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及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及答案

资源简介

海城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六年语文
(时间:90 分钟 满分: 100分)
温馨提示:同学们,请你认真审题,仔细答题,相信自己的能力,全力以赴,展现最棒的自己。加油!
项目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与鉴赏 交流与表达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书写展示。 (2分)
(1)希望你把字写得规范、美观。
(2)把黄庭坚《清平乐》中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宋·黄庭坚《清平乐》
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4分)
愚公不愿意bān qiān ( ) 房屋。为了走出piān pì ( )的大山,他不怕xī shēng ( ) , 套上牲口, 拉着开山用的tiě chuí ( )和凿子,踏上了挖山不止的漫漫征程。
3.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一项是( ) (2分)
A.走马观花 (奔跑) B.不以为然(正确)
C.赴汤蹈火(热水) D.过犹不及(及格)
4.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自然界中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在等待有志于此的科学家去破解。
B.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千。
C.生态环境建设不是油然而生的事,如果等到景区大开放时才着手,就为时已晚了。
D.节日的东大街悬灯结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5.下列词语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夺冠 折桂 夺魁 B.一律 都是 通通
C.学生 弟子 桃李 D.五彩斑斓 色彩绚丽 一碧千里。
6.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2分)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B.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C.考试得了第一名,放学后我一路小跑回家向妈妈报喜。
D.还没有放学,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4分)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借用典故 D.借古讽今。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
8.句子训练站。 (4分)
(1)根据要求,用几句话写一写当看到下面这种情景时的心情。
小鸟在枝头鸣叫。
①心情好:
②心情不好: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9.课本综合回放。 (10分)
(1)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 ,一字值千金”告诫我们读书时应该下一番苦功夫,因为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 “良药苦口利于病, ”让我们懂得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听起来虽然会难受,但对我们的行为大有裨益。
(2) “送别”是唐诗宋词中常用的主题。 《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用“ , ”写出对友人的关切与惦念,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 ”句,寄托了作者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和四季中最美好的春天同在。
(3)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幅对联赞颂的是 代诗人 。请你写出这位诗人的两句诗:“ , 。 ”
(4) ,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情,我们就要大胆改革与创新。
10.整本书阅读。 (4分)
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作品或人物。
(1)热爱自由 喜欢冒险 很有趣 有点儿虚荣心 人物: (2)星期五 流落荒岛 航海 一条狗和两只猫 作品:
(3)最初调皮捣蛋 拇指大 后来勇敢善良 救下大雁 人物:
(4)柴郡猫 兔子洞 渡鸦 卡罗尔 作品:
二、阅读与鉴赏(30分)
(一) 课内阅读。 (10分)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请选出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选项。 ( ) (多选) (2分)
A.加点词语“完全” “彻底”都表示“全部,毫无保留”。
B.这两个词语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队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不含任何私心的。
C.这两个词语的使用更能突出作者丰富的词汇量。
2.用“ ”画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
3.画“ ”句子运用了 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前一种人 的态度和对后一种人 的态度。 (3分)
4.读下面的资料,说说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2分)
重于泰山:文天祥,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但他宁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轻于鸿毛:秦桧,南宋奸臣,奉行割地、纳贡的议和政策。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结纳私党,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二)小古文阅读。 (10分)
螳螂捕蝉①
吴王欲伐荆②,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⑤,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 “子⑥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⑦,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⑧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⑨得其前利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 “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蝉:知了。②荆:楚国。③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④少孺子:年轻人。⑤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⑥子:你。⑦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⑧延颈:伸长头颈。⑨务欲:一心想要。⑩前利:眼前的利益
1.选出文中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2分)
(1) 谏 A.劝阻 B.不好听的话 ( )
(2)三旦 A.三整天 B.三天早晨 ( )
2.联系前文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
人→ ( ) → ( ) →蝉
4.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2分)
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文中“少孺子”的观点是什么 他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2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0分)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说、树叶说、帐蓬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蜚一日而败。弟子曰: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摘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龙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常用来象征祥瑞,因此人们常用龙及其他事物构成传统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 “二龙戏珠”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材料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当日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当时的生活风俗。在这幅长卷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中;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介绍了关于风筝的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括。 (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材料二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围绕这句话,作者又分别列举了哪两个例子 请根据材料内容补充下面的表格。 (3分)
所围绕的句子:
示例一 示例二
3.阅读三则材料,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朝时期。
B.风筝上绘制的各式各样的图案往往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憧憬。
C.《清明上河图》中绘制的放风筝的情景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清明节时的风俗习惯。
4.如果让你给自己制作的风筝绘制图案,你会选择下面哪个图案呢 请说明理由。 (3分)
蜈蚣 蝴蝶 鲤鱼 葵花
三、交流与表达(34分)
(一)口语交际。 (4分)
生活中有些场合需要我们做即兴发言。在“难忘的小学生活”主题班会上,主持人让你对老师和同学说几句话,表达一下你的心情和感受。
可以对他(她)们说些感谢的话,也可以说些你和他(她)们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再写一句你对(她)他们的临别赠言。你会怎么说 写一写。
我这样对老师说:
我这样对同学说: (二)习作展示台。 (30分)
下列题目, 任选其一。
1.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有时你会难过,有时你会烦恼,有时你会沮丧,有时你会欣慰……请你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思路清晰地写下来。
要求:题目自拟,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不少于450字。
2.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成为过去,你一定得到掌声或发自内心地给过别人掌声……请你回顾一次难忘的掌声,细细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
要求:以“难忘的掌声”为题;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不少于450字。
六年期末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2分)
2.(4分)搬迁 偏僻 牺牲 铁锤
3.(2分)D
4.(2分)C
5.(2分)D
6.(2分)C
7.(4分)(1)D(2)A(3)C(4)B
8.(4分)(1)略(2)①孔子也不能判断。②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9.(10分)
(1)读书须用意 忠言逆耳利于行 (2分)
(2)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4分)
(3)唐 杜甫 后两空略 (2分 每空0.5分)
(4)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 (2分)
10.(4分)(1)汤姆·索亚(2)《鲁滨逊漂流记》(3)尼尔斯(4)《爱丽丝漫游奇境》
二、阅读与鉴赏(30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1.(2分)A B
2.(1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3.(3分)对比 赞扬 憎恶
4.(4分)合理即可。
示例:文天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死也不向敌人屈服,这样的死就比泰山还重。而秦桧为了个人利益,卖国求荣,陷害忠良,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
(二)小古文阅读。(10分)
1.(2分)(1)A(2)B
2.(2分)大意对即可。
示例:这三个小动物(蝉、螳螂、黄雀)都力求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3.(2分)黄雀 螳螂
4.(2分)D
5.(2分)大意对即可。
示例:
观点: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忽视背后的祸患。
或答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说明观点:用螳螂捕蝉的故事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1.(2分)风筝的起源与发展 风筝上绘图的寓意
2.(3分)所围绕的句子: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示例一:中国人常把象征“福”的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
示例二:人们常用象征祥瑞的龙及其他事物构成传统吉祥图案。
3.(2分)A
4.(3分 1+2)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会选择“鲤鱼”图案。
理由:因为“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贵有余。在民间鲤鱼还寓意着金榜题名,步步高升。
三、交流与表达(35分)
(一)口语交际。(4分)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说的话各1分,赠言各1分)
(二)习作展示台。(30分)
等级 内容(15) 表达(15)
一等 28-30分 题意理解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具体,有新意。 语句通顺,思路通畅;描写生动,表达清楚,有文采。
二等 25-27分 题意理解正确,中心比较突出;内容比较充实具体。 语句通顺,思路通畅;描写比较生动,表达比较清楚。
三等 22-24分 题意理解基本正确,中心基本突出;内容基本具体。 语基本通顺,思路基本通畅。
四等 19-21分 题意理解不够准确,中心不突出;内容单薄。 语句不够通顺,语病较多;结构不完整。
五等 文章没写完,跑题。15分及以下
备注:
(1)题目可居中也可空4格,横线上可填也可不填,正文题目完整即可。
(2)错别字:4个扣1分,扣满2分为止。
(3)标点:影响意思表达的2次扣1分,扣满2分为止。
(4)书写:字迹极为潦草的通篇扣2分。
(5)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要慎重。
卷面分酌情可加1——5分。
必备条件:1.无涂抹可得;2.90分以上
细则:1.字迹工整、规范、美观;2.书写布局合理;3.卷面凸显书写之美;4.与标准答案无差异;5.毫无挑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