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第1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节 第1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资源简介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能通过实验证明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进一步发展粒子观、平衡观。 2.能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理解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的实质;学会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点 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难 点 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第1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新知探究(一)——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25 ℃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微点拨] 大多数电解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如Ca(OH)2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2.沉淀溶解平衡(以AgCl为例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建立
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的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就是    ;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析出,这一过程就是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得到AgCl的      。
(2)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    时,即建立了动态平衡,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3)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以AgCl沉淀溶解平衡为例:AgCl(s)Ag+(aq)+Cl-(aq)
[微点拨] ①书写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时要标明各微粒的状态。②要与AgCl电离方程式区分开,强电解质完全电离:AgClAg++Cl-。③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完全。
(4)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
3.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1)内因
溶质本身的    。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同是微溶物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易溶溶质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2)外界条件改变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①温度升高,多数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②加水稀释,浓度减小,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③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构成粒子相同的物质,沉淀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④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溶解所得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3)示例
已知沉淀溶解平衡:Mg(OH)2(s) Mg2+(aq)+2OH-(aq),请分析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对该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填写下表(浓度变化均指平衡后和原平衡比较)。
条件改变 移动方向 c(Mg2+) c(OH-)
加少量水    移动
升温    移动
加MgCl2(s)    移动
加盐酸    移动
加NaOH(s)    移动
[题点多维训练]
1.(2025·浦东新区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B.沉淀溶解平衡是可逆的
C.在平衡状态时v溶解=v沉淀=0
D.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当Mg(OH)2固体在水溶液中达到下列平衡时:Mg(OH)2(s) Mg2+(aq)+2OH-(aq),要使Mg(OH)2固体减少而c(Mg2+)不变,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MgSO4固体  B.加HCl溶液
C.加NaOH固体 D.加少量水
3.现向含AgBr的饱和溶液中:
(1)加入固体AgNO3,则c(Ag+)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2)加入更多的AgBr固体,则c(Ag+)    。
(3)加入AgCl固体,则c(Br-)    ,c(Ag+)    。
新知探究(二)——溶度积常数
1.概念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也存在      ,称为       ,简称溶度积,符号为    。
写出下列沉淀溶解平衡的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
(1)AgCl(s) Ag+(aq)+Cl-(aq)Ksp=        。
(2)Fe(OH)3(s) Fe3+(aq)+3OH-(aq)Ksp=        。
(3)AmBn(s) mAn+(aq)+nBm-(aq)Ksp=        。
2.影响因素
溶度积Ksp只与       的性质和    有关。
3.意义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微点拨] ①对于同类型物质(如AgCl、AgBr、AgI等),可直接用溶度积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Ksp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②对于不同类型的物质,Ksp不能直接作为比较依据,而应通过计算将Ksp转化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确定溶解能力的强弱。
4.应用
(1)离子积:难溶电解质溶液在任意时刻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用Q表示,如Ag2S的Q=        。
(2)根据Q与Ksp的关系判断溶液状态
Q>Ksp,溶液中   沉淀析出;
Q=Ksp,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应用化学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娄底梅山龙宫,它们就是由于石灰石被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
1.在CaCO3溶于水的起始阶段,v溶解和v沉淀怎样变化 当v溶解=v沉淀时,可逆过程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画出v t图。
2.向CaCO3饱和溶液中加水,CaCO3的溶解度增大吗 溶解平衡移动吗 Ksp是否增大 升高温度Ksp如何变化
[题点多维训练]
1.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符合Ksp=c2(Ax+)·c(By-)的是 (  )
A.AgCl(s) Ag+(aq)+Cl-(aq)
B.Na2S 2Na++S2-
C.Ag2S(s) 2Ag+(aq)+S2-(aq)
D.PbI2(s) Pb2+(aq)+2I-(aq)
2.下表是五种银盐的溶度积常数(25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g2S Ag2SO4 AgCl AgBr AgI
6.3×10-50 1.2×10-5 1.8×10-10 5.4×10-13 8.5×10-17
A.五种物质在常温下的饱和溶液中c(Ag+)最大的是Ag2SO4
B.将AgI固体加入水中形成悬浊液,再加入NaI固体,AgI的溶解度将减小
C.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D.常温下,AgCl、AgBr和AgI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3.已知几种难溶电解质在25 ℃时的溶度积常数如表。
化学式 Ksp 化学式 Ksp
AgCl 1.8×10-10 Ag2S 6.3×10-50
AgBr 5.4×10-13 Mg(OH)2 5.6×10-12
AgI 8.5×10-17 Fe(OH)2 4.9×10-17
请思考下列问题:
(1)25 ℃时AgCl(s)、AgBr(s)、AgI(s)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大小关系能否直接判断 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2)AgCl、Mg(OH)2哪个更难溶
第1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新知探究(一)
2.(1)溶解 沉淀 饱和溶液 (2)相等
(4)不等于0 相等 保持不变 发生移动
3.(1)性质 
 (3)
   
条件改变 移动方向 c(Mg2+) c(OH-)
加少量水 正向移动 不变 不变
升温 正向移动 增大 增大
加MgCl2(s) 逆向移动 增大 减小
加盐酸 正向移动 增大 减小
加NaOH(s) 逆向移动 减小 增大
[题点多维训练]
1.选B 如AgCl溶于盐酸,Ag+和Cl-浓度不相等,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沉淀溶解平衡为可逆反应,改变条件时溶解平衡发生移动,故B正确;平衡为动态平衡,则在平衡状态时v溶解=v沉淀≠0,故C错误;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的溶液,溶质不能再溶解,则一定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2.选D Mg(OH)2(s) Mg2+(aq)+2OH-(aq),加MgSO4固体使该沉淀溶解平衡左移,Mg(OH)2固体增多,c(Mg2+)变大;加HCl溶液使该沉淀溶解平衡右移,Mg(OH)2固体减少,c(Mg2+)变大;加NaOH固体使该沉淀溶解平衡左移,Mg(OH)2固体增多,c(Mg2+)变小;加少量水,使沉淀溶解平衡右移,Mg(OH)2固体减少,因为加水后仍是饱和溶液,所以c(Mg2+)不变。
3.解析:(1)向AgBr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AgNO3,溶解平衡向左移动,但c(Ag+)变大。(2)加入AgBr固体,对溶解平衡无影响,c(Ag+)不变。(3)因AgCl溶解度大于AgBr,加入AgCl固体时,c(Ag+)变大,溶解平衡向左移动,c(Br-)变小。
答案:(1)变大 (2)不变 (3)变小 变大
新知探究(二)
1.平衡常数 溶度积常数 Ksp (1)c(Ag+)·c(Cl-)
(2)c(Fe3+)·c3(OH-) (3)cm()·cn()
2.难溶电解质 温度 4.(1)c2(Ag+)·c(S2-) (2)有 无
[应用化学]
1.提示:
CaCO3溶于水的起始阶段,v溶解开始最大,后逐渐减小,v沉淀开始为0,后逐渐增大,直到v溶解=v沉淀,说明溶解达到平衡状态。v t图如图所示。
2.提示:向CaCO3饱和溶液中加水,CaCO3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但是CaCO3的溶解度不增大,Ksp不变。升高温度,CaCO3的Ksp将增大。
[题点多维训练]
1.选C 根据Ksp的表达式可知方程式为A2B(s) 2A+(aq)+B2-(aq),C项符合题意要求。
2.选D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常温下Ag2SO4溶解度最大,且其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是2∶1,故在常温下的饱和溶液中c(Ag+)最大的是Ag2SO4,A正确;加入NaI固体,I-浓度增大,沉淀溶解平衡逆向进行,会析出AgI固体,AgI的溶解度减小,B正确; 沉淀溶解平衡为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沉淀溶解平衡被破坏而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状态,C正确;AgCl、AgBr、AgI的类型相同,由于Ksp:AgCl>AgBr>AgI,则AgCl、AgBr、AgI的溶解度依次减小,D错误。
3.(1)提示:能。溶解能力由大到小:AgCl>AgBr>AgI。
(2)提示:Ksp(AgCl)=c(Ag+)·c(Cl-)=c2(Ag+)=1.8×10-10,c(Ag+)≈1.34×10-5 mol·L-1,即AgCl的溶解浓度为1.34×10-5 mol·L-1;Ksp[Mg(OH)2]=c(Mg2+)·c2(OH-)=4c3(Mg2+)=5.6×10-12,c(Mg2+)≈1.12×10-4 mol·L-1,即Mg(OH)2的溶解浓度为1.12×10-4 mol·L-1,则AgCl更难溶。
2 / 5(共47张PPT)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能通过实验证明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进一步发展粒子观、平衡观。 2.能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理解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的实质;学会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点 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难 点 应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第1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新知探究(一)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
溶解平衡
新知探究(二) 溶度积常数
课时跟踪检测
目录
新知探究(一)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
溶解平衡
1.25 ℃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微点拨] 大多数电解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例外,如Ca(OH)2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2.沉淀溶解平衡(以AgCl为例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建立
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的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就是 ;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析出,这一过程就是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得到AgCl的

溶解
沉淀
饱和溶液
(2)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 时,即建立了动态平衡,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3)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以AgCl沉淀溶解平衡为例:AgCl(s) Ag+(aq)+Cl-(aq)
[微点拨] ①书写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时要标明各微粒的状态。②要与AgCl电离方程式区分开,强电解质完全电离:AgCl==Ag++Cl-。③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生成沉淀的反应进行完全。
相等
(4)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
不等于0
相等
保持不变
发生移动
3.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1)内因
溶质本身的 。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同是微溶物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易溶溶质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2)外界条件改变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①温度升高,多数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②加水稀释,浓度减小,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③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构成粒子相同的物质,沉淀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④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溶解所得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性质
(3)示例
已知沉淀溶解平衡:Mg(OH)2(s) Mg2+(aq)+2OH-(aq),请分析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对该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填写下表(浓度变化均指平衡后和原平衡比较)。
条件改变 移动方向 c(Mg2+) c(OH-)
加少量水 _____移动 _____ _____
升温 _____移动 _____ _____
加MgCl2(s) _____移动 _____ _____
加盐酸 _____移动 _____ _____
加NaOH(s) _____移动 ______ _____
正向
不变
不变
正向
增大
增大
逆向
增大
减小
正向
增大
减小
逆向
减小
增大
[题点多维训练]

1.(2025·浦东新区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B.沉淀溶解平衡是可逆的
C.在平衡状态时v溶解=v沉淀=0
D.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析:如AgCl溶于盐酸,Ag+和Cl-浓度不相等,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沉淀溶解平衡为可逆反应,改变条件时溶解平衡发生移动,故B正确;平衡为动态平衡,则在平衡状态时v溶解=v沉淀≠0,故C错误;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的溶液,溶质不能再溶解,则一定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2.在一定温度下,当Mg(OH)2固体在水溶液中达到下列平衡时:
Mg(OH)2(s) Mg2+(aq)+2OH-(aq),要使Mg(OH)2固体减少而c(Mg2+)不变,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加MgSO4固体  B.加HCl溶液
C.加NaOH固体 D.加少量水
解析:Mg(OH)2(s) Mg2+(aq)+2OH-(aq),加MgSO4固体使该沉淀溶解平衡左移,Mg(OH)2固体增多,c(Mg2+)变大;加HCl溶液使该沉淀溶解平衡右移,Mg(OH)2固体减少,c(Mg2+)变大;加NaOH固体使该沉淀溶解平衡左移,Mg(OH)2固体增多,c(Mg2+)变小;加少量水,使沉淀溶解平衡右移,Mg(OH)2固体减少,因为加水后仍是饱和溶液,所以c(Mg2+)不变。
3.现向含AgBr的饱和溶液中:
(1)加入固体AgNO3,则c(Ag+)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解析:向AgBr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AgNO3,溶解平衡向左移动,但c(Ag+)变大。
(2)加入更多的AgBr固体,则c(Ag+)    。
(3)加入AgCl固体,则c(Br-)    ,c(Ag+)    。
解析:加入AgBr固体,对溶解平衡无影响,c(Ag+)不变。
解析:因AgCl溶解度大于AgBr,加入AgCl固体时,c(Ag+)变大,溶解平衡向左移动,c(Br-)变小。
变大
不变
变小
变大
新知探究(二) 溶度积常数
1.概念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也存在 ,称为 ,简称溶度积,符号为 。
写出下列沉淀溶解平衡的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
(1)AgCl(s) Ag+(aq)+Cl-(aq)
Ksp= 。
(2)Fe(OH)3(s) Fe3+(aq)+3OH-(aq)
Ksp= 。
(3)AmBn(s) mAn+(aq)+nBm-(aq)
Ksp= 。
平衡常数
溶度积常数
Ksp
c(Ag+)·c(Cl-)
c(Fe3+)·c3(OH-)
cm()·cn()
2.影响因素
溶度积Ksp只与 的性质和 有关。
3.意义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微点拨] ①对于同类型物质(如AgCl、AgBr、AgI等),可直接用溶度积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Ksp越大,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②对于不同类型的物质,Ksp不能直接作为比较依据,而应通过计算将Ksp转化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确定溶解能力的强弱。
难溶电解质
温度
4.应用
(1)离子积:难溶电解质溶液在任意时刻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用Q表示,如Ag2S的Q= 。
(2)根据Q与Ksp的关系判断溶液状态
Q>Ksp,溶液中 沉淀析出;
Q=Ksp,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c2(Ag+)·c(S2-)


应用化学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娄底梅山龙宫,它们就是由于石灰石被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
1.在CaCO3溶于水的起始阶段,v溶解和v沉淀怎样变化 当v溶解=v沉淀时,可逆过程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画出v t图。
提示:CaCO3溶于水的起始阶段,v溶解开始最大,后逐渐减小,v沉淀开始为0,后逐渐增大,直到v溶解=v沉淀,说明溶解达到平衡状态。v t图如图所示。
2.向CaCO3饱和溶液中加水,CaCO3的溶解度增大吗 溶解平衡移动吗 Ksp是否增大 升高温度Ksp如何变化
提示:向CaCO3饱和溶液中加水,CaCO3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但是CaCO3的溶解度不增大,Ksp不变。升高温度,CaCO3的Ksp将增大。
[题点多维训练]

1.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符合Ksp=c2(Ax+)·c(By-)的是 (  )
A.AgCl(s) Ag+(aq)+Cl-(aq)
B.Na2S 2Na++S2-
C.Ag2S(s) 2Ag+(aq)+S2-(aq)
D.PbI2(s) Pb2+(aq)+2I-(aq)
解析:根据Ksp的表达式可知方程式为A2B(s) 2A+(aq)+B2-(aq),C项符合题意要求。

2.下表是五种银盐的溶度积常数(25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五种物质在常温下的饱和溶液中c(Ag+)最大的是Ag2SO4
B.将AgI固体加入水中形成悬浊液,再加入NaI固体,AgI的溶解度将减小
C.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D.常温下,AgCl、AgBr和AgI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化学式 Ag2S Ag2SO4 AgCl AgBr AgI
溶度积 6.3×10-50 1.2×10-5 1.8×10-10 5.4×10-13 8.5×10-17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常温下Ag2SO4溶解度最大,且其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是2∶1,故在常温下的饱和溶液中c(Ag+)最大的是Ag2SO4,A正确;加入NaI固体,I-浓度增大,沉淀溶解平衡逆向进行,会析出AgI固体,AgI的溶解度减小,B正确; 沉淀溶解平衡为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沉淀溶解平衡被破坏而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状态,C正确;AgCl、AgBr、AgI的类型相同,由于Ksp:AgCl>AgBr>AgI,则AgCl、AgBr、AgI的溶解度依次减小,D错误。
3.已知几种难溶电解质在25 ℃时的溶度积常数如表。
请思考下列问题:
(1)25 ℃时AgCl(s)、AgBr(s)、AgI(s)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大小关系能否直接判断 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化学式 Ksp 化学式 Ksp
AgCl 1.8×10-10 Ag2S 6.3×10-50
AgBr 5.4×10-13 Mg(OH)2 5.6×10-12
AgI 8.5×10-17 Fe(OH)2 4.9×10-17
提示:能。溶解能力由大到小:AgCl>AgBr>AgI。
(2)AgCl、Mg(OH)2哪个更难溶
提示:Ksp(AgCl)=c(Ag+)·c(Cl-)=c2(Ag+)=1.8×10-10,c(Ag+)≈1.34×10-5 mol·L-1,即AgCl的溶解浓度为1.34×10-5 mol·L-1;Ksp[Mg(OH)2]=c(Mg2+)·c2(OH-)
=4c3(Mg2+)=5.6×10-12,c(Mg2+)≈1.12×10-4 mol·L-1,即Mg(OH)2的溶解浓度为1.12×10-4 mol·L-1,则AgCl更难溶。
课时跟踪检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12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中存在平衡:Ca(OH)2(s) Ca2+(aq)+2OH-(aq),当向此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Ca2+)增大 B.c(Ca2+)不变
C.n(OH-)增大 D.c(OH-)减小
15
14
解析: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发生反应:CaO+H2O==Ca(OH)2,反应消耗水,会析出氢氧化钙,则n(Ca2+)减小,故A错误;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则c(Ca2+)不变,故B正确;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c(OH-)不变,溶液体积减小,所以n(OH-)减小,故C、D错误。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种难溶电解质,其中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B.溶液中存在两种可以与同一沉淀剂生成沉淀的离子,则Ksp小的一定先生成沉淀
C.难溶电解质的Ksp与温度有关
D.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变小,也使Ksp变小
15
14
解析:Ksp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3.(2025·宁波高二期末)在某温度下,向含有AgCl固体的Ag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gCl的溶解度不变 B.AgCl的Ksp不变
C.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减小 D.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增大
15
14
解析:当加入少量稀盐酸时,溶液中c(Cl-)增大,抑制了AgCl的溶解,部分AgCl析出,AgCl的溶解度减小,故A错误;Ksp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AgCl的Ksp不变,故B正确;当加入少量稀盐酸时,Cl-与Ag+结合生成AgCl沉淀,但加入的量远大于结合沉淀减少的量,则最终溶液中c(Cl-)增大,则c(Ag+)减小,故C、D正确。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4.(2025·信宜高二期末)25 ℃时,在含有大量PbI2的饱和溶液中存在着平衡:
PbI2(s) Pb2+(aq)+2I-(aq),加入KI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 B.溶度积常数Ksp增大
C.溶液中Pb2+浓度增大 D.溶液中Pb2+和I-浓度都减小
15
14
解析:加入KI溶液,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故A正确;溶度积常数Ksp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其值不变,故B错误;加入KI溶液,溶液中Pb2+浓度减小,I-浓度增大,故C、D错误。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5.(2025·青岛高二期末)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Ca(OH)2(s) Ca2+(aq)+2OH-(aq) ΔH<0,下列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②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能增大钙离子的浓度 ③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④恒温下,向悬浊液中加入CaO,溶液的c(Ca2+)变大 ⑤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 ⑥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其中固体质量增加 ⑦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a(OH)2固体质量不变
A.①⑥ B.①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⑥
15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氢氧化钙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①正确;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溶于水后能与Ca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从而减小溶液中钙离子的浓度,故②错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可以降低Ca(OH)2的溶解量,但不能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故③错误;恒温下,向悬浊液中加入氧化钙,会生成Ca(OH)2沉淀,但Ca(OH)2的溶解度不变,溶液中c(Ca2+)不变,故④错误;给溶液加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OH-)减小,溶液的pH减小,故⑤错误;向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会生成CaCO3沉淀,则固体质量增加,故⑥正确;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Ca(OH)2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a(OH)2固体质量增加,故⑦错误。
15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6.下列有关溶度积常数Ksp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向BaCO3饱和溶液中加入Na2CO3固体,BaCO3的Ksp减小
B.溶度积常数K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sp减小
C.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越小,则它的溶解度越小
D.常温下,向Mg(OH)2饱和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Mg(OH)2的Ksp不变
15
14
解析: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故A项不正确,D项正确;大多数难溶电解质的Ksp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物质相反,如Ca(OH)2,故B项不正确;只有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满足Ksp越小溶解度越小的规律,C项不正确。

1
2
4
5
6
7
8
9
10
12
11
13
3
7.在100 mL 0.01 mol·L-1 KCl溶液中,加入1 mL 0.01 mol·L-1 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Cl的Ksp=1.8×10-10) (  )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析出
C.无法确定是否有AgCl沉淀析出
D.有沉淀析出,但不是AgCl沉淀
15
14
解析:由Q=c(Ag+)·c(Cl-)=×≈1×10-6>Ksp,故应有AgCl沉淀析出。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8.已知25 ℃时,Ksp[Mg(OH)2]=5.6×10-12,Ksp(AgCl)=1.8×10-10,在该温度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向0.001 mol·L-1 AgNO3溶液中滴入0.001 mol·L-1 KCl溶液,无沉淀析出
B.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Ksp(AgCl)减小
C.在Mg(OH)2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
D.Mg(OH)2固体在氨水中的Ksp比在NH4Cl溶液中的Ksp小
15
14
解析:向0.001 mol·L-1 AgNO3溶液中滴入0.001 mol·L-1 KCl溶液,Q=10-3×10-3
=10-6>Ksp,有沉淀生成,A错误;Ksp只受温度影响,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Ksp(AgCl)不变,B错误;N与OH-结合生成NH3·H2O,使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c(Mg2+)增大,C正确;Ksp只受温度影响,Mg(OH)2固体在氨水中的Ksp和在NH4Cl溶液中的Ksp一样大,D错误。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9.某同学为了验证难溶的氯化银在水中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步骤①中应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
B.步骤①中应使NaCl溶液过量
C.步骤②中现象是无沉淀产生
D.步骤②中选用的AgNO3溶液的浓度应小于步骤①
15
14
解析:为了验证难溶的氯化银在水中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要证明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后的滤液中还存在氯离子,由图可知:步骤①中应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使NaCl完全反应,B错误;步骤②中现象是产生了白色沉淀,这样才能证明滤液中存在氯离子,C错误;步骤②中选用的AgNO3溶液的浓度应大于步骤①,D错误。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0.已知:常温下,Ksp(BaSO4)=a。取过量BaSO4溶于蒸馏水,过滤得到滤液R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R溶液中c(Ba2+)= mol·L-1
B.常温下,向R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O4固体,不能产生白色沉淀
C.常温下,向R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Ksp(BaSO4)增大
D.向R溶液中加水,c(Ba2+)、c(S)均增大
15
14
解析:R溶液中c(Ba2+)= mol·L-1,A项正确;加入Na2SO4,平衡BaSO4(s) Ba2+(aq)+S(aq)向左移动,产生白色沉淀,B项错误;温度不变,溶度积不变,C项错误;向R溶液中加水,c(Ba2+)、c(S)均减小,D项错误。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1.(2025·保定高二期末)现将某浓度的CaCl2溶液与2.0×10-3 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若要产生沉淀,则所用CaCl2溶液的浓度至少为(已知该温度下CaSO4的Ksp=4.9×10-5) (  )
A.9.8×10-2 mol·L-1 B.4.9×10-2 mol·L-1
C.2.0×10-3 mol·L-1 D.1.0×10-3 mol·L-1
15
14
解析:现将某浓度的CaCl2溶液与2.0×10-3 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c(S)=×2.0×10-3 mol·L-1=1.0×10-3 mol·L-1,根据CaSO4的Ksp=c(S)·c(Ca2+)=4.9×10-5可知,c(Ca2+)= mol·L-1=4.9×10-2 mol·L-1,原溶液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混合溶液中c(Ca2+)的2倍,所以原溶液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2×4.9×10-2 mol·L-1=9.8×10-2 mol·L-1。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13
3
12.除了酸以外,某些盐也能溶解沉淀。利用下表三种试剂进行实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向①中加入酚酞显红色说明物质的“不溶性”是相对的
B.分别向少量Mg(OH)2沉淀中加入适量等体积②③均能使沉淀快速彻底溶解
C.①③混合发生反应:Mg(OH)2(s)+2N Mg2++2NH3·H2O
D.向①中加入②,c(OH-)减小,Mg(OH)2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15
14
编号 ① ② ③
分散质 Mg(OH)2 HCl NH4Cl
备注 悬浊液 1 mol·L-1 1 mol·L-1
12
1
2
4
5
6
7
8
9
10
11
13
3
解析:酚酞显红色的溶液呈碱性,说明Mg(OH)2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电离使溶液呈碱性,A项正确;同浓度NH4Cl溶液酸性比盐酸弱,反应较慢,B项错误;N结合Mg(OH)2溶液中的OH-,促使Mg(OH)2沉淀溶解,C项正确;盐酸能够与Mg(OH)2发生中和反应,促使Mg(OH)2的溶解,D项正确。
15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3.常温下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如表所示:
向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FeCl2、CuSO4、ZnSO4混合溶液中滴加
0.01 mol·L-1 Na2S溶液时,Fe2+、Cu2+、Zn2+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  )
A.Fe2+、Zn2+、Cu2+ B.Cu2+、Zn2+、Fe2+
C.Zn2+、Fe2+、Cu2+ D.Cu2+、Fe2+、Zn2+
15
14
物质名称 硫化亚铁 硫化铜 硫化锌
溶度积/Ksp 6.3×10-18 6.3×10-36 1.6×10-2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生成硫化亚铁沉淀需要的最小c(Fe2+)===6.3×10-16 mol·L-1;
生成硫化铜沉淀需要的最小c(Cu2+)===6.3×10-34 mol·L-1;生成硫化锌沉淀需要的最小c(Zn2+)===1.6×10-22 mol·L-1。所以沉淀的先后顺序为Cu2+、Zn2+、Fe2+。
15
14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4.(2025年1月·八省联考内蒙古卷)测定I-含量步骤如下:向含I-试样中先加入已知物质的量的过量AgNO3溶液,再加入NH4Fe(SO4)2指示剂,用KSCN溶液进行滴定,溶液出现浅红色即达滴定终点,消耗c mol·L-1KSCN溶液V mL。已知:
pKsp(AgI)=16.07,pKsp(AgSCN)=11.99,pKsp(AgCl)=9.7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滴定中有AgSCN生成
B.不可先加指示剂,后加AgNO3溶液
C.试样中n(I-)=10-3cV mol
D.以上实验步骤不适用于Cl-含量测定
14
15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解析:滴定中KSCN溶液与过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SCN沉淀,到达终点时KSCN与指示剂NH4Fe(SO4)2反应生成红色Fe(SCN)3,A正确;先加指示剂,则指示剂中的Fe3+与I-反应,影响终点指示,B正确;KSCN溶液测定的是剩余AgNO3的物质的量,需根据AgNO3溶液的起始量与剩余量差计算I-的物质的量,C错误;由于Ksp(AgCl)=10-9.74>Ksp(AgSCN)=10-11.99,用KSCN滴定过量的Ag+时,会使AgCl沉淀发生转化,因此该实验不适用于Cl-含量测定,故D正确。
14
15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二、非选择题
15.(10分)痛风是以关节炎反复发作及产生肾结石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关节炎的原因归结于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NaUr)晶体,有关平衡如下:
①HUr(尿酸,aq) Ur-(尿酸根,aq)+H+(aq)(37 ℃时,Ka=4.0×10-6)
②NaUr(s) Ur-(aq)+Na+(aq)
(1)37 ℃时,1.0 L水中最多可溶解8.0×10-3 mol尿酸钠,此温度下尿酸钠的Ksp为     。
14
15
解析:尿酸钠的Ksp=c(Na+)·c(Ur-)=8.0×10-3×8.0×10-3=6.4×10-5。
6.4×10-5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5.(10分)痛风是以关节炎反复发作及产生肾结石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关节炎的原因归结于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NaUr)晶体,有关平衡如下:
①HUr(尿酸,aq) Ur-(尿酸根,aq)+H+(aq)(37 ℃时,Ka=4.0×10-6)
②NaUr(s) Ur-(aq)+Na+(aq)
(2)关节炎发作多在脚趾和手指的关节处,这说明温度降低时,尿酸钠的Ksp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生成尿酸钠晶体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14
15
解析:由题给信息,关节炎是因为形成了尿酸钠晶体,说明反应②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Ksp减小。温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说明生成尿酸钠晶体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减小
放热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15.(10分)痛风是以关节炎反复发作及产生肾结石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关节炎的原因归结于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NaUr)晶体,有关平衡如下:
①HUr(尿酸,aq) Ur-(尿酸根,aq)+H+(aq)(37 ℃时,Ka=4.0×10-6)
②NaUr(s) Ur-(aq)+Na+(aq)
(3)37 ℃时,某尿酸结石病人尿液中尿酸分子和尿酸根离子的总浓度为2.0×10-3 mol·L-1,其中尿酸分子的浓度为5.0×10-4 mol·L-1,该病人尿液的c(H+)为     ,pH  (填“>”“=”或“<”)7。
14
15
解析:c(HUr)=5.0×10-4 mol·L-1,c(Ur-)=2.0×10-3 mol·L-1-5.0×10-4 mol·L-1
=1.5×10-3 mol·L-1,根据Ka=,得c(H+)= mol·L-1
≈1.33×10-6 mol·L-1。
1.33×10-6 mol·L-1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一、选择题
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中存在平衡:Ca(OH)2(s)Ca2+(aq)+2OH-(aq),当向此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n(Ca2+)增大 B.c(Ca2+)不变
C.n(OH-)增大 D.c(OH-)减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种难溶电解质,其中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B.溶液中存在两种可以与同一沉淀剂生成沉淀的离子,则Ksp小的一定先生成沉淀
C.难溶电解质的Ksp与温度有关
D.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变小,也使Ksp变小
3.(2025·宁波高二期末)在某温度下,向含有AgCl固体的AgCl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gCl的溶解度不变
B.AgCl的Ksp不变
C.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减小
D.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增大
4.(2025·信宜高二期末)25 ℃时,在含有大量PbI2的饱和溶液中存在着平衡:PbI2(s)Pb2+(aq)+2I-(aq),加入KI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
B.溶度积常数Ksp增大
C.溶液中Pb2+浓度增大
D.溶液中Pb2+和I-浓度都减小
5.(2025·青岛高二期末)已知溶液中存在平衡:Ca(OH)2(s)Ca2+(aq)+2OH-(aq) ΔH<0,下列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②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能增大钙离子的浓度 ③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④恒温下,向悬浊液中加入CaO,溶液的c(Ca2+)变大 ⑤给溶液加热,溶液的pH升高 ⑥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其中固体质量增加 ⑦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Ca(OH)2固体质量不变
A.①⑥ B.①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⑥
6.下列有关溶度积常数Ksp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向BaCO3饱和溶液中加入Na2CO3固体,BaCO3的Ksp减小
B.溶度积常数Ksp只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Ksp减小
C.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越小,则它的溶解度越小
D.常温下,向Mg(OH)2饱和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Mg(OH)2的Ksp不变
7.在100 mL 0.01 mol·L-1 KCl溶液中,加入1 mL 0.01 mol·L-1 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Cl的Ksp=1.8×10-10) (  )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析出
C.无法确定是否有AgCl沉淀析出
D.有沉淀析出,但不是AgCl沉淀
8.已知25 ℃时,Ksp[Mg(OH)2]=5.6×10-12,Ksp(AgCl)=1.8×10-10,在该温度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向0.001 mol·L-1 AgNO3溶液中滴入0.001 mol·L-1 KCl溶液,无沉淀析出
B.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Ksp(AgCl)减小
C.在Mg(OH)2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
D.Mg(OH)2固体在氨水中的Ksp比在NH4Cl溶液中的Ksp小
9.某同学为了验证难溶的氯化银在水中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步骤①中应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
B.步骤①中应使NaCl溶液过量
C.步骤②中现象是无沉淀产生
D.步骤②中选用的AgNO3溶液的浓度应小于步骤①
10.已知:常温下,Ksp(BaSO4)=a。取过量BaSO4溶于蒸馏水,过滤得到滤液R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R溶液中c(Ba2+)= mol·L-1
B.常温下,向R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O4固体,不能产生白色沉淀
C.常温下,向R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Ksp(BaSO4)增大
D.向R溶液中加水,c(Ba2+)、c(S)均增大
11.(2025·保定高二期末)现将某浓度的CaCl2溶液与2.0×10-3 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若要产生沉淀,则所用CaCl2溶液的浓度至少为(已知该温度下CaSO4的Ksp=4.9×10-5) (  )
A.9.8×10-2 mol·L-1
B.4.9×10-2 mol·L-1
C.2.0×10-3 mol·L-1
D.1.0×10-3 mol·L-1
12.除了酸以外,某些盐也能溶解沉淀。利用下表三种试剂进行实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编号 ① ② ③
分散质 Mg(OH)2 HCl NH4Cl
备注 悬浊液 1 mol·L-1 1 mol·L-1
A.向①中加入酚酞显红色说明物质的“不溶性”是相对的
B.分别向少量Mg(OH)2沉淀中加入适量等体积②③均能使沉淀快速彻底溶解
C.①③混合发生反应:Mg(OH)2(s)+2NMg2++2NH3·H2O
D.向①中加入②,c(OH-)减小,Mg(OH)2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13.常温下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如表所示:
物质名称 硫化亚铁 硫化铜 硫化锌
溶度积/Ksp 6.3×10-18 6.3×10-36 1.6×10-24
向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FeCl2、CuSO4、ZnSO4混合溶液中滴加0.01 mol·L-1 Na2S溶液时,Fe2+、Cu2+、Zn2+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  )
A.Fe2+、Zn2+、Cu2+  B.Cu2+、Zn2+、Fe2+
C.Zn2+、Fe2+、Cu2+  D.Cu2+、Fe2+、Zn2+
14.(2025年1月·八省联考内蒙古卷)测定I-含量步骤如下:向含I-试样中先加入已知物质的量的过量AgNO3溶液,再加入NH4Fe(SO4)2指示剂,用KSCN溶液进行滴定,溶液出现浅红色即达滴定终点,消耗c mol·L-1KSCN溶液V mL。已知:pKsp(AgI)=16.07,pKsp(AgSCN)=11.99,pKsp(AgCl)=9.7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滴定中有AgSCN生成
B.不可先加指示剂,后加AgNO3溶液
C.试样中n(I-)=10-3cV mol
D.以上实验步骤不适用于Cl-含量测定
二、非选择题
15.(10分)痛风是以关节炎反复发作及产生肾结石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关节炎的原因归结于在关节滑液中形成了尿酸钠(NaUr)晶体,有关平衡如下:
①HUr(尿酸,aq)Ur-(尿酸根,aq)+H+(aq)(37 ℃时,Ka=4.0×10-6)
②NaUr(s)Ur-(aq)+Na+(aq)
(1)37 ℃时,1.0 L水中最多可溶解8.0×10-3 mol尿酸钠,此温度下尿酸钠的Ksp为     。
(2)关节炎发作多在脚趾和手指的关节处,这说明温度降低时,尿酸钠的Ksp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生成尿酸钠晶体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37 ℃时,某尿酸结石病人尿液中尿酸分子和尿酸根离子的总浓度为2.0×10-3 mol·L-1,其中尿酸分子的浓度为5.0×10-4 mol·L-1,该病人尿液的c(H+)为    ,pH    (填“>”“=”或“<”)7。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1.选B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发生反应:CaO+H2OCa(OH)2,反应消耗水,会析出氢氧化钙,则n(Ca2+)减小,故A错误;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则c(Ca2+)不变,故B正确;反应后仍为饱和溶液,c(OH-)不变,溶液体积减小,所以n(OH-)减小,故C、D错误。
2.选C Ksp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选A 当加入少量稀盐酸时,溶液中c(Cl-)增大,抑制了AgCl的溶解,部分AgCl析出,AgCl的溶解度减小,故A错误;Ksp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AgCl的Ksp不变,故B正确;当加入少量稀盐酸时,Cl-与Ag+结合生成AgCl沉淀,但加入的量远大于结合沉淀减少的量,则最终溶液中c(Cl-)增大,则c(Ag+)减小,故C、D正确。
4.选A 加入KI溶液,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故A正确;溶度积常数Ksp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其值不变,故B错误;加入KI溶液,溶液中Pb2+浓度减小,I-浓度增大,故C、D错误。
5.选A 氢氧化钙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①正确;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溶于水后能与Ca2+反应生成CaCO3沉淀,从而减小溶液中钙离子的浓度,故②错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可以降低Ca(OH)2的溶解量,但不能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钙离子,故③错误;恒温下,向悬浊液中加入氧化钙,会生成Ca(OH)2沉淀,但Ca(OH)2的溶解度不变,溶液中c(Ca2+)不变,故④错误;给溶液加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OH-)减小,溶液的pH减小,故⑤错误;向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会生成CaCO3沉淀,则固体质量增加,故⑥正确;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Ca(OH)2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a(OH)2固体质量增加,故⑦错误。
6.选D 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故A项不正确,D项正确;大多数难溶电解质的Ksp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物质相反,如Ca(OH)2,故B项不正确;只有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满足Ksp越小溶解度越小的规律,C项不正确。
7.选A 由Q=c(Ag+)·c(Cl-)=×≈1×10-6>Ksp,故应有AgCl沉淀析出。
8.选C 向0.001 mol·L-1 AgNO3溶液中滴入0.001 mol·L-1 KCl溶液,Q=10-3×10-3=10-6>Ksp,有沉淀生成,A错误;Ksp只受温度影响,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Ksp(AgCl)不变,B错误;N与OH-结合生成NH3·H2O,使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c(Mg2+)增大,C正确;Ksp只受温度影响,Mg(OH)2固体在氨水中的Ksp和在NH4Cl溶液中的Ksp一样大,D错误。
9.选A 为了验证难溶的氯化银在水中也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要证明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完全反应后的滤液中还存在氯离子,由图可知:步骤①中应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使NaCl完全反应,B错误;步骤②中现象是产生了白色沉淀,这样才能证明滤液中存在氯离子,C错误;步骤②中选用的AgNO3溶液的浓度应大于步骤①,D错误。
10.选A R溶液中c(Ba2+)= mol·L-1,A项正确;加入Na2SO4,平衡BaSO4(s) Ba2+(aq)+S(aq)向左移动,产生白色沉淀,B项错误;温度不变,溶度积不变,C项错误;向R溶液中加水,c(Ba2+)、c(S)均减小,D项错误。
11.选A 现将某浓度的CaCl2溶液与2.0×10-3 mol·L-1的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c(S)=×2.0×10-3 mol·L-1=1.0×10-3 mol·L-1,根据CaSO4的Ksp=c(S)·c(Ca2+)=4.9×10-5可知,c(Ca2+)= mol·L-1=4.9×10-2 mol·L-1,原溶液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混合溶液中c(Ca2+)的2倍,所以原溶液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2×4.9×10-2 mol·L-1=9.8×10-2 mol·L-1。
12.选B 酚酞显红色的溶液呈碱性,说明Mg(OH)2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电离使溶液呈碱性,A项正确;同浓度NH4Cl溶液酸性比盐酸弱,反应较慢,B项错误;N结合Mg(OH)2溶液中的OH-,促使Mg(OH)2沉淀溶解,C项正确;盐酸能够与Mg(OH)2发生中和反应,促使Mg(OH)2的溶解,D项正确。
13.选B 生成硫化亚铁沉淀需要的最小c(Fe2+)===6.3×10-16 mol·L-1;生成硫化铜沉淀需要的最小c(Cu2+)===6.3×10-34 mol·L-1;生成硫化锌沉淀需要的最小c(Zn2+)===1.6×10-22 mol·L-1。所以沉淀的先后顺序为Cu2+、Zn2+、Fe2+。
14.选C 滴定中KSCN溶液与过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SCN沉淀,到达终点时KSCN与指示剂NH4Fe(SO4)2反应生成红色Fe(SCN)3,A正确;先加指示剂,则指示剂中的Fe3+与I-反应,影响终点指示,B正确;KSCN溶液测定的是剩余AgNO3的物质的量,需根据AgNO3溶液的起始量与剩余量差计算I-的物质的量,C错误;由于Ksp(AgCl)=10-9.74>Ksp(AgSCN)=10-11.99,用KSCN滴定过量的Ag+时,会使AgCl沉淀发生转化,因此该实验不适用于Cl-含量测定,故D正确。
15.解析:(1)尿酸钠的Ksp=c(Na+)·c(Ur-)=8.0×10-3×8.0×10-3=6.4×10-5。(2)由题给信息,关节炎是因为形成了尿酸钠晶体,说明反应②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Ksp减小。温度降低,平衡逆向移动,说明生成尿酸钠晶体的反应是放热反应。(3)c(HUr)=5.0×10-4 mol·L-1,c(Ur-)=2.0×10-3 mol·L-1-5.0×10-4 mol·L-1=1.5×10-3 mol·L-1,根据Ka=
,得c(H+)= mol·L-1≈1.33×10-6 mol·L-1。
答案:(1)6.4×10-5 (2)减小 放热
(3)1.33×10-6 mol·L-1 <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