏季自然通风条件。(1)由图中穿堂风流动方向可知此时为 (白天/夜晚),山坡近地面气温比同高度山谷上空气温 (高/低)。(2)说明在夏季白天房前谷中水域对增强房屋通风降温的作用。(3)从白天通风降温,夜晚防风保温的角度,分析图中民居建筑各空间应如何设计。【答案】(1)白天;高(2)和陆地相比,白天水域温度较低,房前谷中水域和山坡间的温差较大,使穿堂风增强,利于通风;穿堂风挟带房前水域凉爽气流经过房屋,利于降温。(3)场院要有敞开空间,并且正对白天上坡穿堂风方向;由场院到上堂空间要有气流通道,利于白天上坡的穿堂风向上流动;上堂空间靠后花台侧,易受夜晚下坡的冷气流影响,应做好防风保温措施。【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1)图中穿堂风从山谷向山坡方向流动。白天,山坡受热快,与山谷上方同高度大气温度相比,气温高,气压比山谷低,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即图中的穿堂风。(2)水域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都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都快。白天,与陆地相比,水域升温慢,与山坡房间温差大,谷风更强,更有利于通风。穿堂风可以将水域的凉爽气流带至房间内,有利于降温。(3)图中的空间划分为场院、下堂空间、主天井空间和上堂空间以及后花台。白天吹谷风,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若想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为穿堂风留有气流通道,场院前留有开敞空间,并且正对白天上坡穿堂风方向,由场院到上堂空间要有气流通道,有利于山谷冷空气随穿堂风进入房间,通风效果好。夜晚,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下坡气流寒冷,后花台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上堂空间靠后花台侧,更有利于夜晚防寒保暖。【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1)图中穿堂风从山谷向山坡方向流动。白天,山坡受热快,与山谷上方同高度大气温度相比,气温高,气压比山谷低,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即图中的穿堂风。(2)水域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都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都快。白天,与陆地相比,水域升温慢,与山坡房间温差大,谷风更强,更有利于通风。穿堂风可以将水域的凉爽气流带至房间内,有利于降温。(3)图中的空间划分为场院、下堂空间、主天井空间和上堂空间以及后花台。白天吹谷风,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若想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为穿堂风留有气流通道,场院前留有开敞空间,并且正对白天上坡穿堂风方向,由场院到上堂空间要有气流通道,有利于山谷冷空气随穿堂风进入房间,通风效果好。夜晚,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下坡气流寒冷,后花台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上堂空间靠后花台侧,更有利于夜晚防寒保暖。19.(2024高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回涡沙丘(图左)是一种重要的风沙地貌类型,是风沙流在特定条件下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前堆积形成的,类似于新月形沙丘。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控制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和移动过程。图右为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不同高度风速统计图。(1)请在下图中用“→”标出主导风向,并在沙丘上用“……”标出沙脊线。(2)说出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不同高度风速特征。(3)指出回涡沙丘风沙流挟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的地貌部位,并说明理由。【答案】(1)(2)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在不同高度下,侧翼的风速均为最大,涡槽的风速最小;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3)部位:侧翼风沙流挟沙能力受风速的影响,风速越大,挟沙能力越强,挟带物质粒径越粗;回涡沙丘侧翼在不同高度,侧翼风速最大,风沙流挟沙物质粒径最粗。【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回涡沙丘是风沙流在特定条件下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前堆积形成的,回涡沙丘类似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故主导风向和沙脊线如图所示:(2)根据右图,将不同高度的风速进行对比,1.8米的风速>0.8米的风速>0.3米的风速,因此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同一高度相比,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并且在相同高度,涡槽处风速最小,侧翼风速最大。(3)根据右图可以看出侧翼风速最大,挟沙能力最强,挟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当气流遇到植物沙障时,一部分从植株顶部越过或经两侧绕流形成加速区,一部分穿过灌丛植株形成减速区,还有一部分在灌丛沙堆上风向发生反卷形成反向涡流区。气流反卷,正向气流与反向气流交汇,导致气流接近障碍物时速度降低,使得涡槽处风速最小。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气流在回涡沙丘侧翼发生绕流,导致速度变大,携沙能力强,堆积物颗粒较粗。【点评】风成地貌类型 名称 景观特点风蚀地貌 风蚀垄 呈长条形风蚀柱 孤立的石柱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风积地貌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长条状的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形似金字塔状新月形沙丘 形似新月(1)据材料可知,回涡沙丘是风沙流在特定条件下遇到障碍物时在障碍物前堆积形成的,回涡沙丘类似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故主导风向和沙脊线如图所示:(2)根据右图,将不同高度的风速进行对比,1.8米的风速>0.8米的风速>0.3米的风速,因此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同一高度相比,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并且在相同高度,涡槽处风速最小,侧翼风速最大。(3)根据右图可以看出侧翼风速最大,挟沙能力最强,挟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当气流遇到植物沙障时,一部分从植株顶部越过或经两侧绕流形成加速区,一部分穿过灌丛植株形成减速区,还有一部分在灌丛沙堆上风向发生反卷形成反向涡流区。气流反卷,正向气流与反向气流交汇,导致气流接近障碍物时速度降低,使得涡槽处风速最小。从回涡沙丘迎风坡底部经迎风坡中部至顶部风速逐渐变大,由顶部经背风坡中部至背风坡底部风速又逐渐变小。气流在回涡沙丘侧翼发生绕流,导致速度变大,携沙能力强,堆积物颗粒较粗。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 广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