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阅读(72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4年12月,《春节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人们共同参与的、周期性的庆祝传统新年的时刻,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活态传承着中华文明。春节文化既有变异性,也有稳定性,其内蕴的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祈福纳祥、辞旧迎新等精神价值取向数千年来变化甚微。这些稳定的精神传统融入周期性实践的过年民俗仪式中,为中国人提供了文化认同感。中国人对过年的家庭团聚仪式极为重视,除夕全国各地都有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的习俗,饭前举家叩拜先人遗像,而且祭祀之后一般不送神,意思是“请祖宗在家过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夕、大年初一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初一日各不相往来”,更不能在亲友家吃饭。过年不仅是家人团聚,也是与祖先共聚,此间既蕴含着中国人重视亲情的家庭伦理观念,又暗含着中国人对生命绵延不息以及个体生命之意义的独特理解。一年一度仪式化的年夜饭,反复强化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伦理观与人生观。过节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从《四民月令》来看,汉代过年时就要给乡党耆老拜年。对于拜年带来的功能,《岁华忆语》写道:“肆夥索欠,至天明与债家口角,甚至用武,元旦途遇,必互楫道‘恭喜’,顷之龃龉,曾不芥蒂。”可见春节是一种富有智慧的社会制度设计。明清以来,全国各地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社火、庙会、灯会等集体活动。在过年这样一个“阔限”时段,人们共同参与这些集体活动更容易超越日常身份限制,走向交融与团结。如果对传统新年的节俗、节物进行分类的话,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驱祟辟邪,如“爆竹、燃【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25-T-898B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A项,“除夕的年夜饭最具仪式感”错,于文无据。B项,“但爆竹、燃草等节物的寓意在宋代前后发生了改变”错,原文说宋代前“以驱祟辟邪为主”,宋代后“以祈福纳祥为主”,但没有说所有的节物的寓意都发生了改变。而且文中也没有确定的内容可以说爆竹、燃草的寓意发生了改变。D项,“意在说明采用数智化技术庆祝春节的方式比传统庆祝春节的方式更受人们欢迎”错。材料二结尾阐述数智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说明当代社会对春节文化的活态传承。)2.D(“使得春节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节日,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错,强加因果。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3.B(A项,由“艾符”“蒲酒”可推测是端午节。B项,由“屠苏”“桃符”可推测是春节。C项,只提及了人日、谷日等时间和梅花、桃花的景象,但这两句诗没有描写春节的习俗。D项,由“桂花”“正月”可推测是中秋节。)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阐述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与影响及春节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再从家庭团聚社会和谐、节俗节物的文化寓意、辞旧迎新四个方面具体闸述春节蕴含的稳定的精神价值。②多处运用举例、引用论证,如举“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服却鬼丸、喝岁酒等活动,来说明传统新年节俗驱祟辟邪的方式:引用《岁华忆语》中的内容来说明春节拜年习俗有利于社会和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5.①各级政府和组织要做好活态传承,如举办赛龙舟、粽子制作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提升保护非遗意识,守住端午节稳定的文化内核;②个体要积极了解端午节的来源及文化内涵,并积极主动参与端午节活动,做到亲身体验、感受端午节节俗仪式;③借助现代科技创新传承方式,如打造端午数字景观,拓展端午节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的情给分)6.C(“不过鉴于‘我'是一个孩子,便只给了‘我'半碗饭”错,并不是因为“我”是孩子才给了半腕饭,而是因为贫穷而只有半碗饭。)7.C(“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错,单从这一句无法体现出地域特色。)8.①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文章主要写了“我”在迷路陷人绝境时,得到一位陌生老人的帮助并始终对其心存感激。其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如“我”路人绝境时,看到了“土灰色的屋顶”,使得情节出现转机;“我”犹豫投宿,害怕被拒绝,却受到了老人的厚待:“我”离开后,意外地在口袋里发现老人赠的半张饼等。②人物塑造鲜明生动。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及侧面烘托来刻画老人,使一位年迈、善良、贫穷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9.①“什么味道都没留下”,是说“我”当时因极度饥饿而没能好好品尝那半碗饭的滋味,因而没能记住其饭味。(2分)②“但是又像什么味道都有”,这里的味道是复杂情感的多元滋味。半碗饭是陌生老人在自身仍十分贫困的境遇下对“我”的无私馈赠,成为“我”记忆中温暖、善意的独特“味道”。(2分)半碗饭饱含着“我”对老人赠饭的感微之情,老人的赠饭使“我”感受到特殊时代人与人之间和善,质朴等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0.B(原文标点为: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然侧灾异曷为讥?此非其实之效。)11.B(A项,“夙兴夜寐”的“兴”指起来、起身,与文中加点的“兴”意思不同。B项,文中加点的“且”指将近,“驰椒丘且焉止息”的“且”指暂且,二者意思不同。C项,“恐不任我意”的“任”指听任,与文中加点的“任”意思不同。D项,“噌贴如钟鼓不绝”的“如”指像,如同,与文中加点的“如”意思相同。)12.C(“王符指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官员沉迷美食、美色的行为”错,王符是将谈论中的美食与眼前的粗劣饭菜、图画上的美色与眼前的丑陋妻妾作比,以说明要注重实际,并非“指出当时社会上普谊存在官员沉迷美食、美色的行为”。)13.(1)这并不是(因为)当今世上没有贤能的人,而是贤能的人被罢免禁绸而不能来到圣明君主的朝廷(任职)罢了。(“无贤”“废锢”“达”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过去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朝廷内的事托付给鲍叔牙,朝廷外的事托付给管仲,齐桓公每天在市街游玩。(“霸”“属”“日”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潘寿以尧让天下给许由为例,劝说燕王哙将国家禅让给子之,并称子之一定不接受,燕王哙便既能保有国家,又能获得让贤之美名。燕王哙听信此建议,为求让贤虚名,将国家禅让给子之。(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家因(臣子)贤能而兴盛,因(臣子)谄媚而衰微,君主因(臣子)忠诚而安稳,因(臣子)猜忌而危险。这是古往今来的普遍道理,是世人都知道的。但衰微的国家,处于险境的君主却接连不断,难道是因为世上没有忠诚正直的贤士吗?实在是苦于忠诚正直的原则不能实行罢了。以汉朝国土的辽阔,士人、平民的众多,但是官【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5-T-898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7月份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答案.pdf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