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摘编自林庚《青与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诗歌影响并启发了后世历代的诗人们,他们引用屈原诗歌意象就写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
B. 谢庄、陆厥、吴均等诗人用“木”字的场合与屈原当时所见的“木叶下”的场合是高度近似的。
C. “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中“高木”“高树”虽可互换,但互换后的境与情都不尽相同。
D. 同是桑树,“枯桑知天风”中的形象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形象却是很不相同的。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形象注重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木叶”而少见“树叶”,就是因为“木叶”有丰富的暗示性而“树叶”没有。
B. 诗歌形象反映诗人或诗中人的形象,屈原的“木叶”折射湘夫人性格,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反映诗人飘零的处境。
C. 春天的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把春天叫做青春,因为诗人认为“绿”指的是现实,而“青”反映的却是一种理想。
D.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但由于诗人所见所感有细微差异,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会根据诗歌表达所需而选择绿或青。
3. 下列选项,最不能证明诗歌语言形象“暗示性”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C.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D. 汤显祖《游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4. 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中的“落木”是从屈原“木叶”发展来的,黄庭坚为何宁可用“木”不用“叶”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木与树、绿与青,相近而不同,你从林庚的深入分析中悟到了哪些语文学习方法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梳理概括。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仰望
(美)保罗·詹尼斯
过街天桥上有一个乞丐。他不会弹琴,不会唱歌,甚至不会在地上书写悲惨的遭遇。所以,只是偶尔有人把硬币丢在小盆里,乞丐总算能填饱肚子。另外,还能坚持他唯一的习惯:每天买张彩票。
夜幕降临时,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有棵树。
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昨晚用它盛过食物。乞丐小心地把小狗搂进怀里,两个不被牵挂的生命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小狗很聪明,叼着小盆打转。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富裕”起来的乞丐好运也随之降临,他居然中了大奖。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
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也没有。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好在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
在井底,无论白天黑夜,小狗一直仰着脑袋向上张望。可是除了每天落下来的一些食物,什么也没有。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乞丐过得并不快乐。人们微笑的眼神让乞丐想起了动物园里给人们敬礼的狗熊——它看重的只是你手里的食物,根本不在乎你是谁。这个世界上只有那条小狗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而自己却把它丢到了井底。
乞丐跑到井边,救出他的小狗。看着小狗,乞丐痛哭失声——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因为在井下待的时间过长,小狗的脖子已经无法伸直,只能仰着头在地上打转。
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于是乞丐有了新打算,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这里来领钱。
消息迅速传开,领钱的队伍越来越大。半夜,乞丐被街上传来的吵闹声惊醒。透过窗子他吓了一跳,有人披着毯子,有人支起帐篷,就像排队在买当红歌星的演唱会的门票一样。
天还没亮,电视台的人来了,晚上的新闻播出了这一盛况。
第二天,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队伍越排越长,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
乞丐沉醉在自己的壮举之中,每天奔忙于银行与家之间,钱像水一样流了出去。
直到有一天,银行通知他,他的账户已没有一分钱了,乞丐不得不宣布——他已经没钱可发了!人们开始咒骂,并向他的房子冲去,一块块石头飞向门窗。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
乞丐快要到达井底的时候,绳梯拴在树上的一端突然断开,乞丐和他的绳梯一起摔到了的井底。疯狂的人们捣毁了房屋,拿走了所有东西。好在没有人发现井里的乞丐。
半夜,乞丐开始喊救命,可除了小狗,没人知道他在井底。
乞丐对着太阳喊,对着月亮喊,没有人能够听见。小狗每天四处寻找食物扔下来,变了味的骨头,发了霉的面包,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有一次,小狗扔下一只死猫。
一连几天小狗没有往下扔东西,乞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只能靠舔着井壁上渗出的水珠活着。乞丐望着井口的天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一天早晨,井口隐约的说话声惊醒了昏睡中的乞丐,他拼尽全力喊了起来。被人们用绳子吊了上来,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要不是这条小狗死在井口上,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喊声。”
乞丐看见了枯瘦如柴的小狗,它是被饿死的。
乞丐把小狗埋在后院。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
材料二:
正在这时,突然有一样扔得不太有力的东西飞了过来,落在他身后面,又滚到他前面去。这是一个苹果;紧接着第二个苹果又扔了过来;格里高尔惊慌地站住了;再跑也没有用了,因为他父亲决心要轰炸他了。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个接一个地扔出来。这些小小的红苹果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仿佛有吸引力似的,都在互相碰撞。一个扔得不太用力的苹果轻轻擦过格里高尔的背,没有带给他什么损害就飞走了。可是紧跟着马上飞来了另一个,正好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格里高尔挣扎着往前爬,仿佛能把这种可惊的莫名其妙的痛苦留在身后似的;可是他觉得自己好像被钉住在原处,就六神无主地瘫倒在地上。在清醒的最后一刹那,他瞥见他的门猛然打开,母亲抢在尖叫着的妹妹前头跑了过来,身上只穿着内衣,她女儿为了让她呼吸舒畅好缓过气来,已经把她衣服都解开了,格里高尔看见母亲向父亲扑过去,解松了的裙子一条接着一条都掉在地板上,她绊着裙子径直向父亲奔去,抱住他,紧紧地搂住他,双手围在父亲的脖子上,求他别伤害儿子的生命——可是这时,格里高尔的眼光已经逐渐暗淡了。
(节选自卡夫卡《变形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丐接纳小狗,除了出于善良和排解不被牵挂的孤独外,也希望小狗的表演能多讨点钱。
B. 乞丐保留窝棚、枯井和老树,如同《雷雨》中周朴园保留侍萍在时的陈设,只是为了怀旧。
C. 富贵给乞丐带来了有尊严的生活,但没给他带来快乐,因为人们在乎的是他的钱而非人。
D. 小狗仰弯了脖子与《促织》中成名儿子化为虫子的行为都包含了作者给读者的价值传递。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仰望”蕴意丰富,表面指小狗与乞丐仰着脖子形态,深层则象征卑微者的崇高。
B. 乞丐生命价值的迷失是因一笔钱,而灵魂的救赎与回归却是因一只狗,情节很有设计感。
C. 小说对“领钱的队伍”的叙述与描写颇有荒诞色彩,蕴含了作者对世人辛辣的讽刺意味。
D. 《仰望》注重情节的逻辑,《变形计》注重细节的细密,但叙述腔调都带一种从容与趣味。
8. 材料一中乞丐只能仰着脖子走路行为与材料二中父亲拿苹果打中格里高尔的行为,都是一种“异化”,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这两类“异化”的不同点。
9. 有人认为,小说开头交代乞丐“每天买张彩票”的情节有些生硬,应该放到第四段乞丐在小狗帮助下“‘富裕’起来”之后更合逻辑,对此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宗既退司马温公,一时正人皆引去,独用王荆公,尽变更祖宗法度,用兵兴利,天下始纷然矣。帝一日侍太后,同祁王至太皇太后宫,时宗祀前数日,太皇太后曰:“天气晴和,行礼日亦如此,大庆也。”帝曰:“然。”太皇太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仁宗,常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它事。”太皇太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钱,宜因赦罢之。”帝不怿,曰:“以利民,非苦之也。”太皇太后曰:“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不若暂出之于外,岁余复召用可也。”帝曰:“群臣中惟安石能横身为国家当事耳。”祁王曰:“太皇太后之言,至言也。陛下不可不思。”帝因发怒,曰:“是我败坏天下耶?汝自为之。”祁王泣曰:“何至是也。”皆不乐而罢。
(节选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三》)
材料二: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司马温公从庞颖公辟为太原府通判,尚未有子。颖公夫人言之,为买一妾,公殊不顾。夫人疑有所忌也,一日教其妾:“俟我出,汝自装饰至书院中。”冀公一顾也。妾如其言,公讶曰:“夫人出,汝安得至此?”亟遣之。颖公知之,对僚属咨其贤。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二公除修注,皆辞至六、七,不获已方受。温公除知制诰以不善作辞令屡辞免改待制。荆公官浸显,俸禄入门,任诸弟取去尽不问。温公通判太原时,月给酒馈待宾客外,辄不请,晚居洛,买园宅,犹以兄郎中为户。故二公平生相善,至议新法不合,始著书绝交矣。
(节选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温公除A知B制诰C以不善D作E辞F令屡辞G免H改I待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怿,喜悦,与《诗经·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的“怿”意思相同。
B. 诚,确实,副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竭诚以待下”的“诚”用法不同。
C. 辟,征召来授予官职,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不同。
D. 除,授官,表被动,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虏”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得到神宗任用,就全面变更祖宗留下的法度,推行富国强兵的变革,天下于是就陷入纷乱的状态。
B. 太皇太后和祁王都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向神宗建言,免除百姓青苗、助役钱,并且将王安石外放以平民怨。
C.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政见不合,但都贤良,两人不好声色,夫人为他们买妾以执事左右,却被他们打发走了。
D.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官居高位,但都不聚敛货财,王安石俸禄任由兄弟取用,司马光连买宅还是兄长的户头。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仁宗,常因赦行之,今亦当尔。
(2)夫人疑有所忌也,一日教其妾:“俟我出,汝自装饰至书院中。”
14. 邵伯温对王安石为人及其变法有自己明确态度,请结合材料举例简要分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当时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官员趁进贡之机中饱私囊,包拯则“不持一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语义互补,相互阐发,写做人为官之道在清廉无私、刚直不阿。
B. 颔联紧承首联“清”“直”,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彰显自信。
C. 颈联鼠雀喻指小老百姓,兔狐喻指贪官污吏,一喜一愁是除暴安良之功。
D. 尾联表达作者要铭记史书遗训,不让后来人耻笑,体现青史留芳的志节。
16. 有人评价包拯此诗“诗品与人品完全一致”,请结合包拯人品简要分析此诗的艺术特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用比喻来阐释君王与百姓的辩证关系的两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曾说:“既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任人作践了,也似乎暴殄天物。”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八个字恰可为这话作注释。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集成一副对联,给人提供一个为人处世光明磊落、纯粹高洁的准则。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文化之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常言:提纲掣领。若能把握上列三纲,庶几可以读懂雪芹的真《红楼梦》了。
先讲玉纲。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女娲炼了,通了灵性——即石本冥顽无知之物,灵性则具有了感知能力,能感受,能思索,能领悟,能表达,此之谓灵性。此一灵石,后又幻化为玉,此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 ① 。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他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一句话,而构成全部书文。
次讲红纲。《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 ② ,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全书一大关目,故尔《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在此书中,主人公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
后讲情纲。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一句:“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乃是适值一种机缘: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的。所以《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本卷首题诗,也说“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
(摘编自周汝昌《红楼艺术》)
18. 下列句子中的“即”和文中“后讲情纲”一段“即大书一句”中的“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荷花即莲花,两者无区别,荷花与睡莲才有区别。
B. 走进奶奶住过的屋子,即景生情,不禁潸然泪下。
C. 那条狗被训得十分乖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D. 即无他方之支援,我们也能如期完成这项任务。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去掉其中的五个“而”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招聘启示 校报打算招聘两名编辑,具体信息如下: 岗位职责:负责来稿筛选、文字编辑和部分学校新闻采写工作。 招聘对象:高一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 应聘条件:1.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和较高的文字水平; 2.能够认真细致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责任心;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聘方式:发送个人简历至校报邮箱××@××。 截至日期:2025年7月3日。 校报编辑部 2025年6月3日
21. 应用文中有两处错别字及两处标点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2. 应用文中有一处措辞不得体,且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当下这“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分享、转发、跟帖……手根本停不下来,怒赞、痛砭、调侃……言论广场上人声鼎沸。对此,学习委员在班会课上发起“喧嚣时代,关掉自己麦克风”的倡议,认为离开言论广场、回到书桌前才是学生的本分与正业。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演讲词,表明你的立场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D
3. B 4. 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木”较之“叶”有更丰富的暗示,暗示质地、颜色,更能写出疏朗的清秋气息;
③黄庭坚与屈原的诗歌场合有所不同,“落木”较之“木叶”的场合,更显疏朗、空阔,洗净了“叶”的绵密之意。
5. ①咬文嚼字,辨析文字的细微差异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②语言的艺术在于语言的暗示性,要训练丰富的联想力和敏感的感受力;
③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文字表达,要还原想象作品的场合和诗人的情状;
④要有丰富的语料积累,夯实基础;
⑤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文本。
【答案】6. D 7. A
8.
①成因不同:乞丐是因为渴求小狗带来的食物和关怀而形成的;格里高尔父亲是因为儿子变成甲虫成为家庭负担造成的。
②实质不同:乞丐异化的只是外形,而格里高尔父亲的异化是心灵的扭曲。
9. 示例一:放在开头更合理。
理由:①交代乞丐“每天买张彩票”的习惯为后文中大奖的情节做了足够的铺垫(答“埋下伏笔”也给分),比“富裕”起来后买彩票就中大奖的突然性,更为合理。
②放在开头,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③买一张彩票便宜,对能填饱肚子的乞丐来说是可能的。
示例二:放在“富裕”后更合理。
理由:①小狗的加入,乞讨的钱多了些,买彩票才是顺理成章的。
②开头交代路人只是“偶尔”给硬币,“总算”能填饱肚子,这种情况下还每天坚持买彩票,情节有些生硬而不真实。
③“富裕”起来就买彩票,就中了大奖,使小说情节更具荒诞感和戏剧性,生硬地放在开头,过早让读者猜到会中大奖反而没有阅读趣味。
【答案】10. CGH
11. D 12. B
13. (1)我昔日听闻百姓的艰难困苦,一定把这禀告仁宗,仁宗常趁机推行赦免政策,现在也应该这样。
(2)夫人疑心丈夫有所顾忌,一天教那妾说:“等我外出后,你自己梳妆打扮好到书院中去。”
14. ①明确反对王安石变法,从“正人皆引去”“天下始纷然”等语句可以看出。
②赞赏王安石为人贤良正派,直言王安石“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神宗罢免司马光后,朝中正直官员相继离职,唯独重用王安石,全面改革祖宗旧制,推行富国强兵的变革,天下百姓开始怨声载道。某日,神宗去陪侍太皇太后,与祁王一同前往太皇太后的宫中,此时是宗庙祭祀前的几日。太皇太后说:“天气晴朗和暖,祭祀那天的天气也会如此,真是值得庆贺的大事。”神宗说:“对的。”太皇太后说:“我昔日听闻百姓的艰难困苦,一定把这禀告仁宗,仁宗常趁机推行赦免政策,现在也应该这样。”神宗说:“如今并无其他要事。”太皇太后道:“我听说百姓深受青苗法、助役钱之苦,应当趁此赦免废除。”神宗不高兴,说:“这些都是利民之策,并非让百姓受苦。”太皇太后说:“王安石确实才学出众,但怨憎他的人很多。陛下若想爱惜保全他,不如暂且外放,一年多后再召回任用也可以。”神宗说:“群臣中唯有王安石能挺身而出为国担当!”祁王说:“太皇太后所言,实为至理之言,陛下不可不考虑。”神宗怒道:“这难道是我败坏了天下?你自己去处理吧!”祁王哭道:“怎么到这样了呢?”最终都不欢而散。
材料二:
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时,妻子吴夫人为他买了个妾,王安石见到女子问:“你是什么人?”女子回答:“夫人让我来在身边侍奉您。”王安石问:“你是哪家的女子?”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大将,因运输军粮时船沉没,家产被没收仍不够赔偿,只好卖我抵债。”王安石听后神色严肃,说:“夫人花多少钱买你?”女子答:“九十万钱。”王安石叫来女子丈夫,让他们恢复夫妻关系,并把钱全部赠予他们。司马温公跟随庞颖公被征召担任太原府通判,还没有子嗣。颖公夫人谈及此事,司马温公夫人就为丈夫买了一妾,温公看也不看。夫人疑心丈夫有所顾忌,一天教那妾说:“等我外出后,你自己梳妆打扮好到书院中去。”希望丈夫看一眼。妾照着夫人的话做了,温公惊讶说:“夫人出去了,你怎么能够到这里来呢?”马上打发她离开。颖公知道这件事,对僚属赞叹司马温公的贤良。荆公、温公在不喜好声色,不爱惜官职,不聚集货利等方面都是相同的。二公被授予修注一职,都推辞了六、七回,不能获得批准才接受。温公被授予知制诰,拿不擅长辞令而多次推辞,最终得免而改任待制一职。荆公官位日渐显赫,俸禄拿回家,任由弟弟们取去用,一点都不过问。温公担任太原通判时,除了每月接待宾客的酒钱外,都不花费,晚年居住在洛阳,买园宅,还拿兄长郎中作为户主。以前二公平生相交好,到议论新法时政见不合,才写信绝交。
【答案】15. C 16. ①语言风格:刚健有力,质朴无华,直白而不含蓄。
②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③意象选择:“秀干”“精钢”是写诗人自己正直刚硬的意象,“鼠雀”“兔狐”是写贪官污吏卑琐狡诈的意象。
④诗律严谨:反映诗人严于律己,注重规范。
【答案】 ①. 载舟覆舟 ②. 奔车朽索 ③. 鼎铛玉石 ④. 金块珠砾 ⑤. 表里俱澄澈 ⑥. 肝肺皆冰雪
【答案】18. C 19. ①五个“而”字,突出强调了宝玉在全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去掉则削弱了文字表达的力量;②反复“而”字,读来更有韵律和节奏感。
20. ①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
②饮“千红一窟”茶
【答案】21. ①“启示”的“示”改为“事”;
②“截至”的“至”改为“止”;
③“高一二”应改为“高一、二”;
④“做好文字工作、有责任心”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22. ①“打算”改为“拟”(书面语才符合文风);
②“部分学校新闻”改为“学校部分新闻”(歧义);
③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字水平(成分残缺)。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