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界者”钟扬》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探界者”钟扬》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简介

《“探界者”钟扬》课堂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一、基础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 《“探界者”钟扬》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通过对钟扬事迹的报道,展现了他在多个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为国家和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
2. 钟扬在植物学研究领域,带领团队收集了____________,这些种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他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
3. 钟扬的一生都在不断“探界”,他突破的不仅仅是学科的边界,更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边界,展现出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字词运用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拘nì( ) 调kǎn( ) 悲chuàng( ) 收liǎn( )
宽yán( )帽 脑yì( )血 跌dàng( )起伏 毛pī( )房
三、选择题
1. 下列对《“探界者”钟扬》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钟扬在复旦大学工作时,对居住条件毫无怨言,却对“种子”事业极为上心,体现了他对科研的执着。
B. 钟扬收集种子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是因为那里植物种类丰富,且部分地区植物资源未被充分认知 。
C. 钟扬在科普工作中担任“科学队长”,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科普的兴趣,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果。
D. 钟扬对学生关怀备至,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规划,鼓励他们追求科学梦想。
2. 下列关于钟扬“探界”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扬不顾高原反应和身体病痛,坚持在青藏高原采集种子,体现了他勇于探索未知的“探界”精神 。
B. 钟扬不断挑战自我,在植物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就,是“探界”精神的体现 。
C. 钟扬选择去西藏采集种子,只是为了个人的科研成就,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无关。
D. 钟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工作,这种对事业的坚守也是“探界”精神的延伸。
3. 关于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钟扬的事迹分为不同部分,使内容层次更加清晰。
B. 文中大量引用钟扬的原话和同事、学生的讲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C. 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对钟扬外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形象。
D. 本文只叙述了钟扬的科研事迹,没有涉及他的科普和教育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1. 钟扬为什么要到西藏采集种子?请简要概括原因。
2. 文中引用钟扬对蒲公英和椰子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扔掉,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有一个学生,刚进入钟扬实验室时基础比较薄弱,连文献综述都写不好。钟扬没有嫌弃他,而是不断鼓励他,并帮助他一点点进步。最终,这个学生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钟扬是如何关爱学生的?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
2. 文中引用钟扬关于培养学生像采集种子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而他双肩背包里的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9月26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9月28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之后,他将完成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著作《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作……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1. 从钟扬的工作安排和他对生命意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 结合全文,谈谈钟扬的“探界者”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一、基础积累
1. 青藏高原植物种子资源
2. 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科学队长”
3. 生命;精神
二、字词运用
1. 泥;侃;怆;敛;檐;溢;宕;坯
三、选择题
1. C。钟扬担任“科学队长”积极开展科普工作,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成果,C选项错误。
2. C。钟扬去西藏采集种子是为了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C选项错误。
3. D。本文不仅叙述了钟扬的科研事迹,还涉及他的科普和教育工作,内容丰富,D选项错误。
四、课内阅读理解
(一)
1. 原因:一是青藏高原植物种类丰富,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3,且部分地区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二是钟扬认为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他想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
2. 作用:通过对蒲公英和椰子的描述,以幽默的语言展现了钟扬采集种子的日常,体现了他对采种工作的热爱,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采集不同种子的特点和难度 。
(二)
1. 钟扬关爱学生体现在: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断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进步 。
2. 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培养学生比作采集种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钟扬对每个学生的珍视,强调了他平等对待、精心培育学生的教育理念 。
(三)
1.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工作敬业、使命感强、有远见、无私奉献、对科学探索充满热情且对生命意义有深刻理解的人。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心系工作,为科研、教育、科普等多方面的事业做规划,并且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将希望寄托在学生和种子上 。
2. 启示:我们应该学习钟扬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要敢于突破困难,追求卓越;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