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2学情分析学生学科素养较差,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3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4教学过程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引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为何而忧呢?从而引出积贫积弱的北宋,简单回顾上课所学,铺垫引出王安石,进入新课。 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政治危机——必要性 “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可能性 请同学们看王安石简历,分析宋神宗为什么启用他呢?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讲授新课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时候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王安石是怎样一一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的?效果如何?一、背景:1、根本原因:“三冗”、“两积”引起严重社会危机:(什么是“三冗”、“两积”?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危害是什么?这说明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关键问题?P34-35)2、庆历新政的失败加剧了变法的迫切性。3、个人:王安石个人雄伟的抱负和杰出的才能。(王安石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才能、精神)4、目的:为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富国强兵。二、时间:1069—1085年三、措施:(一)经济———理财(富国: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2、措施:①农业上: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含义、作用)②流通上:市易法、均输法:(含义、作用)3、成效: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二)军事———强兵1、措施:①省兵:精简军队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2、成效: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编制,使宋军战斗力有一定提高,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三)政治—改革选官制度:1、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关键。②改革恩荫制,贯彻择优录取原则。2、成效:有利于选拨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四)教育:1、措施:改革学校教育2、成效:扩大选拔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四、结局:1、失败:——元祐更化:1085年,司马光执政,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史称元佑更化。2、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3、变质:宋徽宗时,恢复部分新法,蔡京借机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精神已经彻底改变,成为党派之争的工具。五、评价:1、性质: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什么?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2、积极作用:(1)经过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有所好转;(2)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3)国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从而维护了北宋的封建统治;(4)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5)王安石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同失败原因)课堂小结:1、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局限):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发对,这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②一些地方官执行新法不善,加重了百姓负担,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去世后,变法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④王安石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解决社会矛盾。2、启示:①改革要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顺潮流,应民心。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⑤改革要注意用人适中,以人为本,体现百姓利益。高考链接:(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答案要点及解析:(1)(从材料中寻找、总结关键词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结合所21世纪教育网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指出司马光相反主张的影响)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从思想文化对变法的影响角度看教育改革的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2010年山东高考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6分)参考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2007年山东高考题】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