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的,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材料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1.下列关于中西方戏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B.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C.中西方悲剧中的强者都是有力量的人,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反抗道德束缚,是因为道德的保护限制了他们的力量的发挥。D.中国古典悲剧淡化戏剧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且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悲剧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俄狄浦斯王》就是典型的例子。B.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人观念中,人存在道德情操上的缺陷和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C.《哈姆莱特》体现了西方悲剧所揭示的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该剧中的异己力量是哈姆莱特的性格弱点。D.窦娥的故事表明。受宗法、道德说教等影响,安分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这往往是中国悲剧人物的选择。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中国悲剧特点和精神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有情感、性格、家庭、社会等为一体。B.《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好大喜功,目空一切,刚愎自用,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最终身败乌江,自刎而死,悲惨落幕。C.《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D.《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4.请结合材料一,联系课本,简要阐述《雷雨》具有悲剧性的依据。5.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漆园吏游梁郭沫若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他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像他自己在走,好像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像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像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像臃肿的南瓜?”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像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啊啊,朋友,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啊啊,朋友,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躇地回答。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他息了一会儿之后,他饿得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无所不在,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世俗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子!”——“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了:“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鹓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1923年6月22日(有删改)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在夫人死后,丢掉漆园吏职务,解散门徒,从此彻底摆脱了世俗对他的束缚,真正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B.庄子去向朋友贳米时,把自己比作一团火,既凸显了当时饥饿的强烈程度,又流露出对朋友慷慨相助的深切期盼。C.在庄子看来,人与蚯蚓无异,因为有用,所以才被人利用,成为“可供人利用的器皿”,这使得人的一生都是悲剧。D.结尾对“人的滋味”的感慨,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却遭遇到恶意之后内心的悲伤,表达出他对人性所感到的绝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文章中庄子的多处独白则是作者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所找的一个合适的方式。B.小说善用对比。庄子热情真诚,监河督冷漠虚伪;庄子灵魂炽热,髑髅干枯空洞;庄子为友谊拜访朋友,惠子为权势搜拿朋友。C.小说语言流畅、抒情氛围浓郁、哲理思考深刻,巧妙运用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具有直击读者心灵深处的独特魅力。D.文中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话语及相关寓言故事,再现当时的场景和氛围,同时也增强了文化味和文章的厚重感。8.小说中多次出现“髑髅”这个物件,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即位,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李建成。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标号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征不素A习法B但存C大体D处事E以情F人人G悦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唐朝定都于长安(今西安),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曾迁都洛阳。B.男,春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以后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名位和权利。C.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D.贞观,是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精通文献,因才被用。元宝藏让其掌管文书,李密收到元宝藏的来信,知道是魏征所做,急切召来魏征任职。B.魏征眼光过人,循循善诱。他给李勣写信,用“天命归唐和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的理由成功劝其归附于唐。C.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他虽身居高位,却无正寝。D.魏征直言敢谏,身享哀荣。太宗称赞他忠诚劝告,能纠正皇帝过错的只有魏征。死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号哭。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14.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选文及《谏太宗十思疏》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花鸭①唐·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②,作意莫先鸣。[注]①时房琯主持军政,被委派平安史之乱,兵败罢相;杜甫上疏救助不果,反而被贬斥。此诗写于此事发生之后。②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无泥滓”形容花鸭洁净,“每缓行”形容花鸭娴雅,为突出花鸭的与众不同作铺垫。B.颔联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借物喻人,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作者“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C.颈联“休牵众眼惊”是直接劝诫,表现出了作者对花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D.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同,但两首诗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16.本诗末句“作意莫先鸣”表面上态度明确,实际上值得玩味。试分析其中的情感内涵。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3)《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两句构图上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景致开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鸟呵。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18.下列选项中的“大概”与文中加点处的“大概”,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大概是在15年前上高中时看过《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主人公的智慧、耐力及对自由的渴望深深震撼了我。B.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C.孙朗对于七岁那年发生的让家人记忆深刻的事,已记不太清,只有个大概的印象。D.一般来讲,重金属指的是密度大于4.5克每立方厘米的金属,目前已知的重金属大概有四十种,比如铅、铬、汞、锌等。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着拍着手,用书扔着用竹竿打着,甚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哲学家的形象一般都是刻板的、严肃的。不过,在哲学王国里也不乏幽默风趣的人物,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就是一位幽默大师。伏尔泰身体羸弱,却是一个工作狂。他如同一台锈迹斑驳的柴油机,虽然看起来一副破败相,但一旦开启引擎,“突突突”的,能量不小。一次,他在指导排戏时,要求一位女演员动作更敏捷、更到位些,逼得那位女演员大声抱怨:“照你那样的要求,非得魔鬼附身才行。”伏尔泰咧嘴笑着说:“你说得对呀,干任何事情,若想获得成功,_甲_。”①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②宫廷贵族尽管把他关进巴士底狱,③但他仍旧谈笑风生,不停创作。④他的文学作品,浸润着诙谐因子。⑤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是誉为悲观主义的“圣经”。伏尔泰在玩笑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弥留之际,当牧师来听他忏悔时,他却问:“谁派你来的,牧师先生 ”牧师说:“是上帝派我来的,伏尔泰先生。”伏尔泰用尽最后的力气,微睁眼睛说:“_乙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伏尔泰比作“锈迹斑驳的柴油机”,语言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请另选喻体,仿照原句再写一个句子。要求:本体不变,语意完整,表达流畅。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体现伏尔泰的幽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此,你有怎么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B 2.B 3.A 4.①悲剧性依据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雷雨》中的鲁侍萍因周家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②悲剧性依据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雷雨》中周朴园想用钱打发鲁侍萍,但鲁侍萍坚决回绝,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体现了她的悲剧精神。③悲剧性依据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雷雨》中的鲁侍萍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5.①中国悲剧主人公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②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西方悲剧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④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斗争意识,抗争被动,没有力度;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有斗争意识,抗争主动,积极摆脱宿命,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掌握命运。【答案】6.B 7.B 8.①揭示人物性格,通过庄子与髑髅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以及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从髑髅出现,到庄子去找惠子,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髑髅叙事。③深化主题,髑髅象征死亡,作者借庄子对待髑髅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小说借“髑髅”这一物象,及庄子反复说的“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倡导人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9.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化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③自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答案】10.BDF 11.D 12.D 13.(1)“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太宗听后肃然起敬。(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14.①坚持己见,面对秦王责备,对自己的做法并不后悔;②实事求是,针对审问,实话实说;③坚守原则,对法律问题,凭原则照实处理;④坚守职责,从不同的角度劝谏唐太宗要节俭。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隋末大乱,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所及有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为自己打算,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适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跑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互相争斗,怎么处治?”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太宗听后肃然起敬,对他厚加礼遇。秦王即帝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任他为特进,掌管门下省的事务,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有一天,太宗宴请群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罢了。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来没有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给魏征建正寝,仅用五天完工,一并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他的喜好。命令中郎将住在他家,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探问病情,屏退左右,交谈一整天才回宫中。魏征逝世。太宗亲临哭吊,为他哀恸,罢朝五天。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征哭吊。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为文贞,太宗亲做碑文,并书写出来刻在石上。又赐给魏征家封邑九百户。【答案】15.C 16.①反思与自警。反思自己上疏不果反遭贬斥的行为,警示自己适时沉默;②激愤与批判。表达了自己被嫉妒、排挤的愤恨,批判朝中平庸奸佞之辈。17.【答案】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答案】18.C 19.①原句多用短句,并用逗号分隔开,表现出看到鸟飞到花厅中时大家的动作。你来关门、我来吆喝,他来扔书等等,一时间动作杂乱之状,趣味十足。②原句更能表现当时大家动作的干脆利索以及急切心理,改句加上“着”,反而弱化了这种急切心理。20.他如同一匹毛发稀疏的老马,虽然看起来一身倦态,但一旦拉上马车,“哒哒哒”的,马不停蹄。21.语句②:尽管宫廷贵族把他关进巴士底狱。语句⑤:他的最有趣的作品《赣第德》被誉为悲观主义的“圣经”。22.甲处:都必须具有魔鬼附身的本领呀乙处:请把您的证件拿给我看看,可以吗23.略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