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2025.07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3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文本本身对《孟子》“辩术”的解读充其量只能算是孟子论辩思想的“冰山一角”。我们应将孟子及其著作置于先秦、儒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主要考察孟子“辩”的原因、目的以及对“辩”的态度等,进而从中分析出孟子论辩思想的全貌。孟子生活在“诸侯争雄,众说蜂起”的战国中期,当时的社会形势正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下》所描述的那样: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所以,孟子下定决心“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并把“距杨墨”作为神圣的使命。由此可见,孟子以卫道者自居,以捍卫和弘杨儒家的“仁义”学说为己任。然而,在“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大背景下,孟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得不以“言”为利器,与各种人物展开辩论,正如他在回答公都子之问时所说的那样,“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也就是说,孟子论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辩”而“辩”,而是希望借着矫正错误言辞的机会引导诸候、诸子认同并实施正当的行为一“仁义”,或者说通过策略性地运用语言以倡导“儒家”的生活方式。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与先秦其他语言思想家一样,深信“言”对人类的现实生活、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圆此,他把“言”作为一个首要议题予以讨论,并认为“知言”是“君子”或者“知者”必备的条件之一。所谓“知言”,在孟子看来,就是能够洞察隐藏在说话者背后的思想,揭开言辞所极力掩饰的弊病。为了达到“知言善辩”的境界,孟子也提出了一些语言或者论辩法则,如“言无实不祥”“言语必信”等。他还强调“名”“实”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孔子提出的“正名之说”;将“士”不注意时机、语境,如“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等行为视为“便佞隐没、穿逾之类”,加以批判。此外,孟子的“不得已辩”虽以“距杨墨”为主要目的,但他在对“类”的态度上与墨子持有相同的观点,遵循“辞以类行”的论辩原则。例如,他将体现“类”的同一性的比喻式类推,用于论辩各种有争议的问题。另外,孟子在具体的论辩实践中:或直言其事,或委婉曲折:或寓警策于幽默之中,或抒豪情于哲理之外:或如促膝谈心循循善诱,或似万弩齐发锋锐难当。这也说明在论辩实践中,孟子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论辩原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齐宣王的“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虽未从战略的高度对论辩理论进行系统地构筑,然而,《孟子》各篇因运用各种“辩术”,使其具有“理懿而辞雅”的论辩风格,被称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和“驳论文体的滥觞”。前人所总结的各种论辩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论辩技巧”,用于指导人们如何具体、有效地从事论辩实践,但我们不能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技术性”,而忽略孟子及其著作《孟子》对先秦时期论辩理论的贡献。孟子进行论辩的原因与目的可以揭示出先秦诸子意识到“言说”“论辩”对宣传、捍卫各自学派主张的重要性。这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构筑中国的论辩理论所具有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摘编自周强《当代中国论辩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材料二:有人担心展开针锋相对的论辩会有害红学界的团结。其实片面地强调团结,红学界成为一潭死水,就不会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健康的论辩绝不是强词夺理,冷潮热讽,乱扣帽子,而是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交换看法,互相促进,所以只会增进团结。在论辩中,只要认为有理有据,就应坚持己见,同时也应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修正自己的不正确观点,逐渐形成良好的学风。俞平伯先生勇于更新自己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九五O年在他的《巛红楼梦〉研究·自序》里曾说:它(指《(红楼梦〉辨》)底绝版,我方且暗暗庆幸呢,因为出版不久,我就发觉了若干的错误,假如让它再版三版下去,岂非谬种流传,如何是好!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