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统编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意境”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概念以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掌握文艺性评论的阅读方法,了解文艺性评论的文体特点。运用AI绘画工具(如文心一格),尝试创作“数字山水画”,培养创新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通过数字化手段(如VR美术馆),体验“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4.文化传承: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作者介绍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画集有《李可染中国画集》等。
字音字形字义
惆怅 真挚
chóu chàng
zhì
浮光掠影 夔门
lüè
xuàn
kuí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浮光掠影: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而过。比喻观察不细致,无深刻印象,也比喻文章等肤浅,无真知实学。
渲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②在作者看来,什么是意境
③“意境”是怎么获得的
④除了“意境”,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学习阅读方法,明晰体式特质
1.抓核心概念,明了基本知识
(一)文艺评论阅读方法
2.理清评论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1)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
(2)预习提示里说,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用思维导图画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景与情、写景就是写情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怎样获得意境
意境是什么
为什么要有意境
意境是诗画的灵魂
深刻认识对象
意匠
把握精神 赋予生命
长期观察 全面深入认识
《山水画的意境》思维导图
(3)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本文结构有什么不同
一般议论文多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分析证明;或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而这篇文艺性评论则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板块展开的,这也是文艺性评论的常式结构。
3.研读实例,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1)齐读课文第3段,作者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要说明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论述了诗歌意境中,写景却一样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提到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没有引用原文,读一读,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
写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论述了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目的是缘物寄情,作者想表达写景就是写情的艺术观点。
(3)作者通过这两首诗词的引用,是如何回答山水画要有意境的问题的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
由画山水引出“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表明山水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同。
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论证了xxxxx
作者首先由画山水引出“意境”的核心概念;然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接着表明山水画与“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同;最后列举了李白和毛泽东的诗,论证了写景就是写情,意境是诗画的灵魂的观点。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文艺评论文的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一个佐证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作者思路等作用。也就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小结:文艺评论文
阅读5-10段“怎样才能获得意境”部分,完成学习任务:
参照刚才两个例子,把这一部分所举实例与其相对应的观点一一标注出来,将前面思维导图中的这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二)总结方法, 把握文体特质
1.梳理我们的阅读过程,文艺性评论文有哪些文体特点
(1)抓住核心概念,明晰基本知识;
(2)理清行文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3)从实例人手,深人理解文章。
2.从这些特点出发,我们在今后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利用所学本文的“意境”知识,结合下面的材料,再来赏析《漓江胜景图》
材料一:呈现一些漓江山水的实景照片。
材料二:昔年吾曾多次泛舟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因略得其意。----李可染
实践运用,深化理解
①《漓江胜景图》不追求“自然地理的准确性”是作者观察后产生的作品,画里的景物凝结了不同角度、不同地域的山水特点。画家李可染以大观小,撷取其最精粹的部分,重新安排调整、营造出舟行其间、俯仰广览、时空浩大的艺术效果,而如果仅拘于一隅取景,不免感觉小而单薄,甚至像个盆景。
②《漓江胜景图》是作者借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作品,密密相连的船队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山水之美隐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课堂小结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的文艺观点。文章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诗画乃至许多艺术创作是意境相通的。如诗歌与绘画都是强调意境表达的。我们不仅了解了文艺性评论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了一些欣赏山水画的方法理论,还学会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品味。愿我们生活中都有山有水,有诗有画,有情有境界。
1、推荐阅读(大数据匹配学生兴趣,推送相关古诗文)。如欣赏山水画诗——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请同学们能说说:画面都画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是什么心情?你对生活或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感悟吗?
课后作业,拓展迁移
2.借鉴阅读策略,归纳写作启示
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福。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的情景交歌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相互借鉴。学习完《山水画的意境》后,你在写作方面获得哪些启示?请至少写出三条启示。
3.线上画展(学生上传AI山水画作品,进行班级投票评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