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课预习衔接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4 岳阳县校级开学)“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该聚落( )①规模较小②成团块状③人口较少④空间分布较分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如图为我国华北北部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其中,甲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高于乙沟。完成下面小题。2.白河甲沟以上河段( )A.水能丰富 B.径流量大 C.河床窄深 D.侧蚀明显3.(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 )A.散点状 B.团聚状 C.条带状 D.扇状4.(2024春 思明区校级期中)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A.河流的改道 B.城市的扩展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5.(2024春 南岗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A. B.C. D.6.(2024 丹江口市校级开学)如图为四种地貌景观示意图,关于各地貌形成的作用正确的是( )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风力侵蚀、风力搬运B.流水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流水沉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D.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流水侵蚀、风力搬运7.(2024 天宁区校级开学)传统村落是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传统村落与民居遗存丰富,其中开放型文化区包含传统村落395个。世代生息于此的山区居民在长期劳作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生产经验,展现了生态智慧。如表为开放型文化区传统村落地貌特征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貌类型 山地 喀斯特山地 喀斯特丘陵 丘陵 平原 台地村落数量(个) 210 130 21 20 13 1所占比例(%) 53.2 32.9 5.3 5.1 3.3 0.2该文化区传统村落规模普遍表现为中、小型特征的原因是( )A.习俗和基础设施水平制约B.矿产资源匮乏C.地形和农业发展水平限制D.水热资源不足天井关位于太行山南端,是太行陉南端的第一道雄关(陉:山脉中断的地方)。天井关地势险峻,为历代兵争要地。天井关村以关命名、因关而生。如图为天井关村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天井关村空间形态特征及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A.点状——资源 B.点状——气候C.带状——河流 D.带状——地形9.推测图中( )A.关口处公共建筑历史上用于娱乐休闲B.新街区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域C.甲是天井关村人口密度最大的居住区D.乙可能是天井关村经济最活跃的地区10.在该村南北建设新街区,对老街区的主要影响是( )A.改善人居环境 B.保护传统建筑C.传承民俗文化 D.方便对外联系海坛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地形复杂。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传统民居功能逐渐被抽离,保护聚落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图为海坛岛聚落选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滨海聚落早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取水便利 B.方便出海 C.观赏海景 D.抵御防卫12.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主要是为了( )A.寻找优美环境 B.开发矿产资源C.寻求便利交通 D.从事农业耕作于家村坐落于太行山东麓,其古民居为石英砂岩砌筑而成的石墙瓦房,墙体厚实,屋顶微倾。如图为于家村古民居建筑布局图及房屋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该村古民居集中分布在河流北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交通便利 B.气候湿润 C.地势平坦 D.水源充足14.于家村的石墙瓦房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A.墙体厚实—御寒避暑 B.石头建材—抵御风沙C.合围院落—补充光照 D.屋顶微倾—排除积雪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乡村聚落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15.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 )A.聚落等级提升B.聚落由分散到集中C.城镇化水平提高D.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显16.关于该乡村聚落空间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善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B.合理布局村落,改善环境质量C.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D.促进城乡一体化,扩大城乡差距二.解答题(共4小题)17.(2024 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18.(2024 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张”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19.(2024春 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云梦泽是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长江荆江河段的河道演变与云梦泽密切相关,云梦泽的消亡过程也正是荆江河道的形成过程。如图示意秦汉时期的云梦泽。(1)至秦汉时期,云梦泽已经演变成冲积平原与散布湖沼并存的地貌景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这一景观的成因。(2)分析荆江河段蜿蜒曲折的自然原因。20.(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2) 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主要特点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坡(填“迎风”或“背风”)较缓。(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2024 岳阳县校级开学)“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该聚落( )①规模较小②成团块状③人口较少④空间分布较分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影响聚落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政策、历史)。【解答】解:结合上题分析和诗句可知,该地为山地地形,由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可推测该地人口少。山区受地形条件限制大,适宜从事生产生活的区域相对较少,人口少,村落规模小,且分布相对分散,可知①③④正确。团块状聚落多分布在平原区,该地地形条件差,难以形成团块状聚落,②错。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聚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如图为我国华北北部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其中,甲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高于乙沟。完成下面小题。2.白河甲沟以上河段( )A.水能丰富 B.径流量大 C.河床窄深 D.侧蚀明显【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有无凌汛、流速及水位。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白河甲沟以上河段两岸等高线相对稀疏,落差小,水流速度慢,水能资源不丰富,A错误。结合材料无法判断该河段的径流量大小,B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段河道较弯曲,说明河流侧蚀作用强,受河流侧蚀作用影响,河床较宽,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河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3.(2024春 浦东新区校级期末)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 )A.散点状 B.团聚状 C.条带状 D.扇状【分析】乡村空间形态是指乡村地区的建筑和布局在地面上呈现出来的形态,其平面形态往往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所进行的设计规划,其具体形态还会受到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答】解: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修建受地形限制少,往往呈团块状,即团聚状,B正确。散点状多分布在河网密布,耕地破碎的平原地区,A错误。条带状主要是因地形或交通影响,比如在河流沿岸、山谷地形、铁道沿线通常会发展为此类,C错误。扇状通常也是由于地形或交通的影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4.(2024春 思明区校级期中)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读图。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A.河流的改道 B.城市的扩展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分析】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已难寻觅的主要原因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落,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沿岸地区。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逐渐被城区取代;有的村落范围不断扩大,距离原来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副实,导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与河流改道、人口迁移、文化融合关系较小,B正确,ADC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图所示)已难寻觅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5.(2024春 南岗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A. B.C. D.【分析】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从一地看另一地,之间必须是通透的,不能有山脊或山峰等阻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凹坡等高线下部稀疏,上部密集,视野通透;凸坡等高线下部密集,上部稀疏,视野受阻,不通透。【解答】解:在山区,建筑物应该选址在坡度平缓的区域,不可能建设在坡度大的区域,排除D。图中从N到建筑物与M之间的连线中,N处与建筑物之间的等高线稠密,坡度陡,建筑物到M处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所以从N不可能看到M点,排除A、C。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常见地貌特征的相关知识。6.(2024 丹江口市校级开学)如图为四种地貌景观示意图,关于各地貌形成的作用正确的是( )A.流水侵蚀、流水搬运、风力侵蚀、风力搬运B.流水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流水沉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D.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流水侵蚀、风力搬运【分析】根据图片,第一幅图为峡谷地貌,第二幅图为河口三角洲,第三幅图为风蚀蘑菇,第四幅图为沙丘景观。【解答】解:形成第一幅图峡谷地貌的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形成第二幅图景观的是流水沉积,形成第三幅图景观的是风力侵蚀,形成第四幅图景观的是风力堆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7.(2024 天宁区校级开学)传统村落是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传统村落与民居遗存丰富,其中开放型文化区包含传统村落395个。世代生息于此的山区居民在长期劳作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生产经验,展现了生态智慧。如表为开放型文化区传统村落地貌特征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貌类型 山地 喀斯特山地 喀斯特丘陵 丘陵 平原 台地村落数量(个) 210 130 21 20 13 1所占比例(%) 53.2 32.9 5.3 5.1 3.3 0.2该文化区传统村落规模普遍表现为中、小型特征的原因是( )A.习俗和基础设施水平制约B.矿产资源匮乏C.地形和农业发展水平限制D.水热资源不足【分析】该文化区传统村落规模普遍表现为中、小型特征的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政策、历史)。【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化区传统村落形成历史悠久,主要产业是农业。据表可知,该文化区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山地、喀斯特地貌区,平地少,可知该地耕地也较少,耕地分散,农业发展相对落后,进而导致村落分布分散,营建规模也偏小,故C正确。根据该地地形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故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矿产资源主要是开发为非农经济活动,主要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村落无关,故B错误。习俗不能影响村落的规模,A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该文化区传统村落规模普遍表现为中、小型特征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天井关位于太行山南端,是太行陉南端的第一道雄关(陉:山脉中断的地方)。天井关地势险峻,为历代兵争要地。天井关村以关命名、因关而生。如图为天井关村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天井关村空间形态特征及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A.点状——资源 B.点状——气候C.带状——河流 D.带状——地形【分析】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海拔较低的滨海、滨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带;河流:提供水源、水运、军事防御。矿产: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解答】解:点状分布是聚落与聚落之间距离较远,零散分布的形态,不符合图示信息,AB错误。本题中并无天井关村附近有河流的信息,无法判断,C错误。天井关位于太行山南端,地势险峻,天井关村应在山区地势相对低平的山麓地区,据图示信息可知其呈带状分布,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以天井关村空间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城市区位的相关知识,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9.推测图中( )A.关口处公共建筑历史上用于娱乐休闲B.新街区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域C.甲是天井关村人口密度最大的居住区D.乙可能是天井关村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分析】影响聚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解答】解:关口处地势险峻,为历代兵争要地;目前的公共建筑历史上用于军事防御,A错误。老街区发展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最可能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域,B错误。甲位于天井关村东北部边缘,且是新开发的新街区,人口密度不会是最大的,C错误。乙区域位于整个天井关村的中心地带,且位于老街区,发展历史相对悠久,所以可能是天井关村经济最活跃的地区,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0.在该村南北建设新街区,对老街区的主要影响是( )A.改善人居环境 B.保护传统建筑C.传承民俗文化 D.方便对外联系【分析】在该村南北建设新街区,对老街区的主要影响可以文化传承、传统建筑保护等角度分析。【解答】解:在该村南北建设新街区可疏散老街区的部分人口,可以对传统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有利于保护传统建筑,B正确。当地的民俗文化主要集中在老街区,建立新街区可能不利于老街区传承民俗文化,C错误。建设新街区不会对老街区的人居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也不会加强老街区的对外联系,A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在该村南北建设新街区对老街区的主要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海坛岛是我国第五大岛,地形复杂。早期聚落位于北部滨海平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如今,岛屿上居民大批离乡发展,传统民居功能逐渐被抽离,保护聚落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图为海坛岛聚落选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滨海聚落早期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取水便利 B.方便出海 C.观赏海景 D.抵御防卫【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民居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上,以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材料等自然条件。【解答】解:以码头为核心的聚落布局方式与取水是否方便无关,A错误。海坛岛早期聚落位于滨海平原,渔业为当地居民主要产业,以码头为核心展开布局,有利于出海捕鱼、出行,B正确。早期聚落布局更多考虑的生活便利性,与观赏海景无关,C错误。聚落布局在以码头为核心的滨海地带,并不能起到防卫的功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2.居民将聚落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处,主要是为了( )A.寻找优美环境 B.开发矿产资源C.寻求便利交通 D.从事农业耕作【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交通等。【解答】解:由于人口增加,环境压力大,人地矛盾加剧,导致聚落由滨海扩展到台地和平原,居民主要是为了谋生,台地和平原未开发的土地较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D正确。材料信息中“随着人口增加,聚落向台地和平原扩展,并逐渐形成独有的海岛聚落文化”可以看出聚落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所以不是为了寻找优美的环境,且滨海平原背山面海,环境优美,A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海坛岛有丰富的矿产资源,B错误。台地和平原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如滨海地区,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于家村坐落于太行山东麓,其古民居为石英砂岩砌筑而成的石墙瓦房,墙体厚实,屋顶微倾。如图为于家村古民居建筑布局图及房屋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该村古民居集中分布在河流北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交通便利 B.气候湿润 C.地势平坦 D.水源充足【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交通等。【解答】解:交通便利不是自然原因,A错。据图所知,河流北侧等高线稀疏,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民居集中,C对。分布河流北侧主要是考虑地形,与气候关系不大,河流沿岸都水源充足,BD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14.于家村的石墙瓦房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A.墙体厚实—御寒避暑 B.石头建材—抵御风沙C.合围院落—补充光照 D.屋顶微倾—排除积雪【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民居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上,以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材料等自然条件。【解答】解:于家村坐落于太行山东麓,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高温,石墙瓦房墙体厚实可以御寒避暑,A对。石头建材是因为位于山区,就地取材,B错。合围院落,四周房屋院墙围住,可以抵御风沙,C错。屋顶微倾主要利于夏季屋顶排水,D错。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乡村聚落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图为我国某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15.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 )A.聚落等级提升B.聚落由分散到集中C.城镇化水平提高D.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显【分析】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最显著的变化应从聚落数量、规模、分布等方面分析。【解答】解:结合图示信息,图中聚落数量明显减少,且趋向于向某几个聚落集中,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由分散向集中变化的趋势明显,B正确。图示信息可以反映出聚落分布位置及聚落数量变化,不能反映出聚落空间等级的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AC错误。聚落内部功能分布变化本身不属于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变化的特征,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目以乡村聚落重组为背景考查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等内容,对学生图示信息提取能力和人文地理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16.关于该乡村聚落空间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完善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B.合理布局村落,改善环境质量C.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D.促进城乡一体化,扩大城乡差距【分析】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空间分布有序、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体。发展小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使基础设施投资能相对集中,使一个县、一个地区成为经济的凝聚点,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解答】解:读图分析,该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从分散向集中变化,重组后的乡村聚落大多分布在交通线路两侧,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便于居民出行,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乡村聚落空间的变化重组后的乡村聚落彼此之间相距距离适中,不利于污染物的集中,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环境质量,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乡村聚落空间的变化有利于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该区域土地的利用效率,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只是乡村聚落的重组,并未体现出城乡的一体化,且乡村聚落重组有利于集中建设和利用基础设施,客观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异,D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考查了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解题关键是对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了解,熟记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二.解答题(共4小题)17.(2024 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分析】(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的原因主要从侵蚀、海浪、海岸平直、海湾地貌等方面分析。(2)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及理由主要从侵蚀、沉积、海水倒灌等方面分析。(3)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主要从海浪、泥沙颗粒、侵蚀、沉积距离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但其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这主要是因为甲海岸浪高更大,强烈的海浪侵蚀作用导致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此外,甲海岸的地形相对平直,缺乏有利的沉积环境,不利于泥沙的堆积;而乙海岸则是一个海湾构造,这种地形有利于泥沙的沉积。(2)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的侵蚀情况发生了变化,水坝运行后,甲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了,这是因为水坝建立后,下游的泥沙搬运能力下降,导致甲海岸处的泥沙沉积减少;同时,海水倒灌现象加强,使得甲海岸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增强。(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来看,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首先,乙海岸由于海浪作用较小,泥沙颗粒较细;而甲海岸受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因此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海浪的侵蚀,使得方案①的效果不明显;其次,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不同的沉积物都有沉积;由于R河距离甲海岸较近,这些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于在甲海岸处堆积,因此对海浪的侵蚀具有更好的抵御效果,使得方案②的效果更好。故答案为:(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洋侵蚀与堆积作用、水库的功能、沉积作用分选性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18.(2024 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张”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分析】(1)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主要从遗址数量、人类活动、遗址分布范围等方面分析。(2)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主要从流速、沉积、河床、水位等方面分析。(3)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张”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降水、河床、洪水期等方面分析。(4)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主要从构造运动、人类活动、植被、泥沙淤积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根据图1中遗址的分布情况,可以观察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汉代遗址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西侧,这说明了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情况表明,当时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到了汉代,由于河网湖沼的扩张,人类活动区域受到限制,因此遗址数量减少且分布较为集中;同时,汉代遗址主要分布在西侧,也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的扩张更为显著。(2)荆江堤坝的修筑导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是因为堤坝的修筑使得洪水被约束在河床内,难以向外漫溢,这导致洪水对河床的冲击和侵蚀作用减弱,河床泥沙不易被带走;其次,由于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最后,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的不断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这一过程循环持续,使得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3)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主要是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替影响,多降水,导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这也增加了洞庭湖的入湖水量;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导致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较大,从而增加了洞庭湖的洪水期;此外,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使得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的现象;最后,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进一步加剧了洞庭湖洪水期的延长。(4)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主要是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导致湖盆扩张,这使得湖泊的面积增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因素的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这些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最后,由于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会导致水位更高,从而使得湖泊的面积进一步扩大。故答案为:(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替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4)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点评】本题以洞庭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环境差异、河流水文特征、湖泊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19.(2024春 潍坊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云梦泽是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长江荆江河段的河道演变与云梦泽密切相关,云梦泽的消亡过程也正是荆江河道的形成过程。如图示意秦汉时期的云梦泽。(1)至秦汉时期,云梦泽已经演变成冲积平原与散布湖沼并存的地貌景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这一景观的成因。(2)分析荆江河段蜿蜒曲折的自然原因。【分析】(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2)荆江河段蜿蜒曲折的自然原因与地形地势、河流及其流量、气候等有关。【解答】(1)读图可知,图示云梦泽北侧多山地,由湖泊群的形成可知,在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形成了洼地,河流汇入河水形成云梦泽;从外力作用来看,图示古云梦泽位于长江和汉江之间,长江与汉江从山区流到江汉平原,由于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作用增强,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高,丰水期河水泛滥,泥沙入湖,云梦泽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冲积平原与散布湖沼并存的地貌景观。(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之间的河段为荆江河段,该河段地处河流冲积平原,原因平原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堆积物质以泥沙为主,容易被侵蚀;由于地形平坦,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道越来越弯曲;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河流水量充沛,汛期长,流水的侵蚀力相对较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导致水位季节变化大,使河岸易被侵蚀甚至决堤改道等。故答案为:(1)地壳运动形成洼地;长江、汉江流经江汉平原,流速减缓,泥沙入湖入河,淤积严重。(2)地处冲积平原,泥沙堆积为主,容易被侵蚀;地形平坦,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弯曲;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泛滥期河道易决堤改道等。【点评】本大题以云梦泽的演变为背景,设置2小题,涉及湖泊的变化及荆江河道弯曲的成因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和课本知识点应用能力的素养。20.(2024春 仓山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0年暑假,威海市高中生小明同学到甘肃省河西走廊研学旅行。研学中,他在敦煌欣赏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奇特景观。(1)研学中小明同学发现祁连山山麓居民点较多,其居民点所在的地貌类型多为 冲积扇 ,该类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流水沉积 。(2) 新月 沙丘是干旱地区典型的地貌景观,该景观主要特点是: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 迎风 坡(填“迎风”或“背风”)较缓。(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 陡 坡(填“缓”或“陡”),原因是 坡度较大,利于滑行 。(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 地表径流 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陆上内循环 。【分析】(1)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的冲积物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2)沙丘形成主要受风力影响,它的迎风面沙粒在顶部附近堆积,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3)沙丘陡坡相对高度大速度快,沙丘缓坡相对高度小速度慢。(4)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水循环包括三大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解答】解:(1)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根据图文材料,党河流经沙漠地区,流水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后山麓地形平坦,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因此祁连山山麓地貌类型多为冲积扇,该类地貌由于流水沉积形成的。(2)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迎风坡风力大,受风力侵蚀坡度缓,背风坡沙粒堆积,风力侵蚀小,坡度陡。(3)小明同学在鸣沙山体验了一次滑沙项目,滑沙线路宜选择在沙丘陡坡,原因是坡度相对较大,利于滑行。(4)流经敦煌的党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最终没有注入海洋,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上内循环。故答案为:(1)冲积扇;流水沉积(2)新月;迎风(3)陡;坡度较大,利于滑行(4)地表径流;陆上内循环【点评】本大题以鸣沙山和月牙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核心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水循环的有关知识,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