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宁朔中学 2024-2025(二)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 :山水环境和人文空间融合是中国城市规划的鲜明特点。古人长期的择居实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 风水 ” 学说,总结的聚居理想择址具有分形同构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是一坐北朝南四方围合的盆地空间,具有多重围合的特征,每个圈层的格局一致,层层相 套,只是名称略有不同。山、水与聚居的关系也有讲究, “ 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 俯 ” 是对聚落周边山水理想形态的描述,即臆想中的“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 ;空间围合对 藏风聚气的格局有重要作用,其尺度决定了聚落的规模。 “ 风水 ” 对理想聚居择址空间格局的表述中, 山、水、聚居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分形同构、多尺度嵌套以及情态兼备是突出的特点,可以说理想的 风水范式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古人在聚居营建中的山水观。巴蜀地区传统聚落形态丰富,与自然山水关系密切,反映了聚居营建中因势利导、形意相成的山 水观。在区域尺度上表现为主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优选气候温润、水资源丰富的丘陵低山地区, 在临水河岸建设城镇,以利交通、生活与生产。在聚落尺度上,优选周边山体围合环护之地,具有商 贸、交通等职能的聚落大都选址在山脚下,有的选址在山丘顶部以获得天然的防御条件;水陆交通驿 站型古镇首选凹岸,其他聚落根据职能择址于江河环绕的凸岸或河道凹岸有支流汇入处;聚落立向大 多背山面水,既可获得良好景观又可利用山谷风、河陆风等局地环流,形成良好的微气候。在建筑尺 度上,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根据需要或利用山地形势 “ 择高 ” ,以突显地位;或因行业特点临江河, 以得交通之便或表风调雨顺之祈愿。巴蜀传统聚落丰富的形态还体现了我国特有的象形取意、祈福求 吉的社会文化与山水审美意趣:或根据聚落及周边山水的具体形态作出比喻,或重视标志性建筑与山 水景观组合的寓意,或提炼出“ 八景 ” 之类,寓意美好吉祥,更添诗情画意。这生动反映了本民族特 有的文化心理。这些因势利导的建城智慧不仅在历史时期的巴蜀地区广泛存在,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也有传承,表 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重庆渝中半岛一些沿江、临崖地区的建筑传承了吊脚、错叠、分台等因势利导, 利用山地地形的营建手法。例如, “ 洪崖洞 ” 民俗商业街附崖而建,面朝嘉陵江,建筑从下到上有 11层,高差逾30米。从滨江路上5层有内部“ 天街 ” ,再上 6层可达沧白路,有不同标高的天台可 观江景。 “ 白象居 ” 住宅建筑群同样靠山面江,采用退台、分段接地和空中连廊 “ 消化 ” 了 38米的 地形高差,虽然有的建筑达 24层,居民仍可根据情况选择最近便的出入口,将步行控制在6层以内。巴蜀传统聚落营建的山水观反映的不仅仅是聚落与山水的关系,它折射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 方面是主动适应自然,优选适宜生活、生产之地,利用天然山水,因势利导的营建智慧;另一方面还 有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融入山水审美意趣,寄托美好愿望的文化意蕴。(节选自李旭《因势利导,形意相成:巴蜀传统聚居营建的山水观》,有删改)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形态,跟山水环境的空间构成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从古至今, 一脉 相传,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概略地说:农耕文明时期的山水环境,与崇尚自然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理念、审美取向 相吻合,促成中国传统人居形态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 山水人居观 ” ,传承下来并影响后世。中国传统的营城思想:周王城理想模型,其特点是方城格局、王城居中,有中轴线、格网道路、 坊里、规整城墙和护城河等;另一种营城思想是管子思想,是针对地形地貌的起伏变化,在山地不规 整状态下建设城池。“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临水而沟 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 。中国的营城和建设活动,在两种城 市规划思想体系下演进发展。阆中古城的城池格局,刚好演示了“ 周王城 ” 思想和“ 管子思想 ” 的结 合,体现了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思想。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 将聚居文化的精神意识与山水关系紧密联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形成了正能量,促进了发 展。川渝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人居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与山水生态融为一体,如 古嘉州(今乐山)、古戎州(今宜宾)、古灌县(今都江堰市)、古万州(今重庆万州区)、古合川 (今重庆合川市)等。这些城市的建设,从历史到现代,处处都反映出城市与大自然山水格局相生相 融的关系。中国传统山水城市,因山水环境,使格局显得大美,空间开张,四处成景,健康宜居,人文与自 然融合一体,充满厚重的文化和生态智慧。(节选自赵万民《山水文化相长,人居品质融贯——阆中古城人居环境空间品质评述》,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 风水 ” 学说源自长期的择居实践,它总结的聚居理想择址总体上是坐北朝南四方围合的盆 地空间,具有多重围合的特征。B. 空间围合对藏风聚气格局的作用,本质上是古人基于 “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 的一 种主观臆想,而非择居实践。C. “ 周王城理想模型 ” 的营城思想,管子 “ 因天才、就地利 ” 的营城主张,都体现了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人居思想。D. 儒家文化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影响下的聚居文化精神意识,是中国传统营城思想中山水 人居观的文化根基之一。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巴蜀地区传统聚落,尺度上的选址与立向原则蕴含山水观的核心,是追求居住空间与自然环 境的功能性适配。B. 巴蜀传统聚落形态所体现出的象形取意、祈福求吉等文化与审美意趣,是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心理的生动反映。C. 农耕文明时期的山水环境与中国传统文人崇尚自然的文化理念与审美取向的吻合,促成了中 华民族的 “ 山水人居观 ” 。D. 周王城思想和管子营城思想,推动和发展着中国的营城和建设活动,阆中古城的营建就践行 了其中一种营城思想。3.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材料一在阐述“ 风水 ” 学说与聚居营建的关系时,虽然准确指出了理想择址的特点,但对“ 风 水 ” 学说中蕴含的科学原理未作透彻剖析,未将其与现代建筑科学理论进行有效关联。B. 材料一论述巴蜀传统聚落营建的山水观时,详细分析了不同尺度下的营建策略,然而在古今 对比方面着力不足,未能阐述传统山水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轨迹。C. 材料二梳理中国传统营城思想时,对周王城思想和管子思想的阐述仅停留在表面特点的罗列,第 2 页 共 6 页未深入挖掘两种思想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D. 材料二在论证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特点时,仅以川渝地区的城市为例,未对其他地域的城市 进行研究分析,样本单一 ,论证的普适性不足。4. 两则材料都揭示了促成中华民族“ 山水人居观 ” 演进形成的相关因素,请简要概括。(4分)5. 为切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某地拟新建村民聚居点,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为他们提几点选 址建设的意见。(6分)(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拉煤车 阎连科我家日子好,盖了瓦房,有时烧饭还烧煤,尤其在春节过年的日子里。买煤要到八十里外的一个 叫高山煤矿的地方去。黄土路,上坡、下坡,一个接一个。我和二姐跟着村人去拉煤。太阳刚升起,就轮到我们装煤了。煤矿用的铁锹都是簸箕形的大铁锨,一锹铲装得比我家的两锨 还要多。我比二姐力气大,我用那铁锨往车上装着煤,二姐在那煤山下四处捡着煤核抱到车子上。待 我铲装累了,二姐替我铲装煤,我跳到车上把煤用力朝下踩,就这样把匝有竹编的煤车装满。及至大 家都把煤车装好,都拉到磅场去过秤,再把交过钱的煤票条子交出去。记不得那过磅的两个中年人从 我们车上铲下去了几锨煤,只记得他们一个过着磅,一个朝下铲着煤,看着我和二姐说:“ 哪里的? 这么小就来拉煤呀。” 然后每朝下铲一锨,我和二姐心里就疼一下,到不知铲到第几锨,二姐对那铲 煤的说:“ 别铲了,再铲就不够五百斤的重量。 ” 那铲的就朝磅的看一眼,管磅的朝他点个头,他从 地上铲了一锨装到车上去。我们就把煤车从磅上拉走了。好像回去没有一段是平路。我驾辕主拉在车辕内,二姐拉着边绳在右边。大家先是一队拉开朝前 走,后来力大脚快的,就到了前边。拉煤的车队也便散开了。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大家的前边还是后 边,就那么低着头地拉,不说话地走。也许走了三十里,也许走了四十里,忽然觉得灰黄的太阳到了 头顶上——似乎是午时来到了,于是把车子停在路边上,我去找着石头起野灶,二姐端着备好的铝锅, 到一个村里找水。待二姐回来后,我不仅垒起了石头野灶儿,还捡来了柴火生起了火。那天中午,我们吃的是野灶煮汤面。快要吃完时,二姐突然问我: “ 连科,你长大后准备干啥? 我有些懵怔地望着二姐,不知道她为啥这个时候问这个,也不知道要怎样回答。这时二姐就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 你是男娃儿,你要努力离开家。 ” 我越发不懂地望着二姐,端碗僵在半空里。“ 你长大当兵去。当兵提干,就不用这样在家苦劳受累了。 ”再也没有说啥儿,重新上路。过了有路标的明皋村,我们知道离家还有三十里。那三十里,宛若 要从北方到南方的三千里。天色黑得如同泥浆般。路两边的寂静里,有无数薄冰的砰啦、咔嚓声。因 为公路是上年才铺上去的沥青路,沥青在黑夜发出黑金似的光。就在这光里,我问二姐:“ 你说爹、 妈会不会来接我们呢? 二姐朝着前方望了望,没有回话,把我从车架辕里换将出来了。“ 爹哮喘,可咱妈会来接咱吧? ” 又走了一段路,我又这样问二姐。二姐依然没有说母亲会不会 接,只是说前边的村人差不多就该回到村里了,我们再坚持一下,也就回到村里了。就那么坚持、坚 持地走,坚持、坚持地拉着车。走一走,歇一歇。因为歇下,身上的汗落了,会冷得身上也结冰,于 是又慌忙起来拉着车。再遇坡道甚至平路也走不动了时,就又停在路边歇着脚,这时有汽车亮着大灯从我们身边开过去,我们就觉得卡车司机是多么神圣、伟大的一种职业啊,拉几吨、十几吨的货,脚 一踩油门就轰轰跑走了。这时若有夜运的马车、牛车从我们身边走过去,我又觉得真的做牛做马也很 好,力气大,不管车上装多少东西,一低头,就把车子朝前拉走了。实实在在说,我真的走不动了呢。二姐只好同我坐在路边歇着。先一歇儿几分钟,再一歇儿会有 十几分。到后来,我们是朝前拉上十几分,就地坐下十几分。拉上半小时,也歇坐半小时。未来的前 路好像和我们的脚步相反样,愈往前走离家愈远样。远了也得走,前边到底是家的方向呢,人往家的 方向走着本身就是朝着奇迹走过去。奇迹果真出现了。我们坐在路边歇息着,很想去路边干了的河里找块冻冰解渴,冰润一下干裂的 嗓子,就在我和二姐在路边河里找着存水存冰时,我们听见“ 素粉——连科—— ” 的唤声,接着就看 见,有一个马灯远远地亮在黑暗里。哥哥听见我们的呼应,朝着我们跑过来。哥哥是听说我们去拉煤了,特地从县城跑回来,要接我们一程路。县城离我家三十里,哥哥是晚 上八点下班特地骑车回来接我们,所以有些接迟了。哥哥接上我们,让我和二姐觉得世界和日子,温暖得如寒冬中有一间旺了炭火的屋。哥哥把马灯挂在车子辕杆上,让二姐和我坐在煤车前边由他拉着车——谁让他是二姐和我的哥哥 呢?我们就坐在煤车前板上,由他拉着车,看他像更有力的牛马样。哥哥拉着车,我和二姐都坐着,怕从车上掉下来,我一手扶着车辕板,另一只手空出来拉着二姐 的手。二姐的手上有茧子,还是柔和得和二姐一模一样。一个村子被哥哥和车子甩在身后。又有一个 村子被甩在身后。村头的大桥就到了,母亲在大桥头上等我们。穿过村街到家了,大姐和父亲在门口 等我们。血缘的亲情美得像冬天里的火,夏天里的风。那年春节下大雪,我们熬年烤的火,全部来自我和二姐拉的煤和煤核儿,暖得连透风的屋子都没 一丝冬日寒意。村人、邻人那年都去我家烤火熬年夜,那煤和煤核儿,把一个村落、一个世界的寒气 都给烧没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多次使用参照物、标志物呈现一种行进感,如“ 上坡、下坡,一个接一个 ” “ 又有一个 村子被甩在身后 ” 等。B.文章疏密相间,有的单独成段,要言不烦,但拉车时的心理感受叙述得密实详尽,似乎靠“ 想 ” 能转移劳累的煎熬。C.文中的闲笔传递了文章主题,如野灶煮汤面一段看似与拉煤车无关,但透过二姐之口表达对 劳动价值深入思考的主题。D.文章通过心理描写、环境烘托和对比等手法,尤其是“ 我 ” 内心对马车、牛车、汽车的羡慕, 更突出人力拉煤的艰辛。7 .关于文中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段文字里表现了忙碌、劳累、责任和人情味,表露出生活旧事中那挥之不去的痛苦。B.“ 我 ” 是装煤的主力,二姐捡煤核相对轻便,平实的叙述中表现“ 我 ” 的责任担当。 C.“ 我 ” 把煤踩严压实,是为了保证煤的重量,而过磅的人铲掉多余的煤让我们很心疼。 D.“ 这么小就来拉煤呀 ” ,说明装煤是繁重的活儿,也体现了 “ 我 ” 和二姐从小就懂事。8 .在拉煤车的过程中,“ 我 ” 的心理状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9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叙了童年时的一段苦难记忆,有人认为“ 这种苦难记忆却有着别样的芬第 3 页 共 6 页芳 ”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 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 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 封德彝 奏:“ 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 ” 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 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 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 ·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对曰:“ 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 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 吾 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 朕何为失信?” 对曰:“ 陛下初即位,下诏云: ‘ 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 有司以为负秦 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 ‘ 关中免二年 租调,关外给复一年。’ 既而继有敕云:‘ 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 ’ 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 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 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 上悦曰:“ 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 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 乃 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节选自《资治通鉴 · 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号令 A不信 B则民C不知 D所 E从 F 天下G何由 H而治乎 I 朕 J 过 K深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其言不让 ” 的“ 让 ” 意义不同。B. 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 征役 ” 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C. 材料一中“ 吾以诚信御天下 ” 的“ 以 ” 是介词,“ 凭借 ” 的意思,与材料二中“ 将有作则思 知止以安人 ” 的“ 以 ” 用法相同。D. 文中“ 居常简阅 ” 的“ 居 ” 与《促织》中“ 居为奇货 ” 的“ 居 ” 意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 恪尽职守。B. 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 御之得其道 ” ,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 “ 中男 ”入伍。C. 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 王失信的表现。D. 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 说法表示赞同。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2)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唐太宗 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题。啄木鸟(魏野)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千林蠹如尽,一腹馁何妨。 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岂同闲燕雀,唯解占雕梁。啄木(马道)翠翎迎日动,红嘴响烟萝。不顾泥丸及,唯贪得食多。 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柯。吴楚园林阔,忙忙争奈何。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两诗开篇写啄木鸟外形,魏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马诗侧重运用色彩描绘。 B. 魏诗颈联写啄木鸟的活动场景,从“ 槐陌 ” 到“ 草堂 ” ,皆可见其身影。 C. 马诗颈联中“ 才 ” “ 又 ” 搭配,突出了啄木鸟的勤劳,体现了劳动精神。 D. 两诗都有意突出了啄木鸟的忙碌,诗人也都对此做出了态度鲜明的评判。16. 这两首诗都写啄木鸟,但尾联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10分)17. 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 ” 阐述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的道理,进一步强调 国君要慎待百姓。(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 “ , ” 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 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 生事 ” 之说。(3)《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 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4)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 ”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 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5)张孝祥在《念奴娇 · 过洞庭》这首词中描摹了洞庭月色 , 并抒发了自己的怀抱 , 他 “ ” 的胸怀, 与洞庭月下“ ” 的气象融合, 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 体 现出词人高洁的人格。(6)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称为 “ 四美” , 然而在人生中往往“ 四美难并 ” 。《游园》 中作者借杜丽娘之口感叹:“ , ! ( 7)《 阿 房 宫 赋 》 中 ,描 写 宫 殿 、 楼 阁 依 地 形 而 建 ,参 差 错 落 、 精 巧 工 致 的 句 子 是 “ , 。 ”第 4 页 共 6 页(8)《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 ,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 体现了诗人一贯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的句子是:“ ,。 ”(9)王安石《桂枝香 · 金陵怀古》中“ , ” 两句时 空交错, 虚实相生, 将六朝旧事和眼前寒烟衰草之景完美结合。(10)千百年来,诗词和风一次次相遇,古典诗词中的风或是季节时间的标识,或是情感的载体, 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本题共 7小题, 16 分)(一)单选题(共 5 小题,每题 2分,共 10分)18 .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不复一一自辨 ②振之以威怒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④张良出,要项伯⑤信者效其忠 ⑥翼日进宰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 ⑧莫春者A. ①②④⑤⑥ B. ③④⑤⑥⑧C. ①②④⑥⑧ D. ②④⑤⑥⑦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役聪明之耳目 B. 而气· ·候不齐C. 可· ·怜焦土 D. 人习于苟· ·且非一日 20.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多于南亩之农夫 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虽董之以严刑 D.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貌恭而不心服 ②六王毕,四海一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④朝歌夜弦 ⑤既东封郑 ⑥ 辇来于秦 ⑦不念居安思危⑧必固其根本 ⑨择善而从之 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A. ①⑥/②/③④/⑤⑧/⑦⑨/⑩ B. ①③⑥/②/④⑤⑦⑧/⑨/⑩B.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22.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 ” 在古代是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如《答司马 谏议书》。B. 太宗: 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 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 太祖” , 第二代帝 王的庙号常常为 “ 太宗 ” 。C. 垂拱指垂衣拱手, 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 什么事情都不愿做, 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 为。D.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 “ 小杜 ” 之 称,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他们又有 “ 小李杜 ” 之称。(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小题,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4题。“ 太空种菜不是梦,我的客厅能飘动 ” ,这是今年元霄节期间 DeepSeek创作的一个谜面。在创作过程中,DeepSeek对 “ 天宫 ” 的核心特征进行提取,通过打油诗的形式构建谜面,并给出鲜活生 动的谜底:“ 中国人专属 ‘ 星级套房 ’ ——中国空间站 ‘ 天宫 ’ 。 ”以上是近期光明网探索人工智能(AI )辅助新媒体创作的一个案例。以往需要媒体人绞尽脑汁的 灯谜策划,如今 DeepSeek几秒钟就搞定了!互联网带来了“ 知识普惠 ” ,但远未达到“ 认知平权 ” 。媒体人受限于个体认知,生活在自己的 “ 信息茧房 ” 之中。同时,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壁垒又是客观存在的。在选题策划过程中,领域知识、 社会资源、专家网络直接影响着( 甲 )。这时候,AI 就能大显身手了!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信息整合、分析和呈现能力,可以在多个维 度帮助媒体人扩大认知边界:精准地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 “ 找专家 ” 的能力不再局限于个人社交圈 的半径;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快速构建知识图谱、检索多模态信息、简化复杂概念等,将媒 体创作的边界不断拓宽;把顶尖专家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变成大家都能用的智能工具,相当于为媒体人 配备一位博学多识的超级 “ 工作助理 ” 。①人工智能的赋能,②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既要保有新闻专业的核心价值判断,③又要运用智能工 具的数字素养,④在深度报道中运用大模型挖掘数据金矿,⑤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多形态内容衍 生。这种“ 人机协同 ” “ 人机耦合 ” 的新范式,让媒体从业者的角色发生深刻转变——不仅是信息的 生产者,更是信息的 “ 连接器 ” 和 “ 把关人 ”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对媒体的影响并非皆正面,例如,生成式 AI 往往存在 “ 幻觉 ” 问题, 在 “ 一本正经 ” 的陈述中夹杂 “ 胡说八道 ” 的错误信息,如果不经求证地采纳,可能制造虚假新闻、 扰乱传播秩序。23.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 12个字。(2分)24. 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司马迁借历史人物樊哙之口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言: “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宁朔中学 2024-2025(二)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 答案1. B 2. D 3. A 6 .C 7 .A 10. BFI 11. C 12. C 15. C18. C 19. D 20. D 21. A 22. C1. B. “ 一种主观臆想 ” 错误。材料一提到,“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 是“ 风水 ” 学说对 理想聚落山水形态的描述(而非“ 主观臆想 ” )。材料中明确指出“ 分形同构、多尺度嵌套 ” 是古人 择居实践的总结,“ 空间围合对藏风聚气格局的作用 ” 是实际营建智慧的体现。选项曲解为“ 主观臆 想 ” 。故选 B。2. D. “ 践行了其中一种营城思想 ” 错误。材料二提到阆中古城的营建“ 刚好演示了‘ 周王城 ’ 思 想和 ‘ 管子思想 ’ 的结合 ” ,阆中古城是二者结合的结果,而非单一思想的应用。故选 D。3. AB. “ 未能阐述传统山水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轨迹 ” 错,材料虽古今对比不足,但通过重庆 现代建筑案例已能体现传统山水观在现代的“ 传承 ” ,不能说“ 未能阐述传统山水观在现代社会的传 承与演变轨迹 ” 。C. “ 仅停留在表面特点的罗列 ” 错,材料对两种思想背后文化根源等有一定涉及,如提到儒家文 化影响,并非仅停留在表面,该项分析评价不准确。D. “ 样本单一 ,论证的普适性不足 ” 错,列举川渝地区城市案例能体现传统山水城市特点,且文 中提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形态对城市建设影响,不能简单说样本单一、论证普适性不足。故选 A。4. ①自然适应:主动优选山水环境,利用自然条件满足功能需求(如选址低山、临水建城);②人文融合:融入祈福求吉、诗情画意的文化心理(如 “ 八景 ” 寓意);③哲学根基:儒家文化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的价值观影响;④历史实践:农耕文明促使山水与文人士大夫审美取向融合,形成 “ 山水人居观 ” 。5. ①选址原则:优选背山面水、围合地形地带,利用局地环流改善微气候;②功能适配:根据产业需求(如农业、文旅)选择凸岸或凹岸,平衡交通与防御;③文化表达:结合山水形态命名聚居点(如 “ 龙潭村 ” ),增加诗画意蕴;④技术传承:借鉴吊脚、分台等山地营建手法,适应地形高差;⑤生态理念:保护自然山水格局,避免过度开发,延续 “ 天人合一 ” 传统。6 . C. “ 表达对劳动价值深入思考的主题 ” 错。二姐只是单纯地不想让“ 我 ” 复制她走过的简单 苦难之路,想让“ 我 ” 日子过好一点,生活轻便一点罢了。本文的主题主要是亲情和劳动之美、劳动 光荣,但二姐的话没有体现出 “ 对劳动价值深入思考 ” 的主题。故选 C。7 . A. “ 表露出生活旧事中那挥之不去的痛苦 ” 错。表述不当,文中更强调“ 我 ” 与二姐的协作, 如 “ 我铲装煤,二姐捡煤核 ” ,以及过磅人的人情味,如铲煤后又补一锨,表现的是艰辛中的温情, 而非单纯痛苦。故选 A。8 . ①回家路途遥远而又艰辛, “ 我 ” 感到疲惫。②中午休息时,而对二姐的问题, “ 我 ” 感到 不解。③重新上路后,一路坚持,虽然感到疲惫,但仍然心存期盼。 ④当哥哥来接我们、父母也在等 待我们时,“ 我 ” 非常高兴,感受到家的温暖。9 . ①苦难的记忆:拉煤车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疲惫的,两个孩子要拉着五百斤重的煤走八十里 路,也可以反映出家庭生活的艰苦。②但苦难生活中有家人的陪伴和分担,姐姐和“ 我 ” 一起拉煤,哥哥下班特地来接我们,父母 等待我们回家,这是别样的芬芳;③苦难生活中还有二姐的鼓励,鼓励“ 我 ” 努力离开家,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别样的 芬芳。10. BFI “ 号令 ” 做主语,“ 不信 ” 做谓语,“ 则 ” 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 故在 B处断开;“ 民 ” 做主语,“ 不知 ” 做谓语,“ 所从 ” 为名词短语做宾语,故在 F处断开;“ 何 …… 乎 ” 为反问句,独立断开,“ 朕过 ” 为偏正短语做主语,“ 深 ” 做谓语,故在 I 处断开。11. C 用法不同。 “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的 “ 以 ” 是连词,表目的。12. C“ 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 ” 错误。从“ 百姓固已不能无怪 ” 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13. (1) 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向百姓)征收督促。(关 键词:负,亏欠、拖欠;非,不是,不属于;征督,征收督促)(2)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 (关键词:谦冲,谦虚;牧,养;下,居于 ……之下)14. 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 ②接受魏征 “ 不点中男 ” 的建 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材料一参考译文】太宗对大臣裴寂说:“ 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我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 看,我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我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向他询问(自己的)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 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 (很多)未成年男子虽然还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 实的,也可一并征发。” 太宗同意了这个建议。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不可以,不 肯签署皇帝的这一命令,(敕令)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 “ 未成年男子中魁 梧壮实的,都是那些胡乱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也没有什么妨碍,而你却如此固执! 魏征答道:“ 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年男子,用正确的方法 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 ‘ 我以诚信治理 天下,(也)想要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 ’ 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 ” 太宗惊 愕地问道:“ 我怎么失信了?” 魏征答道:“ 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 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 一律免除。’ 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向百姓)征收督促。陛下 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陛下)又说:‘ 关中地区免收两年的 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 (可是)不久又有敕令说:‘ 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 除。 ’ 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 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 都委托他们办理;到了征点兵员(的时候) ,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 ” 太宗 高兴地说:“ 以前我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 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也拿不定主意,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我的过失很深呐! ” 于 是不征点未成年男子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瓮。15. C “ 突出了啄木鸟的勤劳,体现了劳动精神 ” 错。马诗颈联 “ 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柯 ” , 结合前文“ 唯贪得食多 ” 可知,这里的“ 才 ” “ 又 ” 搭配,突出的是啄木鸟贪得无厌,刚离开一处又 急忙去另一处寻找食物。故选 C。16. ①魏诗赞赏啄木鸟的勤劳和无私。啄木鸟不同于 “ 唯解占雕梁 ” 的 “ 闲燕雀 ” ,勤劳啄虫,第 5 页 共 6 页无私地为世人除害。②马诗批判啄木鸟的贪婪和短视。“ 吴楚园林阔 ” ,可见食之处甚多,何需忙碌争夺,批评啄木 鸟的贪婪。【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魏诗:尾联将啄木鸟与闲燕雀进行对比, “ 岂同闲燕雀,唯解占雕梁 ” ,燕雀只知道占据华丽 的屋梁,贪图安逸,而啄木鸟则辛勤忙碌,为了啄尽千林之蠹,哪怕自己忍饥挨饿也在所不惜。通过 这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啄木鸟勤劳无私品质的赞赏之情,赞扬了啄木鸟为了维护森林健康, 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②马诗:尾联“ 吴楚园林阔,忙忙争奈何 ” ,诗人认为在广阔的吴楚园林中,食物资源丰富,啄 木鸟却依然忙忙碌碌地争夺,似乎有无尽的贪欲。这里蕴含了诗人对啄木鸟贪婪和短视的批判,暗示 其不懂得知足,只知一味地索取和争夺,而没有看到周围充足的资源,缺乏长远的眼光和豁达的心态。17.( 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5)肝肺皆冰雪;表里俱澄澈。(6)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7)各抱地势,钩心斗角。(8)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9)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3. 示例:甲处:媒体人的认知边界24. (1)语句① ,应改为: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由于人工智能的赋能;(2)语句③ ,应改为:又要具备运用智能工具的数字素养。25.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是司马迁借历史人物樊哙之口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意思是干大事不 用顾及小的礼节,讲大礼节不用顾及小的责备。这里强调了不用过分注重 “ 小节 ” ,应当顾全大局, 而不必执着于细节。表层义为“ 干大事不必拘泥于细节 ” ,或者“ 讲大节的无须在意小的责备 ” ;引 申义可理解为“ 人生要阔步向前 ” “ 细琐也可阻碍前进的脚步 ” 等。材料二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 的话“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 ,意思是“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 ,可理解为“ 细 节决定成败 ” ;也可以取引申义 “ 小的事情可以成就你 ” “ 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 等。合格层级:写作时可从其中一个角度入手。①围绕“ 大业 ” 与“ 小节 ” 的关系来谈。可在文章开 头结合材料明确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如论证“ 大业 ” 不顾“ 小节 ” ,可列 举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脱身的事例,韩信不纠结于“ 胯下之辱 ” 终成一代名将等例子,有力地论证 观点。②与此相对,也可引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的名言来论证“ 细节决定成败 ” 的观点,强调注 意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优秀层级:两则材料具有辩证统一性,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综合关照 “ 大与小 ” 的关系, 比如可理解为“ 在重视细微的基础上放长眼光 ” ;也可以引申立意为“ 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 等,只 要是对两则材料进行的合理的概括或提炼,都是切题的。立意:1. 临危不惧不拘小节,成就大事必做于细2. 注重小节,也要阔步向前。 【高分范文】执粗细之笔,绘人生画卷樊哙高呼“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展现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豪迈气魄;老子低语“ 天 下大事必做于细 ” ,道出注重细节方能成就大业的深刻哲理。在人生的长卷上,我们既要握好“ 粗笔 ” , 以大局观勾勒宏伟蓝图,又要用“ 细笔 ” ,以严谨细致描绘精彩细节,如此,方能绘就绚丽多彩的人 生画卷。“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是一种果敢的抉择,是在关键时刻对大局的精准把握。秦末, 刘邦赴鸿门宴,面对杀机四伏的险境,他没有纠结于告别时的繁文缛节,而是听从樊哙建议,果断脱 身,从而保留实力,为日后成就帝业奠定基础。若刘邦当时拘泥于小节,或许早已命丧项羽之手。放 眼现代,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初,毅然投身互联网电商这片未知领域,他没有被当时的技术难题、 市场不确定性等琐碎问题束缚手脚,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行,以宏大的视野和果敢的决 策,开创了电商时代的传奇。可见,在关乎成败的关键抉择时,我们需以大局为重,放下细枝末节的 牵绊,勇敢迈出坚实的步伐。然而,“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 同样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准则。细节之处,往往隐藏着决定成败 的关键因素。达芬奇学画时,从画鸡蛋开始,日复一日地观察鸡蛋的光影变化、形态差异,正是这看 似枯燥的细节练习,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最终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不朽杰作。 航天领域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一枚螺丝钉的松动、一个数据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航天任务的失 败。科研人员正是秉持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让神舟飞船一次次成功升空,探索浩瀚宇宙。所以,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因为细节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将细节做到极致, 才能筑牢成功的大厦。粗与细,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提出, 是高瞻远瞩的“ 粗笔 ” 规划,它为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指明了大方向;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基 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工程细节,到文化交流活动的每一场策划安排,都需要“ 细笔 ” 精雕细琢,只有 这样,才能让“ 一带一路 ” 倡议真正落地生根,造福各国人民。个人发展也是如此,我们既要树立远 大的人生目标,以开阔的格局规划人生道路,又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注重细节,不断积累经验,提 升能力,让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成为迈向成功的阶梯。人生如作画,执粗细之笔,方能绘就精彩。让我们以“ 大行不顾细谨 ” 的魄力把握人生方向,以 “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 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在粗与细的巧妙融合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