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2)

资源简介

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学习,学生能概述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做出的努力,从而形成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比较康熙时代的中国和西方,分析此后的中国之所以落后西方的原因,学生形成综合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康熙的主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比较、归纳和诠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康熙时代的东西方历史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观来认识历史事件。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选修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康熙皇帝南征北战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最终奠定,为中华民族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本课既是人物评说中重要一课,也是对必修一、必修二教材关于明清时期历史的一个补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
从前期教学状况来看,学生对人物故事比较感兴趣,但是上升到学科认识的能力尚有不足,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使学生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学生对康熙皇帝基本了解,甚至能娓娓道来,所以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小组作探究学习,教师多做指导。
3重点难点
1、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2、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出示秦的疆域图和清疆域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设三郡、征西南夷,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那么最终奠定中国版图又是谁呢?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活动2【讲授】一 少年天子
1、关于康熙少年求学
【教师活动】介绍其少年求学状况,展示三幅图片:《木兰秋狩----狩猎中的康熙皇帝》、《康熙便装写字图》、《康熙年间制作的地球仪》。
提问:少年时代康熙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
由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康熙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他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严格管教下,认真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帝王统治之术;同时也广泛涉猎西方科学知识。康熙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所读之书:
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探讨康熙对西学的态度
有学者指出:“康熙帝过于追求个人兴趣,传教士在宫廷进讲的内容完全是以皇帝的兴趣为转移,因此他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经常在朝臣面前卖弄自己的博学,借以加强他的君主权威,一时还要故意出几道天文、测算方面的题目考难臣下。”
在那个时代……(俄国)彼得大帝1717年出访法国时了解皇家科学院的情况,回国后积极仿效。1724年,他宣布成立彼得堡科学院。
康熙死于1722年,彼得大帝死于1725年,他们平行走过,彼得大帝留下的科学院成为后来俄国科学事业发展大本营,康熙帝留下的如意馆,还又迅速的拆掉了与世界科学仅有一线可通的桥板。
提问:康熙在学习西方科技时有什么局限?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概括康熙对西学的真实态度,并指出其局限性。
由材料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康熙对西方科技的兴趣仅限于个人炫耀而不是推动社会学习西方科技的长处,弥补中国科技的不足。这种意识上的落后也是造成中国在近代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活动】所选取的材料既有文字又有图片,训练学生从不同形式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历史发展来看,康熙对西学的态度为后来中国衰落埋下伏笔;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白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最好阶段,要广发涉猎。
2、关于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教师活动】出示清疆域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清初所面临的边疆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
【学生活动】对老师所列出的边疆问题进行性质方面的讨论:
(1)三藩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矛盾)
(2)台湾问题(国家统一问题)
(3)沙俄侵略问题(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
(4)对漠西漠北蒙古管理问题(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
【教师活动】少年天子并没有一般少年的无忧的童年,这些重大的边疆问题考验着年轻的康熙。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材并没有相关文字介绍,但是为了使学生认知心理能很好的从少年天子向青年君主转变而做的必要的铺垫,并对康熙所面临的边疆问题的复杂性有个大概认识。
活动3【讲授】平定三藩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在经济上,他们(指三藩)在各自的辖境随意征收赋税及其他杂税,不受国家约束.
——《清康乾盛世》
吴三桂有旗兵53佐领,绿旗兵10营,耿、尚各有兵马15佐领和六七千绿旗兵,总共10余万人。
——《康熙大帝》
吴三桂为筹备军饷而铸造的“利用通宝”铜钱
提问:康熙皇帝亲政后为什么把解决三藩问题作为头等重要大事?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归纳信息,回答问题。
由材料和教材学生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三藩在经济上形成割据自征赋税,发行货币;在军事上实力强大,威胁国家统一,威胁皇帝统治。
【学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平定三藩的经过。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第二阶段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1673年(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攻陷。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学生的讲述,提问:平定三藩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
由教材及学生的讲述学生不难得到如下结论:剿抚并用的策略,康熙的的沉着冷静勇敢知人善任,是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描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活动4【讲授】三、收复台湾
1、关于台湾问题
【学生活动】介绍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关系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对当地进行经营开发。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市)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事务,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明朝后期汉人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朝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郑成功后,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
【教师活动】提问:(1)以上史实说明了什么?(2)西班牙、荷兰侵占台湾的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介绍,使学生对台湾的历史有大概的了解,树立整体史观,即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
2、关于收复台湾
【教师活动】关于是否收复台湾清廷内部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出示材料:
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
宜迁其人,弃其地。
——李光地
施琅说:“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江、浙、闽、粤)之要害”。
——《恭陈台湾弃留疏》
康熙认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康熙起居注》
1682年12月,福建总督姚启圣派人赴台谈判,郑氏集团提出“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
康熙坚决拒绝。
提问:
(1)康熙帝为什么一定要收回台湾?
(2)清政府为什么不能接受“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的主张?对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1683年清军入台,大败郑军,至此台湾终于与大陆重归统一。出示材料:
(清军攻入台湾时)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
——《靖海志》
提问:清军入台为什么会大受欢迎?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收回台湾后如何管理台湾呢?效果如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政府设置了巡台御史。此图描绘的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
国家(指清王朝)初设郡县,管理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蓝鼎元:《复制军台疆经理书》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由材料很容易得出设台湾府管理,进行开发。通过材料解读,一方面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深刻认识到收回台湾的重要性:促进台湾开放,巩固祖国海防,加强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台湾人民也人心渴望统一。
活动5【讲授】四、抗击沙俄
1、关于沙俄侵略
【教师活动】当清政府忙于台湾时,沙俄殖民势力趁机占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东北的边疆形势严峻。
【学生活动】介绍雅克萨之战经过
在清朝初年,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并且进军黑龙江流域,几次被清军击败,然而东北人烟稀少,一旦清军回撤,俄人又再卷土重来,在黑龙江流域建城尼布楚(现俄罗斯联邦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现俄罗斯联邦阿尔巴津)。
康熙年间俄国人还在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且煽动当地约干索伦部酋长叛附,康熙帝震怒。几次交涉未果后,康熙帝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派遣彭春率领清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于5月25日发动总攻,又准备焚毁木城,俄军于是投降。清军把俘获的700余个俄国人遣送回国,另有40多人不愿回国,被编为康熙俄裔近卫军。
清军回防后,俄军重回,又重建土城。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清军重新攻打雅克萨,城内有俄军826人及12门大炮。6月4日清军攻城未果,于是掘堑筑垒,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接近弹尽粮绝,除战死病死外仅剩下150余人。此时彼得大帝派特使在尼布楚和中国议和,康熙帝命令萨布素撤兵。
1689年,中俄双方达成和议,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整个外东北归中国所有。
【教师活动】提问
(1)康熙皇帝在解决沙俄入侵时采取了哪些策略
(2)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概括康熙皇帝在解决沙俄入侵时采取策略:积极准备,外交协商,战争打击。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积极准备、策略正确、正义战争、人们支持、决心坚强。
2、关于《尼布楚条约》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看书。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条约内容,从地图上找相关的地理名词。从空间上弄清中俄双方的边界。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帮助学生落实教材,使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活动6【讲授】五、解决蒙古问题
1、关于蒙古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30知识链接,了解对蒙古问题的解决。
【教师活动】北部边疆蒙古问题的解决,加强与蒙古各部的团结,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2、关于中国版图的奠定
【教师活动】出示清朝版图,,动画演示康熙皇帝解决边疆问题的经过
提问:
(1)康熙皇帝在解决边疆问题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手段.
(2)描绘一下清的疆域四至。比较两幅地图有什么区别?康熙皇帝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最后推举一位进行发言。
【设计意图】根据上面的学习,学生的讨论,应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手段主要有战争、谈判、签订条约、会盟;四至: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和概括能力。
活动7【活动】六、讨论评价康熙帝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需要展开自己的思维,结合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相关知识对康熙客观公正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历史的能力。
活动8【练习】七、练习
1、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
A唐太宗B秦始皇C康熙D乾隆
2、康熙即位时,清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有
①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②台湾被荷兰殖民侵略者占据③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④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边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青少年时期的玄烨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下列有关他刻苦奋斗的是
①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严格管教下,认真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和帝王统治之术②跟随默尔根学习骑马射箭③设讲官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为君之道④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并编纂一批科学书籍,购置科学仪器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康熙平定三藩,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他采用的军事策略是
A武力征服B剿抚并用C先和平谈判,然后进行武力剿灭D和平招抚
5、标志着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的历史事件是
A康熙亲政B清中央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有效管辖台湾
C康熙收复台湾D1686年雅克萨之战
6、康熙收复台湾,最深远的历史影响体现在
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台湾从此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有利于发展经济
D促进了台湾和大陆之间友好往来
7、为抗击沙俄的侵略,康熙曾两次亲赴塞外,积极为抗俄做准备,采用的方法是
A在黑龙江设立伊犁将军
B和平解决东北边境
C永戍黑龙江
D一举歼灭沙俄侵略者
8、我国历史上和西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是
A《瑷珲条约》B《南京条约》C《尼布楚条约》D《北京条约》
9、下列属于康熙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0、《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C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D都是不平等条约
12、康熙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统治才能?
选择题:CBDBBACCCB
斗争及表现出的政治才能: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沉着稳定,好不慌乱,及时掌握军情,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②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见识;③反击沙俄侵略,签订条约:两次亲征,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基本奠定中国版图,巩固了国家统一。
说明:选择题每道4分,问答题10分,学生43分以上为优秀,37分以上良好,30分以上为及格.
活动9【测试】七、测试
1、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
A唐太宗B秦始皇C康熙D乾隆
2、康熙即位时,清王朝面临的严峻形势有
①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②台湾被荷兰殖民侵略者占据③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④东南沿海有倭寇骚扰边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青少年时期的玄烨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下列有关他刻苦奋斗的是
①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严格管教下,认真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和帝王统治之术②跟随默尔根学习骑马射箭③设讲官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为君之道④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并编纂一批科学书籍,购置科学仪器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康熙平定三藩,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时他采用的军事策略是
A武力征服B剿抚并用C先和平谈判,然后进行武力剿灭D和平招抚
5、标志着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的历史事件是
A康熙亲政B清中央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有效管辖台湾
C康熙收复台湾D1686年雅克萨之战
6、康熙收复台湾,最深远的历史影响体现在
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台湾从此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有利于发展经济
D促进了台湾和大陆之间友好往来
7、为抗击沙俄的侵略,康熙曾两次亲赴塞外,积极为抗俄做准备,采用的方法是
A在黑龙江设立伊犁将军
B和平解决东北边境
C永戍黑龙江
D一举歼灭沙俄侵略者
8、我国历史上和西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是
A《瑷珲条约》B《南京条约》C《尼布楚条约》D《北京条约》
9、下列属于康熙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有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②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③亲征朔漠,和善蒙古。④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0、《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C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D都是不平等条约
12、康熙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统治才能?
选择题:CBDBBACCCB
斗争及表现出的政治才能: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沉着稳定,好不慌乱,及时掌握军情,采用剿抚并用的策略,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②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力排众议,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见识;③反击沙俄侵略,签订条约:两次亲征,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基本奠定中国版图,巩固了国家统一。
说明:选择题每道4分,问答题10分,学生43分以上为优秀,37分以上良好,30分以上为及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