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彭阳县 2024—2025 学年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郧县人遗址发现了3个头骨化石。这些化石可用于研究(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社会制度2.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古老神秘的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3.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王室中兴, 推广分封制 D.征战激烈,分裂加剧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 )历史功绩?A.建立中央集权制 B.兼并六国,统一中国 C.修建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5.2023年9月,中国书法惊艳杭州亚运开幕式。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墨之间,绽放灵感,尽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谁的作品( )A.胡昭 B.颜真卿 C.王羲之 D.顾恺之6.古史记载:“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这则史料反映的是( )A.战国商鞅变法 B.秦始皇统一中国 C.西晋八王之乱 D.北魏孝文帝改革7.“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发动了灭陈之战,第二年就攻克陈都建康,当年自江南至岭南全部平定。”材料描述的是(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改革 D.隋朝的灭亡8.“贞观初年,太宗欲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魏征认为不可,太宗怒,责备魏征……魏征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于是收回成命。”这说明唐太宗( )A.励精图治,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抑制权贵,整顿吏治9.生产工具的改进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下四幅图中出现在唐代的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秧马10.图1中的历史人物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到日本时已是66岁高龄。贞观初年,图2中的历史人物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这两位历史人物( )(图1图2)A.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B.都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C.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D.展现出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品质11.“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推行有关(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12.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简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西夏的某些文化成分。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 )A.具有相互排斥的特点 B.具有相互吸引的特点C.具有平行发展的特点 D.既妥协又战争的特点13.某班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如图所示一组图片反映了( )A.中外文化交流 B.政治制度创新 C.科学技术发展 D.民族交往交融14.在八股文考试中,出现了很多畸形的读书人。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范进,范进中举常被视为笑谈。下列关于八股取士说法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取代科举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B.宋代八股取士开始出现C.八股取士使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合理 D.八股取士是科举制走向僵化的表现15.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一时期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畅通 B.政府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各大洲之间联系 D.西方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扩张1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元朝时再次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下列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 B.澶渊之盟的订立 C.回族的形成 D.元杂剧的兴盛17.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其措施包括( )①创立殿试制度 ②废除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③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④设立锦衣卫和东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其目的在于( )A.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 B.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C.强调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要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19.康熙六十一年,全国耕地数为8.51亿余亩,与明代耕地面积的峰值7.84亿亩相比,高出6千余万亩。雍正朝耕地继续增加,至乾隆末期,已达10.5亿亩。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B.闭关锁国政策实施C.《尼布楚条约》订立 D.统治者的大力推动20.有学者指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这种种联系的叠加,成为一个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这意在说明中华文明具有( )A.和平性 B.统一性 C.创新性 D.连续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 30 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民生是立国之本,隋唐时期的民生政策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材料一 隋文帝时期,国家繁荣,人口约4600万。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御河”,征发民夫超百万,随着男丁不足,隋炀帝还频繁发动战争、大兴土木,百姓徭役赋税极重。到其后期,因暴政和自然灾害,人口锐减数百万,农田荒废,社会矛盾尖锐。材料二 唐贞观初年,全国人口约2000万。当时,河北、山西等地灾害频发,旱灾、涝灾、霜灾不断,百姓饥馑。唐太宗十分忧心,即刻派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征等人奔赴灾区,查勘灾情、发放物资。同时,唐太宗重视水利对农业的关键作用,大力疏通郑国渠,提升灌溉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社会经济好转。到贞观二十三年,户数从不足三百万增至约三百八十万,人口回升,百姓生活安稳,“贞观之治”初现,为大唐繁荣奠基。(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炀帝时期的社会状况。(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太宗关注民生的措施。(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隋唐两朝的民生措施对当今构筑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4分)22.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古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材料二:——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的地图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举例说明元朝和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4分)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 2.C 3.B 4.B 5.C 6.D 7.B 8.B 9.C 10.D11.C 12.B 13.D 14.D 15.A 16.C 17.D 18.A 19.D 20.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 30 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1)社会状况:大兴土木,赋税徭役严重;农业衰败,社会矛盾尖锐等。(5分)(2)措施:派遣魏征等人奔赴灾区,查勘灾情、发放物资,以缓解灾害对百姓的影响;唐太宗重视水利对农业的关键作用,大力疏通郑国渠,提升灌溉能力,促进农业好转。(4分)(3)借鉴意义:政府应关注民生,重视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灌溉能力;应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及时发放物资,缓解灾害对百姓的影响。(4分)22.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1)具体措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4分)(2)共同点:疆域范围广大。(2分)特点: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2分)举例: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时,在西藏地区建立册封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任举一例即可,举例答新疆、台湾等亦可) (2分,元和清各举一例)(3)意义:使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分,答出一点即可)(4)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