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1.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举例:说话时声带振动、敲鼓时鼓面振动、吉他弦振动发声。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可能仍在传播(已产生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二、声音的传播1.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真空不能传声)。(1)实验证据:真空罩实验(抽气后铃声逐渐减弱)。2.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疏密相间的波动)。三、声速1.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1)规律:固体 > 液体 > 气体;温度越高,声速越大(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2.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区分原声与回声需时间差≥0.1秒。四、人耳听声的过程1.声源振动 → 介质传播 → 鼓膜振动 → 听小骨传递 → 听觉神经 → 大脑感知。五、易错点提醒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等于“声音消失”(声音可能仍在介质中传播)。2.声速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如距离用米,时间用秒)。【考点练习】一、声音的产生1.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C.手挡住了声音 D.手太用力了【答案】B【解析】【解答】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金属盖不再振动,也就不再发出声音.故选B.【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2.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齐唱《国歌》,歌声是由人声带的 产生的,歌声通过 传入人耳中。【答案】振动;空气【解析】【解答】唱歌时,人的声带在振动,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中。【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播的。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答案】乒乓球被弹起;物体振动【解析】【解答】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推出音叉在振动,可知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分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当小明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小明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小明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固体、气体 C.气体、气体 D.气体、真空【答案】B【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耳机贴在颞骨两侧,听到声音是通过颞骨传播的,是固体传声;耳朵听到其他声音,是利用空气传声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2.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B.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很长的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D.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答案】B【解析】【解答】太空属于真空,爆炸声音无法通过真空进行传播,所以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的声响。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啾啾”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答案】C【解析】【解答】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雨滴振动产生的,是液体在发声,A不符合题意;B、小鸟的“啾啾”声,是小鸟的声带在振动发声,不能反映液体传声,B不符合题意;C、水中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是人说话声通过水传到鱼的耳中,是液体传播声音,C符合题意;D、人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是水在振动发声,不是液体传声,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水中的声音被空气中的人听到,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到水中,都能反映液体传播声音。4.如图所示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进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会变 ,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通过进一步科学推理可知, 不能传声。【答案】小;介质;真空【解析】【解答】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进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会变 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综上 第1空、小; 第2空、介质; 第3空、真空。【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三、声速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答案】D【解析】【解答】A.回声与原声所在的环境相同,所以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A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不符合题意.C.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才是 .C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温度越高,声速越大.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时,声速不同,声速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2.在秋季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裁判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运动员成绩是10.59s,如果他听到枪响才开始计时,运动员百米成绩记录约为( )A.10.88s B.10.59s C.10.30s D.10.78s【答案】C【解析】【解答】计算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为:,听到声音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了,运动员百米成绩记录约为:t'=10.59s-0.29s=10.30s,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计算时间,声速比光速小;测量时间时,开始偏晚,时间偏小。3.为了测量某根空心铁管的长度,小聪做了如下实验:在空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且听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0.14s,则铁管长度为 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100m/s)。【答案】51【解析】【解答】设铁管的长度为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100m/s ,根据速度公式可列,解得。故铁管长度为51m。综上 第1空、 51.【分析】速度的计算:v=s/t,相同时间下物体的路程大,则速度大,相同路程下,物体的时间小速度大,当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四、回声及其应用1.下列成语中,用来描述回声现象的是( )A.“隔墙有耳” B.“掩耳盗铃”C.“震耳欲聋” D.“余音绕梁”【答案】D【解析】【解答】A.“隔墙有耳”是指声音可以通过固体(墙)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掩耳盗铃”是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不符合题意;D.“余音绕梁”是指声音遇到“梁”“墙”等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属于回声现象。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声现象相关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后再做出判断。2.国庆节期间,小明随父母去爬山,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大约还有多远呢 小明想到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用手机上的秒表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5 s,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那么他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A.510 m B.255 m C.340 m D.1020 m【答案】B【解析】【解答】人发出声音,听到回声,两声的时间间隔为1.5s,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根据到山崖的距离为0.75s,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人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s=0.75s×340m/s=255m。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回声的相关计算,回声的应用:物体发出声音经过物体,反射声音传回人耳,此过程经过的路程为声源到物体距离的2倍。3.在空气中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间隔时间在0.1 s以上,人若要听清自己讲话的回声,则必须距离障碍物 m以上。【答案】17【解析】【解答】由可得必须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分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如果不到就会使原声与回声混合,原声就响亮的多了。回声传播是一个出去又返回的过程,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vt可计算路程。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 m/s)。此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答案】3000;不能【解析】【解答】该处的海深s=vt=1500m/s× ×4s=3000m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太空没有空气,因此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分析】回声测距:s=vt。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A.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面的声音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叉的声音C.音叉放耳朵附近,听振动音叉的声音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答案】D【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人类听到声音,不仅可以让声波通过空气振动——刺激耳膜——传输到听觉神经,也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科学界将听觉过程中,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故选D【分析】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2.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D.饼干太干了【答案】C【解析】【解答】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发出的破裂声是经过头部骨胳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自己的耳朵听起来就觉得声响较大.你旁边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食物发出的破裂声经过空气传到你的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故答案为:C.【分析】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疆八大怪的第八怪:鬼哭狼嚎谁作怪。每到夜幕降临时,克拉玛依东北110公里处,狂风呼啸,飞沙走石,怪异、凄厉的声音很是吓人,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怪异的声音主要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怪异的声音主要是沙石振动产生的C.怪异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真空传播的D.鬼哭狼嚎谁作怪?不是鬼就是狼!【答案】A【解析】【解答】ABD、在夜幕降临时,狂风呼啸,听着像鬼哭狼嚎,是空气在振动发声,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C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声;真空不能传声。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C.声速是否与介质有关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答案】A【解析】【解答】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如图所示,用捆有棉花的筷子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制成了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发出悦耳的哨声,哨子的发声体是( )A.塑料管 B.棉花 C.空气柱 D.筷子【答案】C【解析】【解答】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振动,会产生声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奏发声时,空气振动。4.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答案】C【解析】【解答】A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变大,AD不符合题意;B.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所以声音能在水中传播,B不符合题意;C.因为人的声音先经空气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水传播而被鱼听到,就可能吓跑将要上钩的鱼,所以空气和水都可以传声;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5.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根据数据,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 煤油 冰空气 水常温 铜棒软木 海水 大理石A.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不同B.声速的大小不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答案】D【解析】【解答】A、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不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速的大小不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状态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软木是固体,声音在软木中传播速度为500m/s,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也可以小于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1)声音的传播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状态有关。(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一般比液体中传速度快,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一般比气体中传播速度快。(3)声音液体传到空气中时,速度一般会变小。6.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答案】C【解析】【解答】当敲响大古钟时,钟体开始振动并发出声音。当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虽然不再有新的振动能量输入,但大钟的振动并未立即停止。这是因为大钟具有一定的惯性,其振动能量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耗散。因此,在停止撞击后,大钟仍会继续振动一段时间,从而产生“余音未止”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原理,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应停止。然而,题目中提到的“余音未止”现象,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是声音仍在传播。7.人在狭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在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B.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C.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太小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答案】D【解析】【解答】人听到回声条件是需要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少0.1s,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为,一般房间的距离不足17m,产生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不能区别回声,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小于17m时,回声和原声混合,人耳不能听到回声。8.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A.1次敲击声 B.2 次敲击声 C.3 次敲击声 D.4 次敲击声【答案】A【解析】【解答】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两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由于铁管长20m,故其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是,据v= 可知, t= 0.00385s,同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是:t= 0.0588s,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和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0.1s,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两次声音的,故只能听到一次声音,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人的耳朵能辨别是两个声音地方时间间隔最少是0.1秒.二、填空题9.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答案】介质;0【解析】【解答】(1)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且因为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10.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而产生的,并经 传入人耳。在水里的鱼被鼓声吓跑,说明 能传声。【答案】振动;空气;液体【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经过空气传入人耳,预备鼓声吓跑,表明液体能传声。综上第1空为振动;第2空为空气;第3空为液体【分析】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在雷雨天,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如果看到闪电3s后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答案】不同;1020【解析】【解答】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由速度公式综上第1空为不同;第2空为1020【分析】根据声速以及速度公式计算填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题目可知,声速为340m/s,时间为3s速度公式计算求解。12.《诗经》有云:“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chí)”。其中的“埙”是我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形状如鸡蛋,如图所示。演奏者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 产生的,通过 传播进入到人耳。【答案】振动;空气【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吹埙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到人耳。【分析】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13.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描述: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能传声,且 比在空气中传播快。【答案】固体;固体【解析】【解答】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描述: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能传声,且固体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分析】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的知识分析解答。14. 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在这些实验中用到的探究方法叫 。【答案】振动;转换【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发声的鼓面使纸屑跳动,发声的扬声器上,纸屑跳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可知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实验中,利用其他物体反应发声体在振动,利用的探究方法叫转换法。【分析】发声体在振动,利用其他物体反应发声体的振动,是转换法。三、实验题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 ,这说明了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答案】小球被多次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再敲击桌子;空气;音乐声会逐渐减弱;真空不能传声【解析】【解答】(1)(2)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分析】本题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1)(2)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采用转化法,观察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3)采用转化法,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梳理】一、声音的产生1.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举例:说话时声带振动、敲鼓时鼓面振动、吉他弦振动发声。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可能仍在传播(已产生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二、声音的传播1.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真空不能传声)。(1)实验证据:真空罩实验(抽气后铃声逐渐减弱)。2.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疏密相间的波动)。三、声速1.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1)规律:固体 > 液体 > 气体;温度越高,声速越大(15℃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2.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区分原声与回声需时间差≥0.1秒。四、人耳听声的过程1.声源振动 → 介质传播 → 鼓膜振动 → 听小骨传递 → 听觉神经 → 大脑感知。五、易错点提醒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等于“声音消失”(声音可能仍在介质中传播)。2.声速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如距离用米,时间用秒)。【考点练习】一、声音的产生1.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C.手挡住了声音 D.手太用力了2.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齐唱《国歌》,歌声是由人声带的 产生的,歌声通过 传入人耳中。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当小明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小明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以上小明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固体、气体 C.气体、气体 D.气体、真空2.1994年,天文学家观察到苏梅尔——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大的碎片,撞击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以下猜想最符合科学性的是( )A.这种爆炸本身不会发出声音B.木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很长的真空带,没有传声介质C.这种爆炸发出的声音太小D.爆炸声传到地球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啾啾”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4.如图所示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进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会变 ,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通过进一步科学推理可知, 不能传声。三、声速1.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2.在秋季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站在终点的裁判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运动员成绩是10.59s,如果他听到枪响才开始计时,运动员百米成绩记录约为( )A.10.88s B.10.59s C.10.30s D.10.78s3.为了测量某根空心铁管的长度,小聪做了如下实验:在空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且听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0.14s,则铁管长度为 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100m/s)。四、回声及其应用1.下列成语中,用来描述回声现象的是( )A.“隔墙有耳” B.“掩耳盗铃”C.“震耳欲聋” D.“余音绕梁”2.国庆节期间,小明随父母去爬山,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大约还有多远呢 小明想到可以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用手机上的秒表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5 s,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那么他到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A.510 m B.255 m C.340 m D.1020 m3.在空气中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间隔时间在0.1 s以上,人若要听清自己讲话的回声,则必须距离障碍物 m以上。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 m/s)。此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五、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A.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面的声音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叉的声音C.音叉放耳朵附近,听振动音叉的声音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2.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在你旁边的人感觉不到多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你自己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到听神经的D.饼干太干了【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新疆八大怪的第八怪:鬼哭狼嚎谁作怪。每到夜幕降临时,克拉玛依东北110公里处,狂风呼啸,飞沙走石,怪异、凄厉的声音很是吓人,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怪异的声音主要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怪异的声音主要是沙石振动产生的C.怪异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真空传播的D.鬼哭狼嚎谁作怪?不是鬼就是狼!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C.声速是否与介质有关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如图所示,用捆有棉花的筷子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制成了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发出悦耳的哨声,哨子的发声体是( )A.塑料管 B.棉花 C.空气柱 D.筷子4.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C.小儿回答路人的询问声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D.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5.如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根据数据,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空气. 煤油 冰空气 水常温 铜棒软木 海水 大理石A.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不同B.声速的大小不只与介质的种类有关C.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传播速度6.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7.人在狭小房间里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在小房间里说话时没有回声B.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C.小房间里说话时声音太小D.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了,所以听不到回声8.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340m/s,铁中声速为5200m/s﹚( )A.1次敲击声 B.2 次敲击声 C.3 次敲击声 D.4 次敲击声二、填空题9.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10.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 而产生的,并经 传入人耳。在水里的鱼被鼓声吓跑,说明 能传声。1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在雷雨天,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如果看到闪电3s后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12.《诗经》有云:“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chí)”。其中的“埙”是我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形状如鸡蛋,如图所示。演奏者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 产生的,通过 传播进入到人耳。13.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描述: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能传声,且 比在空气中传播快。14. 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在这些实验中用到的探究方法叫 。三、实验题1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 ,这说明了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暑期预习讲义-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学生版).docx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暑期预习讲义-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