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忆我的母亲回作者:朱德导入初步了解课文作者简介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北洋时期,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写作背景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始终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于1944年2月15日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文体知识 回忆录一种文学体裁,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描写、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溺水读读写写佃农劳碌私塾周济祖籍仁慈迁徙慰勉不辍榨油韶关为富不仁妯娌和蔼横蛮和睦豪绅差役外甥东挪西借衙门nìzhàshēngchāijíjìshúlùshēnnuósháochuòwèiqiān xǐdiànyáwéihèngǎizhóu li词语解释不辍劳作为富不仁周济慰勉横蛮任劳任怨不停的劳动指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安慰勉励态度粗暴不讲理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小组讨论本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第二部分:2-13 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勤劳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14-17 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尽忠于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来报答母亲深恩 的决心深入学习课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第一段的作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本质特征,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引出下文,呼应题目时间 事件 品质作者小时候1895-1900年前后1905年1908年1919年1924-1927文革1937-1944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表现了她什么样的品质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不打骂,和睦退佃,搬家,天灾东借西凑供作者读书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农妇不辍劳作聪明能干,勤劳俭朴,仁慈宽厚同情穷苦人民,反感为富不仁者,有阶级意识,刚毅倔强,爱憎分明有远见,明事理,意图摆脱贫困和压迫有远见,明事理,有进步意识勤劳坚强能干,深明大义热爱劳动文章如何将这些日常事情串联为一个整体的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文章第五段是否偏题?为什么?不偏题,通过写我的孝顺懂事,从侧面烘托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标题紧密相连。文章在描写母亲时,是在两个不同的背景中写的。结合文章具体事例,说说哪两个不同的背景。贫困生活背景时代生活背景联系课文,以“通过文中......的内容,可看出母亲是......的人”这样的句式,来说说母亲的性格特点、优秀品质。从母亲整日劳碌着,可以看出母亲是勤劳能干的人从东拼西凑借钱供作者读书,可以看出母亲是明事理的人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第13段中心句的作用中心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作用:照应开头说的勤劳一生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我从母亲身上受到了哪些教益?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16段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如何回报母亲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16段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如何回报母亲呢?本句抒情,呼应开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16段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如何回报母亲呢?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16段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如何回报母亲呢?设问句,也是本文的文眼。爱母亲,升华为忠于民族和人民、忠于党,体现革命家的宽广胸怀,深化主题。赏析文章语句,字词1.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一系列工作表明母亲家务繁重,突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赏析文章语句,字词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自然说明我受母亲影响颇深,我从小热爱劳动,侧面突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悄悄:说明我爱母亲赏析文章语句,字词3.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赏析文章语句,字词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社会环境描写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夸张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设计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整日劳碌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勇敢坚强送子读书给予慰勉期望成功支持革命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赞扬母亲忠于人民、民族、党主旨归纳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在你的记忆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位特别的长辈,在你的成长中给你无限的鼓舞与力量,让你对他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呢 请你用叙述为主、议论抒情为辅的表达方式,将记忆中最典型的故事和最真挚的情感书写下来吧!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