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高2027届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
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
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除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
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然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
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色,又也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
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
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闽。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七把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
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朋成 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
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让走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关点。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现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
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
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
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
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的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
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提有一首诗说:“半亩
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
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
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
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
试卷第I页,共10页
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
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
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
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
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味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味者泰山也可以变成
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
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
感上的敢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
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别有内在的价值,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
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了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
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夕遑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
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也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分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收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
的玩索工 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摘编自朱光潜《人生的艺术》)
材料二:
人文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探寻世界对我们的意义,艺术掌握世界的创造性想象方式不仅仅基于现
实,同时又超越了现实,更由此带来艺术家主体对待世界自我超越的一种态度。由此,艺术特别是经典艺
术,具有遏制私欲膨胀、提升人格修养的功能。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不仅表
现在心理层面,也表现在现实层面。艺术人生的意义可从个体生存、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三个角度加
以阐述,是一种有品味的人生,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
我国学界对于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往往较多关注对国外理论的借鉴,却相对忽略本土理论资源的
传承,更缺少将二者融会贯通。从王国维开始,中国美学家创造了“无用之用”“无所为而为"以美育代宗
教”"怡情养性”等一系列美学话语。这些话语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把西方美学本土化,以解决中国
的本土问题。
(摘编自杜卫《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共10页
A.在作者看来,完满的人生就是实用、科学、美感三种不同内涵的活动的均衡分配。实际的人生与艺术
的人生之间存在着隔阂。
B.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能否把它雕成伟大的雕像,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他
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C.朱熹认为人只要善于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等生活景象收纳于心,就会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与收获,
生活便不会庸俗。
D. “至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就是说它已经超越了伦理和“善的等级”,从而达到了生活的情趣化
和人生的艺术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它汲取了西方哲学智慧,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将二者融
会贯通。
B.艺术的生活往往有欣赏与创造,生命个体需要把人生当做一件艺术品去塑造,并以此来提高人格修养,
实现自我超越。
C.材料二中提到的“艺术人生”,其实是一种有品位的人生,也是拥有个体、社会、自然三个维度的和谐
关系的人生。
D.王国维之前,中国的美学研究因为只是一味关注对外国理论的借鉴,所以忽略了对本土美学资源的传
承和挖掘。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A.听到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方食,失匕著L恰逢雷声大作,便以胆小为由搪塞
了曹操的追问。
B.《陶渊明传》载“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川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
C.《百合花》中新媳妇解释被子是自己的,原文写道:“是我的一"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我看见她眼
里晶莹发亮。
D.王徽之居山阴,忽然决定雪夜访戴逵,经过一夜行舟,到达之后他又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
4 .材料一在论述“人生的艺术化”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出并分析其作用。
5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短语“艺术的生活”的含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二)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邻居们
试卷第3页,共10页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
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
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
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门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厌
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 设若长得够样儿— 多少得另眼看待一
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
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
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3卜我们前点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 ,不车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后玩c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上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
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
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试卷第4页,共10页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
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
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
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
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
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
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
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失,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
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
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⑼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忍照试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怎
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变的血漆喷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
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斯快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
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噌后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
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
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
有了相互的了解。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先生知道“自己身里有个黑点”,是因为他自己不读书,面对教书的杨先生和太太有点儿自惭形秽。
B.自家葡萄被偷,杨先生却“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的,自然会自动的过来道歉”,说明他十分谨慎。
C.“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明太太说话强词夺理、态度蛮横,尽显市伶嘴
脸。
试卷第5页,共10页
D.杨先生收到本应邮给明先生的信,本来想要扣下信件,可为了让明先生悔过,还是想办法寄还了信件。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第一句写明先生“放纵妻儿”的内容,为明太太在“葡萄事件”中与杨太太吵架的情节提供了依
据。
B .明、杨两对夫妇被“偷葡萄”和“送信”两桩事情关联在一起,产生一系列冲突,但两家终得以沟通理解。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展现明太太这个人物形象,而多通过描写杨先生的心理变化来表现他的性格
特征。
D.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收到了讽刺的效
果。
8 .文中划线处说“他更讨厌那个穷酸”,又说“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请结合文本谈谈明先生为什么
会有前后不同的认识。
9. 本文情节安排看似琐碎却环环相扣,请分析“信件事件''中,老舍是如何通过不同情节使矛盾升级并揭示
主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民大
失望。韩生说项羽曰:“去个阻山带河,四寒之地,地肥饶,可都以药。 '丽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
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乳耳,果然!“项羽
闻之,烹韩生。
项羽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勺约。’’项羽怒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
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
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春,正月,羽阳尊怀王为义帝,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
必居上游。”乃彼义帝于江南,都郡。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
材料二:
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
失其政,陈涉首季,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
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试卷第6页,共10页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Q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材料三:
陈平日:“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
琐琐姻亚①,踞臆仕②,持大权,而土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由尔。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
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枝③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枝己。轻残
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
且为宋义。惴惴悌悌,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裁?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
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怀慝
④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利印⑤不与者君⑥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①姻亚:有婚姻关系的亲我②臆仕(wOshi):高官厚禄。③枝(zhi):嫉妒,忌恨。④慝(te):
存有邪念。⑤利(wan)印:喻吝于符赏。⑥若(ji):毒害,憎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笛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尚不觉A寤B而不自责C过矣D乃引E天亡我F非用兵G之罪也H岂不谬哉!
II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经过,过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主居域中之大”的“居”意思相同。
B.“关中”,一般认为西至大散关,东到函谷关,南及武关,北抵萧关。古人习惯上又将函谷关以西地区
称为关中。
C.“如”,按照,遵照。与《六国论》中“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如“意思不同。
D. “难、发难,反叛,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难”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率兵西入咸阳,放火烧毁秦王宫室后,又心思东归,韩生认为其如同“沐猴而冠”,项羽听闻后烹
杀韩生。
B.怀王认为要坚守约定,项羽认为怀王是自己家拥立的,无战功不该自作主张,但还是分给怀王土地,
尊之为王。
C.项羽崛起得非常迅猛,司马迁由项羽的眼睛是双瞳孔联想到舜的眼睛也是双瞳孔,于是断定项羽就是
舜的后代。
D.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义军首领,在推翻秦朝的战斗中建立了赫赫战功,政由羽出,近古以来,没有人
超过他。
试卷第7页,共10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身被坚执锐首事,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4 .根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司马迁和王夫之对项羽失败原因的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三绝句①(节选)
杜甫
(其二)
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洛谷。
自说二女啮臂②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其三)
殿前兵马呆驴,雄,纵暴略与羌浑③同。
闻道杀人汉水L.妇女多在官军中。
【注】①《三绝句》写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当时诗人在今四川云阳。②"啮臂”,以齿咬臂,表
示诀别。③羌浑,指党项、羌、吐蕃、吐谷浑等外族入侵的其
15 .下列表述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二)一二句中的“入”与“出”,“二H^一家”与"唯残一人”,泡服群明。
B.(其二)后两句突出难民只身南逃的痛苦,回望同女儿诀别的方向小弟放声痛哭。
C.(其三)“骁雄”实际是一种讽刺,’纵暴”点醒全篇主旨,表达一种郁愤之情。
D.(其三)三、四句具体揭露外族侵略者大肆屠杀难民,还把妇女掳入军中的暴行。
16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别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了历代帝王善于创业,却不善于守业这一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
宏大。
(3)苏洵在《六国论》中“, "二句,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并表示
试卷第8页,共10页
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
反驳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秦岭巴山南北的先民们 A 开山启林,在至少四千年前就开苗了通往巴蜀的道路。大禹治
理汉江、商武丁妇好征讨巴蜀、周王祭旱山、褒姒入朝、诸葛北伐等,无一不是走秦蜀古道的。
这条古道群峰起伏, B :古木蓊郁,参天蔽日;飞瀑如练,悬泉坠玉,当其气象万千。石
阶上深深浅浅的马踹印,与道旁斑驳的摩崖石刻
①秦蜀古道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除了大量栈道、关隘、桥隧、古渡口等''道路本体遗产”
外,②还有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树名木等“沿线文化遗产③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活态地展示了
中华道路的文明史,④彰显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 .文段中有二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
(二)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使用漏刻计时法。其中的“漏''是用于计时的带孔的壶「到'’是配有刻度的浮箭。 ① 。
泄水型漏刻是水通过壶孔流出,壶内水位下降,浮箭随之下沉,通过现3;字诗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
相反,受水型漏刻则是将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壶中, ② .浮箭也会上升,以此来指示时间。
漏刻不仅在计时上拥有高度的精确性,而且在文化上 ③ 。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中提及
漏刻,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温庭筠在《更漏子》中说:“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
起城乌,画屏金鹃坞。”漏声如叹息般幽怨连绵,与春夜的细雨呢喃,与低垂的柳丝耳语,却惊起了塞外
的鸿雁和城里的乌鸦……“长夜清漏”就这样奏响了一支以闺怨为主旋律的“小夜曲二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1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卷第9页,共10页
袁隆平躬身稻田数十载,承诺“让人民远离饥饿”,那沉句句的稻穗是他写在大地上的金色诺言;钟
扬跋涉青藏高原十六年,用四千万颗种子实现“为人类建造种质方舟”的承诺,藏波罗花见证了他生命的高
度。诺言于己,是立身修心的精神契约;诺言于人,是构筑信任的社会基石。
古人云:“一诺千金”,强调承诺的分量:现实中,有人因兑现承诺而赢得尊重,也有人因违背诺言
而失去信任。
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承诺”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卷第10页,共10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高2027届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
1. B 2. D 3. A 4.①类比论证:如将“生活”比作“文章”,说明生活与艺术一样
需要避免俗滥、追求自然。形象化地阐明生活与艺术的共通性,增强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列举西施与东施的对比、王安石改字等例子。通过具体事例证明“艺术的生活
需严肃认真,,等观点,使论证更具体。
③引用论证:引用朱熹的诗句和克罗齐的观点。借助权威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如‘源头活水”
强调艺术生活的本真性。
④对比论证:对比“俗人”与“艺术家”、“伪君子”与“本色生活L突出艺术生活的核心是真诚
与情趣,强化观点。 5.①本色的生活:即真实自然、不虚伪、不模仿他人的生活,如
西施的自然流露与东旅的刻意模仿形成对比。
②情趣丰富的生活:对生活充满欣赏和趣味,能够,沅所为而为的玩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与愉悦。
③严肃与豁达的统一:既认真对待生活细节,又能超脱功利,以艺术的态度评判事物。
④和谐的整体:将生活视为艺术品,注重二行与内在的统一,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导语】这篇论述人生的艺术化的文章,以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核心,通过中西哲学对比,
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文章强调生活应如艺术品股迫求本真与和谐,反对俗滥虚伪,
提倡严肃与豁达并存的人生态度。材料二则补充了艺术的社公功能,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人
生境界。全文既有理论深度,又富诗意表达。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均衡分配。实际的人生与艺术的人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错误,根据材料一“但是我们
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可知,原文说的是“平均发展”,而不是“均衡分配”;
且“实际人生与艺术的人生之间存在着隔阂”与原文“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矛盾。
C “就会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与收获,生活便不会庸俗”错误,朱熹的诗句在材料一中是作
者用来阐述“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这一观点的,并不是说人只要把“天光云影
共徘徊”这样的生活景象收纳于心,就会有相应的心境与收获。
D "就是说它已经超越了伦理和,善的等级如错误,材料一提到“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这表明"至高的善''依然
答案第1页,共12页
属于伦理范畴,并没有超越伦理。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只是一味关注对外国理论的借鉴,所以忽略了对本土美学资源的传承和挖掘”错误,材料
二原文为“我国学界对于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往往较多关注对国外理论的借鉴,却相对忽
略本土理论资源的传承”,强调的是“较多关注”国外理论,“相对忽略”本土资源,属于程度
上的侧重问题,而非“只是一味关注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核心内涵是:顺应本性、自然流露,不刻意造作,体现本真的生活
态度与生命状态。
A.刘备听到曹操的话后“失匕箸”,却借雷声“以胆小为由搪塞,这是刻意掩饰真实心理的权
谋之举,属于“虚伪的表现“,违背了"自然成纹”中"本色流露''的精神,与俗滥、蹈袭成规的
行为本质一致,不能体现该内涵。
B.陶渊明“醉欲眠卿可去卬葛巾漉酒”的行为.足率性自然的生活态度的体现,不循世俗礼节,
符合“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的自然本真,属于“艺
术的生活
C.《百合花》中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后“眼里晶莹发狂3是对被子情感的真实流露,
虽有情绪波动却出于本性,如同“风行水上”般自然,展现了未经修饰的本真性情。
D.王徽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举动,完全依循个人兴致,不被世俗规则束缚,是“自然
成纹”中“顺应本性、无所为而为”的典型表现,体现了艺术化生活的豁达。
故选Ao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①类比论证:作者将“过一世生活”类比为“作一篇文章”,提出“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
应有的美点”,如"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通过类比,把生活艺术化的抽象道理转化
为读者熟悉的写作体验,形象说明生活需如文章般避免“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应追求“风
行水上,自然成纹”的本真状态,让读者更易理解生活与艺术在“避免俗滥、追求自然”层面
的共通性,增强论证的形象性与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文中以“西施患心病捧心颦眉'’与"东施强学姿态”为例,前者“自然的流露,所
以愈增其美”,后者“只能引人嫌恶”,通过正反对比证明“俗滥起于生命的干枯、 又以王安
答案第2页,共12页
石改‘绿''字为例,其“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体现艺术家的严肃,进而类比“善于生
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这些具体事例让“艺术的生活需本色与严肃”的观点更具说服
力,将抽象理论具象化。
③引用论证:引用克罗齐“'虚伪的表现'就是‘丑'",为“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
表现''提供理论支撑,增强批判“俗滥”的权威性:引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以“源头活水”比喻艺术生活的本真性,阐明“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即
需保持生命的鲜活与情趣,借助经典诗句让论证更具文化底蕴与说服力。
④对比论证:将“情趣丰富的人”(艺术家)与“情趣干枯的人”(俗人)对比,前者“对于许
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后者“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凸显“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
生的情趣化”:又将“伪君子”(竭力遮盖本色)与“本色生活”对比,强调“艺术的生活就是本
色的生活通过对比,清晰展现艺术生活的核心是真诚与情趣,强化对“俗人与伪君子生活
不艺术”的批判,使观点更鼾明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跑短语含义的能力。
①“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即口实自然、不虚伪、不模仿他人的生活。文中以“西施
患心病捧心颦眉是自然流露,愈增其美;乐施无心病强学姿态,引人嫌恶”为例,说明“俗滥
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也伪的表现就是,丑而"在什么地位,是怎
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竟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强调生活应流露本真,不刻意模仿。
②“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化的生活”,即对生活充满欣赏和趣味,能“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二
文中提到“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
求享受这种趣味……前者就是艺术家”,并指出“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
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说明艺术的生活需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趣味中获得
精神自由与愉悦。
③“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即既认真对待生活细节,又能超脱
功利。文中说“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以王荆公改“绿”
字为例体现对细节的严肃:又提到“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
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体现出超越功利的豁达,二者统一于
艺术的生活。
④“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艺术的生活需将
生活视为艺术品,注重整体和谐。文中指出完满的人生是实用、科学、美感活动的“平均发
答案第3页,共12页
展”,“善于生活者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且艺术人生“是人与人及
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强调生活各方面及个体、社会、自然间的整体和谐。
6 . C 7. B 8.①更讨厌杨先生:杨先生寄来的信虽客气,却让明先生觉得是穷酸的
炫耀,刺痛其傲慢心理: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的文明客气是装模作样,与自己的市价逻辑格格
不入。
②觉得不那么讨厌:杨先生扔砖砸窗的“野蛮”行为,让明先生感受到对方的力量,认为其不
再是可随意欺辱的“穷酸这种暴力对抗符合明先生弱肉强食的认知,反而生出某种“佩服
9.①信件错送,矛盾潜伏:杨先生收到明先生的错送信件,本想扣下又放弃,体现其文明
底线,却被明太太诬为“不给”,初步展现明家的蛮横,为矛盾升级埋下伏笔。
②信件扣留与发送,冲突激化:杨先生本想寄还信件却遗忘,最终将错送信件与劝告信一同
寄出。明先生认为杨先牛的“客气”是对其傲慢的挑衅,令矛盾从邻里纠纷升级为阶层对立。
③砸窗事件,矛盾爆发:明先牛.破坏杨家花草,杨先生忍无可忍砸窗,以“野蛮”方式反抗。
明先生反因杨先生的“力量”产牛"优服”,表面和平下揭示文明手段在市价逻辑前的无力,凸
显弱肉强食的现实,深化对人性与社幺的批判主题。
【导语】《邻居们》通过明、杨两家因在了 偷制萄引发的矛盾,展现不同阶层冲突。明先生
傲慢自私,明太太无理狡辩,杨家试图文明解决却遭破坏,最终杨先生爆发。小说揭示所谓
“文明”与“野蛮”的复杂关系,讽刺市偿心理,也展现人性在冲突中的微妙变化。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 ”是因为他自己不读书,面对教书的杨先生和太太有点儿自情形秽.错,从文中“他有在洋
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可知,他鄙视读书人,其“黑点'.源于自身行为的蛮横与
道德缺陷,如放纵孩子、与邻居冲突,并非因为自惭形秽。
B ”说明他十分谨慎”错,杨先生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会自动道歉”,体现的是他对“文明”的迂
腐认知,而非“谨慎他试图以“教育”和"客气”解决问题,却忽视了明家的市价本质,这是
一种脱离现实的书生气,而非谨慎。
D “可为了让明先生悔过”错,根据原文“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
应干的事,,可知,杨先生是出于自己的君子人格。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但两家终得以沟通理解”错,小说结尾虽写“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但这是杨先生扔砖砸窗、
明先生修补窗户后的表面平静,并非真正的“沟通理解”。明先生“不那么讨厌”杨先生,是因
答案第4页,共12页
感受到对方的“力量”,而非思想上的认同:杨先生"收拾花草”也只是暂时的妥协,两家矛盾
并未真正化解,“仿佛”一词已暗示这种和平的虚假性。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①更讨厌杨先生:明先生认为杨先生寄来的信“客气得讨厌“,是因为信中“只求明先生嘱咐
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的温和措辞,在他看来是“穷酸”的炫耀— 他自恃“有在洋人那里
赚钱的职业”,鄙视教书人的“穷酸”,杨先生的文明表达刺痛了他的傲慢。文中明先生觉得“只
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这种“客气”与他市价逻辑的准则格格不入。当他看到信时,本能地
将杨先生的礼貌视为软弱的掩饰,认为其“客气”背后是对自己地位的挑战,因此“更讨厌那
个穷酸”,本质上是阶级偏见下对异己价值观的排斥。
②觉得不那么讨厌:杨先生“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
去,,的“野蛮,,行为,让明先生对其认知彻底转变。明先生一直认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
的“,但砸窗行为展现的暴力力地,符合他“弱肉强食”的生存逻辑。文中写他“觉得杨先生不
那么讨厌了“,是因为杨先生的暴力反抗让明先生感受到“力量与胆气”,甚至从“恨”中生出
“一点佩服的气味' 这种转变揭示了明先生价值观的本质:尊重力量而非文明,当杨先生展
现出“野蛮”力量时,反而获得了他扭曲的“认可1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的能力。
①信件错送,矛盾潜伏:杨先生收到“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错送的信件时,“忽然
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体现其恪守文明底线的克制。但明
太太接过信时立刻认定“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这番蛮
不讲理的揣测,将杨先生的善意曲解为“诈钱”,初步暴露明家蛮横逻辑。此处情节如引线,
既展现杨先生的“君子”做派,又以明太太的“拍的一声,门关了“埋下冲突隐患,让邻里间因
价值观差异产生的矛盾初现端倪。
②信件扣留与发送,冲突激化:杨先生本想“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
却因忙碌“忘了那封信”,此疏忽被明家放大为“不给”的恶意。而杨先生将错送信件与“劝告
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其"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的想法,在
明先生眼中却成了“穷酸”的炫耀。明先生认为这是“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遂破坏杨先生
家的花草,使矛盾从“偷葡萄”的日常纠纷,升级为阶层对立下的恶意报复,文明沟通彻底失
效。
③砸窗事件,矛盾爆发:面对“一院子满是破烂儿”的花草,杨先生“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
答案第5页,共12页
用“捡起砖头砸窗”的暴力方式反抗,这一行为打破了其“最新式中国人”的文明面具。而明先
生目睹玻璃碎裂后,反而“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因对方展现的“力量与胆气”符合他弱
肉强食的认知— 正如他自恃“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便“用不着客气”,此刻杨先生的
“野蛮”让他感到“恨''中带"佩服结尾“世界上仿佛很平安''的表面和谐,实则是暴力威慑下
的妥协,深刻揭示出在市伶逻辑主导的现实中,文明手段的无力与人性扭曲,完成对社会阶
层矛盾的批判主题。
10 . CDH 11. A 12. C 13. (1)但身披坚甲、手持锐利的武器首先起事,灭掉
了秦王朝平定了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羽的功劳啊。
(2)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14.①司
马迁认为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导致诸侯反叛:他自矜功伐、独
断专行,不师法古人: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不知醒悟自责,反而归罪于天。
②王夫之认为项羽任人唯亲.童用姻亲而埋没贤才;他因自身靠诈术崛起,故多疑猜忌:残
暴好杀,积累怨恨,孤立无援。
【导语】本文通过三则材料多角度展现「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材料一以,淋猴而冠”典故凸显
其目光短浅;材料二中司马迁既赞其“近古木土有”的功业,又批判其“自矜功伐”的刚愎:材
料三王夫之则深入剖析其任人唯亲、猜忌多疑的统治弊端。三则材料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
揭示了项羽从崛起到败亡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人物悲剧图景。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
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不觉寤”与“不自责”为两个动宾短语,由“而”连接,共同作谓语,省略主语“项羽”,句子结
构完整,故C处断句:
“过矣”是判断句,独立成句,故D处断句:
“引”为谓语,“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为宾语,动宾结构完整,故H处断句。
故选CDHo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经过,过了/处于。句意:过了几天后。语主身处天地至尊之位。
B.正确。
C.正确。按照,遵照/像。句意:就按原来约定的办吧。/拿土地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
样毫不吝惜。
答案第6页,共12页
D.正确。发难,反叛/责难、驳斥。句意:陈涉首先起事(反秦)。/批驳错误的言论,责难巧
言谄媚的人。
故选Ao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于是断定项羽就是舜的后代”错。司马迁仅因项羽与舜同为“重瞳子”而提出"羽岂其苗裔
邪”的疑问,推测项羽可能是舜的后代,并非“断定”。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被”,穿着;“首事”,首先起事:“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2) “具' 详细地:“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冀君实或见恕也”,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为“冀君实或恕见二“见' 我。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在于政治决僚与个人性格的双重缺陷。他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
指出,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二技汴关中形胜之地,违背当初“如约”的承诺,致
使诸侯离心反叛:其性格上“自矜功伐,奋其私行而不师古“,沉溺于个人武力与权谋,拒绝
借鉴历史经验,妄图“以力征经营天下“,最终导致“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更荒谬的是,
项羽至死“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反将败亡归咎于“天亡我.才用兵之罪”,全然不知反思自身
过失,这种刚愎自用与认知偏差,正是其覆灭的根本原因。
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强调,项羽失败源于用人失当与猜忌本性。陈平所言“项王所任
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直接点明其任人唯亲的弊端,致使贤才被姻
亲集团遮蔽:而项羽自身“以诈兴者也“,靠阴谋弑怀王、戕宋义崛起,故以己度人,对他人
充满猜忌,“积伎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伎己“,这种猜忌使其仅信任“兄弟姻党”,却终致
“亲戚之叛已久”一连项伯、吕马童等亲信都背叛他,最终“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
而兄弟姻亚不与焉”,他又“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轻率地残杀人,最终因孤立无援而败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了几天后,项羽率兵向西进发,屠灭咸阳城,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掉,放火烧毁
了秦的宫殿,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熄灭。项羽还命令收取秦宫室的财宝和妇女,然后回到关
东。秦地的百姓大失所望。有位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地区依仗高山大河作屏障,是四面都
答案第7页,共12页
有关塞要隘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富饶,可在这儿建都称霸。”项羽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
烧得残破不堪,又惦记着要向东回到家乡彭城去,说道:“如果富贵了不必故乡,就如同身
穿锦绣的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知道你是谁呀!”韩生退出来后说:“人们都说楚人像瘠猴戴
帽子,装成人的样子,却办不成人事,果然如此。'‘项羽听到这话后,下令将韩生烹杀了。
项羽派人去请示楚怀王,楚怀王说:“就按原来约定的办吧。“项羽怒气冲冲地说:“楚
怀王这个人是我们项家把他立起来的,并非他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就专断做主定约呢!当初
天下起兵反秦时,我们是假借立各诸侯国国君后人的名义来讨伐秦王朝的。但身披坚甲、手
持锐利的武器首先起事,灭掉了秦王朝平定了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羽的功劳啊。楚
怀王虽然没什么功劳,但还是应该分给他土地,尊他为王。”诸将领都说:“好啊。”春季,
正月,项羽便假意尊楚怀王为义帝,说道:“古代的帝王,都拥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定要
定居在江河的上游地带.”于是就将义帝迁徙到长江以南,都城定在郴县。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诜,“奔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为什么他喝也仔这样迅猛呢?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
首先发难(反秦),英雄豪杰蜂拥而起,互相少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
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趁势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
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制布,号称“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
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
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是很难了。自己学崔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
却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仅仅五年,最终使得他的
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是上天
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材料三:
陈平说:“项王所喜爱、重用的人,不是项氏一族,就是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即
使有奇才也不重用。”所以项羽并非完全不知人,只是有人蒙蔽了他,平庸狠琐的众亲戚们,
高高地占据重要的官位,掌握着大权,士人们又怎么能够不被排挤和抑制呢?虽然如此,项
羽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项羽是靠欺诈起家的人。侍奉怀王却杀死了他,跟随宋义做副将却
杀害了他,看到刘邦抢先入关便压制他,田荣的人马前来归附,项羽却杀害、掠夺他们。内
心充满嫉妒和恶意的人,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因而怀疑别人忌恨自己。(像项羽这样)
轻率地残杀他人的人,深深怨恨的人在身边,而这些人又不被亲近。(于是)他左顾右盼,
答案第8页,共12页
发现周围只有自己的兄弟和姻亲值得倚仗并作为辅弼。如果轻率地把大权交给其他人,(那
么)自己将要成为(第二个)楚怀王,自己将要成为(第二个)宋义。所以他每天惴惴不安、
战战栗栗,在睡梦之中也能看到戈与戟相交的战斗情景,又怎么能够不对天下人抱有深深的
猜疑呢?然而他的猜疑并不能挽救他(覆亡的命运)。被刘邦引为心腹的项伯,是他项羽的兄
弟;穷追不舍,将项羽逼迫到自刎的吕马童,是项羽的老朋友。在项羽惨败之后仍然跟随他
的有三十多名骑兵,项羽的兄弟和姻亲却没有一个参与其中。项羽怀着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
援助,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下场。并不是项羽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
谋害他,实际上项羽的亲戚们早已背叛他很久了。
15 . D 16.①(其二)先以“二十一家”与“唯残一人”的数字对比叙事,展现战乱致百姓
家破人亡:再借“二女啮臂卬回头却向秦云哭”的细节,表达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与对战争
的憎恶。
②(其三)通过“骁雄”与 纵暴”对比,讽刺唐朝军队:又以“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的事实揭露暴行,抒发对军队残暴行径的愤怒和批判之情。
【导语】这两首杜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战乱惨状,其二通过难民独存、啮臂诀别的细节,其三
借“骁雄”反讽官军暴行,皆以对比手法凸髭乱世悲怆。诗人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以
克制的笔触传递深沉的悲悯与愤懑,体现了杜正 诗史”的现实主义精神。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 “(其三)三、四句具体揭露外族侵略者……”错误,(共二)中“殿前兵马”指的是唐朝的
军队,并非外族侵略者。注释③中的“羌浑”是比较对象,非诗中X行的实施者。诗句“闻道
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说的是唐朝军队在汉水上杀人,还把妇女掳掠到军中,不是
外族侵略者的暴行。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其二)通过数字对比与细节描写抒情。“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洛谷”,以“二十
一家”的庞大群体与“唯残一人”的幸存者形成强烈对比,直观展现战乱使百姓家破人亡的惨
状,叙事中蕴含沉痛。又借幸存者“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的细节,“啮臂”显诀
别之痛,“回头哭”含对故土与亲人的无尽悲思,诗人通过转述幸存者的遭遇,将对百姓苦难
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憎恶融入具体场景中。
②(其三)运用对比与事实揭露抒情。“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将官军“骁雄”
的名号与“纵暴”的行径对比,讽刺其名为保国实则施暴。再以“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
答案第9页,共12页
官军中”的事实,直接揭露官军在汉水边杀人掳掠的暴行,“杀人川妇女在官军中”等语,字
字泣血,抒发了诗人对官军残暴行径的愤怒,以及对百姓再次遭难的痛心与强烈批判。
17 .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以赂
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繁、寡、骊、构、赂、事。
18 . A:隼路蓝缕 B:层峦叠嶂 C:相映成趣 19.①句,修改:除了栈道、关
隘、桥隧、古渡口等大量“道路本体遗产”外
③句,修改:这些文化遗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文中语境为“秦岭巴山南北的先民们……开山启林,开凿道路“,强调先民在自然条件恶
劣下开创交通的艰难,可填“箪路蓝缕、隼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
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
B:文中描写古道“群峰起伏”,搭配“古木蓊郁”“飞瀑如练”等景物,突出山脉的层次感与壮
阔感,可填“层峦叠嶂”。层峦叠嶂:形咨出降多而险峻。
C:文中“石阶上的马蹄印''与"道旁的摩崖石刻”是古道上的历史痕迹与人文景观,二者在时
空上相互映照,可用“相映成趣相映成趣:相互衬托首,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语序不当,“大量”语序不当,“大量”应修饰'埴路本体遗产力
③句,成分残缺,滥用“通过”导致主语残缺,去掉“通过”后,“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主语。
20 .①漏刻主要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
②随着水位逐渐上升
③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21.通过比喻拟人和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漏刻声音
的幽怨特质,同时营造出凄清缠绵的意境,增强了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语境,推断①处需承接前文对“漏'X咳『'的解释,并引出后文两种漏刻类型,故
用分类总起句,可以填入“漏刻主要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语境,推断②处需对应前文“泄水型''原理”水通过壶孔流出,壶内水位下降,
浮箭随之下沉,通过观察浮箭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补充"受水型'’的水位变化特点,
从“相反,受水型漏刻则是将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壶中……浮箭也会上升”可知,可以填入“随
答案第10页,共12页
着水位逐渐上升”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语境,推断③处需呼应后文诗词例证,点明其文化意蕴,可以填入“也具有丰
富的象征意义”之类的内容。
2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以“叹息”喻"漏声”,将漏壶滴水声转化为带有主观情绪的“幽怨连绵”的叹息,赋予声音以人
的情感特质,暗合春夜的静谧与朦胧中可能蕴含的细腻愁绪;后两句“与春夜的细雨呢喃,
与低垂的柳丝耳语”则运用拟人手法,将漏声、细雨、柳丝三者置于平等的“交流”场景中,
仿佛三者在共诉心事,生动地表现了漏刻声音的幽怨特质:同时,漏声、细雨声从听觉入手,
“春夜的细雨”“低垂的柳丝”又牵连视觉,视听结合,营造出凄清缠绵的意境,增强了抒情性
和艺术感染力。
22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围绕“承诺”展开,通过两则H扣层层递进地揭示承诺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材
料一选取袁隆平扎根稻田、钟扬跋涉高原的典型与例,以具象化场景展现承诺的伟大力量。
袁隆平“让人民远离饥饿”的承诺,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生的担当;钟扬“为人类建造种
质方舟”的誓言,彰显着对科学探索与人类未来的坚守。二若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承
诺,将抽象的诺言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成果,凸显承诺对个人价但实现与社会进步的推动
作用。材料二则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深化主题。“一诺千金”的古语,锚定承诺在传统文化
中作为道德准则的崇高地位,强调承诺需以诚信为根基、以责任为依托;“兑现承诺赢得尊
重,违背诺言失去信任”的现实对比,将承诺置于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的语境下,揭示其作
为信任基石的重要功能。两则材料看似独立,实则形成内在逻辑闭环:材料一回答“承诺何
以伟大”,展现承诺的精神高度与实践价值:材料二探讨“承诺如何立足”,点明承诺在个人
与社会层面的现实意义。命题者意在引导学生跳出对承诺的浅表认知,既要理解承诺作为个
体精神支柱的深刻内涵,又要思考其在当代社会构建信任体系、推动文明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进而反思自身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承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针对性。审题时需避免将承诺
简单等同于“守信、应着重挖掘承诺背后的精神内核与社会责任,结合当下网络失信、契约
意识淡薄等社会现象展开辩证分析,避免陷入空洞说教。
写作时开篇以袁隆平和钟扬的事迹为引,点明承诺是超越个人得失、承载社会责任的精神力
答案第11页,共12页
量,自然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从历史文化角度切入,阐释“一诺千金”的传统内涵,结
合商鞅立木为信等典故,论证承诺对个人品格塑造与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性:再立足当下,
以企业诚信经营、个人契约履行为例,展现承诺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比违背承诺
引发信任危机的现象,形成思辨张力;最后回归青少年视角,探讨如何在学习生活、未来职
业规划中践行承诺,将个人承诺与时代使命相结合。结尾升华主题,强调坚守承诺不仅是个
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构建诚信社会、推动时代进步的坚实力量。
立意:
1 .以诺立身,以诚筑世。
2 .一诺一生,不负韶华不负心。
3 .信守千年传承,勇担时代之诺。
答案第12页,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