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厦门市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将姓名、准考证号、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一、阅读(78分)(一)阅读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甲)凌纯声说“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人类学)”。当时社会学与人类学在大学的学科设置上严重交叉,费孝通也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这客观反映了中国人类学发展初期的混沌状况。学科交叉使人类学的学科疆域逐渐宽广,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分支,如历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而这也使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指出“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以植物嫁接为例,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人类学这一学科现状导致了人类学学者的认同困境。由于目前国内设置人类学系的高校不多,一些人类学学者被分配到历史系工作,研究时选择了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然而,貌似“正宗”的史学同仁不怎么认同他们用人类学“田野”方法调查出的本属史学范畴的研究成果,而人类学界对他们在研究中用了太多历史文献的做法也未必首肯,致使他们进退失据。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学者的跨界研究出了问题,而可能是目前人类学的学科生态尚难适应他们在研究中对人类学与历史学学科元素的双重吸纳。但即便如此,人类学的“异化”仍隐约可见,因而中国人类学应该回归本体。传统人类学学者往往习惯以原始部落为研究对象,中国境内有无或有多少原始部落应是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乔治·彼得·移达克的著作《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每章写一个原始民族,却没有收录中国的少数族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境内没有原始部落,像鄂伦春人等,当其被发现时,文明发展近乎原始,但类似的族群在中国境内数量较少,而且是否够得上是独立的民族也存在争议。将用于原始族群研究的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用来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是否适合?换言之,如果人类学学者囿于传统,在中国原始部落如此稀少的情况下,其用武之地究竞何在?一些中国人类学学者主张“人类学本土化”,提倡发掘中国自身的人类学资源。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人类学学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境内并非“原始”的少数民族的研究。(乙)费孝通在“云南三村”的研究,在我看来就不是针对原始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体现了与传统人类学的区别。因为“人类”是一个内涵看似固定实则变动不居的概念,人类学怎么能够画地为牢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