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
语 文
2025.7
本试卷共 9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阅读《说“木叶”》选段,完成 1~4 题。(共 12 分)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 的(ào) 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
是一用再用, ① (奉为圭臬/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 木叶 一词而已。例如
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 落
木 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 木叶 发展来的。按 落木萧萧下 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
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 叶 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 ,岂不更为明
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 木叶 之 叶 而不肯放弃 木叶 之 木 ,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
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与《九
歌》的关系是 ② (脉络分明/泾渭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
阁》那首诗中的名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 落木 一词确乎并非
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
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 木叶 发展到 落木 ,其中关键显然在 木 这一字,其与 树叶 或 落叶 的不同,也正
在此。 树叶 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 ,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甲】从概念上说, 木叶 就是 树叶 ,原没有什么可以(biàn) 论之处。【乙】可是到了诗歌的
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丙】像 无边落木萧萧下 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
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丁】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
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3 分)
(ào) 妙 澄. 江 (biàn) 论
2.在文中①、②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熟能生巧 泾渭分明 B.奉为圭臬 泾渭分明
C.奉为圭臬 脉络分明 D.熟能生巧 脉络分明
3.下面的语句是从选文中抽取出来的,将其填入【甲】【乙】【丙】【丁】中的某一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
一项是(3 分)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
也就由此可见。
A.【甲】 B.【乙】 C.【丙】 D.【丁】
第 1 页/共 12 页
4.下列诗句中的“树”的形象与选文中“木”的形象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杜甫)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
C.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宋·辛弃疾)
D.北风复起号枯杨,恍闻击筑声悲凉。(清·鄂恒)
二、(共 12 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兼具史学、文学价值,
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以说
狐谈鬼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寄托作者的理想。
C.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其第一部作品《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其
重要作品还有《日出》《原野》《四世同堂》等。
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与法国作家莫泊桑、
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率领
C.永保无疆之休. 休:福禄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快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王见之,曰:“牛何之.?”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C.吾其.还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盘盘焉.,囷囷焉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因为这个国家遭受了饥荒(而衰弱)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价格昂贵,居然成为稀缺货物
D.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相信您或许能看见可以谅解的地方
三、(共 8 分)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 ”,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
(2)《老子》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则用“ , ”
第 2 页/共 12 页
概括历代君王多能创业而鲜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避免“守之而不足”。
(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讽喻唐
朝统治者要吸取前人教训;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旧事针砭当下,告诫宋朝统治者“苟以天下之
大, , ”。
四、阅读《红楼梦》第三回中的选段,完成 10~11 题。(共 8 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
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
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
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
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
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
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 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
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
以 嫂 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
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
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
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
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
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
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0.根据选文及《红楼梦》中的其他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众姊妹争着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是为了向黛玉示好,以便在贾母面前表现自己。
B.贾琏娶王熙凤为妻,是小说第四回中提到的贾、王等家族“连络有亲”的例证。
C.看到王熙凤悲痛拭泪,贾母忍住悲伤,强作笑颜来劝慰,可见其对晚辈的体恤。
D.黛玉未回答王熙凤的一系列问题,是因为她初来乍到小心谨慎,不愿轻易多言。
11.选文体现了王熙凤怎样的特点?请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各概括出一点,并结合选文
内容简要说明。(5 分)
第Ⅱ卷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17 题。(共 20 分)
【1】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最敦。晟新鳏,思续弦胶 。偶遇一姝,名波斯,容华绝代。
有庄公子者,欲夺波斯为妾。庄闻晟竭赀.聘波斯以归,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
【2】
人折箠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 赴郡。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第 3 页/共 12 页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
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
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
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 姑易此。 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
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
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
射,中虎腹,蹶然遂毙。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 A 始能 B 行 C 步 D 厌厌 E 以归 F 家 G 人以其连
夕 H 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
言: 虎即我也。 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事诞而无据,置
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
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
注释:【1】续弦胶:比喻续娶后妻。 【2】具造:备办诉状。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晟竭赀.聘波斯以归 赀:钱财
B.垂.毙,乃去 垂:捶打
C.惟思要.路刺杀庄 要:拦截
D.杲易.衣,忍冻蹲若犬 易:更换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勇而.善射 得仇人而.食其肉
B.以.多金聘为卫 官以.其事诞而无据
C.忍冻蹲若.犬 恍若.梦醒
D.犹恐葬于.乌鸢 于.马上扑庄落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之”指代内容的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遂嗾从人折箠笞之(庄公子) ②然犹日伺之(焦桐)
③时时逻守之(乌鸢) ④咽之(庄公子的头)
⑤争即床头庆告之(庄公子遇害这件事) ⑥闻而恶之(向杲)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公子行贿导致向杲无处申冤,向杲郁结于心,不得已选择刺杀复仇。
B.向杲为躲避冰雹,挣扎起身奔赴山神庙,身化为虎后将尸身留在庙里。
C.焦桐杀虎,向杲借此由虎变人、还魂复活,这是仙人之术的神妙之处。
D.庄公子作恶而丧命,向杲助人而得到帮助,这体现了善恶有报的思想。
第 4 页/共 12 页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又经宵 A 始能 B 行 C 步 D厌厌 E 以归 F 家 G 人以其连夕 H 不返
17.《促织》《向杲》均是《聊斋志异》中的故事,都借助超现实的变形情节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下面的
表格是对这两篇作品的比较分析,请根据作品的相关内容填写表格中的①~③处。(5分)
变形原因 变形过程 变形结果 创作意图
批判皇权、酷吏对百姓的剥削,
误伤促织,惧怕被
《促织》 投井自尽,魂化蟋蟀 ① 讽刺“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父亲责罚
的畸形现实
为兄申冤未果而愤 ② 复仇成功后变回人
《向杲》 ③
恨 (不超过 20 个字) 形,且免于刑罚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8~20题。(共 12分)
【1】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2】
寒乡不念丰年瑞 ,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释:【1】次韵:按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来和诗。和甫,王安石六弟。【2】瑞:吉祥的预兆。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奔走风云四面来”句描写了落雪前的景象,风云奔涌,气势浩大。
B.“坐看山垄玉崔嵬”句不着一个“雪”字,却描绘出了落雪的磅礴。
C.“势合便疑包地尽”句“疑”字隐含着诗人对落雪影响百姓的忧虑。
D.“功成终欲放春回”句借雪去春来的自然规律写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19.“润泽焦枯是有才”中以“焦枯”指代枯槁的植物,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
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B.遥 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C.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飖入青天。(韦应物《金谷园歌》)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0.本诗作于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诗人咏雪以言志。请解释“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一联
的意思。(6分)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21~24题。(共 18分)
【1】
驹齿记
小孩子生来就得 打皮 ,越打长得越结实。这话是鲍大牙说的,也是整个鲍村说的。
第 5 页/共 12 页
每次听到鲍大牙说这样的话,我,鲍小牙,都弓着身子,贴着土坯墙猫一般悄无声息地溜了。每一个
鲍村少年的成长,几乎都离不开挨打。
那年夏天,我年纪尚小,喂猪、割草一样都帮不上忙,鲍大牙把我丢在家里,带着两个姐姐顶着火辣
辣的太阳割麦去了。我从家溜出来,踩着滚烫的地面,跟在村里一帮娃儿们后面,向村子中央的池塘走去。
我们想游泳。其实,鲍村人理解的 游泳 ,就是站在水里玩水嬉戏而已。其他小伙伴都能从水里站
起来,水面只触及他们的嘴唇。我也一个飞跃跌入水中,可我个头儿不高,只能踩着淤泥慌乱挣扎,手脚
并用,身体反而越来越下沉,耳边满是响亮的水声。突然一只大手伸来,将我拽回岸边。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我吓得魂飞魄散,直至中年也不知到底是谁把我从水里救起,但当时我知道池塘
可以饶了我,但鲍大牙是绝对饶不了我的。没多久,他就从田里回来,背上拴着缰绳,身后拉着满满一车
麦子,汗水横流不止,汗珠落到地上,好似能砸出一个个土坑。
鲍大牙看见站在太阳下只穿着湿漉漉裤头的我,一个字:打!
他扔下牛车,从灌木林里折下一节荆条,荆条柔软,有韧性。我咬紧牙关,一声不哭。多年后,回忆
鲍大牙烈日下的 毒打 ,我竟一点儿也不怨恨——在死亡面前,肉身的疼痛都可以忽略,要是那双手没
有及时出现,我或许会葬身水底。
有段日子,我在村子里四处乱窜,迎面总是那几条村路和看不见的、空荡荡的时间。日子一天天挨过。
时间长了,我也能找点儿有价值的事情做,比如跟着大几岁的孩子到池塘、小溪里逮鱼摸虾。晚上鲍
大牙、母亲和姐姐们回来,就可以喝到一顿鲜美的鱼汤呢。吃人嘴软,看在鱼虾的份儿上,我自然就逃脱
了被打的惩罚,把脏衣服脱下,安心去睡我的觉。
鲍村人睡觉早,跟屋角木栅里的鸡一样,天一擦黑,就上床了。确实,干了一天的重活儿,人一挨到
床,眼睛就闭上了。我虽没做什么大事,可一场鱼逮下来,也累得不想说话,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后来,信.马.由.缰.的日子里,我也自以为干了几件 正经事 ,比如打猪草。待到我能背得动粪箕的时
候,鲍大牙便给我准备了一把用大镰刀改做的小镰刀,大小长短正好适合我,用现在的话说叫 量身定做
或 私人订制 。
我至今猜不透鲍大牙的用意,是生活贫穷所致,还是对我早期的 稼.穑.启蒙 ?如果用鲍大牙的生活
哲学来解释,那就是 地能活命 。我还有另一种猜测:鲍大牙在向鲍村人炫耀——看,他的儿子鲍小牙
能下地干活了!我背着触及腰身的粪箕,手拿尺把长的小镰刀,跟在姐姐们身后,趿.拉.在乡野阡陌上。
太阳的烤晒让人无精打采,弯腰割猪草叫人腰酸背痛。不到半晌我就蔫了,便去和别人玩 砸猪草
的游戏。游戏的赌注是一把或多或少的猪草,对于我这样没有打足猪草的人来说,可以通过游戏 不劳而
获 。但我几乎没有赢过,到了回家吃饭的时间,粪箕空空如也。怕回到家鲍大牙揍我,我在自己的粪箕
里加了几块瓦片、石头,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临时抱佛脚打来的猪草,再 佐以 从池塘里采来的荷叶。
阔大的荷叶一下子遮住了粪箕里所有的秘密。我一步步朝家挪去。
其实,在鲍村,能证明少年 英雄地位 的,不是干农活之类的 正经事 ,而与看露天电影有关。
露天电影对于乡村来说是精神盛宴,但我们那时根本来不及看电影。电影里的侠客们在打斗,电影外
的我们在 排兵布阵 ——一场乡村雄性少年之间的 暗战 ,正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电影放完,两个
村子间的 少年之战 总会发生,而少年们又会在第二天和好如初,完全不像前夜刚决斗过的样子。
第 6 页/共 12 页
作为鲍村少年队伍的一分子,我忙得像游击队里的交通员。我把他们从人群中喊出来,拉到僻静的草
垛旁,告知他们隔壁管村会在电影散场后与鲍村决斗——我们总想象自己如电影里的 黄河大侠 ,站在
黄河边,以纵横江湖的气概,应和着滔天浊浪,担起拯救苍生的重任。
电影终于散场。人群渐渐散去,有人陆续前来集合。
那晚月色不明。黑暗中,两队相距不知多远,只能看到对方模糊的身影。走着走着,不知谁先开了头:
不要走,打一架再走。
接着,两边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奇怪的是,只见对方的土块和小石头飞来,却迟迟不见对方人马扑上
来。扔累了,两边都开始骂,骂什么,为什么骂,双方都听不太清楚,真是鸡.同.鸭.讲.。后来,原本高昂的
声音渐渐小了,弱了,稀了,再后来两边都没了声响。
我开始还觉得身边有好几个人在,接着感觉少了两个,再后来只剩下自己。我站在黑暗中迟疑了几分
钟,直到被各种虫鸣声围住,我只好回家。嘴里火辣辣的,感觉有颗乳牙要掉,我伸手一摸,有点儿黏稠
——出血了,可能是在刚才的混乱中被土块击中了吧。
马灯下,鲍大牙看了看我嘴里的牙: 怎么啦? 跟管村打架了,他们欺负我们村,我们把他们打跑
了。 鲍大牙叹了口气,没再问什么。
随后我宽衣上床,一觉睡到日上三竿。
(取材于杜怀超同名散文)
注释:【1】驹齿:本义指儿童的乳牙,亦可代指童年。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马.由.缰.的日子里 信马由缰:不受约束,可以漫无目的地随意行动
B.还是对我早期的“稼.穑.启蒙” 稼穑: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作
C.趿.拉.在乡野阡陌上 趿拉:脚跟踩着鞋后帮走路的样子
D.真是鸡.同.鸭.讲. 鸡同鸭讲:鸡鸭吵架的样子,形容“战况”激烈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驹齿记”为题,因为乳牙被击落是作者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旧事。
B.第三段写天热,交代了娃儿们游泳的原因,也点出父辈艰辛劳作的环境。
C.抓鱼的晚上“我”很快入睡,不仅因为疲惫,还因为无挨打之忧而心安。
D.“我”参与“砸猪草”游戏,不但没赢到猪草,还输掉自己的劳动所获。
2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1)迎面总是那几条村路和看不见的、空荡荡的时间。日子一天天挨.过。
(2)我一步步朝家挪.去。
24.有学者认为,“回忆性散文中有两类感受:当时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
受”。请从本文中选取两个例子,并分别说明其中蕴含的这两类感受。(6分)
第Ⅲ卷
八、写作(共 60分)
25.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涂.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
第 7 页/共 12 页
(10分)
(1)高一年级准备举办戏剧节,参演的剧目有《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请你选择其中一部戏
剧,为其设计宣传海报,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2)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结合自己的游学、旅行等亲身体验,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
“行万里路”的看法。要求:结合具体体验,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3)英国诗人约翰 济慈写道:“大地的诗歌永不消亡,当炎夏催倦了所有的鸟群,藏在树荫里的蝈蝈
便登场。” 请以“夏日里永不消亡的诗歌”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
生动,有感染力。
2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是 木之长 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
生的出处,是万物的本源。有人认为,根的一生委屈烦闷,因为它永远只能在地下;也有人认为,开花的
季节,根与枝叶同样幸福。有人默默一生只为守护它,也有人奋力挣扎只为摆脱它……
请以“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第 8 页/共 12 页
参考答案
一、(共 12 分)
1.(3 分)奥 chéng 辩 2.(3 分)D 3.(3 分)A 4.(3 分)D
二、(共 12 分)
5.(3 分)C 6.(3 分)D 7.(3 分)A 8.(3 分)B
三、(共 8 分)
9.(1)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评分参考】每空 1 分;书写不规范酌情扣分。
四、(共 8 分)
10.(3 分)B
11.(5 分)
【答案示例】
身份地位:是荣国府的管家者。如询问黛玉饮食喜好,安排下人打扫房间、安置行李等,完全是当家
者的气派。
性格特点:八面玲珑。如对黛玉的夸赞既奉承了黛玉又暗捧了贾母以及探春等三姐妹。
【评分参考】
选文体现了王熙凤的诸多特点(以下表格内容仅供参考),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身份地位”2 分,概
述特点及举例说明各 1 分;“性格特征”3 分,概述特点 1 分,举例说明准确 2 分。
特点 内容
身份地位 身份尊贵 由“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进来
备受宠爱 贾母见了便笑着开玩笑,并劝她不要哭
管家理事 多次向黛玉表示有事“只管告诉我”
性格特征 张扬外露 敢在众人“敛声屏气”之时放诞说笑
八面玲珑 为讨好贾母,“忙转悲为喜”,转而问候黛玉
或:夸黛玉是“嫡亲孙女”,奉承了黛玉、贾母与探春等三姐妹
五、(共 20 分)
12.(3 分)B 13.(3 分)C 14.(3 分)A 15.(3 分)B
16.(3 分)ADF
17.(5 分)
【答案示例】
①一年多后苏醒复原,为家庭带来免役、名利等福祉
②身死魂去,得道士赠袍,顿生毛革化虎
第 9 页/共 12 页
③批判司法不公等社会乱象,为受害者不能都通过变形来报仇而愤恨
【评分参考】
①共 2 分,“自己”1 分,“家庭”1 分。
②共 1 分,“赠袍”“化虎”缺一不可,超字数不得分。
③共 2 分,“社会”1 分,“受害者”1 分;意思对即可。
六、(共 12 分)
18.(3 分)C 19.(3 分)B
20.(6 分)
【答案示例】
尾联表面写人们只看到雪天导致眼前的寒冷,而不考虑大雪是丰年的预兆,因而想念万里青天的时候;
实际指人们只看到新法暂时带来的一些问题,而看不到新法的长远功效,终将利国利民。尾联表达了王安
石对这些人的不满。
【评分参考】
“表面写”2 分;“眼前的寒冷”1 分,“丰年的预兆”或“万里青天”1 分。“实际指”3 分;“暂时的
问题”1 分,“长远功效”2分。“表达了”1 分。
七、(共 18 分)
21.(3 分)D 22.(3 分)A
23.(6 分)
【答案示例】
(1)挨:“我”感到单调、空虚的生活很漫长、很难熬。
(2)挪:“我”因一无所获、弄虚作假而心虚,怕受到父亲惩罚,不敢回家而又不
得不回家。
【评分参考】
(1)3分。“单调、空虚”2分,“漫长”或“难熬”1分。
(2)3分。“心虚”(一无所获、弄虚作假有其一即可)1分,“怕受惩罚”1分,“不敢回家”1分。
意思对即可。
24.(6 分)
【评分参考】
选取一个例子 3 分:举例 1 分,过去的感受 1 分,现在的感受 1 分。说明两个例子 6 分。例子可以是
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整体的印象;以下表格供参考,表格中的内容不必答全,意思对即可。
例子 当时的感受 现在的感受
夏天游泳,溺水被救 可消暑的嬉戏,值得冒着被责 认识到游泳的危险,以及父亲
罚的风险去玩 责罚自己的苦心
父亲让刚背得动粪箕的我去打 是很辛苦的“正经事” 是父亲对“我”在劳动、生存
猪草 方面的教育;父亲为“我”能
第 10 页/共 12 页
劳动而感到骄傲
与邻村孩子约架 是能证明“英雄地位”的壮 怀着“大侠梦”的懵懂孩童的
举,为能保卫鲍村而自豪 游戏
在鲍村的成长经历 艰苦、空虚、不自由、怕挨打 对池塘、田野等环境、对一些
淘气的经历充满温情
对父亲的印象 严厉、粗暴、令人惧怕 勤劳、吃苦耐劳,用粗暴方式
隐晦地表达关爱
八、写作(共 60 分)
25.(10 分)略
26.(50 分)略
第 11 页/共 12 页
文言参考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他和庶兄向晟感情最深厚。向晟的妻子不久前去世,向晟打算续弦。偶然遇
到一个佳人,名叫波斯,容貌倾国倾城。有个庄公子,想要抢夺波斯当小妾。庄公子听说向晟用全部钱财
聘波斯回家,恼怒他夺其所爱,在途中偶然遇到时,对向晟大加谩骂。向晟不服气,庄公子就唆使手下人
鞭打向晟,直到把向晟打得快要断气了才离去。向杲听说赶去一看,哥哥已经死去。他不胜哀伤悲愤,就
写好状纸到郡城告状。庄公子大肆行贿,使得向杲有理不得伸张。向杲郁忿积压在心,无处控诉,一心想
要拦路刺杀庄公子。他每天怀揣利刃,隐伏于山路旁的草丛之中。日子长了,他的计谋渐渐泄漏。庄公子
知道他的图谋,一外出就戒备森严。他听说汾州有个叫焦桐的人,勇猛并且善于射箭,就用重金聘为保镖。
向杲无计可施,然而仍然每天候着庄公子。
一天,向杲刚刚埋伏下来,暴雨顿作,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寒战得厉害。之后狂风铺天盖地,接着
下起了冰雹。忽然之间,向杲不再感到身上痛痒。山岭上原先有座山神庙,他挣扎起身奔赴过去。进庙之
后发现他认识的一个道士正在里面。先前,道士曾在村子里行乞,向杲总是给他饭吃,道士由此认识向杲。
他见向杲衣服透湿,就把一件布袍递给他,说: 暂且换上这件吧。 向杲换上衣服,忍受着寒冷像狗一
样蹲伏在地上,他看了一下自己,竟然突然生出一身皮毛,身体已化为老虎。再一看道士已经不在庙里。
他心中又吃惊又气恨。转念一想:擒得仇人然后吃掉他的肉,这计策也很妙。于是下山埋伏在老地方,看
见自己的尸体倒卧在草丛之中,这才省悟自己的前身已经死了,可还是担心尸体被乌鸦、老鹰吃掉,就走
来走去看守着。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猛然跳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扑落在地,咬下他的
脑袋,吞了下去。焦桐回马放箭,射中老虎腹部,老虎扑通一下摔倒在地就死了。向杲躺在荆棘丛中,恍
恍惚惚如梦初醒,又过了一夜,才能步行,便无精打采地回了家。家人因为他连着几个晚上不回家,正在
惊疑,见他回来了,高兴地上前问长问短。向杲只是躺着,言语迟钝。不久,听说庄公子的死讯,家人争
着到床头告诉他。向杲这才自己开口说: 老虎就是我呀。 于是诉说了他的奇异经历。这件事从此传播
开来。庄公子的儿子痛心父亲死得太惨,听说之后非常痛恨向杲,就把向杲告到官府。官府认为事十分怪
诞又没有证据,便置之不理。
异史氏说:壮士实现了理想抱负,必然不能生还,这是千百年来令人痛悼遗憾的事。借焦桐之手杀死
老虎而使向杲复活,这仙人的法术也真奇妙啊!然而天底下令人发指的事太多了。让那些含冤负屈的人始
终做人而不能报仇,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变成老虎。
第 12 页/共 1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