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一、基础积累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作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2. 本文体裁是________,文章主要探讨了唐宋大诗人诗中所体现的________。二、字词1. 给下列字注音。卉( ) 瀛洲( ) 滹沱( ) 蕃( ) 瀼西( ) 涪( ) 縠文( )2. 根据拼音写汉字。离离原上cǎo( ),一岁一枯róng( )。东风已lǜ( )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三、选择题1. 下列对“物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物候就是指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B. 物候是指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C. 物候仅与气候有关,与地理位置无关D. 物候只在唐宋大诗人的诗中有所体现2. 以下诗句中,不能体现物候现象的是(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 关于本文的说明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文中引用大量唐宋大诗人的诗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B. 作者将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 文中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D. 文中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物候现象,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四、课内阅读理解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体现了物候学的哪两个重要规律?2. 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和王安石诗中用“绿”字象征春天到来,符合物候学规律,这是因为?3.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比“到”字好在哪里?4. 文中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洛阳三月飞胡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牧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南宋诗人陆游,在76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像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1. 唐宋诗人对候鸟的关注有什么特点?2. 杜牧诗中关于杜鹃鸟分布的描述说明了什么?3. 陆游的诗体现了他对物候的哪些关注?4. 从这两段可以看出,唐宋诗人对物候的关注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答案一、基础积累1. 竺可桢 宛敏渭2. 说明文 物候现象及相关知识二、字词1. huì yíng hū tuó fān ràng fú hú2. 草 荣 绿三、选择题1. B2. B3. C四、课内阅读理解1. 第一,草木的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2. 因为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绿”字象征春天到来,符合这一规律。3. “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后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 ,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而“到”字比较平淡,没有这种效果。4. 作用是具体生动地证明了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进而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5. 初春留心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关注杜鹃,在华北、华东关注布谷。6. 说明了杜鹃鸟分布具有区域性差异。7. 陆游不仅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 ,他的诗中体现了不同季节的物候特征。8. 使他们的诗歌内容更加丰富、真实,贴近生活和自然,同时也能通过物候表达情感、传递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增加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