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2.学习目标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2学情分析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教学难点: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二.维新思想的发展状况三.戊戌变法的过程活动2【讲授】戊戌变法讲授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二.维新思想的发展状况阶段背景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早期(60年代)王韬1.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2.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实行君民共主郑观应1.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2.“商战”成熟(90年代)康有为1.明确要求学习__________________2.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三.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变法的理论准备阶段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变法的政治宣传阶段1.公车上书(1895年4月)(1)引发“公车上书”的导火线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公车上书的影响: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主张:康有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的《时务报》,严复在天津的《国闻报》。3.成立政治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1895.8)和保国会(1898.4)保国会的宗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才。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5.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三)变法的政治实践阶段: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作用局限性政治(1)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2)谕令各省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未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1.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4.兴办邮政,裁撤驿站。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文化教育1.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物和医科等专门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5.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军事建立新式军队: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3.结果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继被杀。⑵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外,其他措施全部被取消。⑶“百日维新”以失败宣告结束。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一)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群众;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客观原因: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二)历史意义1.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维新运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形成了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阶层。(2)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3)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4)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使人们的_________空前扩大。(5)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2.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为什么?)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三)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活动3【活动】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案【重难点拓展】1.正确认识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领域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内容上看: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5)从作用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6)从目的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2.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项日本中国国际环境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国内环境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文化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改革措施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并得到大力推行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贯彻不力。改革途径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合作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2分)(3)材料四从哪个角度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2分)(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活动4【练习】戊戌变法练习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3.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的政治制度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解放思想、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4.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A.促进了思想启蒙B.发展了资本主义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5.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B.光绪帝被囚禁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D.帝国主义的破坏活动5【测试】课堂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康有为《应诏统筹全折》材料二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足矣。——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3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7分)(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材料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8分)(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7分)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4分)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戊戌政变记》(3)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