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经》里的诗篇涵盖了诸多社会角色,“君子”便是其中之一。不同篇章中的“君子”身份不同,既有代表贵族的统治者,也有品德高尚之人,还有被女子倾慕的男子,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品格特征,那就是有教养、有道德、有担当。通达诗书、仪态端庄是君子修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君子应通过勤勉学习来通达圣贤义理,并仪表端正,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合乎礼仪规范。《卫风·淇奥》是《诗经》中深度描写君子的代表作品,其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便是对君子认真钻研学问的描写。《曹风·鸤鸠》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里的“仪”指的是君子外在的威仪,包含了个人仪表、举止风度以及礼仪做派等一系列综合特征,一般通过君子的仪容举止及衣服配饰表现出来。在周代,君子作为政治地位的概念不断淡化,其道德内涵不断凸显,为后世淬炼和锻造纯粹的君子品格奠定了基础。在《诗经》中,赞颂君子,最重要的是要肯定其品德修养。《小雅·鹿鸣》云:“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是说君子仁爱宽厚才能给众人做榜样;《大雅·卷阿》中“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指出君子应当有孝心,有德行;《小雅·小弁》中“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倡导君子应当言而有信,不轻易许诺,承诺一旦出口,就不能反悔。由此可见,无论是宽厚爱民,还是忠悌孝信,都应当是君子具备的内在品德。《诗经》中的君子多富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对于国家的兴衰荣辱肩负着重大责任,这种勇武敏行的气概、慷慨激昂的英雄情怀令人敬重。《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描写了将士们整装待发跟随将领奔赴疆场的雄阔画面,彰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英雄气魄。(摘编自陈力 卢宁《<诗经>中的君子之风》)材料二:风雅在后世,虽然一般指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但在词源学意义上,却是起于《诗经》关于风、雅、颂的分类。它首先是一个诗学概念,然后才由诗逐渐推及士人为人处世层面。这决定了风雅既是文学创作典范,也是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续性目标。什么是风雅?由于这一概念起于孔子最终删订的《诗经》,弄清孔子评价,再对其进行义解就至关重要。《论语·为政》中孔子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说明《诗经》中风雅并非来自外在巧饰,而是要以心灵的绝假纯真作为底色。以此为背景,孔子谈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兴”“观”“群”“怨”,说明风雅起于人内在情志的兴发,继而是对世界充满同情的旁观和省思,再而是通过诗情共享形成文化共同体,最后是委婉表达对世风世相的建议,整体基调温婉而不失对社会的责任和善意。同时,在孔子看来,风雅之士要讲人伦忠孝:“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要具备对自然的博物学修养:“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整体体现出一种世事洞明而不失情怀、教养的君子(绅士)之风。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这意味着风雅也需要外在语言及仪容表现。孔子又讲:“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预示着《诗经》之风雅的实现,最终必落实为雅化的社会实践能力。清人劳孝舆将当时诸侯交往的赋诗活动称为“春秋一大风雅场”,正是在讲《诗经》的外向弥漫对整个社会风尚的建构和引领作用。而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则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它是一个从个体修身逐步向国家等宏大问题蔓延的价值连续体。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论,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最重要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并发扬的历史。孔子讲:“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种对风雅传统的不断复归,有效保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同时也使中华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竞合中,始终保持着文化优越性。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面向,但它归根结蒂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中国社会自西周以降,就礼乐风雅在国家制度文明建构中发挥的主干作用看,对美的信仰构成传统中国的立国精神,中国则因此具有审美共同体的性质。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显现其独特性,成为中华民族为当代世界文明呈现的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摘编自刘成纪《〈诗经〉:走向风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诗经》中的“君子”虽身份各异,但有相同的品格特征。B.从外在举止和服饰了解君子修养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C.《诗经》中周代以前的作品中,“君子”曾是表明政治地位的概念。D.风雅首先是文学概念,在后世一般指士人人格及社会风尚。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中的君子品格或表现于教养,或表现于品德,或具有家国担当。B.继承发扬礼乐风雅传统,是我们延续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华文明的内在要求。C.君子品格与士人层面的风雅精神有相通之处,都强调内在美外在美的统一。D.两则材料都大量引用史料作为论据,体现了实证思维和严谨的治学精神。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君子”品格的是(3分)A.《小雅·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B.《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C.《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D.《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4.根据材料二,概括《诗经》中风雅人格的内涵。(4分)5.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部分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屈原,可以称得上风雅君子的典范,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结合《离骚》中的诗句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端 午郭文斌天还没有大亮。爹正在往上房门框上插柳枝。五月和六月就后悔自己起得迟了。出大门一看,家家的大门上都插上了柳枝,让人觉得整个巷子是活的。五月和六月跑到巷道尽头,又飞快地跑回。长长的巷道里,散发着柳枝的清香味,还散发着一种让他们说不清的东西。雾很大,让五月和六月觉得这端午有了神秘的味道。等他们回来,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娘已经把甜醅子和花馍馍端到桌子上了,还有新下来的梨、大枣,在蒙蒙夜色里,仿佛真有无数的神仙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吉祥/那儿吉祥/处处都吉祥……接着说了些什么,五月和六月听不懂,也没有记住。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供完,娘一边往上房收供品,一边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然后拿过来花馍馍,先从中间的绿线上掰开,再从掰开的那半牙中间的红线上掰开,再从掰开的那小半牙上的黄线上掰开,给五月和六月每人一牙儿。他们拿在手上,却舍不得吃。这么好看的花馍馍,让人怎么忍心下口啊。可是娘说这是有讲究的,上山时必须吃一点供品,这供品是神度过的,能抵挡邪门外道呢。六月说真的?娘说当然是真的。六月说,那我们每天吃饭都供啊。娘说,好啊,你奶奶活着时每天吃饭就是要先供的。①甜醅子是莜麦酵的,不用吃,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当然不同于平常的馍馍了,是娘用干面打成的,里面放了鸡蛋和清油,父亲用面杖压了一百次,娘用手团了一百次,又在盆里饧了一夜,才放到锅里慢火烙的。一年才能吃一次,嚼在口里面津津的,柔筋筋的,有些甜,又有些淡淡的咸。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六月问为什么。娘说蛇怕花绳。六月就觉得绑了花绳的胳膊腕上像是布下了百万雄兵,任你蛇多么厉害老子都不怕了。绑好花绳后,娘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五月和六月在雾里走着。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不停地把手腕上的花绳亮出来看。六月手腕上是一根三色花绳,在蒙蒙夜色里,若隐若现,让人觉得那手腕不再是一个手腕。是什么呢,他又一时想不清楚。花绳儿是五月和六月专门到集上去挑的。街上到处都是花绳儿,这儿一绺那儿一绺的,让人觉得这街是谁的一个大手腕。六月和五月每人手里攥着两角钱,蜜蜂一样在这儿嗅嗅,在那儿闻闻,还是舍不得花。直到集快散了,他们才不得不把那两角钱花出去。他们的手里各拿着五根花绳儿。那个美啊,简直能把人美死。路上,六月问五月,你说谁的新媳妇最漂亮?五月说,你的啊。六月说,好好说啊。五月说,你说呢?六月说,要说,肯定是街的新媳妇最漂亮啊。五月一惊,看着六月,问,为什么?六月说,他的一个大胳膊上就戴了那么多的花绳儿,腔子上戴了那么多的香包,身上有那么多的香料,你说不是他还能是谁?五月把眼睛睁得像铜锣一样,贴向六月的脸,笑了一下,说,怪死了怪死了,你怎么有这样一个奇怪的想法,街怎么能娶新媳妇,要是街娶了新媳妇,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才配呢?六月说,你就配啊。五月哈哈哈地大笑起来,那姐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雾仍然像影子一样随着他们。六月的目光使劲用力,把雾往开顶。雾的罩子就像气球一样被撑开。在罩子的边儿上,六月看见了星星点点的人。六月给姐说,你看,他们早已经上山了。说着,二人加快了脚步,几乎跑起来。到了一个地埂下,六月说,这不是艾吗?五月上前一看,果然是艾。六月说,我想上山。五月说为啥,这里不是有艾嘛。六月说,我想看大家采艾,我也想和大家一起采。五月说,那就到山顶吧,其实她也想到山顶呢。上到半山腰,六月就跟不上了。五月回头一看,笑笑。这时,五月发现雾的罩子破了一条口子,从口子里看去,村子像个香包一样躺在那里。五月想回家了,但艾还没有采上呢。这是一年的吉祥如意呢。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好。每一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即使是那些平时他们憎恶得瞅都不愿意瞅一眼的人。六月给五月说了自己的这一发现,五月悄悄地说,我也是。雾渐渐散去。山上的人们一点点清晰起来,就像是一个个鱼浮出水面。六月东瞅瞅,西瞅瞅,心里美得有些不知所措。六月向山下看去,村子像个猫一样卧在那里。一根根炊烟猫胡子一样伸向天空。不觉间,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山也过端午呢,山也戴香包呢。六月想。再看大家时,大家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六月很快沉浸到另外一种美好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贴地割过去,②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吉祥如意。现在,六月和五月的怀里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到的包粽子、插柳条、摆贡桌、吃花馍、佩香包、采艾草等活动,都是端午节常见的习俗。B.娘给五月和六月分花馍馍时,按照色彩鲜明的线条层层切分的方式,隐含着对姐弟俩的美好祝愿。C.“街的新媳妇最漂亮”,既展现了孩童的天真,也烘托了端午节期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欢乐气氛。D.文中多次写到“雾”,从很大到如影相随,再到渐渐散去,象征着孩子们内心的迷茫逐渐消散。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以儿童视角切入,在艾草清香、花绳摇曳与神秘祭祀中,构筑起稚拙天真、充满童趣的的民俗记忆空间,增强了感染力。B. 句子①“甜醅子是莜麦酵的,不用吃,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运用通感手法,突出了食物的美味诱人,流露出节日的喜悦。C. 句子②“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艾草情感,生动表现了采艾的愉悦。D. 结尾“抱着整整一年的吉祥”与前文父亲的祭词形成呼应,既收束全文,又深化了“传统节日承载美好愿景”的主题。8. 文中详写了 “绑花绳” 这一民间习俗,有何用意?(4分)9. 本文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时,题目为“吉祥如意”,后收入文集时改为“端午”。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阐明你的理由。(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弦高者,郑人也。郑穆公时,高见郑为秦晋所逼,乃隐不仕,为商人。及晋文公之返国也,与秦穆公伐郑,围其都。郑人私与秦盟,而晋师退。秦又使大夫杞子等三人戍郑。居三年,晋文公卒,襄公初立。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帅师袭郑。过周反滑,郑人不知。时高将市于周,遇之,谓其友蹇他曰:“师行数千里,又数经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无备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进矣。”于是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犒秦师,且使人告郑为备。杞子亡奔齐,孟明等返至都,晋人要击,大破秦师。郑于是赖高而存。郑穆公以存国之赏赏高,而高辞曰:“诈而得赏,则郑国之政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国俗,智者不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不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节选自《高士传·卷上·弦高》)材料二:文学①曰:“行远道者假于车,济江、海者因于舟。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正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故舜耕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君子能修身以假道者不能枉道而假财也。” 大夫②曰:“道悬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文学曰:“孔子云:‘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求义,非苟富也。君子遭时则富且贵;不遇,退而乐道。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隐居修节,不欲妨行,故不毁名而趋势。虽付之以韩、魏之家③,非其志,则不居也。富贵不能荣,谤毁不能伤也。晋文公见韩庆,下车而趋,非以其多财,以其富于仁,充于德也。故贵何必财,亦仁义而已矣!”(节选自《盐铁论·卷四》)[注]①文学:《盐铁论》中“文学”与“大夫”分别代表辩论双方的核心群体。文学,指来自民间的 儒生 (贤良、文学之士),多为地方推举的知识分子。②大夫:指中央政府官员的代表,核心人物为御史大夫 桑弘羊 (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③韩、魏之家:春秋时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都很富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舜假之B尧C太公因之D周E君子能修身F以假道者G不能枉道H而假财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经过,与《项脊轩志》“大母过余曰”中的“过”意思相同。B.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的“见”用法不同。C.“富者交焉”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复驾言兮焉求”中的“焉”意思不同。D.荣,使动用法,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初秦晋逼迫郑国时,弦高选择隐居不仕去经商,这为他后来的救国提供了便利。B.秦晋围郑,以郑秦私盟告终。三年后,秦国又千里迢迢奔袭郑国,最终无功而返。C.弦高虽于郑国立下存国大功,却因失去了国君的信任而迁徙东夷,终身不返故国。D.在孔子看来,义利并非完全对立,富贵如果可以求取,去做车夫,也不以之为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诈而得赏,则郑国之政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2)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14.商人在古代虽地位低下,但一样能成为“智者”“贤人”。结合两则材料总结贤商的为商之“道”。(5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寄怀里中诸社友徐集孙自笑初无作吏能,却因作吏远诗朋。与君交讯欠逢雁,知我怀人独是僧。客枕梦残听夜雨,乡心愁绝对秋灯。何时岁老梅花下,石鼎分茶共煮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自嘲当初没有能力胜任官职,却因为做官而远离了诗友。反映了当时士人在官场中的内心挣扎。B.颔联借“雁”“僧”婉转传情,雁信“欠逢”与僧人“独是”形成对比,外在的讯断与内在的孤独相互强化。C.颈联诗人听雨对灯,视听交织,情在景内。“残”“绝”二字力度极强,前者写梦的破碎,后者写愁之深重。D.整首诗善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外在景物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语言简洁,情感真挚。 16.比较本诗尾联中的“分茶”和《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分茶”在写法和作用上的不同之处。(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王老师借用《归去来兮辞并序》“ ▲ , ▲ ”两句告诫同学们不要纠结于过去,要着眼于未来。(2)假期里,面对到访的久别重逢的好友,小明喜悦的心情如同杜甫在《客至》中“ ▲ ,▲ ”两句所写,洒扫门庭,只待君来。(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两部动画电影,在动作设计上可谓巧思频现。 “我乃哪吒三太子”这一吟诗片段在网上不断刷屏。哪吒发声前短暂停顿,制造悬念,如同京剧中的“叫板”。喊出身份时,声调高亢,动作有力,每个字都像重音,节奏感十足,恰似京剧中的念白,尽显气势。他双脚分开站立,身体挺直,一手叉腰,一手向上挥舞,这借鉴了京剧中武将亮相的动作,充分展现哪吒的自信与霸气。两部电影在动作设计上还融入了大量武术元素。例如,在两部电影中哪吒与敖丙近身搏斗时,部分动作有咏春拳的影子。 在两部电影的打斗场景中,街舞与电竞元素的融入令人眼前一亮。街舞体现在动作的“空间运用”和“高难度”上:哪吒与海怪的战斗里,哪吒在空中快速旋转、托马斯全旋等动作,突破了传统打斗的平面限制,在三维空间中展现出极具张力的动作姿态。而电竞元素则体现在(甲):哪吒面对海怪密集攻击时,快速闪避与反击,如同电竞选手在游戏中毫秒级的反应,精准操作,配合快节奏的镜头切换,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这些现代潮流元素的融入,让人 ,大呼过瘾。 当决定违抗所谓的天命,内心充满对既定命运的抗争时,(乙)。这个动作起始于他情绪的转变,在面对他人的误解与质疑后,他抬起双手,手掌先微微弯曲,而后手臂自然下垂,双手缓缓插入裤兜深处,动作流畅又带着一丝倔强。①它与哪吒“魔童”的身份设定高度契合,②将他内心的叛逆不羁直白地展现出来,③极大地与年轻观众拉近了距离。④同时哪吒双手插兜时,⑤配合他坚定的眼神和微微上扬的嘴角,⑥更强化了他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18.下列句子中的“刷”与文中加点的“刷”,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某些娱乐明星不苦练内功,不扎根生活,却因粉丝刷榜拿奖,必将被时代抛弃。B. 深圳湾口岸“免出示证件”通道启用,很多人刷脸通关,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C. 很多青少年已提前进入“老年生活”,天天躺床上刷微博和没有营养的短视频。D. 随着我国南方进入雨季,华东、华南多地雨水狂刷“存在感”,局地还有暴雨。19. 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上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耳目一新 B.大开眼界 C.叹为观止 D.拍手称快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 根据文意,概括《哪吒》两部电影动作设计上的突出特点。(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别人眼中的你,不是真的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真的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5.07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C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没有周代以前的作品)2.A (原文“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品格特征,那就是有教养、有道德、有担当”。从表述逻辑上看,原文是一种全包涵的关系,而选项中是一种选择关系)3.D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是反复无常、品德低下的表现)4.①一是要心灵绝假纯真;②二是要对他人抱有温情和善意,有对社会的责任和善意;③三是要做忠孝和博物君子,世事洞明不失情怀;④四是要有高雅的言谈和仪态,⑤五是要落实为雅化的社会实践能力。(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5.①外在仪容举止方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展现了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个人气度;②内在个人修养方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钻研学问;③行动上坚守政治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勇于担当,殉国无悔。(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 D (“雾”主要是营造端午的神秘氛围,并作为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如因雾而加快采艾脚步],但“象征孩子们内心迷茫消散” 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孩子的“美好感受” 始终明确,并无情感“迷茫”的依据)7. B (“通感手法”错误,“光闻着就能让人醉”是嗅觉描写,未涉及其他感官的交融,属于夸张手法而非通感)8. ①花绳是端午的典型饰物,寄寓辟邪祈福的美好愿望,突出端午节民俗文化的主题。②花绳“若隐若现在蒙蒙夜色里”的描写,与雾气、香包等元素共同营造出端午特有的神秘朦胧氛围。③“不停地亮出手腕上的花绳”,细节描写凸显孩童对饰物的喜爱,也暗含对节日仪式感的珍视。④“街上的花绳” 承载着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童趣,具有浪漫色彩。(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9.示例1:“吉祥如意”更好。理由:①文学性更强,比具体的节日名称更具诗意和想象空间;②文中的习俗如插柳枝、绑花绳、供神等,本质上都是人们祈求吉祥的方式;③主题更鲜明,更深入地揭示了节日的精神内涵,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示例2:“端午”更好。理由:①直接点明文章各种活动的节日背景,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了典型环境;②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文章祭祀、插柳、戴花绳、采艾等主要情节;③更能凸显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这一主题。(6分。每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10.CEG11. A (《项脊轩志》中“过”意为“看望”)12. C (并非“失去了国君的信任”,是不愿因自己破坏国家信义)13.(1)用欺诈手段获得奖赏,那么郑国的政令就会败坏。治理国家却不讲信义,这是败坏风气。(4分。“诈”“废”“为”,判断句式,各1分)(2)子贡凭借(因为)善于积蓄财物而在诸侯中闻名,陶朱公(范蠡)凭借经商而在当世受尊重。(4分。“著积”“货殖”“以”,介词短语后置句,各1分)14.①坚守家国大义;②取财有道,善于用财;③重视仁德,先义后利;④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5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3点得5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15. B(“对比”错,语义相近,形成呼应)16. ①本诗为虚写,诗人期待以后能和故友相聚赏梅分茶,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对友谊和真挚情感的期许;②陆诗实写,写自己虽心怀报国之志,却只能在驿馆无奈分茶打发时间,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现自己等待中的无聊苦闷及内心的不满。(6分。每点3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示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6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处不得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 B (B项中“刷”为识别之意,其他选项和文中的“刷”都是网络用语,意为通过重复的某种途径、行为、方式达到目的的一种操作方式)19. D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20. 甲:动作的“反应速度”和“精准度”上;乙:哪吒常会做出双手插兜的动作。(4分)序号③;修改为:极大地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序号⑥;修改为:更强化了他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物形象。(4分,每处序号和修改各1分)①汲取传统文化灵感,巧妙融合京剧、武术等元素。②融入现代时尚潮流,与街舞、电竞等元素相融合。③契合人物形象特点,展现人物心理。(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 答出3点得4分)三、写作(60分)23. 参照202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弦高是郑国人。郑穆公在位时,弦高看到郑国被秦国和晋国逼迫,于是隐居不做官,成为商人。等到晋文公返回晋国后,与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郑国人私下与秦国结盟,晋国军队便撤退了。秦国又派大夫杞子等三人驻守郑国。过了三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刚刚即位。秦穆公正值强盛时期,派百里西、乞白乙率领军队偷袭郑国。秦军经过周地折返滑国时,郑国人并未察觉。当时弦高正要去周地做买卖,遇到了秦军,便对他的朋友蹇他说:“军队行军数千里,又多次经过诸侯国的领地,看这势头必定是要偷袭郑国。凡是偷袭别国的,都是趁对方没有防备。如果让他们知道我们已察觉实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前进了。”于是弦高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并派人通知郑国加强防备。杞子逃亡到齐国,孟明等人率军返回时,晋国军队在半路截击,大败秦军。郑国因此依靠弦高而得以保全。郑穆公以保全国家的功劳奖赏弦高,但弦高推辞说:“用欺诈手段获得奖赏,那么郑国的政令就会败坏。治理国家而不讲信义,这是败坏风气。奖赏一个人而败坏国家风气,明智的人不会这样做。凭借不诚信的行为获得丰厚奖赏,正直的人也不会这样做。”于是弦高带着他的部属迁往东夷,终身没有返回郑国。材料二:文学说:走远路的要依靠车子,渡江海的要利用船只,因之,贤士之所以能立功成名,是因为有所凭借也是善于利用条件的缘故。君子能够依靠皇上来安宁百姓,造福天下,但不能使自己发财致富。所以,舜在历山耕田的时候,他的恩惠还达不到他的乡里,姜太公在朝歌宰牛为生的时候,连他的妻子也得不到一点好处,等到他们得到重用,恩惠流布全国,德泽洋溢天下。所以,舜是靠尧而起来的,姜太公是靠周文王而起来的。君子是能修身养性而助于先王之道的人,他是不能违背先王之道而求助于钱财的。 大夫说:“天道高悬在上,财富遍地都有,聪明的人利用了这些因而富足,愚蠢的人不懂得这些所以贫困。子贡因为善于积蓄财物而在诸侯中闻名,陶朱公范蠡因经商而被当世尊重。富人和他交朋友,穷人得到他的帮助。所以从人君到百姓,都得到他们的好处,称颂他们的‘仁义’。”文学曰:“孔子说过:‘富贵如果(取之以义)可以求得,就是赶车子的事,我也要干;如果不可以求得富贵,还是干我所爱好的事。’君子追求仁义,而不随便去追求财利。君子遭遇好运就富贵起来,不遭遇好运就隐居起来安贫乐道。不因为谋取财利而损害自己的品德,所以不做违背“仁义”而取得财利的事。隐居修养自己的气节,不以私欲妨害自己的德行,所以不毁坏自己的名誉而去趋炎附势。就是给他韩、魏两家那样的财富,如果与他的志愿不符也不要。富贵不能使他光荣,诽谤不能使他受害。晋文公见着韩庆就下车步行,不是因为韩庆钱多,而是因为他多行“仁义”道德。所以,一个人尊贵,何必要有许多钱财,只要行“仁义”就行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