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5.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
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媒介深刻影响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和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将反过来主导、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更是主动参与的创作主体。作品是开放的,也是流动的,如一个枢纽,用自身文学性去关联起社会性和时代性。
  媒介的全面介入,是当代文学生产新的风向。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图谱或者情感结构的变化,更是文学生态和文学观念的新变。新媒介语境下,更多的普通人拿起纸笔,投入面向自我的民族志式写作,“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风格质朴、清新,将门卫、快递员、外卖员、清洁工等群体纳入文学的视野,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作家的姿态和形象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瑞士学者樊尚·考夫曼在《“景观”文学:媒体对文学的影响》中指出:“当下的文学比其他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需要去迎合景观效应。作为一名作家,如果他想要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他便需要抛头露面,在媒体面前证明自己是谁,承认自己的真实存在……”文学景观化是文学生产不断跨界、融合的结果,意味着文学的影响力超出了文学领域本身,而进入不同文化价值链、产业链和公共文化生活。小说《繁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得以“出圈”,固然是作家和导演的相互成就,但短视频传播也发挥了极大的“破圈”效应,背后的一整套生产逻辑和传播逻辑都在改变着既有规则。
 (节选自叶祝弟《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媒介正在成为文学活动的一个关键性要素。诚然,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否可以据此判定,文学的“四要素”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呢?
俄国文艺理论家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无论媒介载体如何发生变化,“文学性”必然是文学守护自身尊严和独立品格的本质性存在。同时,新媒介之于当代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充分重视新媒介对于当代文学的建设性意义,也不能忽略媒介对文学的侵蚀。
  其一,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和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数字时代,文学创作主体迅速扩容,传统作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挑战。数字技术改变书写工具和写作方式,电脑、手机等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的纸和笔。不仅如此,新媒介的数据与算法还颠覆传统文学创作方式,人工智能通过理解人类语言逻辑来模仿人类语言乃至创造作品。但是,新媒介在制造文学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传统纸媒文学的“光晕”,比如在新媒介的“掩护”下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引发关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不良倾向值得警惕。
其二,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介时代,文学的存在形式除了文字文本外,还出现由文字、图像、音频、动漫等多介质符号组成的不同形态的“复合符号文学文本”,有学者称之为“新媒介文学”。新媒介对文学传播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形成融线上阅读、线下版权运营、衍生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链跨界传播机制,譬如有的作品起初是在文学网站连载,后来衍生出图书出版、影视改编、舞台剧、网络剧、广播剧、动漫、游戏等一系列产品。然而,数字媒介催生的文学传播新机制可以将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的“真、善、美”传递给读者,也可能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学作品潜藏的“假、恶、丑”更为便捷和集中地带给大众。
其三,新媒介对文学的文体形式和接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介对文学文体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媒介写作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导致新媒介文学文体趋向短小精粹。数字时代,通过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读者的阅读口味和审美期待,对作者的创作导向常常会产生重要甚至决定性影响。同时,网络电子媒介为文学创作提供数字化存储空间,使得超长篇小说文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新媒介时代,文学的接受方式也发生全新的变化。传统纸媒时代,阅读通常是个人行为,而且常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介让文学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的局限,使得文学阅读成为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从而推动全民阅读。不过,新媒介在祛除文学之魅的同时,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之魂,传统的审美式阅读有被快餐式消费取代的倾向。
  媒介之于文学的影响是自古以来的老话题,而并非现今才有的新现象。在数字时代,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可能比过去更深更广,但它仍然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对“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的“第五要素”不要匆忙做判断,草率下定论。目前看,“媒介”还无法具有跟“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者同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
(节选自李洪华《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非质的飞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过程由单向转为双向甚至多向,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成为了主动的创作者。
B.媒体的全面介入,使得门卫、快递员、外卖员等更多的普通人投身文学创作,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C.数字时代,传统作家身份、传统书写工具和传统创作方式均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这使得传统纸媒文学荣光不再。
D.新媒介文学是指由图像、音频、动漫、游戏等除文字文本外的多介质符号组成的不同形态的复合符号文学文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瑞士学者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作家应该及时调整姿态,积极拥抱新媒介。
B.材料一中,《繁花》改编同名电视剧的成功“出圈”得益于短视频传播的“破圈”。
C.材料二以三个论证结构相同的语段,阐述了新媒介对当代文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D.材料二认为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非新现象,新媒介未来无法成为文学基本要素之一。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媒介对文学的侵蚀”的一项是(3分)
A.某短视频平台上,“三分钟读完《百年孤独》”的单条视频获得百万点赞,小说原著的年轻读者却在一年内流失37%。
B.苏童、莫言、余华等传统作家参与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录制,最大限度满足了观众对于“诗和远方”的畅想。
C.“震惊体”“泪目体”标题的文章打开率比普通标题高7倍,带“金句摘抄”标签的内容转发量是纯文学作品的3倍。
D.融梗、洗稿、跟风等现象在网络文学界屡见不鲜,例如《赘婿》走红,数百种不同身份的“女婿”便如潮水般涌来。
4.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歌《赶时间的人》在某社交平台发布后,阅读量破2000万,转评点赞数以万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4分)
5.文学社正举办以“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第五要素”为辩题的辩论赛,假设你是反方辩手,请结合材料设计辩论提纲。(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游 医
王琼华
裕后街有七个坐堂郎中。陆边草也晓得看病,但他没开店铺。有人戏称,陆边草就是一个连脉枕也拿不出来的游医。还没行医前,陆边草笑称自己这屁股上长满了疮,坐不住。
他也不愿站。
他父亲杀猪卖肉,一刀砍下去,跟人家要的斤两不差分毫。如此,他被街坊称为“陆一刀”。起初,陆边草跟父亲学杀猪卖肉。但陆一刀帮街坊杀猪回来,本来被嘱咐好好守肉摊的陆边草却常常不见了影子。老子骂儿子:“当初怎会答应跟我当学徒?”儿子回老子:“你将砍刀一挥,我看得过瘾哪!”
陆一刀发噎。儿子这般德性。
那天,陆边草不见了。
街坊跟陆一刀说:“你儿子跟随耍刀卖药的老僧出了街口。”
陆一刀往地上吐了一口痰。
七年后,陆边草才回到裕后街。
那天,一男子刚好被抬出永春堂,说是染了怪病,刚刚咽气。陆边草蹲下身子,翻起男子眼皮看看,又打脉一番,说:“还有救。”街坊窃笑:“永春堂里八十好几的老郎中都说死了,你陆边草还能让他活过来?”陆边草往这人嘴里塞一颗黑药丸,又取银针扎入脑顶。很快,男子喘出一口气来。
街坊们惊呆:陆边草学了大本事!
后来有人跟他嘀咕:“开个什么堂吧,能让你赚个饱!”
陆边草一笑,没接话。
第二日,他又不见踪影。有人问他老子崽上哪儿去了,陆一刀甩出一句:“你有嘴就问菩萨去!”
没多久,一队日本鬼子闯进裕后街。领头的是一个少佐。
刹那间,老街里人心惶惶。
少佐带兵在码头上搜查。突然,他狂叫起来,紧跟着鼓眼暴睛,脸上青筋暴起。他抽出一把军刀,大声叫道:
“谁与我比刀?”
很快,鬼子兵抓出一个男子,将一把军刀塞给他。少佐挥刀过来。男子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脖子便被砍了。少佐双掌揩起男子的鲜血,抹在自己脸上。
“疯子!”街坊暗骂。
翻译则说是少佐老毛病犯了。
原来,少佐身染异症,一旦发作,歇斯底里,无法克己,唯有见到鲜血,才能得到一时满足。
翻译吊高嗓门儿宣称,街上郎中一个一个轮着跟少佐看病,限三天见效。否则,郎中得与少佐比刀。
一连死了四个郎中。
这日,永春堂老郎中也被抬到码头上。少佐连吃老郎中的三服药,也是效果未见。老郎中也要与少佐比刀。
少佐双手攥刀杀向老郎中时,陆一刀忽地挡了上去。接着,他挥起杀猪卖肉用的砍刀,与少佐拼杀。仅有四五个回合,陆一刀便中刀倒地。
“父亲——”
叫声中,陆边草跑向陆一刀。
原来,陆边草听说裕后街遭难,匆匆赶回。他一进码头,第一眼即看到父亲被少佐砍死的场景。
少佐仍要与老郎中比刀。
陆边草看看死去的父亲,又望望老郎中,冷冷地跟翻译说他能治少佐的病。
果真,少佐喝下陆边草的两服药,旧病连日没再发作。
少佐高兴地拍拍陆边草的肩膀。这病一旦痊愈,他便可偿升迁之愿。所以,他称将会奖赏陆边草一大笔黄金。
陆边草笑了。
这日,少佐见陆边草头上扎有绷带,问他:“怎会如此?”
“酒喝多了,掉到一窟窿里。”陆边草不能如实说,昨晚,他在巷子里遭蒙面人重重砸了一棍。蒙面人警告,再给畜生治病,下次要了陆边草的命。
少佐问他:“今日仍上山采药否?”
“当然。”
原来,陆边草发现,要治好少佐的病,得上深山再寻两味草药。
少佐伸出大拇指:“大大的良民!”
一个月后,少佐的病治好了,但少佐没给陆边草赏金。少佐称,要把陆边草带到日本,让他享受荣华富贵。
少佐有他的新念头。
当晚,陆边草去见永春堂老郎中。老郎中叱责,即便陆边草救了他的命,他也不会把陆边草当成恩人。陆边草想解释,却没说出话来。
回家后,他吁出一口长气。
他真不想再看到无辜街坊被鬼子杀害。
但陆边草没料到,过了没几天,少佐又要找人比刀。当天,两位街坊死于他刀下。
陆边草闭目沉思。
病治好了,这鬼子兵还是那本性。
这日,他约少佐和翻译一块儿上名楼吃酒,以此答谢少佐带他去日本的约定。少佐欣然跟随陆边草前往名楼。
结果,少佐和翻译被陆边草带进一座废弃的大院里。
少佐困惑,跟陆边草问道:“这地方哪能吃酒?”
陆边草说:“但可让你吃刀。”
少佐将眼一瞪,陡地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他威胁:“难道陆边草也想做刀下之鬼?”
“谁做鬼,还说不定。”陆边草说。接着,他从草丛中抽出自己早已备好的一把刀。这是他父亲用了几十年的砍刀。少佐在冷笑中抽刀:“今天就让杀猪的儿子去见杀猪的父亲吧。”
陆边草挥刀迎上。
两刀撞击,发出铛铛响声。几个回合下来,少佐倒抽一口冷气——这个游医竟然还会用刀?!
陆边草一哼:“你鬼子兵还会发现,这把杀猪刀,所杀的真是猪!”
少佐听明白了,大叫一声,使尽全身之力,将刀砍过去。
陆边草脑顶上的黑发当即被削走一截。但少佐还没来得及兴奋,陆边草已将手腕一转,砍刀从少佐腹部往胸前一划,少佐的皮带当即断了。
刹那间,少佐的身子似乎僵硬了。很快,腹部流下了血。
翻译吓得撒腿跑了。
少佐攥刀撑着身子,问道:“你前些日子为什么要治我的病?”
“我是郎中。”
“可你今天又要杀我……”
“我也是一个裕后街人。你杀害了我的街坊、我的父亲。不为他们复仇,那头该死的猪便是我!”
接着,陆边草冲天大叫:“你当老子的瞧一瞧,再投胎下来杀你的猪吧。”
过了一会儿,翻译匆匆带鬼子兵奔进院子。这时,陆边草早已带砍刀离开。他留给鬼子兵的就是少佐的尸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一刀对其儿子陆边草的种种行为不满,因为陆边草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很不安分。
B.老郎中面临危险,陆一刀挺身而出,说明他对自己多年杀猪卖肉练就的刀法非常自信。
C.陆边草被蒙面人砸了一棍,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抢了同行饭碗,引起嫉妒而遭到报复。
D.陆边草把少佐带进一座大院子,可以看出院子是他的家,在家为父亲报仇,更有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陆边草这一人物形象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强化了表达效果。
B.永春堂好几个老郎中都没有治好男人的病,最后被陆边草治好了,为后文治好少佐的病埋下伏笔。
C.陆边草先给少佐治病,后来杀死他,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使路边草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D.小说使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使陆边草等人物性格特征在有限的篇幅里得到更充分的刻画和表现。
8.文中多次提到陆边草“笑”,请分析画线句子中“笑”的内涵。从三处画线句子中选答两句即可。(4分)
9.小说为了引人入胜,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常常通过运用对比、设计悬念、制造冲突等方式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就上述方面的特点作具体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纵百万虎狼A于山林B而饥渴之C不知其将D噬人E世以始皇F为智G吾不信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区区,小,形容微不足道,与成语“区区小事”中的“区区”意思相同。
B.当,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相同。
C.速,迅速,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D.俟,等待,与《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魏本应是其他诸侯国的屏障,却因无法抵挡虎狼般强横的秦国,致使秦国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
B.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他四国在后方可以休养生息,并暗中援助他们,像这样,秦国也就无计可施了。
C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宾客没有用处,百姓可以靠法律统治,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法律就够了。
D.楚汉之争带来的灾祸,使百姓死伤殆尽,豪杰之士所剩不多,萧、曹主持国政时,争相招纳宾客,依然未能禁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2)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14.请分析苏洵《六国论》与材料中两篇《六国论》观点有何不同。(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舟中闻促织
杨基(明)
促织来何处,哀吟近短篷。
不堪为客里,况复是舟中。
残梦寒衾月,孤灯夜枕风。
此时肠欲断,恨不耳双聋。
海行杂感(其八) ( https: / / sou-yun.cn / Query.aspx type=poem1&id=584251" \t "https: / / sou-yun.cn / _blank )
黄遵宪 ( javascript: ShowPoemAuthorProfile(74250, "%E6%B8%85%E6%9C%AB", "%E9%BB%84%E9%81%B5%E5%AE%AA", "poem_title_584251") )(清)
偶然合眼便家乡,夜二三更母在床。
促织入门蛛挂壁,一灯絮絮话家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均以促织入诗,借此抒写情怀,写出了漂泊江海时各自不同的感受。
B.两诗结尾风格迥异。杨诗语气强烈,震撼人心;黄诗语出平淡,余味悠长。
C.杨诗以疑问引出促织,触发无眠愁绪,拟人化的虫鸣描写传达出游子的忧思。
D.黄诗借促织入户、蜘蛛结网、灯光昏暗的场景,表达了对家贫屋陋的忧愁。
16.两首诗都借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试简要分析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点。(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水为喻,强调学习应注重积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 , ▲ ”,以水为喻,主张君王治国需厚积德义。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 ▲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3)《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词人敲击船边,仰天长啸,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了时间的两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大观园诗社里,无论是咏海棠,还是咏菊花,亦或咏桃花,黛玉都是妥妥的“诗霸”,将其他同学甩得远远的, A 。而且,黛玉不仅擅长写诗,还擅长教别人写诗。特别是关于教材的嶙选,林黛玉有自己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那么,黛玉选择什么样的诗作为教材呢?
她选王维、杜甫、李白三位经典诗人之作,但他们的诗,并非都可以作教材的,她选了王维五律、杜甫七律、李白七绝各一二百首;继而,她又精中选精,加上红圈,作为主要教材让香菱精读。这和前贤所确立的“少而精”的原则是一致的。①为了开阔香菱的视野,②打下厚实宽阔“底子”,③又选陶潜、谢灵运等名家的诗作为辅助读物,④让香菱“一看”,⑤从而实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教材体系,既贯砌了“少而精”的原则,又不被二三经典作家缚死,陷于  B 的境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有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旦遇到某一方面的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他们非常善于由点及面,如仅仅因为学业成绩比不上他人,就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世上不存在完美之人, ① ,身上也有闪光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 ②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脾气和优缺点,是独一无二的美好存在。
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失败面前习惯责备自己,将问题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自我挫败感增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和自我之间的关联性,却看不到失败和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周围人片面的评价标准、攀比之风盛行的不良环境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水涨船高, ③ ,或许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如果学生们看不到这些外在因素,家长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否则孩子就会渐渐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小明因成绩下降深感自卑,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学校心理咨询室求助。你作为心理老师会给出哪些合理的建议?请用三个否定句表达。(4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石油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曾无数次用老方法在新地方发现石油,我们也曾在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石油,但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石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A项,原文是“不再只是”而非“不再是”,“创作主体”不等同于“创造者”;C项,原文是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传统纸媒文学的“光晕”,而非“荣光不再”,“传统作家身份”是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挑战”,而非“巨大挑战”;D项,组成“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的多介质符号包括“文字”;新媒介时代同时存在“文字文本”和“复合符号文学文本”两种文学存在形式)
2.D(原文“目前看,‘媒介’还无法具有跟‘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者同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而不是“未来”)
3.B(作家参与录制文学类综艺节目,反映了新媒介时代作家姿态和形象发生新变化,不符合“媒介对文学的侵蚀”)
4.①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成为双向或多向互动过程,媒介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并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王计兵的诗作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后,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②在新媒介的推动下,普通人也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之中,以富有自传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的作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赶时间的人》书写了外卖员的生活与感悟。 (4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无论媒介载体如何发生变化,“文学性”必然是文学守护自身尊严和独立品格的本质性存在;②新媒介一定程度上侵蚀了传统文学,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调侃崇高、扭曲经典的情况时有发生,值得警惕;③新媒介催生的文学传播新机制可能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文学作品潜藏的“假、恶、丑”带给大众;④新媒介写作的碎片化和即时性特征,可能会使传统的审美式阅读被快餐式消费取代;⑤在数字时代,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可能比过去更深更广,但它仍然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
(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A(B项陆一刀挺身而出是为了救老郎中,而非对自己的刀法自信;C项蒙面人为了警告陆边草不要为仇人治病,而非嫉妒;D项过度解读,小说没有交代“院子”是陆边草的家)
7.A(应为欲扬先抑,而不是欲抑先扬)
8.(1)第一次是自我解嘲的笑,表明自己不愿开店铺,只能当游医。(2)第二次是委婉否定的笑,用无言的方式拒绝乡亲们的好意。(3)第三次是不屑一顾的笑。对于少佐的奖赏没有放在眼里。
(4分。每句2分,只选答两句,意思对即可)
9.(1)对比上:从普通的游医转变成杀敌英雄,陆边草形象前后对比反差较大,形象塑造上形成张力。
(2)悬念上:小说中设计了较多悬念,如陆边草前后两次消失,制造了紧张的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冲突上:小说设计很多冲突,如陆边草父子的冲突,蒙面人与陆边草的冲突,少佐与陆边草的冲突,引人入胜。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CEG(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11.B(“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当”意思是“主持、掌握”)
12.D(萧、曹并未征召宾客)
13.(1)韩、魏屈服而归附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能够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们的祸害。
(4分。“折”“通其兵”“遍受其祸”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
(4分。“用”“既”“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苏洵:六国灭亡的原因是用土地贿赂秦国;②苏辙: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利用韩、魏两国天然屏障,并背弃盟约,自相残杀;③苏轼:秦速亡的原因是没有人才。
(5分。答出苏洵《六国论》的观点给2分;概括出苏辙、苏轼两人中任何一人的《六国论》观点给2分,两人的观点全概括正确给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15.D(诗人是想以促织、蜘蛛、灯火等真实细节再现家中场景,渲染出温馨氛围,表达思亲、思乡之情,而非对家贫屋陋的忧愁)
16. ①情景虚实不同:杨诗实写眼前之景,借促织、寒月、孤灯等实景,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之情;黄诗采用虚写的手法,想象梦中返乡情景,表达思乡之情。②描写手法不同:杨诗以工笔细描刻画寒夜难眠的细节;黄诗采用白描手法,以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家中场景,渲染亲情氛围。③表现方式不同:杨诗主要是哀景衬哀情,直抒胸臆;黄诗主要是乐景(梦中景)衬哀情,含蓄委婉。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不同点分析,只要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6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 A一骑绝尘 B故步自封 (孤陋寡闻)
(2分。每处1分,有其他适合的成语亦可)
19.①“亦或”改为“抑或” ②“嶙选”改为“遴选” ③“贯砌”改为“贯彻”
(2分。每处1分,指出两处即可)
20.语句③;修改为:“林黛玉(她)又选陶潜、谢灵运等名家的诗作为辅助读物”
语句⑤;修改为:“从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教材体系”
(4分。每处2分)
21.①哪怕一败涂地的人 ②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③孩子做得再好
(6分。每处2分)
22.①不要全面否定自己;②不要总是把问题归咎于自身;③家长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
(4分。①②两点各1分,第③点2分)
三、写作(60分)
23.参考立意:
“老方法”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智慧、经验、方法;“新地方”可以理解为新环境、新问题、新时代;“新方法”可以理解为创新的方法和思路;“老地方”可以理解为旧问题、旧领域。
“老方法在新地方发现石油”意味着用传统的智慧、经验以及方法依然可以解决新问题,“老地方用新方法发现石油”意味着用创新的智慧、思维和方法解决老问题,“从来没有在老地方用老方法发现石油”意味着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附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附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借助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各国之间保全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愿意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在韩、魏危难时暗中援助他们,像这样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诸侯就已经自陷困局。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二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百姓就安定了。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面黄肌瘦的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楚汉之争带来的灾祸,使百姓死伤殆尽,豪杰之士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赵国,(满载宾客)侍从的车仍然有一千辆,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并没有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武,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单靠官爵和俸禄不能完全笼络住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也许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