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3.2气压带和风带(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预习衔接】3.2气压带和风带(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2019)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流域都会出现持续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表为1951﹣2020年江淮流域5,6月份入梅时间统计表。如图为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震荡指数(PDO)的逐年演变图。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读图回答1﹣1题。
入梅时间 5月下旬 6月上旬 6月中旬 6月下旬
次数 14 31 19 5
1.1951﹣2020年6月上旬入梅次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该月份(  )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夏季风势力增强
C.副热带高压南退 D.印度低压范围小
2.(2024春 沈阳期末)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如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
C.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D.开普敦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3.(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某气压带的南方盛行西北风,北方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4.(2024 白云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数字代表纬度,此图表示该半球的(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5.(2024 永春县校级期末)如图表示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
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如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6﹣7题。
6.乙地的气候类型(  )
A.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7.给甲、乙两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分别是(  )
A.东南季风、极地东风
B.东南信风、盛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赤道低气压带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如图表示青藏高原季风纬向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8﹣8小题。
8.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58°57'52”W),全年以阴云天气为主。如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气压带和风带,与长城站阴云天气最为密切的是(  )
A.极地高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敦(煌)格(尔木)铁路祁连山段地表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山前发育有针茅、碱蓬、骆驼刺等灌丛植被,冬半年盛行偏南风。某团队通过采样比较铁路两侧边坡和灌丛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差异。图1示意四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粒径累积频率曲线,图2示意采样点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0.敦格铁路祁连山段冬季偏南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转偏向力持续作用 D.青藏高原热力性质
11.灌丛与边坡沉积物粒径差异主要取决于(  )
①地表起伏
②近地面气流
③坡向坡位
④土壤理化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数值为正,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如图示意我国长江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PDO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1966﹣1991年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出现暖冬现象年份多
B.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C.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的火山频发
图为某月份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四地大气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①地气流上升运动
B.②地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
C.③地吹西南风
D.④地吹西北风
14.该月份(  )
A.海南岛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B.北半球为冬季
C.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频发生
D.塔里木河进入丰水期
南乔治亚岛(35.83°~38.00°W,54.00°~54.92°S)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焚风频发。如图示意该岛夏季某次大气运动过程。据此完成15﹣16题。
15.导致该岛焚风频发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 D.盛行西风
16.图示甲地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垂直变化趋势可能是(  )
A. B.
C. D.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 重庆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叠纪末期,独特的海陆分布格局导致赤道低压带南北移动范围远超现代,古特提斯洋虽然平均纬度达30°,但仍是热带气旋的高发地。今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发现有三叠纪末期的风暴岩沉积。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内含倒塌树木遗迹,单一倒向西北,混有滨海生物残骸。如图示意三叠纪末期海陆分布。
(1)据图分析三叠纪末期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多发的形成条件。
(3)指出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处的主要风向,并说明理由。
(4)根据地貌证据,说明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动力来自古特提斯洋的理由。
18.(2024春 龙凤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辐合带(赤道低压带)季节性迁移会带来风向季节变化,气候学上依据降水的季节性来确定季风区。即以夏季(雨季)与冬季(干季)降水量之差大于200毫米,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率超过40%的地区作为季风区。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20°,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幅合带的影响范围。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南赤道暖流的一部分)的流通性受到限制,促成了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形成。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沿岸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如图示意当前澳大利亚位置及热带辐合带位置。
(1)分析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1月份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
(2)说明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对沿岸海洋生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3)仅考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赤道方向运动,推测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变化。
19.(2024春 拉萨期末)阅读“亚洲某月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    (季节),此时地中海沿岸受    (气压带)控制。
(2)此时受B处风向影响,东亚地区气候特点是    ;A处风向为    ,成因是    。
(3)图中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    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4)图中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20.(2024春 武汉期末)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哈马丹风是发源于撒哈拉沙漠副热带高压的一种地方风系。每年从10、11月到次年3、4月期间,哈马丹风会吹向几内亚湾沿岸,每次一般持续2~5天。狂风会源源不断地把撒哈拉沙漠的红色细沙吹来,在空中形成无数旋转着的六七百米高的沙柱,形成高不见顶的“土墙”,使天空红蒙蒙一片,待红色细沙沉降下来,屋顶、树木及其他植物的叶片上都会覆上一层厚厚的红色尘埃,使得这里成为一片红色的世界,因而哈马丹风被当地人称为“魔风”。如图为“哈马丹风风向示意图”。
(1)描述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析哈马丹风的形成原因。
(3)说出哈马丹风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每年6、7月份,我国江淮流域都会出现持续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表为1951﹣2020年江淮流域5,6月份入梅时间统计表。如图为我国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代际震荡指数(PDO)的逐年演变图。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指数为正值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导致全球变暖;负值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变冷。读图回答1﹣1题。
入梅时间 5月下旬 6月上旬 6月中旬 6月下旬
次数 14 31 19 5
1.1951﹣2020年6月上旬入梅次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该月份(  )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夏季风势力增强
C.副热带高压南退 D.印度低压范围小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雨带具有一定的规律。正常情况下,五月雨带在东南沿海登陆;六月雨带移到江淮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同时区华北地区春旱严重;七、八月份雨带到达华北和东北等地,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夏季风势力弱,容易造成南涝北旱;夏季风势力强,容易造成北涝南旱。
【解答】解:梅雨的形成与冬季风的势力无关,故A错误。
我国东部梅雨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6月上旬入梅次数最多,说明该月份夏季风势力较强,北移速度快,B正确。
6月上旬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在北进,故C错误。
印度低压在南亚,该地区受印度低压控制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江淮流域5月下旬入梅次数较少的原因,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2.(2024春 沈阳期末)研究表明,中纬西风厚度从近地面可达对流层的上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近地面西风带会被破坏。如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某季节高空(海拔约5500米高度)西风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
C.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D.开普敦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解答】解:读图可知,该季节高空西风位于40°N以北,位置偏北,对应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A错误。
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的时间在春季,此时为夏季,B错误。
江西和湖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或者被称为伏旱天气,C正确。
开普敦地区是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为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森林火险等级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基础题,确定图示的季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4 皮山县校级模拟)某气压带的南方盛行西北风,北方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根据气压带分布规律及特点,某气压带的南面盛行西北风,北面盛行东南风,该气压带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面是西南风,南北是东北风,A错误。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北面是东北风,南面是西南风,B错误。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北面是西北风,南面是东南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4.(2024 白云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数字代表纬度,此图表示该半球的(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解答】解:图中甲处气流辐散,说明是副热带高压带;风向右偏,说明是北半球;图示副高位于30°N以北,说明气压带位置偏北,则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季,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季节的判断,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5.(2024 永春县校级期末)如图表示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
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盛行风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分析】等值线图的判读,由较大值向较小值凸出变化的区域类似于等高线地图中的山脊线位置.再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赤道低气压带以南为东南信风带,吹动火山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得到印证.
【解答】解: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由厚度较大向较小的凸起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再联系该地的盛行风向东南信风,可以确认火山灰是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自东南飘向西北而逐渐减少。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风带的分布和等值线的判读,属于中等难度,区域定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如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6﹣7题。
6.乙地的气候类型(  )
A.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采取“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判读。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乙地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六七月份,最低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因此为南半球的热带气候,AB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乙地降水分布并不均匀,集中在当地夏季,因此,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D正确,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气候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7.给甲、乙两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分别是(  )
A.东南季风、极地东风
B.东南信风、盛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赤道低气压带
【分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极地东风带。
【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最高气温出现在七八月份,且最低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降水量分布较为均匀,因此,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本地区全年温和湿润;结合上题可知,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给乙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为赤道低气压带,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如图表示青藏高原季风纬向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8﹣8小题。
8.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分析】高原季风形成原因主要从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方面考虑。
【解答】解: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B错,D对。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变化有关,与高原季风形成无关,A错。
高原表面植被季节变化小,对高原季风形成影响不大,C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中国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南端(62°12'59”S,58°57'52”W),全年以阴云天气为主。如图示意长城站日照百分率逐月分布(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间/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的可能日照时间×1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气压带和风带,与长城站阴云天气最为密切的是(  )
A.极地高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分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长城站的纬度数值是62°12'59”S,在极锋附近,可推测其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导致云量大,阴雨天气多,D正确。
极地高压带位于90°附近,该地纬度低,A错误。
盛行西风带位于中纬度地区,该地纬度相对高,B错误。
极地东风带70°﹣80°附近,且极地东风带性质干冷,不容易形成阴云天气,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断,属于基础题,熟记课本内容即可解答。
敦(煌)格(尔木)铁路祁连山段地表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山前发育有针茅、碱蓬、骆驼刺等灌丛植被,冬半年盛行偏南风。某团队通过采样比较铁路两侧边坡和灌丛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差异。图1示意四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粒径累积频率曲线,图2示意采样点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0.敦格铁路祁连山段冬季偏南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转偏向力持续作用 D.青藏高原热力性质
【分析】敦格铁路祁连山段冬季偏南风的主要成因可以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降温快,表现为冷源,形成冷高压,祁连山为偏低压,又地处青藏高原北侧,所以盛行偏南风,D正确。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该地偏南风的形成无关,A错误。
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下,该地冬季应吹西北风,而不是偏南风,B错误。
地转偏向力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来影响风向,而不是地转偏向力影响就形成偏南风,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敦格铁路祁连山段冬季偏南风的主要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11.灌丛与边坡沉积物粒径差异主要取决于(  )
①地表起伏
②近地面气流
③坡向坡位
④土壤理化性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分析】灌丛与边坡沉积物粒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从大气环流、土壤性质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地表起伏和坡向坡位对粒径影响不大,①③错误。
植被可以增加风沙流动阻力,减弱近地面气流流速,截留部分风沙流,促进沉积,②正确。
灌丛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为细颗粒物质提供一层保护屏障,还可以改变植被区土壤理化性质,形成厚的土壤结皮,保护较细的颗粒免受风蚀,铁路边坡沉积物没有灌丛植被的保护,细颗粒物含量明显低于灌丛,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灌丛与边坡沉积物粒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是描述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重要指数。其数值为正,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维持;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如图示意我国长江梅雨长期趋势与北太平洋多年PDO趋势的逐年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1966﹣1991年期间,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出现暖冬现象年份多
B.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
C.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的火山频发
【分析】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西海岸)海面水温下降,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面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的年份明显偏多。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数值为负,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图中1966~1991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数值为负,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在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降水减少;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加,降水偏多,故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赤道太平洋海水西暖东冷,B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现象出现,由于赤道西太平洋增温,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增大,冬季风势力增强,出现冷冬现象年份较多,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加利福尼亚暴雨减少,降水量较往年减少,易出现干旱,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与澳大利亚东部火山频发无关,火山与板块运动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拉尼娜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图为某月份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四地大气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①地气流上升运动
B.②地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
C.③地吹西南风
D.④地吹西北风
【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受到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根据题干可知,图示为亚欧大陆,位于北半球。
【解答】解:读图可知,④地在北半球高压的东侧,此时吹西北风,D正确;
①地等压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高压,气流下沉,A错误;
②地等压线闭合,数值内小外大为低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B错误;
③地位于北半球高压的西侧,低压的东侧,吹东南风,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等压线数值和分布很容易分析解答。
14.该月份(  )
A.海南岛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B.北半球为冬季
C.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频发生
D.塔里木河进入丰水期
【分析】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低气压;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往往形成高气压。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月份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一个高压中心,而在同纬度的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低压中心,这说明该月份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且根据亚欧大陆高压中心的气压数值大于1036hpa,可以判读该高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是由于亚欧大陆冬季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而形成,由此判读该月份为北半球冬季,B正确。
无法根据图文信息判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故无法确定海南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A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频频发生的季节为夏秋季节,C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季为塔里木河进入枯水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南乔治亚岛(35.83°~38.00°W,54.00°~54.92°S)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焚风频发。如图示意该岛夏季某次大气运动过程。据此完成15﹣16题。
15.导致该岛焚风频发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 D.盛行西风
【分析】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图示意该岛夏季某次大气运动过程”可知,焚风效应出现在该地夏季,该地纬度位置位于54.00°S~54.92°S,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盛行西风提供暖空气,在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D正确。
极地东风为冷气流,不易形成焚风效应,且该地位于中纬,不受极地东风影响,A错误。
该地不受西南季风和东南信风控制,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该岛夏季某次大气运动过程图为载体,考查导致该岛焚风频发的大气环流,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
16.图示甲地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垂直变化趋势可能是(  )
A. B.
C. D.
【分析】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解答】解:由图可知,甲地下部主要是冷空气,在空气抬升高度线以上是暖空气,暖空气抬升故会导致自空气抬升高度线以上的高空出现逆温,故D正确。
A图属于正常的,没有出现逆温现象,故A错误。
B图近地面、高空都出现了逆温,中部是正常的大气垂直变化,故B错误。
C图没有出现明显的逆温,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逆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2024 重庆开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叠纪末期,独特的海陆分布格局导致赤道低压带南北移动范围远超现代,古特提斯洋虽然平均纬度达30°,但仍是热带气旋的高发地。今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发现有三叠纪末期的风暴岩沉积。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内含倒塌树木遗迹,单一倒向西北,混有滨海生物残骸。如图示意三叠纪末期海陆分布。
(1)据图分析三叠纪末期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的原因。
(2)简述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多发的形成条件。
(3)指出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处的主要风向,并说明理由。
(4)根据地貌证据,说明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动力来自古特提斯洋的理由。
【分析】(1)三叠纪末期北半球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的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
(2)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多发的形成条件可以从水温、发展空间、大气环流、地转偏向力等角度分析。
(3)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4)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动力来自古特提斯洋的理由可以从风暴岩沉积规模、风向、化石类型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1)读图可知,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位于中低纬度,而大陆主要位于中高纬度,且南北半球基本对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海洋快;气压带和风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北半球陆地升温快,加之陆地分布纬度较高,造成高温中心北移幅度较大,牵引着赤道低气压带往更北方向移动,因此赤道低压带北移幅度较大。
(2)热带气旋的发育需要广阔高温的暖洋面、大气扰动条件和适当的地转偏向力。三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洋位于中低纬度,水温较高;读图可知,古特提斯洋面积广阔,发育热带气旋空间充足;赤道低压带季节移动幅度大,大气运动受赤道低压带扰动强,在较大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气流辐合形成热带气旋。
(3)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气旋的偏东侧吹东南风,故风向为东南风。
(4)今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且四川盆地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说明风暴动力来自西侧的古特提斯洋;内含倒塌树木遗迹,单一倒向西北,说明盛行东南风;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四川盆地地处古特提斯洋东岸,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气旋的偏东侧吹东南风;虽地处陆地,但混有滨海生物残骸,说明有海洋沉积物,动力来自海洋的方向。
故答案为:
(1)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位于中低纬度,大陆位于中高纬度,基本对称;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海洋快;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北半球陆地升温快,加之陆地分布纬度较高,造成高温中心北移幅度较大,赤道低压带北移幅度较大。
(2)水温较高;发育热带气旋空间充足;受赤道低压带扰动强;地转偏向力较大。
(3)主要风向:东南风。理由:古特提斯洋热带气旋发生时,四川盆地风暴岩遗迹位于低压中心的东侧,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风向为东南风。
(4)风暴岩沉积规模自西向东递减,说明风暴动力来自西侧的古特提斯洋;树木呈单一倒向西北的特点,说明盛行东南风,而古特提斯洋地处四川盆地西侧,热带气旋东侧为东南风;虽地处陆地,但混有滨海生物残骸,说明动力来自海洋的方向。
【点评】本题以三叠纪相关知识为材料,考查 气压带和风带、气旋、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8.(2024春 龙凤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辐合带(赤道低压带)季节性迁移会带来风向季节变化,气候学上依据降水的季节性来确定季风区。即以夏季(雨季)与冬季(干季)降水量之差大于200毫米,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率超过40%的地区作为季风区。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20°,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幅合带的影响范围。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南赤道暖流的一部分)的流通性受到限制,促成了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形成。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沿岸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如图示意当前澳大利亚位置及热带辐合带位置。
(1)分析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1月份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
(2)说明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对沿岸海洋生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3)仅考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赤道方向运动,推测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变化。
【分析】(1)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1月份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水汽来源、降温条件、凝结核等角度分析。
(2)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对沿岸海洋生物生长的有利影响可以从离岸风、上升流、饵料来源等角度分析。
(3)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变化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
【解答】解:(1)1月份直射点南移,风带气压带也随之南移,热带辐合带南移,该区域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新生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板块的北移,陆地岛屿阻挡了赤道暖流,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减弱,暖流带来的海水聚积,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增强,海水蒸发水汽增多;随着风带气压带南移,东北信风南移偏转成西北风,从海洋上输送来更多的水汽,降水丰富。
(2)气压带、风带冬季向北移动,澳大利亚北部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南风,根据澳大利亚地图,东南风在澳大利亚北部属于离岸风,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补给,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海洋生物提供饵料。
(3)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使澳大利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减少,干旱范围减小。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使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增大,夏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后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上带来了较多的水汽,降水较多,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由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风没有带来水汽,降水较少,故季风范围扩大。
故答案为:
(1)1月热带辐合带南移,澳大利亚北部受热带辐合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受阻,暖流带来的海水聚积,海水温度升高,蒸发水汽增多;东北信风南移偏转成西北风,从海洋带来较多的水汽。
(2)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增强,使北部沿海离岸风势力增强,上升流增强,从海底带来更多的营养盐,饵料更丰富,更利于海洋生物生长。
(3)干旱区范围减小;北部季风区范围扩大。
【点评】本题以澳大利亚的降水情况为材料,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19.(2024春 拉萨期末)阅读“亚洲某月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  夏季 (季节),此时地中海沿岸受  副热带高压 (气压带)控制。
(2)此时受B处风向影响,东亚地区气候特点是  高温多雨 ;A处风向为  西南风 ,成因是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
(3)图中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  水旱/旱涝 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4)图中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分析】(1)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候特征包括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气温特征包括气温的高低和气温日较差及年较差,降水特征包括降水总量的多少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3)水稻种植业:特点: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4)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解答】解:(1)该图所示时期亚欧大陆受气压中心控制,说明陆地相对于同纬度相邻海洋受热更多,故此判断为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2)此时受B处风向影响,即东亚地区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A处风向为西南风,成因是北半球夏季赤道低压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而形成西南季风,所以该西南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图中亚洲地区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也叫季风水田农业。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强弱变化很大,带来的降水年际和季节差异都较大,使得该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
(4)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夏季水热条件好,雨热同期;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受旱涝灾害影响较大;亚洲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故答案为:
(1)夏季;副热带高压
(2)高温多雨;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水旱/旱涝
(4)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经验;社会经济因素。
【点评】本题以亚洲某月季风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季风气候的分布以及成因、季风气候的特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20.(2024春 武汉期末)阅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哈马丹风是发源于撒哈拉沙漠副热带高压的一种地方风系。每年从10、11月到次年3、4月期间,哈马丹风会吹向几内亚湾沿岸,每次一般持续2~5天。狂风会源源不断地把撒哈拉沙漠的红色细沙吹来,在空中形成无数旋转着的六七百米高的沙柱,形成高不见顶的“土墙”,使天空红蒙蒙一片,待红色细沙沉降下来,屋顶、树木及其他植物的叶片上都会覆上一层厚厚的红色尘埃,使得这里成为一片红色的世界,因而哈马丹风被当地人称为“魔风”。如图为“哈马丹风风向示意图”。
(1)描述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析哈马丹风的形成原因。
(3)说出哈马丹风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分析】(1)气候特征包括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气温特征包括气温的高低和气温日较差及年较差,降水特征包括降水总量的多少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大气环流、洋流等。
(2)哈马丹风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太阳直射点、水平气压梯度力等方面分析。
(3)哈马丹风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主要从干旱、风沙灾害、皮肤、水等方面分析。
【解答】解:(1)由于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纬度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炎热多雨,降水多;北半球的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并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使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多雨。
(2)哈马丹风的源地撒哈拉沙漠受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全年炎热干燥,地面风化严重,沙源广布。北半球冬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及赤道低气压带向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了撒哈拉沙漠地区,形成高压区;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位于海洋沿岸,形成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来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气流,由高压区源源不断地流向低压区,形成无数旋转着的六七百米高的沙柱,形成高不见顶的“土墙”,形成使天空红蒙蒙一片的哈马丹风。
(3)从出行与居住的角度来说,持续的哈马丹风会引发天气变得干旱与土地龟裂,农业歉收,风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影响交通安全和人们的出行起居,不利于健康和出行;当地地处沿海,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下的当地居民,难以适应极端干热的天气,所以皮肤变得干燥、裂口,造成伤害,影响健康;从食物的角度来说,哈马丹风造成食物的水分快速蒸发,变得干散而无法食用,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可能导致食物缺乏。
故答案为:
(1)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炎热多雨)。原因:纬度低,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炎热多雨;北半球夏季,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北半球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及赤道低压带向南移动,撒哈拉沙漠地区形成高压区,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形成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来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气流,由高压区不断流向低压区,形成哈马丹风。
(3)持续的哈马丹风会引发干旱、土地龟裂;风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影响人们出行和交通运输;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下的当地居民,难以适应极端干热的天气,皮肤干燥、裂口;哈马丹风使食物的水分快速蒸发,变得干散而无法食用,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点评】本题以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和哈马丹风形成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的原因与哈马丹风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