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的传播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为指导下,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记录的中心内容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此后的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中均着力记述人民的活动,充分肯定他们历史活动主体的历史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历史必须记载推动历史前进主体的人民大众,而不能局限于上层帝王、精英阶层;二是历史传播必须关注大众的历史兴趣,适应大众阅读历史的能力,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卷首对阅读此书的读者提出了首先具备的几种信念:“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个有知识的国民)。”钱穆先生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作为一国之国民,必须对本国的历史、对民族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够对历史充满敬畏之心,才能够比较实际地看清自己,才能够继往开来。
要求国民对本国历史有所了解,学术性太强、原始资料大量堆积、满篇专业术语、晦涩艰深的作品肯定不行。这样的文章根本漠视接受的大众群体,其潜在的读者仅限于狭窄的学术圈子,甚至连专业的学者阅读起来有时也相当费力,大众当然不会阅读这种文章的。另一方面,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讲坛等演说历史的作品开始受到大众的追捧,颇有意味的是,专业学者却又在不断批判此类作品的历史失实。事实上,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普遍存在,他们又无法顺利接受晦涩的专业学术著作,只能选择与离历史最为接近的电视剧、历史小说等。专业研究者既然拒绝历史大众化,就没有理由一味指责此类作品。如果理论著作只能在专业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没有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历史知识的需求,那不仅是文化步入歧途的征兆,而且也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史学如果脱离人民,不为人民服务,将完全失去存在的意义。要解决这种现实矛盾,就必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众化。
历史的意义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展现。一是历史本身的层面,即从事件发生的前后较长的历史时段评估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而展现历史事件的意义;二是当下的层面,即历史作为一种知识资源对当下的文化消费发生的多种功用。当下的困境是,历史研究者只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关注历史事件的本身意义,而对历史的当下意义采取了漠视甚至拒斥的态度。而对大众传播历史者,更多的则关注当下的意义,对历史事件本身有时缺少严谨的考证,以致有偏离历史真实之处。这种偏离又加剧了研究学者对历史知识传播的本能拒斥。有的研究者以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应对历史的大众化,其实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尽管有严密的考证,有充分的史料,有足够的支撑,但这绝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从历史意义的第一个层面转向第二个层面,实现史学的大众化,这才是历史研究的归宿。从某种程度而言,历史知识的大众传播,有时远远比对历史本身的意义研究更为艰难。
一国之民必须对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而这种了解必须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大众化是史学的起点,也是史学的归宿。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必须实现大众化。
(摘编自王立群《不断推进史学的大众化》)
材料二
与革命战争时期不同,和平时期的学术事业当以专业化的常规建设为主,学术化应是主流。当然,参与现实、呼应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同于其他史学流派的优势。这一优势不能废弃。
学术化的一层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当首先致力于学术品位的提升,迈向学术前沿。有学者概括说:“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化、本土化、民族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就整个20世纪40年代“学术中国化”运动而言,通俗化、大众化确为一大特点,这在文艺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取向和策略是由当时的社会境况和学术水准决定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内的整个革命文化追求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历史合理性。这些普及读物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声势,发挥了宣传教育、动员民众的作用。不过,在语境业已转换的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也应当做出调整。在一如既往地立足民众立场,关注和书写普通大众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坚持学术品位,走高精尖路线,向一流水平看齐。从事高精尖的研究、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乃是首要目标和重要使命。一段时期内,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过度纠缠于一些陈旧的命题,知识结构停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动向缺乏敏感。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有意识地主动追踪参与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对国际学术新说作出积极回应,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在全球史、新文化史等新潮流和新领域中显示身手、有所建树,力争成为世界学术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唯其如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才能实现蝶变和升华。
(摘编自陈峰《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记录中的地位,肯定他们的重要历史作用。
B.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必须充分了解本国、本民族历史,这样才能真正看清自己。
C.那种晦涩的历史学术著作连专业学者读起来都相当费力,当然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D.历史研究者不能只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及其意义,而漠视甚至排斥历史当下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传播到中国前,历史记载常限于上层帝王、
精英阶层。
B.与专业的研究者相比,大众传播历史者对历史事件本身缺乏考证,往往偏离历史真实,从而引发学
者的拒斥。
C.材料一认为,历史研究最终目的是实现史学大众化,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比对历史本身的意义
研究艰难得多。
D.材料二认为,当前我国史学研究在参与现实、呼应时代的同时,应致力于专业化的常规建设,走学
术化的道路。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需兼顾 ① ,在传播历史知识时,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让历史文化② ;在学术研究中,应追求高精尖,使马克思主义史学迈向学术前沿。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只有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真正将大众化和学术化有机结合,才能 ③ 。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何正确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化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烈士陵园
孙犁
烈士们长眠在名山之下,
萧萧的白杨伸延在陵道两边,
大理石纪念塔高出云表,
一只苍鹰在塔的上空盘旋。
本来是要写一首诗,来献给陵园的。激动了的情感忍受不了韵脚的限制和束缚,还是改写散文吧。
这一带地方,确是形胜之地。山区的果树和平原的庄稼,今年都获丰收。陵园西边的山路上,正有大队的毛驴、驮骡,负载着新收的柿子、红果,到山脚下的收购站去。驴骡踏在石路上的杂乱的蹄声,以及赶牲口的人们的吆喝声,都给天高气爽季节的陵园,增加了充沛旺盛的生命力量。热情高涨的妇女运输队来来往往的歌声和欢笑,更带来丰收季节的鼓舞欢腾。我想,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有知,也会为这一带——即他们生前艰苦缔造的地方——人民的斗志昂扬,生活幸福,感到安慰和高兴的。
这里的幸福生活,确是和烈士们分不开的,是有血肉的关联的。是他们生前所关心,也是死后所不能忘怀的。
这一地区之所以称为名胜,并不在于像县志或山志上所介绍的:山上有奇松,山中间有怪石,山下有泉水。这里之所以称为名山,当然也不在于那些毁坏了的帝王宫殿,以及与之有关的舍利宝塔和僧尼庵寺。是因为:这里有艰苦的回忆,有革命的传统,有当前奋发图强的生产热情。人民已经解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强加给他们的无穷灾难,人民的生活,已经富裕和幸福。
单从衣食住行上看,人民的生活已经和抗日期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再也看不见那时山区常
见的:夏天,在炎日下上身赤露,下边还穿着破棉裤,冬季在寒风里穿一件光板破羊皮袄的农民形象。现在农民的服装,即使走到大城市,也还是整齐漂亮的。大部分住宅,已经改建成新瓦房,地势背风而向阳。在吃的方面,也不会再有一大缸一大缸的烂酸菜或是树叶。在运输上,山下的公路已经修通,山上的公路也正在计划。一到天晚,家家户户,电灯明亮,收音机放送着幸福的、革命的歌声。
这一切都会传送到陵园里来。而陵园也正在把它的声音传送到各个地方去。陵园主任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在向前来瞻仰的战士、学生作报告,实际上是一种活的教育,生动的阶级教育。
一天清晨,我看见有一个团的战士在陵园前面集合。我们的战士,不只武器精良,而且军容齐整,雄姿英发。我们的战斗机,在陵园上空,轰轰飞过。这一切,烈士们是会看见、听到的。他们会想起他们作战时所用的简陋武器,所受的敌人飞机轰炸的欺侮,为祖国的强大感到安慰。
是的,经历越多,联想也就越丰富。我随同一队小学生在陵园的陈列室,瞻仰烈士们的遗容,一个小学生对他的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们为什么都这样年轻 ”
从那些年轻、英俊、坚定的遗容上看,很多烈士和站在他们面前的小学生,好像就是并肩的兄弟和姐妹。在壮烈牺牲时,他们有的十七八岁,有的二十一二岁。现在这样年岁的青年,正在幸福地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教育。
从烈士们的传略上可以看到,即使他们这样年轻,他们生前已经是久经考验,识见远大,立场坚定,对革命忠心耿耿。
我不知道那位严肃的老师怎样解答。我从陵园走出来,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际回绕。
很多烈士在中学、师范甚至小学,就接受了党所传播的革命思想。然后,他们回到家乡,或是在穷乡僻壤的小学校里教书,他们又向贫苦的农民和他们的子弟传播了这种思想。
这就是星火燎原。在旧社会,到处是饥寒贫困,到处是阶级压迫,因此也就到处是易燃的干柴燥草。革命之火,一触即发。随即卷起革命的风暴,这些烈士投身、领导在这风暴烈火之中。
他们有的爱好文学。而当时革命的报刊、书籍,传播得很少也很困难。他们看不到革命的戏剧电影,听不到革命的广播。但他们顽强地接受了党的教育,并奋不顾身地传播了党的思想。
这样看来,他们并不是生而知之,也不完全是时代使然,而是党深入教育的结果。他们革命的坚决意志,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夜晚,我回到陵园的招待所,管理员对我说,白天来了两位烈属,从我的房间搬走了一床多余的铺盖。
烈属是母女两人,就住在我的隔壁,她们低声絮语,一夜好像没有睡觉。我想,她们来到这里,恐怕是不容易入睡的。第二天,她们很早起来,就动身回家了。
母亲在路上,还要讲述父亲或是兄长的故事给那年轻的女孩子听吧。
但愿这故事,能叫全体青年人都听到。
这里的风声泉水声,都在传送着烈士的遗言遗志!
这里的花树果树,都染有烈士们的无限的恩泽和革命的感情!
1965年9月
(选自《孙犁散文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本打算写一首诗献给烈士陵园,结果改写散文,是因为诗歌受到韵脚的限制和束缚,难以表达
内心激动的情感。
B.烈士陵园所在地之所以被称为名山,不是因为此地风光秀美,古迹众多,而是因为此地有着革命传
统、生产热情等。
C.“陵园也正在把它的声音传送到各个地方去”指陵园主任向战士、学生作报告,句中的“声音”即陵
园主任报告声。
D.结尾部分写到两位烈属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烈士的事迹和精神被人们
永远铭记与传承。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柿子、红果,蹄声、吆喝声,歌声和欢笑……组成一幅有声有色、热闹喜庆的丰收画卷,从侧面烘托
了烈士的功绩。
B.从战士到小学生再到烈属,从清晨到夜晚,作者通过叙写一天内不同群体缅怀烈士,表达了烈士永
生、精神长存的意旨。
C.结尾两句独立成段,饱含深情,借写这里的风声泉水声、花树果树表达对烈士的赞美之情,大大增
强了文章感染力。
D.本文尽管是一篇散文,但与小说《荷花淀》一样,都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言绚丽华美
且富有诗意。
8.文中对比手法运用相当出色,请举出两例简要分析。(4分)
9.一个小学生在瞻仰烈士们遗容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都这样年轻 ”请结合文本予以回答。(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子畏墓志并铭
祝允明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
其学务穷研造化,玄蕴象数,寻究律历,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殁。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惜,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班已矣。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
子畏临事果,事多全大节。故知者诚爱宝之,若异玉珍贝。王文恪公最慎予可,知之最深重。不知者亦莫不歆其才望,而娼嫉者先后有之。子畏粪土财货,或饮其惠,讳且矫,乐其菑①,更下之石,亦其得
祸之由也。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 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 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其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秾丽,既又仿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
唐氏世吴人,居吴趋里。子畏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岁舍庚寅,名之曰寅,初字伯虎,更子畏。卒嘉靖癸未十二月二日,得年五十四。
(节选自《明代散文选》)
【注】菑:同“灾”。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余亦报A以诗B劝其少C加弘舒D言万物E转高转细F未闻G华峰H可建都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深入、彻底,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不同。
B.诣,往、到,与《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
C.“粪土”与《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用法不同。
D.庚寅:庚为十天干之一,寅为十二地支之一,古人以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子畏与世人所说的聪明人不同,他们长于科举文字,童年就能中科举,一天之内便名满天下;而
他幼年读书,足不出户,志向高远,气象宏大。
B.唐子畏治学务求深入研究自然,通晓天人之道,成就一家之言,可惜还未完成就去世了。他对于
应世的诗文不很重视,认为死后就没人知道他了。
C.唐子畏遇事果断,行事多顾大节,深得不轻易赞许人的王文恪公赏识;但也遭到别人嫉妒,更有受
过他恩惠的人对他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D.作者不仅为唐子畏的去世而感到深深痛惜,写诗哀悼,前往恸哭,更为他才智过人却遭到诋毁、才
华高世却不被任用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愤懑不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4分)(2)子畏随应之,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4分)
14.唐子畏的画、文、诗各有何特点 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双调】折桂令·自叙
乔吉①
斗牛边缆住仙搓,酒瓮诗瓢,小隐烟霞。厌行李程途,虚花世态,潦草生涯。酒肠渴柳阴中拣云头②剖瓜,诗句香梅梢上扫雪烹茶。万事从他,虽是无田,胜似无家。
【注】①乔吉(1280-1345),字梦符。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②云头:疑为“石头”之误。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酒瓮诗瓢,小隐烟霞”艺术性地概括了作者诗酒自娱、寄情自然的隐居生活。
B.“厌”领起以下三句,感彩强烈;“潦草生涯”隐含作者对世俗之人的慨叹。
C.“酒肠”等二句分别描写了夏、冬季节一个典型而美好的生活场景,颇具魅力。
D.本曲醇朴自然,音情婉谐,它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16.结尾三句有什么含意 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运用反问表达类似意思的两句话是:“ ”
(2)李密在《陈情表》中以“ , ”两句,生动地描写出自己无依无靠、十分孤单的情形。
(3)双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巧妙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 , ”就运用了双关手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蝉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一样,都是( ① ),优胜劣汰后生存下来的佼佼者,其结构与功能臻于完美。然而,_________,蝉翼有杀菌功能,有些真菌就对没有翅膀的蝉若虫进行攻击。由于若虫要长时间栖息在遍布微生物的潮湿土壤中,因此很容易成为虫生真菌的寄主。蝉花就是蝉的若虫被真菌寄生后形成的病态现象,是真菌与被寄生而亡的蝉若虫的复合体。跟冬虫夏草一样,蝉花的外形是“动物+植物”的奇妙组合。蝉的若虫被麦角菌科的某种真菌感染、寄生,当环境适宜时,真菌开始萌发菌丝体,吸收虫体的营养,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据而只剩下一个躯壳。此后,在僵硬的虫尸上菌丝体又转化为具有繁殖功能的子实体,顶端分枝形似花朵,故而被称为蝉花。
宋朝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就有关于蝉花的描述:“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其实,早在南北朝时《雷公炮炙论》中就记载了关于蝉花的加工方法,说明( ② )。蝉花在中药中的使用比冬虫夏草更早,因为其个头比冬虫夏草大,所以俗称大虫草。现有资料能足以证明,蝉花的药用价值近似于冬虫夏草,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镇痛、镇静及解热等作用。
蝉花是真菌寄生在蝉若虫体内并将其杀死后开出的“恶之花”,但还有一种真菌更加邪恶,竟然可以直接在活着的蝉体上“开花”。这种团孢霉属真菌侵入蝉体后,破坏蝉的器官,吸收蝉的营养,大约一周后,真菌的子实体从蝉的尾部爆出,开出罪恶的白色“花朵”——长出一团白花花的孢子。由于这种真菌可以产生微量的制幻剂,因此被感染的蝉会像吸过毒一样兴奋,即使频临死亡,依然精力充沛。它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洒落孢子,乐此不疲地帮助真菌感染更多的同类,至死方休。
18.下面填入第一段中横线上的熟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22.根据材料第一段,为“蝉花”写一则简介。要求:运用因果关系复句,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分)
一位木匠的态度,据我看:(一)要作个好木匠;(二)虽然自己已成为好木匠,可是绝不轻看皮匠、鞋匠、泥水匠和一切的匠。此态度适用于木匠,也适用于文艺写家。
——老舍《文艺与木匠》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B
3.示例:①大众化与学术化②走近大众生活③获得高质量发展(或:实现蝶变和升华)(每处1分,意思对且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4.①总体上采用递进式结构:先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后论述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
②后者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解决史学脱离人民的现实矛盾和消除史学研究的当下困境两个方面,论述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的必要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努力提升学术品位,迈向学术前沿,走高精尖路线,向一流水平看齐;②谨防堆积原始资料、专业术语,克服学术性太强、晦涩艰深的弊端;③坚持民众立场,同时不废弃参与现实、呼应时代的优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符合文意即可酌情给分)
6.C(这句话意为:陵园里长眠的烈士的精神正在发扬光大,烈士的遗言遗志正得到传承。选项对于“声音”的理解过于片面。)
7.D(“语言绚丽华美”不正确。两文的语言都不是“绚丽华美”: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简练而饱含深情;《荷花淀》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8.①今天人民的衣食住行与抗战期间的对比,表现了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幸福,突出了烈士的伟大功绩。②年轻的烈士壮烈牺牲与现在的青年正幸福地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教育的对比,突出了烈士英勇奋斗、忠于革命的牺牲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他们壮烈牺牲时,有的十七八岁,有的二十一二岁,本来就很年轻。②他们很早就接受了党所传播的革命思想,接受党的深入教育,投身到反抗阶级压迫的革命风暴烈火之中,牺牲时仍很年轻。③旧社会的饥寒贫困、阶级压迫,过早地夺去这些见识远大、立场坚定、革命意志坚决的年轻人的生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DF(标点如下: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
11.C(两者相同,均为意动用法。)
12.B(“认为死后就没人知道他了”不正确。原文说“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班已矣”,意为:认为后世的人理解自己也不在于这些东西,它们只不过能表现出自己的一小部分罢了。)
13.(1)将安葬时,他的弟弟子重请求我给他写墓志铭。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子重的请求我也将给他写墓志铭。(句意通顺2分,判断句式、“微”各1分)
(2)唐子畏随意应允他们,大概他寄情深远,不把一时的诋毁赞誉、看重看轻当作取舍标准。(句意通顺2分,“遐邈”、“毁誉”各1分)
14.画:追求唐宋名匠风韵,不求精审。文:没有常态,不愿锤炼。诗:先喜秾丽后学通俗,致力于表达性情而最终语言绚丽。(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子畏去世,我写了挽歌,前往哭得非常悲痛。将安葬时,他的弟弟子重请求我给他写墓志铭。唐子畏是我的知心朋友,没有子重我也将给他写墓志铭。
唐子畏天生非常聪明,大大超过很多的读书人。世人所说的聪明人,几岁就能写科举应试之文,童年就能中科举,一天之内就能让天下人惊异而称赏他。唐子畏不是这样,他幼年读书,不认识家门外的街道,内心志向高远,有一日千里的气象。他不喜结交任何人,我曾经拜访过他两次,也不回访我。后来的某一
天,他拿着两首诗给我,卓异之志鲜明。我也拿诗回赠他,并勉励他稍加拓展胸怀,说到世间万物总要向高深细致发展,没有听说高大的山峰能建在都市之中,只是天是很高且不排斥外物的,所以能成为万物之根本。唐子畏开始认可,时间长了就和我在感情上非常投合,然而他一心仰慕古之豪杰,一点儿也不屑于从事科举考试。他的学问追求深入研究大自然,玄妙深奥的象数,查考探求历法,通晓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将要成为自成一家的学说,还没来得及成书就去世。他对于应付世事的文章、诗歌不很重视,认为后代人理解自己不在于这些,它们只不过能表现出自己的一小部分罢了。他奇趣时有勃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受人请托以后,烦杂不断,于是画作也不求精审。并且四方之士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唐子畏随意应允他们,大概他寄情深远,不把一时的诋毁赞誉、看重看轻当作取舍标准。
唐子畏遇事果断,行事大多顾全大节。所以了解他的人确实喜爱珍惜他,就像奇异的美玉珍贵的宝贝。王文恪公最不轻易赞许他人,对他最为赏识。不了解他的人没有不羡慕他的才华名望,而嫉妒他的人前后都有。唐子畏把钱财视为粪土,有人受过他的恩惠,却隐瞒而且矫饰,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这也是他获得灾祸的缘由。阴阳之气变化为英明灵秀的资质,大约几百年才会集聚一次到人身上,唐子畏得到了,忽然有一天死去,这种悲痛应当如何安放 有才智出众的人才,人们不羡慕却反而毁灭;有超越世俗的才能,社会不任用却反而摈弃,这种冤屈应当如何停止 唐子畏写文章,有的华丽有的平淡,有的精深有的浮泛,没有常态,不肯下锤炼的功夫;他的文思常常丰富却没有用尽。他的诗歌最初喜欢秾丽,不久又模仿白居易,追求表达性情而最终语言绚丽,优秀的诗歌大多与古人暗合。
唐氏世代是吴地人,居住在吴趋里。唐子畏的母亲丘氏在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下子畏,当年是庚寅年,取名为寅,最初字伯虎,后来改名为子畏。死于嘉靖癸未年十二月二日,享年五十四岁。
15.B(“潦草生涯’隐含作者对世俗之人的慨叹”不正确,这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慨叹。)
16.含意:世间万事随他去吧,家中虽无田地,却胜过无家可归啊。(2分)
思想感情:①经历长期飘泊羁旅,饱尝世态炎凉之后,蓦然回首,作者感觉万事皆空,一切都成了泡影。
(2分)②这三句看似旷达超脱、欣慰满足,实则隐含了作者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而又无可奈何的抑郁与愤懑。(2分)(意思对即可)
17.(1)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3)示例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示例二: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示例三: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示例四: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每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B(A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义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B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是宗教告诫修行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C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D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根据语境,B项最恰当。)
19.示例:①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②蝉花早就被用作中药(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0.示例:现有资料足以证明,蝉花的药用价值近似冬虫夏草,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镇痛、镇静及解热等作用。(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能足以”成分赘余,可删除“能”或“足以”,二是“有助于……等作用”句式杂糅,可改为“有助于……”或“有……作用”。每改对一处得2分)
21.“制幻剂”改为“致幻剂”;“频临”改为“濒临”;“洒落”改为“撒落”(每处2分,指出、改正各1分;改出两处即可)
22.示例:蝉的若虫被真菌感染、寄生后死亡,真菌萌发的菌丝体吸收虫体营养,转化为具有繁殖功能的子实体,顶端分枝形似花朵,所以被称为蝉花。(5分,每个分句1分;意思对即可)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