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此后不久,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说”“审类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太人物和小人物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常规”。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英过于《窦娥冤》。《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报,善和恶都在冥冥之中有所报应,构成了一种带喜剧性的结局。但是,舞台上以“魂旦”行当主唱的窦娥的鬼魂,实质上是以“冤魂”身份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悲剧形象,是生时的悲剧主角窦娥在特定的艺术环境中的复活。她是冤死的鬼,却又是“急煎煎把仇人等待”的不甘屈服的“人”。她鸣冤,诉苦,告状,复仇,将生时遭受的种种苦难乃至屈死后的“一灵儿怨哀哀”都血泪俱迸地倾吐了出来。关汉卿在结局中让窦娥继续“活”下来,自己来凭吊,自己来见证,自己来洒泪,让已经感受过窦娥苦难的台下观众,同台上虽死犹生的窦娥一起,再感受一次全剧的悲哀,并使这般悲哀感受升华到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境界。这种带“喜剧性”的悲剧结局,放到悲剧美学的天平上衡量,实质上是一种富有“悲剧性”的悲剧结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之有悲剧,难道还有什么疑义吗?(选自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赫德、蒋观云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悲剧,是因为中国戏剧既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的其他惯例。B.“这显然是一种妄自菲薄的心态”中的“这”,是指《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C.《梧桐雨》和《汉宫秋》都是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为主角,且结局并非终于团圆,是符合《诗学》关于悲剧的界定的。D.文章结尾,给人一种针对西方编者的鄙薄和某些国人的遗憾,给以有力的驳斥之后的扬眉吐气之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不能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B.即使完全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评判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也是有许多毫不逊色的悲剧的。C.既然西方戏剧中也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那么就应该取消以主角的身份地位判定悲剧的标准。D.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悲剧仅以身世显赫的大人物充当悲剧主角时代的结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故事。B.《西厢记》叙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C.《雷雨》讲述了周公馆内,周鲁两家在封建腐朽的旧时代背景下,历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所有的恩怨情仇彻底爆发,以悲剧收场的故事。D.《桃花扇》讲述了侯方域与李香君相恋却因权臣干预而离散,最终于国家灭亡之后斩断情根、双双入道的故事。4.《窦娥冤》不符合《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评判标准,“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带有“喜剧性”,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是悲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作者如何一步步地批驳“中国古代无悲剧”这一观点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节选)【注】柔石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李先生到底怎么哩?”那位老妇凄惨地答:“真的打死了!”“真的打死了吗?”老人惊骇地重复问。“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说起来怕死人!”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妈妈,家里就到了喔?”“就到了。”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此刻吃好了。”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家里就到了喔?”“是呀,就到了。”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的。(有删改)【注】《二月》最初发表于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涧秋决定落脚芙蓉镇,是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又发出了邀约,而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这里的环境。B.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评说,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残酷战争的恐惧心理。C.青年寡妇对待怀中男孩儿和身边女孩儿的态度截然相反,主要是由于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D.李先生的英勇献身及其家人的遭遇,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真实可感,使底层民众的辛酸苦楚如在目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并与后文关联甚密。B.文中的血色和橘色,与整体素淡的色调形成视觉冲击,富有暗喻性,意味着生命的陨落。C.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D.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主人公萧涧秋的心境变化。8.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9.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二、文言小题10.下面这句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项王喑恶A叱咤B千人皆废C然D不能任属E贤将F此特G匹夫之勇耳。11.下面文段选自《贞观政要》,其中画线句子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A力B非但C取之D有异E抑F亦守之G不同H祚之I修短J意K在兹乎!”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辟邪说,难壬人 放辟邪侈,无不为矣B.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弱固不可以敌强C.臣虽下愚 虽董之以严刑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百姓之不见保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义帝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注]①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封给臣子宋义的称号。②义帝: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秦二世二年,被楚地反秦军首领项梁等拥立为王。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又称乞骸骨、乞身、乞老,古时大臣请求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B.当,应该,应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C.君人,指君王,国君,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君人者”的“君人”意思相同。D.高帝,是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地位高的人给予或褒或贬评定的称号。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段首先记叙范增离开项羽、死亡的经过,然后对范增离开项羽一事发表议论,最后指出了范增离开的最佳时间。B.义帝的存亡、楚国的盛衰、范增的祸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项羽杀掉义帝后便开始怀疑范增,这是范增祸事的开端。C.第三段用物品必先腐烂才能生蛆虫来比喻人必先有怀疑之心然后才听得进谗言,以此说明项羽与范增之间早有嫌隙。D.苏轼认为范增虽然妄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没有把握住离开的最佳时机,不是处事果决的男子汉,但也称得上人中豪杰。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6.苏轼评价范增“增亦人杰也哉”,却又称其决策“陋矣”,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答学者(宋)刘克庄自古名家岂偶然,虽游于艺①必精专。经生②各守单传旧,国弈③常争一着先。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殷勤寄语同袍者,努力磨教铁砚穿。注:①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②经生,泛指研治经学的人。③国弈,第一流棋手。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B.做学问要有认真的态度,可以在“六艺”中探寻,但须保持精纯专一。C.作者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D.磨穿铁砚夸张而形象,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和对学者的殷切期望。18.颈联提到“马”和“鹄”,作者以此表达怎样的治学道理?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侍坐》是《论语》中少有的具有形象情景描述的篇章,如写曾皙回答孔子问话时,先等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然后“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说法,劝谏唐太宗应“ , ”。(3)《论语·为政》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同样认为不能靠严刑峻法威慑百姓,否则会造成“ , ”的不良结果。(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种种陋习,“ , ”,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在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中与全球华人见面。看到2025年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除了感受到扑面的年味,你有没有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一把?“巳巳如意”中的“巳”,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状,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①设计者大胆运用了方形和圆形的线条,对主标识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以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形设计,将蛇灵动飞舞的元素运用其中,反应出中国文字再创造的审美精神。除了图案化,设计者甲,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也暗合了如意的形象特征。如此“纹创”,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传统文字与如意纹样演变成的现代标识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精神。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题,蕴含着美好祝福的“谐音梗”。“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②主标识从“巳”到“事事如意”这种巧妙的创意链接,渲染出“欢乐吉祥、喜气洋洋”这一独具中国年味儿的佳节底色。另外,主标识的线条巧妙地融入了“∞”符号,通过设计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循环,象征着生生不息。在疫情后时代,全球都在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存”。从“个体如意”到“生命循环”“万物共生”,这个主题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祝福,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回应: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与繁荣。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乙,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国祝福,值得点赞。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①有两处错别字,句②有一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画横线(甲)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在(乙)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2.“已巳如意”表达对新年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谐音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谐音在话剧中也有着妙用,请分析下列句中谐音的表达效果。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七、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晚主标识中的“巳”字造型独特,将汉字与图画融合,优美灵动。这一融合,在不改变、“巳”汉字形体特征的基础上,巧妙结合绘画的特点,创造了新的美学境界。在许多领域里,融合也不断发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A 2.C 3.D 4.①窦娥虽然是小人物,但西方判定悲剧的标准后来也有所变化,西方也有以小人物为悲剧主角的。②《窦娥冤》的结局其实是“团圆”的表象、悲剧的实质,窦娥只能在死后以“冤魂”的身份为自己鸣冤、复仇,大仇得报的表象之下是深沉的悲苦和控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 5.①首先指出这场论战由来已久,关键在于确立一个科学标准,驳斥中国无悲剧论者只依据西方的悲剧理论判断中国古代无悲剧不科学。②然后指出西方判定悲剧的法则本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③接下来退一步讲,举例证明,即使按照西方的判定悲剧的理论,中国古代也有合其标准的悲剧。④以《窦娥冤》为例,进一步反驳某些人不正确的看法,从本质上证明了其悲剧性。【答案】6.C 7.B 8.①萧涧秋厌倦了漂泊的生活,选择回到故乡的芙蓉镇,表面上显示出一种悲观和消极的态度。②然而,他在观察学校环境和对孩子们的喜欢中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表现出积极的改变和向往新生的情绪。③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变化,印证了柔石虽有悲观的情绪,但仍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9.①叙事结构:以萧涧秋为中心人物,以他视角的转换为顺序,形成线性叙事主体;在萧涧秋的视角下,又以老妇人的讲述为次级叙事,穿插青年寡妇一家的经历。 ②艺术效果:使故事层次丰富,主次分明;通过穿插青年寡妇一家的经历,将战争创伤具象化,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和底层民众的悲惨遭遇真切可感。加深了文本的悲剧色彩,同时使萧涧秋的心理变化更具现实感与力度。10.【答案】BCF11.【答案】BEHJ12.【答案】B【答案】13.C 14.B 15.(1)在很多人当中识别(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做吗?(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 16.不矛盾。理由: ①“人杰也哉”是肯定其才能,范增早年劝立义帝使诸侯服从,且为刘邦所畏惧,足见其卓越。②“陋矣”是批评其谋略,他未在项羽杀卿子冠军(弑义帝之兆)时果断离去或行动,却妄想依靠项羽成就功名,错失时机。③二者从“才能”与“决策”不同维度评价,辩证全面,故不矛盾。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怀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答案】17.C 18.①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弯路;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治学上,努力方向与宏观视野不可偏废的关系。19.【答案】 铿尔舍瑟而作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答案】20.①“造形”改为“造型”;“反应”改为“反映”。②将“从”移到“主标识”前。 21.甲.还融入了传统如意纹样元素乙.博大精深22.①“你是萍”表达出鲁侍萍对周萍出于本能的爱;②“凭”与“萍”谐音,写出鲁侍萍想与儿子相认却不能内心的痛苦;同时也表达出鲁侍萍对于周萍打鲁大海的愤激之情。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