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在商代中期和西周早期”理解错误,应为“从商晚期到周早期”。
2.答案:B
解析:A“区位优越”归因无据。C“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的观点与“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
强加关系。D“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足以说明 ,可成为 ”的说法夸大其词。
3.答案:D
解析:该项表明三星堆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李学勤的观点是三星堆文化存在对外文明的交流
4.答案:首先从网友的关注度入手,提出“三星堆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问题;(1分)其次,直接提出“三星
堆遗址在长江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1 分)最后,通过“时空胶囊”的比喻引出对三星堆一些未解
之谜进行思考的话题。(2分)
5.答案:高大伦认为三星堆文明要晚于以良渚、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文明,其发生时同大
致与商代中期相当,但其文化发展水平比同期中原落后很多。(3分)俞伟超认为三星堆融于蜀文化和巴文化
共同的独特的大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又受中原二里头和殷墟文化的影响。(3 分)
6.B(B 项“兰枝升为管家”不正确,小说中只是说“兰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担负起管家的重担”,换言之,
行使的是管家的职责,却没有管家的“名分”;“大权在握”言过其实,小说中:“吴家的内务,全都是大太
太掌管着”;“至于那些枣呀、梨呀、葵花籽什么的,都是些零嘴玩意儿,大太太交给她身边的一个叫兰枝
的丫头管”,事实上,大小事情,从用人到哪怕给田嫂一点“年货”以抵其报酬的权力,兰枝都没有。)
7.B(B项中“运用补叙”的表述有误,按照文本内容及脉络,实为插叙;“展现了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悲
剧”的表述不恰当,正确的表述是“为展现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悲剧做铺垫”。)
8.A:提醒大太太,田嫂忙完了活计,准备回家,该付给田嫂报酬;语带期待,希望自己派人请来的田嫂能够得
到较为体面的报酬。B:再次提醒大太太,田嫂急着回家去,可不能让她空着手回家;语带疑惑,怀疑大太太是
否真睡着了,该不会装睡不给报酬吧。(每点 2分,意思相近即可)
9.甲组主要观点:田嫂、祥林嫂的命运折射出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①田嫂、祥林嫂都是生活在贫
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劳动妇女。②她们勤劳、善良,对生活有指望而没有奢望,却迭遭打击走向死
亡。③尽管死亡的具体原因、方式有别,都折射出其受歧视遭压迫的命运。
乙组主要观点:《忙年》《祝福》两篇小说均堪称典型化的文学经典。①两文均营造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前者为吴家大院,后者为鲁镇。②两文均塑造了鲜活生动的典型形象:前者为田嫂,后者为祥林嫂。③两文
均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主题思想:针砭封建制度,反思社会进程。(观点明确,2分;分析有条理,4分)
10. 答案:BDF
解析:原句标点: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
11. 答案:D
解析:都是“只”的意思。
12. 答案:A
解析: 结合原文“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王安石是说现在不应该
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而不是“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13.
(1)如果有关官吏任用不当,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最终也是没有益处的。
[ “苟”为“如果”,“日”为“每天”,“益”为“好处”各 1 分,句意 1 分。]
(2)他们都是歌功颂德、逢迎他人的人,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明辨他们吧。
[“彼”(他们)、“希意迎合”(逢迎他人)各 1 分,“未之察”宾语前置 1 分,句意 1 分]
高一语文 1 参考答案(共 4 页)
{#{QQABCQQlwwAQkBRACI66RQVYCQmQkJOSJaoGBVCSOARKyQFAFCA=}#}
14.答案:王安石认为盘庚没有因为有人心怀不满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
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他并没
有完全抛弃天下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忧感国家大事、随顺世俗自己向众人讨好
当作好事。皇上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衡量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这
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不满的人是老百姓啊,不只是朝廷的士大夫;盘庚没
有因为心怀不满的人的缘故改变自己的打算,(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之后才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
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用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使老百姓得到思泽而责备我,
那么我认识到自己有罪;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保持前人的做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
了。
材料二:
商定法令制度并交给有关官吏去施行,这确实是您执掌政权的人应该做的事。但是应当选取大的而忽
略小的,保留好的而革除有弊端的,不应该不分大小,全部改变旧的法令,认为这是新奇的。况且有贤人
在政令就会施行,介甫您如果能选择贤善的有关官吏任用他们,有弊端的法令自然被去除;如果有关官吏
任用不当,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最终也是没有益处的。介甫您所说的先王的政令,难道不是泉府赊
贷的事情吗 我私下审察那时的赊贷的意图,似乎和今日借贷青苗钱的意图是不同的。况且先王的好的政令
有很多,难道偏偏把这作为首要的事务吗 至于屏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这样,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
气。只怕介甫您每天结交借变法逐利的人,身边有不少好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歌功颂德、逢迎他人
的人,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明辨体们吧。盘庚遇到水灾因而迁都,臣子和百姓有顺从的,有违背盘意旨的。
盘庚不忍心用严厉的刑法逼迫他们,所以劳心费力地说使他们理解,最终使他们都被教化而顺从,并不是
说完全抛弃天下人的意见,专断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介甫您不虑国家大事,随顺世俗向众人讨
好呢 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稍微留意体察罢了。
材料三:
皇帝想任用王安石,曾公亮大力荐举王安石。唐介说“王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
“王安石喜欢学习但是思想古板,所以他的主张不切实际事理。如果让他执掌国政,必定有很多改变。”唐
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遭受困扰,你们应该自己知道。”皇帝问孙固,孙固
回答说:“王安石文章写得特别好、品行很高,可以让他担任侍从、献纳职位。宰相自然要有胸襟,王安石
偏激狭隘、不懂宽容。一定寻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就是这样的人。”皇帝不认为这是对的,最终
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皇帝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
石回答说:“经学正是用来治理世事的。”皇帝说:“你所要推行的措施,把什么作为首要的 ”王安石回答
说:“改变风俗,设立法令制度,正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皇帝完全接受了(他的建议)。
15.【答案】D
【解析】写作者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隐隐表示怀疑。反用典故,
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
16.【答案】意境上:①元诗意境雄浑壮阔。描写了描绘洞庭湖的波澜壮阔和狂风的呼啸的壮丽景象。(1分)
②张词意境幽静,澄澈明亮,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天上的疏星共同构成一幅
境界幽静,澄澈明亮的山水画面。(1分)
情感上:①元诗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宦海风波险恶的认识,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
(2 分)。②张词抒发了沉醉自然、坦荡高洁的情感。(2分)
17.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高一语文 2 参考答案(共 4 页)
{#{QQABCQQlwwAQkBRACI66RQVYCQmQkJOSJaoGBVCSOARKyQFAFCA=}#}
(3)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18. (1)序号:③修改:删去“存在”
(2)序号:⑤修改:把“发散式”后的逗号改为顿号
(3)序号:⑥修改:把“‘凹’的蚌闭式、紧敛式”改为“蚌闭式、紧敛式的‘凹’”(6分。每处 2分)
19.A都与家产的继承和守护有关,B反映了主人的一种生存姿态(4分。每处 2分)
20.D(“青蒿素”是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取的物质,以植物名称命名。A 项,西洋参,以产地加植物名称来命
名的;B 项,赤小豆,直接以植物果实名称来命名;C 项,罗汉果,直接以植物果实名称来命名;D 项,“甘草酸”
是从甘草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与“青蒿素”命名方式相似。)(3分)
21.①“份子”应改为“分子”。②“奈药性”应改为“耐药性”。③“整救”应改为“拯救”。(修改正确
一处给 1分,共 2分:只要求修改两处即可)
22.大家好!我是青蒿素,诞生于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我能高效杀灭疟原虫,改变了全球疟疾防治
格局,还在探索更多疾病治疗的可能性,为人类健康助力。
[提及青蒿素诞生背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合),得 1分。阐述能高效杀灭疟原虫及改变疟疾防治格局,
得 1分。点出探索其他疾病治疗的可能性,得 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3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写作指导]材料围绕信息时代人们与信息的关系、媒介素养的内涵展开思辨。写作时可先剖析“被动接收”
与“主动筛选”两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及影响,以“媒介素养”为核心,拆解“辨别真伪”“理性表达”“独
立思考”三个关键词间的逻辑关联:辨别真伪是基础,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理性表达是实践,在信息传播中
承担责任;独立思考是内核,摆脱算法与舆论裹挟。思考路径可从个人经历、社会现象出发,如结合网络谣
言传播、热点事件舆论反转等案例,论述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写作需注意辩证分析,避免片
面强调某一方面,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对信息时代的深刻洞察。
[参考立意]
①破茧与铸盾:在信息洪流中锻造媒介素养的双重维度。
②从“接收者”到“对话者”;论媒介素养的表达自觉。
③思维觉醒:重构信息时代的认知坐标系。
④多维赋能:构建媒介素养的立体图景。
[评分参考]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一类文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
54--60分 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
出。C.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
符合文意 48--53分 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
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符合题意,特征鲜明
三类文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
42--47分 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
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
基本符合题 四类文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
意 36--41分 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
不鲜明。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
五类文 35分 情给分(0--20 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
偏离题意
及以下 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
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高一语文 3 参考答案(共 4 页)
{#{QQABCQQlwwAQkBRACI66RQVYCQmQkJOSJaoGBVCSOARKyQFAFCA=}#}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 2分;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个字扣 1分)
②600 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400 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 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0分。
⑦完全空白、泄露个人信息的,评 0分。
⑧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高一语文 4 参考答案(共 4 页)
{#{QQABCQQlwwAQkBRACI66RQVYCQmQkJOSJaoGBVCSOARKyQFAFCA=}#}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
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上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记者:网友们对三星堆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颇为关注。如有网友希望专家勾勒一下三星堆在中华
文化中的位置。
高大伦:20世纪初,般墟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推到3000多年前;20世纪
中期以后的考古发现,使考古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可了约4000年前的夏的遗存;20世纪后期特别是新
世纪以来,以良渚、石峁遗址为代表的新发现,将中华文明诞生提早到5000年前。但这都发生在黄
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而成都平原,截至目前,只在其边缘地带发现一两处5000年前的遗址,从文化堆积看,其文化
发展水平比同期的中原落后很多。三星堆遗址虽有约4800年历史,但并不等同于有近5000年文明。
直到商代早期,成都平原还看不到多少文明的积极因素。三星堆乃至成都平原、巴蜀地区,考古发
现青铜器的最早时代是商代中期,那时的中原已有好几百年青铜器铸造史了。
记者:三星堆遗址在长江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
高大伦:长江文明是考古学界特别是长江流域考古人几十年探索的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
前,大家都认为中华文明摇篮在中原。20世纪70年代后,长江流域也有古老文明渐成学界共识。但
是,与中原古文明以河南为中心不同,长江文明中心在不同时段有所转移:5000年前,在长江下游
江浙一带,以良渚遗址为代表;4000年前,在长江中游湖北一带,以石家河遗址为代表;商代中期
到西周早期在成都平原一代,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西周晚期到战国又转移到长江中下游一
带,以楚文化为代表。所以,准确表述应为:三星堆是商晚期到周早期的长江文明中心。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记者:打个比方,三星堆就是一枚古蜀文明中的“时空胶囊”。今天,我们打开胶囊,看到诸
多前所未见的颗粒,产生大量未解之谜,需以后续研究来释读这些颗粒中的信息,完善人们的认知。
高大伦:这个比喻好!既有发现虽然解开了古蜀文明最大的谜一确认了早期古蜀国的存在,
但还有更多谜团。总之,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中原周边地区,在夏商时期加快了与中原文明融合的步
伐。夏商文明强烈辐射周边,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周边文化也滋养着夏商,使以中原
为主体的夏商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三星堆的发现,更加彰显了中华古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是中华
古文明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
(摘编自李韵《三星堆,一枚古蜀文明的“时空胶囊”》)
材料二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
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
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了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
商时期,则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头和般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
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依次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夏代至商代前期、商代
中期或略晚、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其中最早的宝墩文化距今约4800-4000年前,历史可谓悠久,
其积淀亦因之深厚。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蚕与二里头早期的陶蚕,
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三星堆的将军盔,也与河南安阳殷墟的同类器物非常近似。从青铜
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般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
古蜀文明得到了较高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
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一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
称王者,有蚕丛、柏、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
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断言,“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
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
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至少就对外文明交流的情形而言,
李先生的论断可以得到较充分佐证。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
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
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
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
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
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
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
(摘编自王学斌《三星堆遗址为什么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大伦认为,三星堆遗址已有约4800年历史,在商代中期和西周早期是长江文明的中心,比良渚遗
晚一千年左右。
B.高大伦认为,经过考古学界不断探索,长江文明中心大致经历了从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然后折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